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才能快速背過初中歷史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何況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㈡ 初中的政治歷史怎樣背效率高而且正確率也高
政治的話,沒有太多的技巧而言,主要是靠背誦。個人覺得,可以把政治話語裡面的核心詞提取出來,或者首段字提取出來,組成一句話,朗讀成誦,這樣效率高些。
對於歷史,我是非常喜歡的,而且天生酷愛。歷史我不建議死記硬背,因為歷史是活的,充滿趣味的。學歷史還是要以興趣為主,我基本上看兩遍歷史,就能記住內容。歷史主要記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就可以,把這五個點抽取出來記憶,我相信你記住了就不會忘記。另外,學歷史要聯系整個事件背景,這樣學起來也不會亂。比如辛亥革命事件,與馬關條約簽訂的背景,以及戊戌變法運動等聯系起來,就會有一個動態畫面在自己腦海里,時間也不會混淆,就在1911年10月10日,也稱雙十節。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的東西可以背,有的東西需要理解,而有的東西需要熱愛關注。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喜歡請採納哦~
㈢ 怎樣背歷史又快又熟又牢初中
.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03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
㈣ 怎樣背初中歷史效率最高下學期要中考了歷史
中考前背歷史的建議(個人總結,並非復制,望採納)
1.理解內容是最重要的,切勿死記硬背。
2.我並不建議手抄,但你可以在記完後把每一課的時間、地點和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關鍵詞寫一下。
3.如果是在理解不了背不住可以問老師,讓老師幫助你理清思路、
4.自己在課下休息、去廁所、去買早點時可以回想一下關於歷史的重點,想不起來的就等回班時看筆記。
5.自己要把學過的所有知識聯系起來,可以從經濟政治來分,也可以從中國史外國史來分,不用全記一遍,把課題炒一下就可以理清思路了。
6.中考題不會都靠你死記硬背的,所以你要做些活題,並把錯的題記下來,也能幫助你記憶的。
7.多看新聞或紀實類節目,我同學不怎麼學歷史,但他總能考高分,因為他總關心時事,並對這些事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這些新聞也與我們學的歷史有關系的,建議你多看看,趁現在還有時間。
8.對了,你也可以自問自答,寫完作業後休息一會兒,趁這會兒想起什麼關於歷史的就問自己,然後自己回答(雖然怪怪的,但很有幫助),想不起來馬上翻書,然後正好就能激發興趣復習歷史了。
這些建議對你會有幫助的,忘了告訴你,我今年剛剛中考完的,加油吧!
㈤ 背歷史的方法和技巧初中
歷史屬於文科性質的學科,知識點很多,內容也很雜亂。要真正學好歷史,就是要找出連接歷史事件的那條線,把歷史連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
在初中階段,初一年級和初二年級一般學的是中國歷史,初三年級學的就是世界史。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初中整個歷史知識是怎樣構成的。學習,要學會站在高處看知識,而不是被知識掩蓋,一點一點的去啃知識點。
㈥ 初中歷史如何背誦才能考高分
初中歷史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做好思維導圖,把歷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捋出來,形成一條鮮明的時間線索,這樣背誦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㈦ 怎樣有技巧的背初中歷史
我學習歷史是靠了解 反復看幾遍和多做題還有對歷史感興趣。記時間可以這樣做:將同一時間發生的事列出來,並對比一下看看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做既可以記起那個時間,又可以了解到當時發生的事,不就是一舉兩得嗎?
