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

發布時間:2022-05-21 14:10:59

Ⅰ 高三歷史解答題怎樣才能答到點子上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後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類型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又要對有效信息能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3「背課文」
盡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後,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於找准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系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於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4讀――解答的前提
「讀」即閱讀材料,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於從材料中找尋有效信息。

(2)重視兩頭。

材料的首尾兩頭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處。

材料的出處常被同學們忽視,但是這些文字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某種暗示或引導,有利於我們利用熟悉的課本知識去解讀陌生的材料。

(4)劃層次。

5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個同類信息的並列。「。」表示一個完整信息的敘述完畢。「……」在材料中多表示與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後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信息。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信息,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①「根據材料……」:這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通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③「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6答――解答的體現
「答」即答題,這一點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步。

(1)一題多問時,應對所答內容進行區分,先寫出題目的中心語再進行答題。

(2)注意設問分值。學會根據分值確定答案的多寡。

Ⅱ 如何做高中歷史大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Ⅲ 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該怎麼想

現在的歷史題的考法基本上都是結合材料來考察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所以對待這些提問首先要結合材料,看材料考察的是哪一方面的知識。
看待:讀懂材料,根據所學知識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這類題沒有什麼准確答案,自圓其說就行,但一定要觀點明確。
評價:評價人物時刻結合人物的功過等具體的歷史事實,給出一個觀點;評價一個事件時可結合它的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來論述,如評價王安石變法,功:。。。。。。過:。。。。。。失敗原因:。。。。。。總體上:。。。。。
認識:和看待的答法差不多。
這類題屬開放題,多練習一下就沒什麼問題。

Ⅳ 高中歷史答題歷史大題如何作答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Ⅳ 高中歷史的主觀題如何回答

