❶ 一代武將趙雲,最終是怎麼死的
趙雲最後是壽終正寢,在自己的床上安詳去逝。
趙雲,字子龍,東漢末年常山真定人,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長坂坡單騎救主,在曹操大軍之中殺得七進七出,一生上陣單挑未逢敵手,被稱之為“常勝將軍”,年過七旬仍隨諸葛亮出征北伐,並力斬五將,滅了曹魏大將韓德全家。被蜀漢之主劉備稱贊“子龍一身都是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結束後不久,趙雲去逝,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奪荊州之時,趙雲獨自引三千軍取下了桂陽城,並以大局為重沒有接受原桂陽太守趙范的美人計。劉備入川後,本想大賞群臣,但趙雲勸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以收民心。之後在劉備要起兵伐吳之時,趙雲又一次挺身而出勸劉備三思。趙雲的種種舉動,被後人視為有儒將之風。
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趙雲在成都的家中去逝。從此,蜀漢五虎大將,成為了歷史,而趙雲之名,卻千百年來一直被傳頌著。
❷ 三國時期的趙子龍是被誰殺死的趙子龍是怎麼死的
壽終正寢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去世。
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詔說:「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趙子龍就是趙雲,所以趙子龍不是被誰殺死的,是壽終正寢的。
❸ 趙雲真正的死因是
不是的,趙雲真正的死因是自然得病死亡。
野史中記載:趙雲一生沒有受過傷,是天上的燈籠下凡,一受傷就會死,老了皮膚還是很好,他老婆開他玩笑,說他一生在戰場是沒有受過傷,要讓他受點傷,就用綉花針扎了他一下,結果流血不止,就死了,可見趙雲有血友病,民間開玩笑說是戰雲死於其夫人的綉花針。
其實趙雲死於綉花針不過是野史的胡亂捏造,得知趙雲本身歸屬劉備之前,就是公孫瓚手下名將,跟劉備時,就年級不小了。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
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么?可劉備得了西川後,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劉備為什麼不重用趙雲的原因也解釋了這個原因,到了諸葛亮北伐,趙雲是碩果僅存的老將了。趙雲上了年紀,還鞍馬征伐,在帶隊伍完整回來後,得病自然死亡的。
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謚為順平侯。
(3)歷史上趙雲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軍事貢獻
單騎救主
趙雲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長坂坡之戰,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丟下了妻子和兒女,兩個女兒都被曹操帳下虎豹騎統領曹純擄走,劉禪及甘夫人賴於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
後來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當時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荊州的治所公安,劉備的家眷及孫夫人等都是在公安。
因為孫夫人驕橫跋扈,劉備又特命趙雲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後,趙雲及時追趕,與張飛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兩次差點落入敵手的劉禪成為了後來蜀漢的皇帝。
蜀漢後期,劉禪下令追謚趙雲時說趙雲當初跟隨劉備的時候不但功績顯著,更是在艱難險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維等認為趙雲當時救主行為的情義是可以貫穿金石的。
