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中的楊修是怎麼死的
曹操與楊修騎馬同行,當路過曹娥碑時,他們見碑陰鐫刻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理解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操早恨楊修才高於已,今見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擾亂軍心定罪,殺了楊修。楊修死時年僅34歲。
❷ 《三國志》中楊修是怎麼死的
楊修被曹操給殺害。
楊修作為楊家的嫡子,也是楊家日後的接班人,他自然接受了良好的家學教育,有著出色的才華,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之下成為了曹操手下的一個主簿,也就是一個負責後勤的文官,當時曹操經常征戰,但是他各種調動都做得很好,讓曹操非常滿意。
而且他還是一個文學素養很高的人,曹操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了,但是說到文采,曹操對於楊修也是自愧不如,雖然楊修才華不凡,能力也不錯。
而且家世背景雄厚,對於曹操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楊修的思想和曹操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他們的根本理念不同,而且楊修還參與到當時的繼承人之爭裡面,所以曹操不得不殺了楊修。
(2)歷史上的楊修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楊修和曹操的關系:
曹操,毋庸置疑是三國之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他的軍事政治才能是無可否認的,同時他也是當時最傑出的詩人文學家之一。
而楊修呢,他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楊家的後人,可以說如果在三國之初楊家願意的話他們也能夠像後來的袁紹等人一樣占據一方之地,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從中央入手,失去了這么一個機會。
之後楊修在朋友的推薦之下成了曹操手下的一個主簿,這也使用一個比較重要的官職,相當於是曹操的一個秘書,楊修辦得不錯,很得曹操的信任。
所以說曹操和楊修的關系還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曹操其實還是很欣賞楊修的才華的,但是另一方面兩人的政治立場又是不同的。
❸ 歷史上的楊修是怎麼死的
楊修之死是我們在高中階段學習的一篇文言文,前前後後詳細的介紹了楊修是因何而死的,就算事先從未了解過楊修之死的背景,那麼僅在這一篇文言文中也可以判斷出,曹操本就是一個生性多疑,城府極深的人,而楊修的城府就要差很多了,他是一個極為自負的人,善於揣摩曹操的意圖,並且很多時候都是幾位準確,但心機就要差一些,並不能揣摩出曹操早有殺他的意圖,從而收斂自己的心性,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讓曹操反感的事情,最終也因此喪命。
在馬超與曹操的一次戰役中,曹操久攻不下,退兵又擔心蜀兵恥笑,正處於兩難的境地,正好廚師送來雞湯,曹操見裡面有雞肋,便感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楊修聽聞,揣摩出曹操有退兵之意,便告知眾將士,收拾行裝准備隨時撤離,眾人皆感嘆楊修深知曹操心意,後曹操見到士兵在收拾行裝,大驚,便問是何人所為,得知是楊修,就以擾亂軍心治罪楊修,斬首示眾,楊修之死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揣摩雞肋之意,但只因如此卻罪不至死。
在此之前楊修曾多次揣摩曹操的意圖,雖准確,但卻十分令曹操厭惡,楊修恃才放曠,不懂得收斂鋒芒,並且他太過於理解曹操,再加上曹操多疑的天性,又怎會允許自己身邊有一個可以時時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人,或許楊修真正的死因,就是他深知曹操心性。
❹ 三國里,楊修到底是怎麼死的
楊修的死不是一次事件所造成的。曹操很器重楊修的。有一次別人送給曹操一合糕點,曹操嘗過以後非常喜歡,於是給這合糕點命名為「一合酥」大家紛紛贊賞。楊修知道以後就去曹府把這合糕點取出來給大家分著吃了。曹操大怒。於是質問楊修為何要分吃他的糕點。楊修巧妙的說「丞相命名此糕點為一合酥,必是想與大家同享」曹操「何解?」楊修說「此乃一人一合酥之意」…楊修巧妙的為自己辯解了。曹操由於喜愛他就沒有再質問。但是從此曹操對楊修心存妒忌。還有就是曹操出征時的「雞肋」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楊修被曹操處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手機打字放不下了。
❺ 在歷史上三國時的楊修是怎麼死的
1.三國演義中寫楊修之死雖有偏重,但大體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他是被自己和曹操害死的。小聰明打不過大智慧,就像小胳膊擰不過大腿,歷史鐵的定律,三國時期的楊修、彌衡的確是很典型的這類知識分子。
