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歷史論述題怎麼結合實際
你是否,提起歷史這門科目就煩惱?你是否,看到歷史綜合題無從下手?你是否,渴望解決這一切問題?如果是,就跟老師一起來學習歷史考試綜合題的解題技巧吧!
綜合題是一種考查學生理解能力、歸納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題型。很多學生在此部分失分嚴重,大家一定要仔細學習以下的方法哦!
綜合題的類型
1.文字型綜合題
這是綜合題中的傳統題型。一般都是選擇書上的引文或學生比較熟悉的文章,這類題目一般是問得直接明了,考生較好回答。這種類型的綜合題旨在考查閱讀材料並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
2.圖表型綜合題
圖表型綜合題是以數字表格或圖像(線) 變化為信息載體,通過一定的數量關系來反映事物的數量特徵、變化規律及內在聯系。
它不僅融閱讀、判斷、理解及闡釋本質和內在聯系為一體,而且因其材料精煉、內涵豐富、信息含量大而閱讀量小等特有優勢,成為考試中測試綜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主要有單純表格型、單純圖片型和文、圖、表混合型綜合題等形式。變化性、對比性和直觀性是歷史圖表材料承載信息最顯著的特點。
因此,解決這類綜合題的關鍵是通過圖表材料所呈現出的數字或線段的變化,來確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讀設問部分,帶著問題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識地去觀察分析材料。通過觀察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系,再分析原因然後組織答案。
㈡ 歷史論述題怎麼答
如果樓主是有具體題目我可以幫忙,如果只是問方法,第一步,歷史問題還是要厚積薄發,多看看歷史。看多了就會有些自己的理解,到時候就答歷史題目的時候就只恨篇幅太少。第二步,就是要精簡答案,要知道那些是重點,歷史問題無外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這些要全。要公平公正的給予歷史評價。最好是背一些固定常見的歷史評價。
㈢ 初中歷史材料論述題怎麼提煉觀點
看懂題目,注意關鍵詞
(1)看清有幾問,謹防粗心漏答。
(2)答題有何要求
▲如「依據材料」,則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與所學知識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 ▲如「結合所學知識」,則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語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請自己組織概括答案;
▲如「有何變化」,即從什麼變成什麼或「不同」,則要前後對比;
▲如有「反映什麼」或「含義」,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問「啟示」,就要注意聯系現實,並且一定要圍繞主題來回答。
如:看到「實事求是」,就想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看到「仁」就想到「和諧社會」。
▲還有時間、空間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時間段、某一國家……(在問中劃出來)
▲如對某種觀點的認識,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說出自己的論據。 如「評價」(或影響),要注意一分為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分析。既要分析其積極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極影響。既要分析其內部情況,也要分析其外部環境。
㈣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是怎樣的
解題過程應把握好五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轉(轉換)、答(組答案)
1、讀(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或解題的基礎,審題一旦出錯,則整個解題都毫無意義。審題分兩步:
第一步是讀材料,建議帶著問題去讀,讀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處」(引言包括題頭、屬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哪一類;正文包括表格的標頭、圖片內的清晰字跡;括弧內的註解;明確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等限定詞,同時最好對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處包括文章的出處;出現的年代時間;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審問題,審問題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要將試題設置的比較復雜的設問,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簡潔明了的而且符合試題要求的設問;是答原因還是影響意義等將試題「對號入座」);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根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還有時空等限定詞;問題內部的關系:並列、遞進、因果,後一問是前一問的答題依據。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文綜歷史科一般一個要點2--4分
㈤ 中國近代史論述題與簡答題該怎麼回答
簡答題:簡答題一定要列成一條一條來答,要讓改卷人一眼就看出你的思路,最好要標明序號,還有,字跡要工整,這樣映象分也會高些 論述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一定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答,看要你評價什麼,如果該人或事件在歷史上被大多數人肯定,就側重於答正面意義,當然,也要分清條例,和簡答題一樣注意。但論述題首先一定要亮出你的觀點,千萬不要說我既同意又不太支持之類的話,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㈥ 歷史論述題答題模式是什麼
論述題肯定是有論有述才行!我認為應該分點答題,首先是個總論,然後再展開分論,在這里一定不要忘記事實論述,最後是總結!在答題時也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有邏輯感!希望對您有用!
㈦ 歷史考試論述題答法
高考歷史簡答論述題匯總
一、先秦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
2、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
3、兩者互為表裡。
二、分封制與宗法制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意義)
1、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2、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三、秦朝設立郡縣制的影響(意義)
1、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各地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2、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四、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創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襲;
2、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獨攬大權;
3、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皇帝控制官吏的任免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五、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不斷加強和完善;②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民族大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君主專制的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易激化階級矛盾。
六、元朝創立行省制度的意義
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七、唐朝設立三省六部制的意義
1、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加強了中央集權。
2、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歷代沿用。
㈧ 高中歷史 的論述題怎麼答啊!誰幫我看看!具體說一下論述題的表述方法~
同學,作為一道題,你不妨用唯物歷史觀來答題,記住這只是答題,不一定給增加知識,也就是說答案也未必就正確,切莫人雲亦雲。好了,那就簡答一下:人們的認識總是受著時代的局限,康有為發起維新變法,主張通過君主立憲制立來實現民主,而且當時確實是皇權社會,革命也為必要取締君主,英國就是一個例子,通過憲政的途徑制約君權,進而轉化為虛君即可,革命派認為康有為保守,把托古改制及保皇看成有違進步潮流的方法,實際上就後來的歷史來看,中國沒有了一個君主便很快陷入內戰,而且革命派的行為也過於粗暴激進。後來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歷史學家應該客觀看待歷史事實,不應該夾帶過多的個人看法,當然人有時代局限性,能及時幡然悔悟,也是很好的。社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有所懈怠。托古改制未嘗不可,君主立憲制也是權宜之計。『』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幅度過大和頻繁折騰。蕭公權能正視自己的錯誤認識,我們也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得出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