趙雲單騎救主的故事也在民間以各種形式流傳。但同時受民間藝術的影響,劉禪的形象逐漸被塑造成了「沒用的阿斗」,一些小說家卻為趙雲救主的行為感到不值,毛宗崗在點評《三國演義》長坂坡這里的時候,認為「英雄趙雲」救「無用阿斗」,還不如不救。
領土貢獻
劉備入川與劉璋決裂後,趙雲與諸葛亮、張飛等帶兵開始了對西川的掃盪行動,在共同攻下巴東郡以及巴郡以後,趙雲與張飛在江州分兵,去平定江陽、犍為兩郡。
犍為郡是當時蜀中的大郡,與蜀郡、廣漢郡號稱三蜀,也是蜀中賦稅的主要來源。趙雲獨自率軍平定蜀中大郡後從成都南面與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
通過查閱史料,我們發現《三國志》等史書所記載的趙雲並沒有像《三國演義》那樣身居高位。據載,劉備在成都稱漢中王後,封了級別最高的四位將軍,即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而趙雲只是個翊軍將軍,還沒入高級武官之列。
當時趙雲的地位連魏延都不如,劉備封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漢中為成都的門戶,這個漢中太守的職位相當於首都衛戍區的司令員,是個要職。劉備這樣的封賜既合常理又不合常理。
說它合常理,是因為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從資歷和聲望確實可入大將之列,魏延的才幹也可擔當拱衛京師的要職。
之所以這樣說,因為關羽、張飛最早跟隨劉備起兵,南征北戰,戰功顯赫,時人都稱關張為「萬人敵」的虎將,更何況當年關羽暫時依附曹操,在其麾下打工時,於萬軍之中取袁紹帳下第一名將顏良的首級,對於一個武將而言,那是很榮耀的事。
劉備集團進駐荊州後,建立的黃牌兵種——水軍,是由關羽負責的,當年曹操的特種部隊五千「虎豹騎」窮追劉備於當陽長坂,危急關頭是靠關羽水軍救駕的;劉備入川後又將荊州重地託付給關羽,可見對其之信任和肯定。
因而關羽列四大將軍之首是情理之中的事。《三國志》稱張飛勇武僅次於關羽,其資歷、名望入大將之列也是無可厚非的。再看馬超,馬超是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其家世代公侯,就當時而言,門第仍然是影響仕途的重要因素,況且此前馬超與曹操數度交戰,其勇武為世人所稱道。
更何況馬超剛歸順劉備時,便為劉備奪下成都立下頭功,因而,無論從家世、聲望、勇武而言,馬超入大將之列是很正常的事。又看黃忠,黃忠雖然是劉表的舊將,歸順劉備較晚,但在劉備一生引以為傲的漢中戰役中,黃忠陣斬曹魏名將夏侯淵,為漢中戰役的勝利立下了頭功。
要知道,當時年近六旬的劉備所指揮的漢中戰役,與夏侯淵相持一年多難越雷池一步,固守要塞的夏侯淵滴水不漏,幾乎沒給劉備留下可乘的破綻。
後來是法正出謀,搶占居高臨下的定軍山,逼迫夏侯淵移出關隘防守,黃忠抓住這一難得的戰機,擂鼓猛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斬下夏侯淵的首級,為攻下漢中這塊軍事要地撕下了第一道口子。
正如諸葛亮所言,張飛、馬超是親身參加了漢中戰役的,親眼所見黃忠所立的首功,對於封賜其為後將軍是無任何異議的。
最後來看魏延,歷史上的魏延並不像《演義》中「腦後長了反骨,常憤憤不平」的魏延,而是一位處事穩重、英勇善戰的武將。劉備將其賜封為漢中太守是識人之明、知人善任之舉。
且不說魏延在此之前做過什麼,但憑其擔任漢中太守十餘年,強敵不敢輕犯,漢中從未有失,足以說明魏延的才幹。
❹ 歷史上的常勝將軍趙雲到底是怎麼死的,正史上如何記載的
於是他老婆童心泛濫,偷偷拿了一根綉花針,調皮的刺了趙雲一下。這一刺可了不得了!趙雲頓時流血不止,這英勇無畏一生的大將軍就這樣死掉了!可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他們認為這不過是野史上胡亂編造的罷了。而且也沒有提起這個趙子龍的妻子是誰,至於史書上,就更沒有說明了。但後世的創作中,倒是有挺多的。
❺ 歷史上的趙雲是怎麼死的
趙雲大概是在公元200年跟隨劉備的,到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趙雲也跟隨了劉備23年,而趙雲死於公元229年,也就是剛剛跟隨諸葛亮北伐參加完北伐戰事的第二年,可以說趙雲的死是非常突然的!
