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的人對曹操的評價
裴松之: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
範文瀾:他是撥亂世的英雄,所以表現在文學上,悲涼慷慨,氣魄雄豪。
譚其驤:曹操是一個有優點,有缺點,功勞很大,罪孽也不小的歷史人物。
錢穆:曹操兼能政治、軍事和文學,又能用人,是魏國創業者。然而,他卻是一大奸雄,故為歷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國歷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辭其咎。
黃仁宇:曹操,不見得比他同時人物如劉備、孫權更為譎詐。而且他有敢說敢做、豪邁磊落、放浪不羈的浪漫色彩。曹操能夠出類拔萃,是由於他的不拘小節、眼光遠大。然則他雖看清傳統道德不能解決當日毛病,但他也不知放棄傳統道德亦不見得能拯救當日毛病。
(1)歷史怎麼評價曹操擴展閱讀:
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解體,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
從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Ⅱ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曹操,他是明君還是暴君呢
我認為歷史上的曹操是明君。但是許多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在戲曲裡面,曹操的扮演者都是白臉,意味著他是一名奸臣。但是曾經魯迅也誇獎過曹操,說他至少是一名英雄,因為他確實是為了中國歷史上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雖然在歷史上記載的曹操有這屠殺百姓的暴行,而且他殘害的黎明百姓數不勝數,並且他的個人作風也有很大的問題。盡管說我個人不是很喜歡曹操,但是卻不得不承認,他為中國的歷史上確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像曹操一樣,有私心,也有著雄心壯志,但是卻沒有曹操的魄力和能力。因此我覺得曹操在歷史上算是一位名君,但是他的一些行為確實也是讓人不能接受。
Ⅲ 如何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曹操這個人,是亂世的梟雄,差一點就可以成為明君了,只不過環境條件不夠。
他統一了整個中國北方,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在東漢那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人口重心就在北方,所以北方的GDP基本占據了全國的絕大部分。而漢末群雄紛爭,分裂的很嚴重,你方唱罷我登場,相互殺的很兇,誰也不能征服誰,只有曹操能夠脫穎而出,一步步鞏固力量,這當然是亂世出來的梟雄了。
所以如果曹操能統一全國,他在軍事、用人、文化上,真的可以堪稱是一代明君了。當然,因為歷史條件所限,他只做到了部分,成為了梟雄,也是不錯的了。
Ⅳ 如何評價曹操
評價曹操應該從幾個方面來評價:
1、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2、其次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3、最後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看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例如:
曹操是歷史上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一個胸襟廣闊,求賢若渴的英雄人物。少年孟德,放盪不羈;執法嚴明,治軍有方;愛惜人才,心胸開闊;用人唯賢,唯才是舉。
在那個軍閥割據的動亂年代,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軍閥,能胸懷大志,愛惜人才、知人善用、文武兼備、體恤民生、策馬馳騁華夏、揮鞭平定北方,堪稱一世之英雄。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英雄本色不容詆毀。
Ⅳ 如何對真實歷史上的曹操進行客觀地評價
曹操夢中好殺人。曹操夢中好殺人是真的嗎?其實不是,這件事是曹操自己散播出去的謠言。曹操曾經趁董卓睡覺時准備行刺,他也深知自己樹敵頗多,自然也害怕別人在其最沒有防備的時候行刺他,曹操故意這樣說實則為了威懾政敵,保護自己。
由上可知,《三國》中有濃厚的尊劉貶曹的思想,盡管曹操不是什麼真正意義上的仁德親厚之人,但絕不是像三國里說的那樣處處算計人,處處防備人,處處琢磨人。從歷史角度說,曹操擁有雄才大略,有平定天下的胸襟,有膽識有氣度,從他的詩歌《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也可看出,文學家評價曹操「幽燕老將,氣韻沉雄」,魯迅評價曹操「是個了不起的人,至少是個英雄」。
Ⅵ 怎麼評價一下曹操這個人
魏武帝曹操,關於他的評價可謂是多種多樣,有人喜歡他,有人將他罵的是一文不值,有趣的是,在過去的時候人們都喜愛劉備,近幾年似乎喜歡曹操的人多了起來。
作為三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曹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在文學作品中,曹操有陰險狡詐、冷血的一面,同時他也有寬厚愛才、真情流露的一面。
曹操的形象是豐富多變的,其實很多人眼中的曹操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看曹操的出發點不同,看到的曹操自然是不同的。
總體來說,曹操這個人絕對是值得高度評價的,人們總是喜歡用好與壞來評價歷史人物,可是世間的事哪能都用好壞評價呢?為什麼要說劉備是好的,而曹操是壞的呢?
