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鰲拜是誰殺的
康熙決意鏟除鰲拜集團。鰲拜黨羽已經遍布朝廷內外,行動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滿族的一種角力游戲,類似摔跤)為戲。鰲拜見了,以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僅不以為意,心中反暗自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鰲拜的時機終於到來。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他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此前常常出入宮廷,不是什麼奇事。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來了。此前,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都是我的股肱親舊,你們怕我,還是怕鰲拜?」大家說:「怕皇帝。」康熙於是布置逮捕鰲拜事宜。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驍將就這樣戲劇性地敗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著,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確實是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㈡ 鰲拜是怎麼死的我想知道真實的歷史
順治死前康熙只八歲,還不能掌握政權,順治又怕再出一個攝政王,即以索尼、遏必隆、鰲拜三位兩黃旗大臣和蘇克薩哈為輔政大臣,掌握國家政權。然而索尼過於老邁,遏必隆無能,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地位較低,三人無法抗拒年富力強的鰲拜,但初期還基本保持政治平衡。不久,索尼死,遏必隆也就事事聽從鰲拜,蘇克薩哈抵抗不了,就上書請求結束輔政、還政康熙,結果被遏必隆與鰲拜2比1定罪處決,鰲拜得以獨掌政權。康熙這時雖已親政,但只14歲,皇命不出宮門,眼看蘇克薩哈被處決卻救不了,暗中決心奪回政權。
他假裝合作,以戲耍方式招收多名親近的滿蒙小孩子入宮做布庫(摔跤)游戲(這裡面就有曹雪芹的祖父)。外事則放給鰲拜去處分。鰲拜觀察情況後,還沒把那20個小孩子放在眼裡,也就逐步放鬆了警惕。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16歲的康熙和平常一樣與布庫做游戲,鰲拜獨自進宮說政時小布庫們突然發動襲擊,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十多個小布庫竟將號稱滿族第一勇士的鰲拜抓住,然後康熙令康親王傑書等接管軍隊將鰲拜親屬一網打盡,自己得以完全控制政權。
康熙原定凌遲處死,議罪時卻放了鰲拜一馬,改終身監禁。約一個半月後,鰲拜病死監所。
㈢ 真實歷史中鰲拜是怎樣死的
鰲拜被囚後在禁所死亡。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與近臣索額圖密謀,支開京城中鰲拜的親信(主要是軍隊將領與警備骨幹),隨後又安排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權。在鰲拜入朝時,康熙密令庭前布庫少年們(布庫是滿族的一種摔跤游戲)將之生擒下獄,並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本應處革職、斬立決,但康熙帝念其往日功勛,將其免死禁錮。
鰲拜,出身瓜爾佳氏,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他以軍功起家,在清軍入關前的關鍵戰役「松錦會戰」中,他大敗明軍步軍營,功勞卓越。明朝總督洪承疇率13萬大軍來援,他隨皇太極應戰,「輒先陷陣,五戰皆捷」。明軍敗遁,他率軍追殺,大獲全勝,「擒斬過半」。其後,他又隨阿巴泰入長城,圍攻北京,掠至山東、兗州、臨清而返。
1661年,順治遺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四大臣。鰲拜軍功最高,但因資歷、威望等緣故,名列第四。他不甘於此,遂傾力施展諸種擴權、奪權手段。在索尼、遏必隆的附和之下,殺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鰲拜就此成為四輔臣中政治實力第一的權臣。
㈣ 鰲拜怎麼死的 歷史上鰲拜真正死亡的原因是什麼
鰲拜是中國清王朝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他為了大清王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卻難得善終。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鰲拜怎麼死的。關於這一話題,目前依然沒有統一的說法,其中一種認為鰲拜覬覦康熙帝的皇位,康熙帝必須要快刀斬亂麻將其殺害,另一種則認為鰲拜自知無路可走,只好自殺謝罪皇太極,還有一種則認為鰲拜觸犯了多爾袞擁護者的利益,最終只能借刀殺人將其殺害。
關於鰲拜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依然是莫衷一是,其中眾多說法之中,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康熙帝下令殺害鰲拜。由於鰲拜位高權重,並且常年以先朝元老身份自居,因而觸犯了康熙帝的威嚴,因此他最終被殺也就非常正常了。不過最近一份歷史資料中表明,鰲拜下捕入獄之後,隨即向康熙展示了其一生戎馬的功績,於是康熙帝饒鰲拜不死之罪,但是鰲拜最終還是在獄中死亡,因而也有人認為鰲拜自知窮途末路,在獄中反省,最終也認識到自己背叛了皇太極,因而謝罪自殺。而關於多爾袞這一說法,目前的可信度不是很大。
通過鰲拜之死也可以看出鰲拜其實也只是一個王朝的犧牲品。雖然他自身也有不少問題,但是他的死亡確實是因為王朝的需要。縱然他早年叱吒疆場,最終還是難以逃過眾人株伐的悲慘結局。但是,鰲拜死亡的真實原因依舊沒有確定。
㈤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是被誰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是被康熙幹掉的,壓根就不是韋小寶。因為鰲拜功高蓋主,他打了很多勝利的仗,手裡擁有的權利也是非常大,尤其是他的軍權,這是任何一個帝王都沒有辦法容忍的事情,軍隊沒有在帝王手裡,就代表帝王說話的底氣都沒有,自然要除掉鰲拜,把軍隊放在自己手裡,才安心。
總結一下,鰲拜根本就是康熙殺的,為了就是把鰲拜手裡軍權拿回來,不是韋小寶殺的。
㈥ 鰲拜怎麼死的