作為五虎上將,趙雲的身體素質過硬,又沒有史料記載趙雲有其他方面的病痛,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代虎將趙雲,突然身亡?從北伐戰事前後來看,趙雲的死絕對與這兩個人脫不了關系。
趙雲主動請纓,要求前往北伐戰場
公元228年,諸葛亮平定孟獲,搞定內亂。於是便寫下了千古名篇《出師表》向後主劉禪提出申請,希望可以帶兵完成當年先帝劉備的願望,打算出兵攻打曹魏,也就是北伐。
而劉禪呢?他乾脆來了一個順水推舟,不但同意讓諸葛亮出兵伐魏,而且還對外宣傳說此次給諸葛亮調撥了20萬人馬。在《諸葛亮集》中有記載: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罰。其實可以從這個小小的細節之中可以看出,劉禪他絕對不是一個庸主。
而諸葛亮呢?此時作為蜀漢的棟梁之才,他對此次北伐也是非常重視,基本上把蜀國能征善戰的將領都帶上了戰場,其中包括:魏延,吳班,廖化,陳式等等。不過,諸葛亮卻唯獨沒有給老將趙雲安排任務,此時的趙雲至少也是在70歲左右。
趙雲發現沒有自己的任務,便主動詢問諸葛亮,為什麼不安排他去北伐?諸葛亮回答道,「將軍年事已高,如有參差,會動搖一世英名,同時還會減卻蜀中銳氣。」,不過趙雲卻道,我跟隨先帝數十年,期間多次臨陣不退,殺敵無數,讓賊聞名喪膽,如今怎可做退縮之人?孔明爭執不過,只好答應讓趙雲出征。
趙雲策劃箕谷之戰,為諸葛亮打掩護
在諸葛亮同意趙雲參加北伐之後,便安排給趙雲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當時諸葛亮的想法是讓趙雲帶少量軍士充當蜀軍主力出兵斜谷,然後占據箕谷,給敵人製造假象,在曹魏看來就好像趙雲所率領的這支兵馬,會立即進攻長安一樣。
而諸葛亮呢?他就會帶領蜀軍的主力,直接進攻隴右地區,從而占據南安,天水,安定等城。趙雲在蜀軍當中地位之高,而且他也是曹魏所忌憚的大將。趙雲所帶領的少股兵馬成功牽制了曹真,由此,蜀、魏雙方在箕谷對峙。
在與趙雲對峙期間曹真似乎發現不對勁,因為當時隴右三郡(南安,安定,天水)也都極力迎合諸葛亮。此時,作為曹魏主帥的曹真他不可能沒有絲毫察覺。一來,趙雲乃是當世猛將,二來曹真也要保長安不失,因此曹真繼續與趙雲對峙。
後來,曹睿親自前往長安。而祁山方面也派遣了張郃前去接應。張郃乃是曹魏名將,他在街亭胖揍只會說大話的馬謖,由此街亭失守。在這個時候,一直處於對峙態勢的曹真卻突然對趙雲所部發起猛攻。
曹真選擇在街亭大勝之後,猛攻趙雲的原因也很實在。說白了就是想趁火打劫,同時此時的曹真也明白了趙雲所帶領的兵馬只是疑兵。因此,曹真才敢主動進攻趙雲。《三國志·趙雲傳》: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在史料之中有所記載,當時由於趙雲兵少,根本不是曹真敵手。趙雲當時選擇斂眾據守,這才保住了蜀軍的有生力量。
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趙雲只得退軍,當時趙雲讓鄧芝先行,自己親自斷後。而且,趙雲把棧道都全部給燒毀,其目的就是讓曹魏兵馬無法繼續追擊,如此便可以保全蜀軍。
從趙雲當時的做法可以看出,雖然此時的趙雲已經沒有當年七出七進的威風,但是他的勇略仍然不減當年。在蜀軍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後,全部退回漢中,在戰事結束之後也就是公元229年,趙雲在成都去世。
說到這里讓人感到非常奇怪,趙雲在戰場之上基本上是沒有敵手,而且他的身體狀況也是非常精悍。但為何參加第一次北伐之後,便突然身亡?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趙雲的突然身亡與兩個人脫不了干係,首先第一個人乃是馬謖。
除了關羽、張飛之外,趙雲算是跟隨劉備最早的一批人。而且趙雲起初跟隨劉備的初心就是想實現匡扶漢室的目標,讓天下百姓回歸自然。因此,趙雲根本不在意劉備給他安排什麼樣的職位,還有每個月發多少俸祿。即使是不封侯拜將,趙雲他也不在乎。
但是對於趙雲來說,他最在乎的還是劉備的戰略問題。當年劉備執意出兵攻打孫權,趙雲當時就死死勸諫了,只不過劉備沒聽他的。而如今北伐,諸葛亮又錯用馬謖,對於馬謖而言或許只是丟了一條性命。但是對於趙雲來說卻是永遠失去了匡扶漢室的希望,至少在他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為什麼說趙雲突然身亡與馬謖是一定的關系呢?