曹操選人也不是什麼人都選的,他一般都喜歡對手的妻子,這也是在證明自己,以此來展現出自己的權威,戰勝別人之後,他認為那也都是自己的戰利品。
除此之外,曹操搶別人的妻子,他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看中的是這些女人背後的勢力。
在古時候,那些大家族的婚姻可不是那麼簡單,能夠作為曹操對手的都不是一般人,他們的妻子背後勢力也都不小。
鏟除一些諸侯的勢力可能很容易,但是想要徹底統治那個地盤可就不簡單了,曹操鏟除的那些人勢力本就不小,因此他們的妻子一般都是名門望族,曹操把這樣的妻子搶走納入自己的後宮,也是為了得到當地勢力的支持,可謂一舉兩得。
Ⅶ 曹操的歷史評價如何李世民又是如何稱贊他的
歷史上對於曹操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是非常具有爭議性的。自古以來對於曹操的評價都會涉及到曹操的人品,包括一些政治行為,首先曹操可以說是非常具有雄才大略的,在政治上這一點也是能夠看出來的,因為曹操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也統一了中國北方,並且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讓經濟得到了恢復。而且曹操的詩歌上也是非常具有情懷的,有慷慨悲涼的意思。但是大家又說曹操是一個奸臣,很多戲曲舞台上的曹操都是白臉的形象,是非常多疑和好殺的,所以歷史當中的曹操還是一個雙面的形象。唐太宗李世民曾經稱贊過曹操,說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最後對於曹操這個英雄人物小編還是非常認可的,這也是因為小編從曹操的詩中能夠感受到曹操胸懷天下的斗爭精神。
Ⅷ 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毛澤東寫詞贊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唐太宗說曹操是: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8)歷史怎麼評價曹操擴展閱讀:
關於曹操的軼事典故
1、譙水擊蛟
曹操十歲那年,在龍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條兇猛的鱷魚。鱷魚張牙舞爪地向曹操攻擊,但曹操毫不畏懼,沉著地與鱷魚周旋。鱷魚無法下口,於是逃掉了。曹操回家後,沒有向家人提起鱷魚的事。
後來,有個大人看見一條蛇而恐懼畏縮,曹操大笑,天真地說:「我在龍潭碰到鱷魚都不怕,你卻怕一條蛇,真是可笑!」眾人詢問,曹操以實相告,無不驚嘆少年曹操的膽略。
2、智激袁紹
曹操年輕時,和袁紹兩人常常喜歡做游俠。他們兩人曾經去看別人結婚,乘機偷偷進入主人的園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廬裡面的人,都跑出來察看,袁、曹兩人便拔刀搶劫新娘。
在他倆跑出來後,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荊棘叢中,袁紹動不了。曹操又大喊:「小偷在這里!」袁紹驚恐著急,趕快自己跳了出來,兩人終於得以逃脫。
3、行刺張讓
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張讓的府邸試圖行刺,張讓發覺,派人追捕,曹操揮舞著手戟,從庭堂一路打將出來,張讓的衛士無法接近他,曹操且戰且退,退到垣牆邊時,縱身一跳,逾牆而出。
4、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帶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都很口渴。於是曹操叫手下傳話給士兵們說:「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後,嘴裡都流口水。他們憑借著這個,得以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5、文昭甄後
魏文昭甄皇後賢惠而美貌,起先是袁熙的妻子,甚為得寵。曹公攻打進鄴城後,便急忙令人召見甄氏,左右的隨從卻都稟告說:「五官中郎將曹丕已經去了。」曹操說:「今年攻打鄴城正是為了她。」
Ⅸ 對曹操的歷史評價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資治通鑒》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夙願難遂。
曹操在其軍事生涯中,曾發動多次屠城,受到屠殺的戰俘與平民達數十萬之多。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間對於「正統」的推崇,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俗語「一說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系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是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流的軍事家。曹操時常打敗仗,開始在軍事上還是一個亂撞的魯莽家,絕不像正史上所講的,是天生的軍事才能。但是後來曹操能總結戰爭失敗的教訓,並能虛心傾聽和採納臣下的正確判斷,因而在對全局其決定作用的戰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戰取勝。作為指揮大軍的曹操,在歷次戰役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指揮才能,有起初指揮三五千人,到後來發展到能夠指揮四五十萬大軍。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贊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