羅貫中在寫楊修之死時好像也在竭力的告訴我們,楊修之死是因為曹操「忌才」。用書上的原話來說:「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然後,通過六個小故事來印證了他的觀點。一是曹操在花園的門上寫一個「活」字,是曹操為了賣弄一下自己的才幹,而楊修這傢伙不給他面子,偏要弄穿曹操的西洋鏡不可——曹操「忌之」。二是遠方的客人送酥一盒給曹操,被楊修一人一口與眾分吃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賣弄小聰明——曹操「惡之」。三是曹操本想以夢中殺來警戒大家,楊修偏要在大家的面前揭穿不可——曹操「愈惡之」。四是楊修告曹丕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反被吳質用計陷害,曹操認為楊修是陷害曹丕——曹操「愈惡之」。五是曹操本想試一試曹丕、曹植的才幹,可楊修偏要教曹植怎麼做怎麼做,結果被曹操知道了,壞了曹操的好事——曹操「大怒」。六是楊修為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曹操「大怒」。這六件事,一步一步的逼迫曹操最後以「雞肋」事件「惑亂軍心」為借口殺死了楊修,也成了楊修之所以被曹操的一個客觀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有明顯的尊劉貶曹之傾向,作者本意就是要貶曹操,這也難怪,在這段文字中也竭盡誇張之能事,貶斥曹操。之所以大家也認為曹操是「忌楊修之才」就是從這里來的。
要真正的找出楊修被殺的原因,關鍵還得注意理解羅貫中說的這句話:「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忌」的是什麼呢?曹操「忌」的是楊修不給他面子。關於面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中最關心和重視的東西,所謂的「人有臉,樹有皮」。楊修多次不給他的主子曹操面子,讓曹操忌恨他,這是做奴才的一大忌諱。奴才是幫主人咬人的「狗」,怎麼能反過來咬主人,不給主人面子呢?
楊修是個人才,屬古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類人物,其地位和職業與蔣介石身邊的陳布雷相似。其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曠,得到曹操賞識器重,委以「總知外內」的主薄,成為丞相曹操身邊的一位高級幕僚謀士,理應算得上一位重臣。在發生了闊門、一盒酥、曹操夢中殺人、吳質等事件後,曹操對楊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忌之戒備之,直到後來楊修又暗中插手廢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極度不滿和嫉恨。《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曹操如何處置楊修的:「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曹操在漢中戰事中,隨便找了個借口罪名,誅殺楊修後,又厚葬之,賞與許多物品,以示慰藉其親屬。曹操這位白臉奸雄,對殺人後又為其送葬的手段,向來運用的十分老道嫻熟,讓外人看不出半絲假公濟私、公報私仇的痕跡,給局外人留下殺得在理,曹操又不得忍痛不殺之的印象。曹操此番秀做得實在高明,雖然頗似貓哭老鼠,但此招比孔明揮淚斬馬謖還要陰上十倍。楊修之死的詳細細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寫的最為詳實生動,雖然是演義化了的小說,同樣讓人看不出曹操謀殺楊修的蛛絲馬跡,而是秉公處置「雞肋事件」,嚴肅軍紀,按律斬了楊修,做得即天衣無縫,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隱患,解除了百年之後的後顧之憂。在曹操眼中,為了日後曹家社稷江山與千秋大業的穩固,殺一個楊修何足掛齒?其實,在曹操與楊修兩人的關繫上,最為直觀集中地體現展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者與知識分子間的關系本質,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具有極重的疑懼心態,為維持其統治體系的運轉,而又不得不加以利用的矛盾狀態。有人曾形象地把這層關系,比喻為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在骨子裡,封建統治者是鄙視家族外的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他們把自己當成皮,將知識分子當成毛,只要保證皮的完好存在,拔掉幾根毛即使脫掉一層毛,都無所謂,還會自然地不斷萌生出新毛來的。於是在中國大地上,便上演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二桃殺三士、朱元璋計殺群臣……等一幕幕充滿血腥的歷史悲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這些依附在皇權這層牛皮上的毛,自然是不能主宰自己命運的,由此便演繹出層出不窮的個人奮斗的人生悲劇來,歷史長河驚濤海量無情地吞嗜了屈原、杜甫、陸游、韓愈、李斯……等無數文人精英們的雄心壯志,壯哉,悲哉!