一、做好高中歷史主觀題,要從以下二個方面著手
(一)審題:
將審題訓練和提取信息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因為審題本身也是一種提取信息的過程。在審題訓練中,我們強調審時間、地點、關鍵詞、提示語、材料來源,審問題(根據材料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又可以反過來給人以提示),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提取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閱讀材料不僅要讀正文或表格內數據、圖片的主體,還要讀提示語(含表內提示語、表外提示語)、注釋、材料來源、標點符號、圖片的背景等,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既要考慮顯性信息,又要注意聯系所學知識分析隱性信息;既要重點突破,又要兼顧全局。審題必須把握「一、二、三」:
「一」是指「一個前提」,即「讀懂讀透材料(尤其是圖表與數據)」,必須明確其中主要概念,說明的主要問題,而後弄清楚圖標與數據是怎樣展示概念、說明問題的。
「二」是指「兩個原則」,即「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首先是「充分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與設問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沒有被發現,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問題的要求而影響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聯系課本」。材料所展示問題的角度不一定與課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個歷史事件,課本可能主要敘述其積極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聯系課本是必要的,應該把材料所反映的內容與課本所學的相關知識掛上鉤,運用所學的知識和觀點進行評論和解析。
「三」是指構思答題的「三個步驟」。即「一看」,看有幾個設問;「二找」,找出設問中的求答主題(或項目)和限制條件;「三答」,根據設問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時,最好採用「序號化」,如:①②。
(二)根據設問做答:
在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經常沒有明確設問就答題,所以往往出現漏答丟分的現象。非選擇題一般有四種設問:一是「根據材料回答」。一般可分根據一段材料或幾段材料提問,這種問法的答案一般可由材料直接或間接得出。對於這種試題考生可以根據分數值逐條從材料中找出並適當歸納,一般一分一點,不必妄加論述;二是「根據(或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一般有根據一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與根據幾段材料和所學知識提問兩種,這類問題和答案不能全部從材料中得出,部分答案必須要結合所學相關知識來回答。考生要根據材料中時間、關鍵詞判斷出要考查的知識范圍,再結合這部分知識進行回答。三是「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回答」。這種提問方式是將材料中所涉及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既提供了題目的思考方向,又設置了新的情境,理解和把握好材料是作答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種提問方式就是從所學知識出發去探尋問題的答案。此類問題中材料只是起到創設情境的作用,完全要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二、答題失誤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學生應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審題能力弱、提取信息不全面、提取信息不準確、不能剔除無效信息等。閱讀材料不夠冷靜、細心,慌亂中沒有發現可以利用的信息,特別是圖表題,經常出現這樣的錯誤,丟分非常普遍。只要在閱讀中把材料徹底讀通讀懂讀明白,正確完整地回答問題才會有保證。
2、不能把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課本學習相結合,只用課本知識或只用材料信息答題,不能兩者互補,致使思維不夠辯證,答題內容不全。
3、答非所問或者遺漏知識點。答題中要注意問題的設問,有幾個設問就回答幾個問題,一問一答,要層次清楚。不要把幾個設問混起來回答,要知道,判卷給分是各個設問分別給分的。
4、觀點的錯誤,立場的錯誤,使答題出現較大的偏差。常出現的錯誤是:不實事求是,按現在的社會情況和意識去看待歷史事件和人物。不是客觀地按歷史發展規律評價事物,而是憑個人的感情和主觀臆斷評價。