還有的就是一般歷史是有連貫系的,這次發生的事會為下次的事做准備或提供條件等。先理解和了解,然後在做一些題鞏固一下,然後在重新看一遍內容就OK了
以上是我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果這些方法對你沒用,那隻能死記硬背或另找方法了
㈧ 初中歷史應該怎樣背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因為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
㈨ 背初中歷史的方法和技巧
把握整體結構
學習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
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幹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後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佔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經常注意前後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於理解掌握知識。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台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列表圖示法背歷史
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
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㈩ 如何快速記憶初中歷史
記憶初中歷史知識的方法一:
1、名詞五點法
即用五個要點概括名詞
即:①時間;②地點;③人物;④內容;⑤評價或意義。此法適合於人物、事件、著作等類別的名詞。
如:《孫子兵法》可這樣概括:①春秋時期;②吳國;③軍事家孫武所著;④總結了前人及自己作戰經驗寫成《孫子兵法》;⑤世界聞名的古代兵書。
2、數學代表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通過一個或幾個數字概括出來,形成要點。
如:中國共產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內容,可概括為「一化三改」即:工業化、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提取字頭法
即提取某一歷史知識每一句的頭一個或幾個字為要點,組成另一個詞或一句話。
如:記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時,可記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給農民;田地不得買賣;土地屬國家;改革行政制度。
4、諧音趣味記憶法
即把某一歷史知識的幾個關鍵知識用諧音或組成有趣味的幾個字幫助記憶。
如:記蘇聯在1924年剛成立時的加盟共和國,可記做「烏外有兩只鵝」。即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外高加索。這樣趣味性強,記得快而牢。
5、關鍵字詞法
即抓住某一歷史知識的關鍵字詞歸納成要點從而提高記憶效果。
如:我們可將形成的過程用幾個關鍵字掌握:即①開始;②進一步;③大大加深;④完全陷入。然後聯系幾次列強侵華戰爭的影響:①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②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戰爭及《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④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6、概括記憶法
就是將某一歷史知識加以概括,使之簡單化。
如:拉美革命的過程可概括為:一場革命、二個階段(1810—1815;1816—1826)、三個中心(墨西哥、委內瑞拉、阿根廷)、三個領導人(伊達爾哥、玻利瓦爾、聖馬丁)、反對2個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一場決戰(阿亞庫巧戰役)即「123321」就可以將整個拉美革命進程完全掌握。
記憶初中歷史知識的方法二:
一、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是把記憶的內容編成口訣、順口溜等來記憶。
此法記憶時生動輕松、朗朗上口,久久難忘。特別適用於初一學生,因為初一學生理解記憶能力還比較欠缺,側重於機械記憶,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識編成順口溜、歌訣,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課的內容總結為幾句順口溜,這種方法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機械記憶效果大有好處,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更為重要。
例如: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盤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蜀魏吳爭晉 (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二、數字歸納記憶法
數字歸納記憶是將所記憶內容按不同屬性加以歸納,然後分門別類地記住這些內容及其屬性。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可歸納為「四三二一」來記憶。即:四次重大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次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一條主線──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在「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學習中也可用七個「3」進行歸納總結。即:3個導火線:英格蘭人民起義(英)、波斯頓傾茶事件(美)、三級會議召開(法);3個革命開始標志性事件: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召開(英)、萊剋星頓的槍聲(美)、攻佔巴士底獄(法);3個重要文件:《權利法案》(英)、《獨立宣言》(美)、《人權宣言》(法);3個中心人物:克倫威爾(英)、華盛頓(美)、羅伯斯庇爾(法);3次政變:宮廷政變(英)、熱月政變(法)、霧月政變(法)。
三、精簡濃縮法
精簡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
例如:隋朝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記憶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如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可將其簡化為「割三島、賠兩億、開四口、設工廠」。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然後將其還原為完整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法,既便於記憶,又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四、串聯記憶法
串聯記憶法是將所記憶的幾項內容根據其各自的特徵和相互聯系串起來記憶。
例如:用串聯法記憶「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時間長了,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兩個,如果用串聯法記,就容易記牢。即:「近聞(晉文)齊桓采松香(宋襄),鋸斷秦木(秦穆)留楚樁(楚庄)」。用串聯法記憶「戰國七雄」: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可用串聯加諧音法記作:「七叔含煙找圍巾」。?
五、知識結構記憶法
此法適用於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專題復習、系統復習等各種各樣的復習。復習時畫知識結構樹,一邊回憶一邊畫,包括大標題、小標題、每一個小標題下的各項具體內容,就像畫一棵樹:樹干、樹枝和樹葉,記的時候先抓住枝幹,再添枝加葉。「知識點是零散的,就像滿地的珠子,如果我們用線把它們串起來,帶走就方便了。」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探索》:
六、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
例如: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可記作:「李淵見糖(建唐)摟一把(618)」。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可用諧音記作:「一拔就死」。 「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劉伯承。用「劉葉煮粥喝」這五個幫助記憶,記起來就方便多了。
七、歷史年代記憶法
記憶歷史年代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但有些年代學生又不得不記。那怎麼辦呢?孤立的數字是難記而易忘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變得易記而難忘,對此,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比較記憶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會,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舉行;「三國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劉備建蜀;222年,孫權稱吳王。世界近代歷史開始(1640年)和中國近代歷史開始(1840年)剛好相隔200年;中國奴隸社會結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公元476年),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和中國戊戌變法(1898年)。對於這樣的時間,只要記住一個,另外兩個也就記住了。
(2) 尾數相同的事件。如:以「9」為例的歷史事件。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49年,新中國誕生……
(3)歸納同一個年代發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總理衙門設立,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開始。又如1927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許多大事: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共產黨人領導了三次武裝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等。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但記憶方法是需要自己再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琢磨,上面的幾種方法我們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我們靈活掌握。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
記憶初中歷史知識的方法三: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
、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
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為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例如,無論上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首先我都要求學生重視其目錄,明確課本內容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另外,重大歷史事件,我們都可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
找出規律。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時,雖然引起起義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無非是:(1)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