楊修,做為封建時代的一名謀士幕僚,堪稱中子群體中的典型人物。若對其客觀地評價,該君才華學識是出眾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斷、預見丞相曹操心理活動方面,也是相當准確迅速敏捷的,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楊修也正是因為這種先期預見的准確,才為此掉了腦袋,反丟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殺楊修,當數古代知識分子遭受迫害打擊,最為典型的惡性冤案,楊修到了陰間仍會耿耿於懷,其冤魂不會輕易散去。
2.小聰明與大智慧的區別與特徵
人最優秀的品質有兩種,那就是善良與智慧。
智慧若是與善良結伴,那便是大智慧;智慧若是孤獨前行,那就只能是小聰明。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諱的則是小聰明。有大智慧才有大境界,才有大美麗,才有大人生,大人生才是至誠至善的人生。小聰明總有個性的弱點,個性的弱點總會造就人生的局限,小聰明造就的人生是支離破碎的人生。
小聰明容易被聰明誤,容易把春光看作秋風,用自造的凄涼來折磨自己。大智慧以善為本,仰觀滿天星斗,俯瞰人間煙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遼闊,江河來歸。
有的東西看起來很小,其實蘊藏著大智慧。公路上的一方小碑,每隔1000米豎一塊,它便成了里程碑,用里程碑來丈量歷史,便有了劃時代的概念;音樂家手中的那根小小的木棍,美其名曰指揮棒,指揮棒一旦被政治家注冊,它便有了雄霸天下的含義;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因為被賦予了明確的色彩,交通就有了鐵的原則。方圓規矩,全是人們用善意制定出來的,所以,它是大智慧!
世界上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誰也勉強不了誰,但誰都得遭遇小聰明與大智慧。
大人物若是被小聰明所誤,造成的損失則是災難性的。清朝的和紳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聰明中度過的,他曾經任《四庫全書》的總編,紀曉嵐只是他手下的一個編委而已;是他用重金聘請高鶚續寫了《紅樓夢》,才使後世人讀到了《紅樓夢》的全本;他曾勸說乾隆皇帝終止文字獄,才使得後來的讀書人少了一些惶恐。但他所做的這些全是出於私心,為自己著想,只是歪打正著而已。他的整個一生都在貪婪斂財,從而成為超級貪官,害國害民,不得善終,令人扼腕!
大人物若是運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蒼生,澤被後世,其貢獻則是歷史性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雖小卻是大智慧,它使中國的改革與開放雙輪齊飛,從此走進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以人為本」四個字雖然平淡,但它由執政黨提出,就是一種大智慧,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執政黨氣勢非凡的執政走向。大智慧幫助大人物眼明耳聰:笑看雲翻雨覆,諦聽曠野喧囂!真個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小人物被小聰明所誤,容易變得張狂,自己不認識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東,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這種人就會變成民間約定俗成意義上的那種小人,小人的一生是可憐的。小聰明本身就具有一種擦抹不掉的悲劇色彩,它一旦與功名利祿粘貼,人生的悲劇就上演了。官場小人危害百姓,就像蝗蟲毀滅莊稼一樣,造成的災難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做官應該記住兩句話:當官的日子短,做人的日子長!