5、答題針對性差,東拉西扯,不著邊際。因此,在答題中要仔細審讀題目要求,問什麼就答什麼,緊扣題目,逐層作答。
6、空發議論,缺少史實論據,或者只列舉史實而沒有評論。切忌答題只擺史實不講道理,更忌空講理論而沒有史實做依據。
7、論述雜亂無章,前後無序。克服的辦法是要按順序答題。在回答每一設問的過程中,或按時間順序,或按事物的因果關系順序,或按邏輯關系順序答題,要做到邏輯嚴謹,層次清楚,條例清楚,語句通暢連貫。
8、文字書寫潦草,使閱卷人無法辨認。因此在答題中一定要書寫工整。
三、高考歷史規范性答題指導
答題重在答案的知識正確性,但每次考試後總有考生埋怨閱卷不公正,自己答案正確卻得不到滿分。其實,原因很簡單.你忽略了答案的外在形式上的「美觀」,缺乏親和力和嚴謹性,征服不了閱卷的「判官」。考試「四到位」能有效地解決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考試失分。
(一).書寫到位。
要求用楷體或行楷體書寫文字,不要用草體書寫,一筆一劃、減少連筆、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悅目;用筆、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簽字筆,因此平時做題訓練盡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鉛筆、亮度太低的藍黑墨水、藍黑色圓珠筆也少用;客觀題目前都採用塗卡答題,我們在訓練中應選用合格的2B鉛筆塗卡,這樣能很好地掌握這種鉛筆的特性,以免上考場出現折斷鉛筆芯,塗得太輕、太重等不利現象;考試書寫中千萬不能出現錯誤字,否則會大煞風景,影響閱卷者對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書寫的規格式樣是統一的,語文考試中作文格式應運用到歷史學科作答中來。答題應分段,每個自然段起筆必須空兩格,一行書寫不盡的文字轉行應該頂格繼續書寫,不能象做豆腐一樣,四四方方一大塊,不知頭緒;每段字里行間要均勻大方,標點符號也要准確清晰,不能從頭至尾只用「圓點」符號;同時,另一個極端也是錯誤的:有些同學將一道題的答案沒頭沒腦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塊」變成了「面條」,這顯然是邏輯混亂的表現。
(三).層次到位。層次是說話、作文內容的次序,層次到位是正確分段的前提保證。每個問題的解答總有主要線索,有的按時間劃分若干階段,有的按地點劃分幾個地域,有的按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層面,有的須要按因果關系進行從因素到結論進行論證。我們應該找准適合題目的主要線索,依據線索,整理出第一層次的若干方面,這些方面有幾個,就應用幾個並列自然段去闡述。一般來說,在第一層次(或每個自然段)內部,只需要將知識要點化就行了,不必再細化第三、第四層次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語言到位。
例如說鴉片戰爭就是特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能理解為兩次鴉片戰爭。所以,歷史學科考試答題,不能自造歷史名詞,也不能用口頭語言,文學語言,甚至修辭手法。要充分尊重歷史學科語言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採用教材中的標准概念、老師講解時的正確觀點來闡述史實,分析史料,評價人物。同時,文字要簡潔,語言要精練。
四、來自高考閱卷老師的建議
參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爭,還要注意制定與高考閱卷老師的心理相符的對策。因為閱卷直接關繫到考生的分數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關鍵所在。
1.給閱卷老師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評卷工作是一項任務很重的工作,除了要保證評卷質量外,評卷速度對評卷任務的完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果一些考生答得啰啰嗦嗦,拉拉雜雜,就會給評卷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認為你可能不太懂,從而影響到你的得分。為了閱卷老師能有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做到卷面要整潔,字跡要工整,讓人一看就舒服外,答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答案要點化。為提高速度,在實際評卷操作中,評卷老師一般只注重「關鍵詞」,對學生所答文字只是「看」或「瞅」,而不是「讀」或「念」。一般情況下,評卷老師一邊簽名(除第一份簽全名,其餘只簽姓),一邊瀏覽考生的答案,一邊作翻頁准備,在做上述動作的同時寫出所改題目的得分。所以,你的答案決不能像寫作文那樣,大段大段的一氣呵成,下筆千言,不切要點。你的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號化、要點化。如果某題不止一問,你應該一問一答,將每一問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並在每段前簡要標明你回答的是什麼問題,千萬不要把幾個提問混起來回答;如果某一問答案要點不止一個,你應該把答案分成若干個小的要點,並在每一要點前標上序號,如(1)(2)(3)……①②③……或者abc……;如試卷空間允許,最好能將這些序號上下排列,沿左側照齊,讓評卷老師一目瞭然。
