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真實的趙雲怎麼死的
首先,有些廣為流傳的野史,比如他洗澡的時候被妻子到綉花針扎死了,這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無論是當時來看或者以現代來看,所以我們用科學一點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那我們可以知道他在壯年之前身體狀況一直很好,不然不可能帶兵征討。
⑵ 趙雲是怎麼死的呢
《三國志》記載:建興七年,趙雲病逝。景耀四年,劉禪下詔:“雲昔從先帝,功績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勛也,外議雲宜謚 。”大將軍姜維等議,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 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
從以上史料來看,曹真不但不是電視劇和三國演義里的飯桶將軍,而更是一位讓人尊敬的軍事統帥,比趙雲更出色的統帥。
⑶ 歷史上三國趙雲到底是怎麼死的
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謚為順平侯。 還有一個關於趙雲死因的民間傳說,我不知道可信不可信啊: 趙雲在80多歲是,一天妻子給他洗澡時看見他一身白皙,說將軍一生在疆場上拼殺竟然沒受過半點傷,和他開玩笑說,今日切身就讓將軍見紅,說罷就用綉花針扎了一下趙雲,誰知趙雲竟血流不止,後來面色慘白,妻子知道不妙連忙用手去堵,但未時以晚,趙雲說我在疆場上百戰百勝,沒受過半點傷,沒想到今天竟死在自己最愛的妻子的綉花針下! 還有比較正統的說法說是病死什麼的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公元154年生。書中描寫他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公元194趙雲初仕公孫瓚,三國演義中趙雲在磐河之戰解救了公孫瓚,並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在三國演義的記述趙雲是一名萬人敵的猛將,他一生中與他交手的名將並不多,所殺名將則更少,就三國演義里提到的,在公元201年汝南與曹操軍作戰時斬殺「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三十餘合戰敗「河北四庭柱」之一張頜。劉備初到荊州時,趙雲斬殺山賊張武,搶得的盧馬獻與劉備。公元207年趙雲斬殺來犯新野曹仁部將呂曠,並以十數合戰敗李典。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擊劉備至當陽長坂,劉備丟下妻子南奔,趙雲一面抱著幼主劉禪,一面保護劉備之妻甘夫人,母子二人因此得以倖免,後趙雲被封為牙門將軍。在三國演義中當陽長坂是趙雲的成名戰,長坂坡中趙雲進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奪得名劍青gang,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n部將鍾縉、鍾紳,唬退張he,力戰焦觸、張南、馬延、張(豈頁)四將,在曹操軍陣中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共斬曹營名將50餘員,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諸葛亮對於智勇雙全的趙雲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借東風畢後就是依靠趙雲接應,那時趙雲射斷吳將徐盛船上篷索,也顯示出了他過人的射技。劉備到東吳娶親時,諸葛亮也放心地將保衛工作交給趙雲,而趙雲也不負所託達成了諸葛亮的計謀,這也是與趙雲本身謹慎細致的個性分不開的。孫權為了奪回荊州所使用長使張昭的計謀,欲將劉備之子劉禪作人質換取荊州,「趙雲截江奪阿斗」更是他勇武與見識獨到之處。公元211年趙雲入川沿江西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成都。攻克成都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因劫糧被魏將張he、徐晃圍困,趙雲於漢水營前往接應,斬殺魏將焦炳,沖入曹軍重圍,戰退張he、徐晃,「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趙雲救出黃忠,所到之處,無人敢阻。曹操見亦驚嘆:「昔日當陽長坂英雄尚在!」。後在漢水以拒曹軍,佔得曹軍營寨,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稱趙雲為「虎威將軍」。公元223年,趙雲升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永昌亭侯,再遷為鎮東將軍。公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為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在三國演義里趙雲於公元228年隨諸葛亮北伐,在鳳鳴山與西涼魏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刺倒四子韓琪,射死三子韓瓊,生擒二子韓瑤,後再刺殺韓德(滅門?),威震諸軍,而此時趙雲年已七旬。三國志里公元228年趙雲與鄧芝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眾,固守陣地,不至大敗,撤軍後趙雲被降為鎮軍將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因馬謖失守街亭而撤兵,趙雲、鄧芝斷後,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喁,殺退萬政,全身而退,「不折一人一騎,輜重等物,亦無遺失」。公元230年,趙雲於成都病故,享年76歲,追謚為順平侯。在三國演義中縱觀趙雲一生,一世英名從未受挫,得善始善終,與他同為五虎上將的關羽、張飛則顯得不如他了。趙雲有二子,長子趙統,承襲父爵,官至虎賁中朗,督行領軍;次子趙廣,任牙門將,隨姜維出征,參加沓中之戰陣亡。
⑷ 趙雲怎麼死的
歷史上的趙雲是病死的,而且是在兵敗被貶,多年沒有出征之後, 鬱郁而亡的。趙氏一族,在蜀漢還有不小的影響,故而《三國志》、《演義》、《華陽國志》等史籍均有詳細記載,只是並不轟轟烈烈,所以大家印象不深罷了,不過我還記得央視《三國》里諸葛出師前,忽聞趙雲病亡,老淚縱橫那一段。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
七年卒,追謚順平侯。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陣戰死。