小人物運用大智慧,一生受益無窮。生活中只有勉強的哭和勉強的笑,你只要善意地經營好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資源,不耍小聰明用青春去賭明天,而是運用大智慧拿真情來換此生,你就有資格有權力理直氣壯地毫無愧色地走完自己人生的長街。大智慧像陽光,即使沒有縫隙,陽光也能照亮心窩。幽蘭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虛,寒梅爭妍,無一不是大智慧。
小聰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是多和少的問題;而大智慧對於每一個人,則是有和無的問題。發揮小聰明易,把握大智慧難,切記:菩提深悟需要時間,善待自己卻是永遠。
❻ 楊修到底是怎麼死的
被曹操殺死的。 楊修,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出生於公元一七五年,死於公元二一九年,卒時方四十四歲。楊氏家世為漢名門,祖先楊喜,漢高祖時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楊震、曾祖楊秉、祖楊賜、父楊彪四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聲名顯赫。《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雲」。而楊氏一門家學亦頗淵源,《後漢書》記載楊震父寶,「習《歐陽尚書》。哀、平之世,隱居教授」,而楊震「少好學,受《歐陽尚書》於太常桓郁,明經博覽,無不窮究 。諸儒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常客居於湖,不答州郡禮命數十年……」,震子楊秉「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桓帝即位,以明《尚書》征入勸講……」,秉子楊賜「……少傳家學,篤志博聞。常退居隱約,教授門徒,……建寧初,靈帝當受學,詔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於華光殿中……」,賜子楊彪「……少傳家學。……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征拜議郎……」,是以楊氏一門,於東漢末年中的才學聲名,幾與孔氏世家並駕,而官爵顯赫猶有過之。 楊修因為家學淵源而人又聰慧,所以當時頗有令名。(註:時常見有人將《世說新語》中「楊修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不在。楊修時為君平設。有果楊梅,君平以示修:此實君家果。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也。」一則中的楊修誤為此楊修,實則非也,《啟顏錄》之記載明言此楊修為「晉楊修」,而孔君平也是晉人,事頗明,是以兩個楊修非是一人),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又任丞相府主簿。《三國志》雲「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後來於建安二十四年秋被曹操處死(楊修墓現在華山腳下的河灣村附近,今僅存墓碑一通,立於村西南魏長城遺址上),楊修死後約三個月曹操亦亡故。 《三國演義》小說中寫楊修死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借口「雞肋」一事被殺。其實歷史上的楊修並沒有死於漢中,而且楊修的死更多的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並不是僅僅因為他所擁有的才華。 首先,我們來說說楊修死於何處以及曹操有沒有在漢中因為「雞肋」一事而殺他的問題。所謂「雞肋」一事的確有,事見於《三國志》和《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楊彪、楊修附錄,意同而言詞稍異,《後漢書》中的全文如下:「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答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修所著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文中並沒有說曹操因為「雞肋」一事而殺楊修,尤其是後面有「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一句,說明這件事只是舉個例而已 ,說楊修的死,也只說「因事殺之」,則這個事可以很多「事」,不見得就是「雞肋」一事。 按《三國志》《曹植傳》中裴注雲:「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則明確地說楊修是死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再查《三國志》《武帝紀》得知曹操於建安二十四年的活動如下:「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後。遣於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九月,相國鍾繇坐西曹掾魏諷反免。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自洛陽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圍解。王軍摩陂。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按此處記載,曹操在三月進軍漢中,「夏五月」已經回長安,八、九月間自洛陽南下救曹仁,軍至摩陂時關羽已破,於是在冬十月回軍洛陽,此後未再復至漢中。楊修既然是死於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後百餘日曹操才亡故,按曹**於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楊修應該大約死於曹操救曹仁的建安二十四年九月中到十月間,至遲不會超過「冬十月」之後,所以楊修不當是為坐「雞肋」一事而死於漢中。又因為在楊修死後,曹操曾經給楊彪寫過一封信表示哀悼:「操自與足下同海內大義,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鍾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關於楊修死因的猜想 一,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利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二,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沖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 兒,楊修是袁術的外甥,而政治觀念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彌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見忌。