(2)答案要點要醒目。有的考生組織答案時寫的文字很多,甚至長篇大論,但不得要領,命不中「得分點」。你應該把你答案的每層意思都總結出關鍵詞,並盡可能把關鍵詞「要點」寫在最前面,然後再進行解釋。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改卷時,評卷老師看的只是「關鍵詞」,如果你的「關鍵詞」寫得過於「隱蔽」,沒有讓評卷老師在「瞬間的一眼」看到,你極有可能失去本來應該得到的分數。「把金子擺在老師最醒目的位置」,「把得分點作為隊長站在隊伍的最前面」,改卷老師想不給你分都難。
(3)合理安排答題空間。有的同學寫答案時習慣從所給空間的中間寫起,寫到最後甚至寫到密封線內。密封線是要「密封」起來的,評卷老師根本看不到。如果答案寫到密封線以內,不但密封線以內的文字無效,露在密封線外的文字因為缺了後半行,語句不通,想給分都十分困難。由於空間不夠,有的同學寫到最後幾行字體越來越小;或者從答案末端畫一大箭頭轉再到左側,繼續補充答案,給老師十分不好的印象,以至老師給起分來對你十分「苛刻」。所以,組織答案時,一下筆就應該盡量從左側開始,把空間留在右側,用不完可以空著;若檢查時靈感再現,想起好的要點可以繼續補充。
2.答出技巧與水平,讓人滿意,讓自己多得分
主觀題的得分,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考生所寫的答案要點,二是閱卷老師的印象,這里的印象除了上面所講的第一印象外,還有老師通過考生所寫的答案內容可獲得的此考生是一個優秀學生,還是不理想的學生的信息,這些印象直接影響著具有彈性的分數。主觀題的得分一般都有彈性,為了操作起來方便,每個評卷老師每道題都有1分內的拍板權,因此,要想拿到這1分,就必須讓評卷老師滿意(如果主觀試題多,加起來就是好幾分了,故應當予以重視)。要想盡量多得分,除了做好攻略一中的幾點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1)答案要點要全面。評卷時「采點給分」,即用標准答案與你的答案相對照,照上幾個「得分點」給幾個相應的要點分。在評卷點,一般都要制定一個更為詳盡的評分細則,比如同義詞替換、新增要點等。為得到更多的分數,你組織的答案包含的「要點」一定要多。為做到這一點,答題可適當採取「多多益善」的原則。注意,這里的「多多益善」指的是「要點」多,而不是「文字」多。當然,「要點」多可能「文字」也會相應增加,但絕不是長篇大論。比如關於圓明園「維持現狀」還是「重新修建」問題,讓你選擇一種觀點,並給出理由。你的答案應該是給出盡可能多的理由(要點多),而不是把其中的某一個理由敘述的多麼充分(文字多)。因為改卷時,老師看的是你給出了幾個合理的理由—每一個理由都有固定的分數;如果你只闡述某一個理由,即使你論述的再充分,評卷時也只能給一個要點分。所以,在不知道確切答案的情況下,你的答案包含的要點應該「多多益善」。
(2)答案內容「廣度第一,深度第二」。如上所述,評卷時「采點給分」,而不是按深度給分(深度至多加1分,一般考生得不到)。如2005年全國文綜卷Ⅰ第37題「簡要評價民族主義的歷史作用」,評卷時凡是知道「一分為二」的,首先就可以得到4分;對積極和消極作用稍加說明,即可得滿10分。如果只回答積極或消極其中一個方面,理由闡述的再詳盡,評卷細則說「至多給6分」。實際操作時,評卷老師在標准答案和評分細則以外一般不隨意新增分數;而只要答案全面,思路開闊,只要包含「要點」,老師對闡釋部分都顯得十分寬容。如本題對積極和消極作用只要有所說明,即使解釋的不夠准確、全面,根據「可給可不給的分盡量地給分」的評卷原則,一般都會給滿分或大部分分。所以,在組織答案時,「廣度」比「深度」顯得更為重要。
3.按分作答、自信得分
(1)值多少分回答多少內容。有同學會問,面對一個問題,回答多少內容算是「正好」呢?答曰「一分價錢一分貨」,「給多少分回答多少內容」。高考試卷每一個小問題後面都標有相應的分值,標10分分值的題目需要回答的內容一定比標4分分值的題目需要回答的要點多。根據近幾年的經驗,一般每個要點1-2分。但是,有一個情況你必須清楚,就是你回答的要點不可能和標准答案完全一致。所以,你組織的答案應該盡可能詳盡,如果把你組織的答案看做數學上的「集合」,那麼你的「集合」里包含的「要素(得分點)」一定要多,評卷其實就是求你的「集合」與標准答案「集合」的「交集」。如果把標准答案比作「魚」,你組織的答案就應該是「魚網」,為了多捕「魚」,你的「魚網」是不是應該應適當大一些呢?
(2)寫在試卷上的文字不要輕易劃掉。有人曾把高考改卷工作形容為「錯誤裡面找正確」,其實一點也不過分。評卷老師「相當」寬容,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點,只要你的答案能讓老師「發現」,老師就會給分。試題內容無論你會還是不會,一定要敢於回答。回答錯了一般也不要劃掉,因為錯誤部分不影響你正確部分的得分。何況,你認為錯誤答案的,說不定裡面還包含「得分點」呢。評卷老師是來「給分」的,不是來「扣分」的,只要你的答案有得分點,不會因前面的錯誤而受到「株連」。即使你對某一題目十分陌生,也要盡量答上幾點,因為閱卷老師給0分是十分謹慎的;更何況每個評卷老師都有1分內的決定權,只要答案不是太不像話,一般都會多少給點分。
希望以上內容能對你有幫助!