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歷史劇的熱播,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鰲拜這個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戶曉。在歷史上,鰲拜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歷史上的鰲拜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確實是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㈦ 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歷史上真實的的鰲拜是怎麼死的
康熙可是我國古裝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認為,不論是作為主角出現還是配角出現,這都說明了,這個人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不僅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就被人深知,也有其他的因素。
但是就僅僅是擅權這一條就足以讓康熙不能容忍,而且最後擒住鰲拜後,康熙列出鰲拜罪狀三十條,可見康熙對鰲拜是多麼的不滿,鰲拜犯了康熙的大忌,也就只能除掉了。不過因為鰲拜早年對大清對愛新覺羅的恩情,康熙沒有下令殺他,不過最後他還是死於禁所。
㈧ 歷史上康熙是怎樣殺死鰲拜的
電視將他是被韋小寶殺死的
歷史上實際是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確實是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歷史劇的熱播,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鰲拜這個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戶曉。在歷史上,鰲拜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歷史上的鰲拜,其真實面目究竟如何呢?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功臣:與沙場對手的較量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此後的戰功主要有以下幾次:
皮島之戰攻克皮島當屬鰲拜所立下的第一個大戰功。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手,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復商議後,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並與准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准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沖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佔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松錦會戰錦州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當時遼東已經失陷,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松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里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從清軍方面來說,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於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松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大放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鰲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沖鋒陷陣,一馬當先,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鰲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明軍被殺得屍橫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滿了明軍的屍首。松錦會戰,關系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松錦大捷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入關前後的鰲拜,依舊戰功赫赫,升遷頻頻。
入關以後,鰲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鰲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答案補充 康熙於是布置逮捕鰲拜事宜。等到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驍將就這樣戲劇性地敗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著,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確實是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㈨ 歷史上鰲拜是怎麼死的真有韋小寶助力康熙嗎
鰲拜應該是被囚禁時候病死或者郁悶死的,從康熙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康熙是很重感情的人,實際上鰲拜並沒有篡位之心,不過是過於驕橫跋扈,所以康熙在擒拿鰲拜後不大可能再下殺手,韋小寶這個人雖然是虛構的,但卻在歷史上真的有原型,不過是好幾個人結合起來的,是曹寅(和康熙從小玩到大,打架打出來的朋友)、隆科多(擒拿鰲拜時候主力)、托碩(出使俄羅斯,幫助索菲亞公主攝政)等人的合體
㈩ 歷史中鰲拜的結局
康熙八年,上以鰲拜結黨專擅,勿思悛改,下詔數其罪,命議政王等逮治。康親王傑書等會讞,列上鰲拜大罪三十,論大辟,並籍其家,納穆福亦論死,上親鞫俱實,詔謂:「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納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錮。鰲拜死禁所,乃釋納穆福。
五十二年,上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世宗立,賜祭葬,復一等公,予世襲,加封號曰超武。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諭群臣,追覈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並命當時為鰲拜誣害諸臣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