演義上的趙雲,是出征前病死的,是小說家語,不過也順應人心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卻說東吳遣使致書蜀中,請兵伐魏,並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顯自己威風,二者通和會之好。後主大喜,令人持書至漢中,報知孔明。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事,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孔明就佔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正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眾將無不揮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報喪。後主聞雲死,放聲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即下詔追贈大將軍,謚封順平侯,敕葬於成都錦屏山之東;建立廟堂,四時享祭。後人有詩曰: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鄣。
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卻說後主思念趙雲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趙統為虎賁中郎,趙廣為牙門將,就令守墳。二人辭謝而去。
⑸ 歷史上趙雲是怎麼死的
姓名: 趙雲,字子龍
籍貫:冀州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
容貌:身長八尺,姿顏雄偉
官至:鎮東將軍,永昌亭侯,謚曰順平侯
子女:趙統,趙廣
生卒年間:?-229
簡明歷史傳記
趙雲開始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坂惡戰中保護劉禪和甘夫人脫險。劉備西征時,趙雲截江奪回了後主劉禪。後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攻打江陽、資中一帶,完成了對成都西南部的包圍。漢中爭奪戰中,趙雲以微弱兵勢設伏,使曹軍撤退。建興六年,趙雲隨諸葛亮北伐,在斜谷之戰成功吸引了曹真主力,使得諸葛亮順利奪取了涼州三郡。後雲以兵力差距輸給曹真,但是由於他和鄧芝領兵固守,沒有造成蜀軍大敗,戰後趙雲請求自貶。建興七年,卒,後追謚為順平侯。
趙雲品性忠良,直言敢諫,曾力勸劉備將本打算賞賜功臣的土地還與百姓。在劉備伐吳前,又進忠言,勸劉備以國仇為重、私仇為輕。在對他的謚書中,強調了他有賢者之風,能體恤民情,慈愛百姓。其高風亮節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
歷史評價
劉備:子龍不棄我走也。 《雲別傳》
別傳: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雲別傳》
劉備: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雲別傳》
劉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 《雲別傳》
姜維:以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 《雲別傳》
陳壽: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三國志·蜀書六》
楊戲: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三國志·蜀書十五》
以上是《演義》中關於趙雲的一些內容,再看看史實吧。
趙雲自追隨劉備後,直到劉備當了漢中王,可說是馬不停蹄,無役不予。阿斗確是他在長坂坡救出的,史書雖沒《三國演義》寫得那麼玄,但趙雲救阿斗不是虛構的。進軍西川,是趙雲第一次沒隨劉備行動而留守荊州。可就是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奪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壯舉。兩次三番救了後主劉禪的小命,趙雲對蜀漢的汗馬功勞還小么?可劉備得了西川後,對趙雲就再沒重用了。
定軍山之戰,主謀是法正,而「親冒矢石」強攻定軍山的是劉備本人,趙雲根本沒上第一線。
一出祁山,趙雲也沒當先鋒,與鄧芝領偏師出斜谷策應主力。街亭失守全線大敗,而「雲與鄧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損。」《演義》中的「不損一人一騎」是羅老先生給英雄帶的花環。而戰後孔明上表檢討,自貶三級,有功無過的趙雲卻也糊里糊塗地跟著被貶了級。直至去世,趙雲也未獲封侯。
趙雲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於西漢後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
漢末亂世,群雄並起,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卧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雲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儀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政的後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
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雲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歷來讀史之人有「漢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漢高帝劉邦,殺死了韓信、彭越、黥布;漢武帝時有飛將軍李廣的悲劇。到了最後三分之一的後主時,趙雲好歹還是壽終正寢的。
《演義》上寫劉禪聞趙雲死而大哭,又是羅老先生加的花環。那時的劉禪,早把救過他兩次的趙雲忘得一干二凈了,連點「悼念」的意思都沒有。到得後來,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來了,在給別人封侯時順帶也追封了趙雲。可趙雲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氣得在墳墓里詐屍不可:那時距蜀漢亡國還剩下不到三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