這話說起來也很簡單,如果當時不是馬謖自告奮勇要去鎮守街亭,諸葛亮可能會讓魏延、或者是吳懿去鎮守街亭。因為,吳懿,魏延乃是征戰多年的大將,相比馬謖這個新兵蛋子來說,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再者,當時馬謖知道自己實力不行。還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馬謖如此信心十足,當時諸葛亮也交待了一定要當道下寨,於是這樣諸葛亮才給了馬謖一次機會。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馬謖到了街亭之後,似乎是變了一個人,公然違背諸葛亮的節制,而且連副將王平的勸告都不聽。
最後,街亭的蜀軍被張郃斷了水源,蜀軍不戰自亂。最後,馬謖是大敗於街亭。馬謖敗走之後,自然蜀軍就沒有辦法繼續推進了,只得退回漢中。由此,趙雲在箕谷就完全失去了意義!而且,當時趙雲所率領的只是蜀軍的少股兵力,就算是有心戀戰,也無力殺敵。這對於一個老將,元老級別的戰將來說是非常無助的。
因此,在第一次北伐之後,趙雲會突然身亡,絕對與馬謖有一定關系。
第二個人,乃是諸葛亮。
為什麼說趙雲的突然離世也與諸葛亮有一定關系呢?道理很簡單,蜀軍之所以有街亭之敗與諸葛亮用人不當是有極大的關系的。那麼,趙雲的突然身亡與諸葛亮有直接關系嗎?直接關系沒有,但是間接關系肯定是離不開的。
在馬謖兵敗之後,趙雲緊跟著受到了曹真的大力進攻。從而致使兵敗撤退,軍需、物資也丟了少許,只是沒有像馬謖那樣大敗而回!然而,在趙雲撤退之時他卻做了一件讓蜀軍心痛的事情!趙雲當時做了什麼事情呢?
先來看一段史料記載,在《水經注》當中有這樣一句話: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餘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這段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就是描述趙雲當時在帶兵撤退時,把赤崖以北閣道全部燒毀,這個棧道的燒毀直接給蜀軍第二次北伐帶來不便,換句話說是什麼意思呢?趙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二次北伐的順利進程。
在燒毀百餘里的棧道之時,趙雲並沒有向諸葛亮匯報,只是情急為了阻止曹魏兵馬追擊,而採取的權宜之計。但是,燒毀如此長的棧道,維修起來相當麻煩。當時,趙雲也讓手底下的士兵去修復棧道,但是最終卻因為大雨的原因,修復失敗。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看看這是趙雲在燒毀棧道之後,採取的補救措施。足見,趙雲當時還是有些後悔的。畢竟,百餘里的棧道,維修起來時間、人力成本太大了。
因此綜合分析可以發現,趙雲在燒毀棧道之後心懷恨意,他覺得他愧對諸葛亮,愧對蜀漢,包括先帝劉備,最終趙雲帶著遺憾離世了。
❻ 在三國正史中的趙雲,他究竟是怎麼死的
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我們對無數的英雄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曹操的奸詐無比,還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都無比的令我們的震驚,而在諸多的武將之中,趙雲恐怕是,最深為大家喜愛的一位武將了吧。
當初劉備稱帝的時候,所有的大臣都上奏賀表。在表上列50多個人的名字後加上「等180人」。而是這表上的,第一名便是馬超,五虎上將。不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孟起世代公侯這個名號最為的顯著。而諸葛亮也僅僅排列在第八,而趙雲甚至是未曾在表上,而是在另外的180人中。
一生英勇無比的趙雲未能夠戰死在戰場之上,恐怕是其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了吧。但起碼,趙雲趙子龍在自己的一生中的後半生是壽終正寢,自然死亡。在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老先生寫到了這樣子的一段描述,當劉禪聽到了趙雲的死訊之後,便嚎啕大哭。其實這是羅老先生,對於趙雲欣賞罷了。而在真正歷史上,那時候的劉禪早已經把自己的救命恩人趙雲給忘得一干二凈了。只是在後來為別人加封的時候,突然想起了趙雲,便也順便的追封了趙雲。
❼ 趙雲是怎麼死的呢
《三國志》記載:建興七年,趙雲病逝。景耀四年,劉禪下詔:“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 。”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從以上史料來看,曹真不但不是電視劇和三國演義里的飯桶將軍,而更是一位讓人尊敬的軍事統帥,比趙雲更出色的統帥。
❽ 趙雲是怎麼死的 越詳細越好
史書中記載的是壽終正寢,意思就是老死的。生命自然走到了盡頭,就去世了。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五虎上將之一。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謚趙雲,姜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謚趙雲為順平侯。
(8)歷史上趙雲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蜀國的一代名將趙雲,一生征戰無敗績被世人稱為「常勝將軍」。歷史上趙雲怎麼死的?是病死的,而且是在兵敗被貶,多年沒有出征之後,鬱郁而亡的,而他是《三國演義》里難得少見的得以善終的人。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穀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穀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但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趙雲一生很忠心,卻沒有得到重用,最後一次的失守,摧毀了他的不敗神話,趙雲怎麼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已經老了。