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說「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這兩段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如此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很信任的,不然就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 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系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曹植做為一個名聞天下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 但是,曹植和曹丕在文學才華上雖然是曹植占優,可在政治和軍事才能上應該說曹丕要勝一籌,而且兩人身邊智囊集團的構成也不一樣。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晉書》雲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為四友,這四人中,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吳質心計深沉,文才也佳,朱鑠事無記載,不過他的官位是中領軍,相當於現在的政委一職,應該也不會是個好相與的角色。而曹植的智囊清一色的是文士,沒有什麼政治和軍事經驗,遠不如司馬懿、陳群、吳質之流的老謀深算,這樣在斗爭中自然就差了一截。《三國志》《曹植傳》裴注中就有號稱「有才策」的楊修和當時僅是朝歌長的吳質在鬥智中敗下陣去的記載,而且還因此直接導致了曹操對曹植為人的懷疑:「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與丁儀兄弟,皆欲以植為嗣。太子患之,以車載廢簏,內朝歌長吳質與謀。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驗。太子懼,告質,質曰:『何患?明日復以簏受絹車內以惑之,修必復重白,重白必推,而無驗,則彼受罪矣。』世子從之,修果白,而無人,太祖由是疑焉」,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吳質可謂知己知彼矣。楊修空負才名,可惜不及吳質的老謀深算,所思所行被其料中,因而反被暗算了一把,還連帶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有苦說不出。 這里,首先說了「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的原因被殺以外,還有的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不過單是「有才策」,是不會被曹操殺頭的。曹操手下,謀士能臣猶如過江之鯉不可勝數,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這些人軍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遠過於楊修,卻沒有一個因為有才而遭曹操忌殺的。單是「袁氏之甥」也不會被殺,象龐德在馬超手下就已經具勇名,他的親哥哥又在劉備手下為官,曹操一樣用他和曹仁一起對付關羽(9)可見就算有才又是袁術外甥,也不至於被殺。這第二個原因,其實是因為楊修和曹操等人的政治觀點不同,所以才遭忌。曹操給楊彪的關於楊修之死的信中,更是很明顯地暗示了這點:「吾制鍾鼓之音,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
❼ 三國演義中楊修是怎麼死的
1、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2、曹操殺楊修原因
楊修死的罪名已經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死因比較復雜,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政治上的兩大因素。
①楊修犯了古代皇室權力之爭中的大忌,參與了奪嫡之爭。
②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沖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孫,而政治觀念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見忌。
3、人物簡介
楊修(公元175年~219年),字德祖,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楊修學問淵博,極聰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❽ 楊修是怎麼死的
自作聰明反誤了卿家性命!
西山一戰,蜀國老將黃忠手斬夏侯淵,曹操一怒之下出兵為夏侯淵報仇,面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屢屢受挫,但又不甘心失敗,只好退兵斜谷關,以待時機,終因蜀兵防守積極,難以進取。楊修之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恃才放曠,終招致殺身之禍是楊修之死內因,借違反軍紀之名消除隱患是楊修之死的外因,兩者導致了楊修之死。
楊修去見曹操,曹正在吃雞,適逢軍士來請示口令,曹操答曰:雞肋。楊修忙返回營寨,收拾行囊,眾人曰為何?修答曰:咱們不久就要退兵,故提前收拾好!眾人皆驚。修曰:主公已生退意,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故有此說!眾人一聽,也紛紛回營收拾行裝准備。
曹聞之,大怒曰:修妖言惑眾,擾亂軍心!令將楊修斬首示眾,以整軍心。幾日後,曹遂舉兵進攻,然遭慘敗,無奈退兵!
楊修之死是必然的,他的性格和曹操的性格決定了此事件的發生。曹操生性多疑,奸詐狡猾又聰明,楊修呢,同樣也是才學淵博聰明絕頂,但絲毫不知隱諱的外露性格決定了楊修命運的終結。
❾ 三國楊修是怎麼樣死的
被曹操殺死的,楊修之死在三國中是說曹操嫉妒他才華而殺之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末期文學家,太尉楊彪之子,學識淵博,,為曹操主簿。有些恃才放曠,屢犯曹操忌諱(例如,曹操說自己夢中殺人,楊修給明說了;曹操考驗曹植的時候,也是楊修總幫著曹植通過等等),後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等幾個罪名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