Ⅵ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句子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當然,好好看書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身對歷史並不感興趣的話,就刷題好了,培養自己的題感,也不求多,按照課本的順序每個大的知識群來幾道題,保證全面覆蓋就行。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Ⅶ 歷史答題技巧高中

選擇題解題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審題干「三看」: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看關鍵詞語,明確內涵外延。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實;思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思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特別要注意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非選擇題解題的「五步法」
1.先仔細研究問題,准確把握問題的要求。
2.帶著每一個問題認真閱讀題目所給的相關材料,正確、全面理解材料含義,邊閱讀材料,邊把與該問題有關的關鍵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分值都勾畫出來。
3.分層,材料越長,越要處亂不驚,要一層一層來找層意,就是找段句號的關聯句,每個段句號就是一個意思,每個關聯詞的轉折和並列就是另外一層意思或者兩個意思的構成,這樣就會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應。
4.回憶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觀點及方法,根據問題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煉觀點。
5.歸納整理,以簡煉准確的文字去表述。

Ⅷ 怎麼答好高中歷史大題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歷史單選題應試策略和技巧
(一)審題方法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時間,地點,空間,人物,設問角度 .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從近四年歷史高考選擇題看, 題干中含有限定語的題目至少佔了1/3.因此,抓住限定語,無疑是正確作 答的一個前提.
第三,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
(二)解題方法
1,直選答案.即直接根據掌握教材知識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謂"一擊即中".
2,最佳選項
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
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
3,因果選擇題
___ 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
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
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___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
根本原因
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
②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③從影響歷史事物主要矛盾來分析.每一歷史事物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4,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5,推理選擇題
___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6,排序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做此類題型時可用排除法!!___
7,比較選擇題
___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___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___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___ ___ 解題方法:分三步進行:
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
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二,材料解析題解答
讀——是解答的前提
1.先讀設問,後讀材料.帶著問題閱讀材料更顯思路清晰明確.
2.閱讀材料的基本原則:①看兩頭,找信息.材料的首尾兩頭,一般是命題者對材料的出處和內容作簡要介紹的地方,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時間,國別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個或多個信息.這些說明性文字,往往給解題者某種暗示和引導,有可能埋伏著解題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可漏讀.

②讀懂,讀透材料.應讀三遍:
第一遍粗讀,找到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
第二遍細讀,正確理解材料的觀點,獲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點讀,帶著設問有重點地閱讀,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關鍵
___ "找"就是從材料和有關知識中,找取解題的信息點,信息源,它往往是與"讀"交織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___ 1.從材料內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從材料與課本(回到教材)的關聯——找取相似點.比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
這里的關聯
一是指試題以課本知識為背景或依託.
二是指試題的一兩處設問需用課本知識來回答或確定大方向.
3.從材料內容與設問角度——找取相關點.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材料本身在解題中的價值.
答——是解答的落點
1.注意答好第一問 .第一個設問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確,完整,直接影響著下一問的作答.
2.注意審准設問.在好多設問中,都有一些引導性,限制性詞語對問題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據材料概括提煉","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據材料……談談認識","綜合材料……得出結論","比較材料……","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等.這些限制詞語大體上代表了設問內容的本質含義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給予充分注意.
3.注意設問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詳盡一點;分值小,回答要簡省一點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層次性.

材料題解答的完整性和層次性如何,直接決定著得分差別.
如:1997年第46題"談談你對西進運動的認識",只答出掠奪印第安人或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給1分;兩方面都答出的,給2分;答出兩方面並指出推動經濟發展是主導方面的,給3分.由此可以看出,對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學觀點的運用.如"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等.
6.注意答案的簡明扼要. 答案補充 三,歷史問答題解答策略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
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答案補充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原因,影響,異同點,特點,性質,結局,意義之類.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 .題目的限定條件包括時間,空間,人物,設問角度等,要找出這些要素,將答題范圍明確界定出來.
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

Ⅸ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題都是根據高考導向而出的。一般都是出一段材料,閱讀材料,然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就需要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看看所問的問題,看看與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怎樣應用上。一定要理解題意。做好這種題的前提是要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會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Ⅹ 如何搞定高考歷史的大題部分

1歷史大題解題技巧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4、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5、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2、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句子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

閱讀全文

與高中歷史大題怎麼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