演義上描述了關羽說的一句話是:子龍久隨吾兄,即吾弟也。如果這句話成立的話,那麼趙雲的年齡應小於關羽,也就是說趙雲不可能活到70歲,更不用說70歲還在參加北伐。
但也不可能死得太早(小於60歲),60歲時可能參加北伐,直至建興七年病逝,再無升遷,推測趙的死亡年齡應在63~67歲之間。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趙雲去世。趙雲雖然在最後幾乎是以一個政治斗爭失敗者的身份病逝的,但他畢竟跟隨劉備多年,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再加上曾經於亂軍之中救下劉禪,素為後主感恩。因而在他死後多年,蜀漢滅亡前的景耀四年三月,劉禪終於下詔追謚其為順平侯。
❾ 歷史上趙雲是怎麼死的
姓名: 趙雲,字子龍
籍貫: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官至:鎮東將軍,永昌亭侯,謚曰順平侯
子女:趙統,趙廣
生卒年間:?-229
簡明歷史傳記
趙雲開始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坂惡戰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脫險。劉備西征時,趙雲截江奪回了後主劉禪。後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陽、資中一帶,完成了對成都西南部的包圍。漢中爭奪戰中,趙雲以微弱兵勢設伏,使曹軍撤退。建興六年,趙雲隨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戰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諸葛亮順利奪取了涼州三郡。後雲以兵力差距輸給曹真,但是由於他和鄧芝領兵固守,沒有造成蜀軍大敗,戰後趙雲請求自貶。建興七年,卒,後追謚為順平侯。
趙雲品性忠良,直言敢諫,曾力勸劉備將本打算賞賜功臣的土地還與百姓。在劉備伐吳前,又進忠言,勸劉備以國仇為重、私仇為輕。在對他的謚書中,強調了他有賢者之風,能體恤民情,慈愛百姓。其高風亮節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
歷史評價
劉備:子龍不棄我走也。 《雲別傳》
別傳: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雲別傳》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雲別傳》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雲別傳》
姜維: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 《雲別傳》
陳壽: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三國志·蜀書六》
楊戲: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三國志·蜀書十五》
以上是《演義》中關於趙雲的一些內容,再看看史實吧。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么?可劉備得了西川後,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雲根本沒上第一線。
一出祁山,趙雲也沒當先鋒,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策應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雲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而戰後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雲卻也糊里糊塗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雲也未獲封侯。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卧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儀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歷來讀史之人有「漢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漢高帝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黥布;漢武帝時有飛將軍李廣的悲劇。到了最後三分之一的後主時,趙雲好歹還是壽終正寢的。
《演義》上寫劉禪聞趙雲死而大哭,又是羅老先生加的花環。那時的劉禪,早把救過他兩次的趙雲忘得一干二凈了,連點「悼念」的意思都沒有。到得後來,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來了,在給別人封侯時順帶也追封了趙雲。可趙雲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氣得在墳墓里詐屍不可:那時距蜀漢亡國還剩下不到三年了!
❿ 歷史上三國趙雲最終是怎麼死的
病逝的,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