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發生在何時最後解決了嗎如何解決呢
通貨膨脹以及通貨緊縮,都是一種經濟發展不良的表現,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影響,弄得人心惶惶,比如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人盡皆知的美國經濟大危機。後來演變成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大蕭條。
當年的形勢很復雜,國庫一度處於空虛的狀態,國民政府見財政緊張,不得不大量發行足夠的貨幣來彌補,但是這一彌補,彷彿是墜入了無底洞一般。錢越來越不值錢,到45年時,法幣的供應遠遠超過了市場所需,且高達400倍,重慶的物價也一飛沖天,是戰前物價的1700倍,國民政府的貨幣過度發行竟活生生地將大量的法幣變為了一堆堆廢紙!百姓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生活負擔急劇增加。明明在戰爭前能維持一年生計的錢,在如今卻只能買一個雞蛋,生活是何其悲慘。
㈡ 1948年通貨膨脹怎麼解決的
1948年通貨膨脹國民政府進行了幣制改革,不過收效甚微,這些紙幣最後也只能成為廢紙,只等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所改善。
1940年,國民政府發行更多的貨幣來彌補財政不足,到了1945年,法幣的發行數量竟然超過了市場需求的400倍,就拿重慶來說,重慶戰時的物價達到了戰前的1700倍,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就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重慶物價漲了一千多倍。就像我們歷史課本上寫的,戰前能買一頭牛,然後就只能買兩個雞蛋。
相關信息:
後來戰爭加劇,國民政府就開始加大印鈔力度,剛開始貨幣面值是500元,後來就是1000塊,10000塊,大額紙幣開始面世。到了1947年,甚至連菜農都不願意收500塊錢以下的小鈔票了。當時也沒有電子貨幣,你買菜的時候就得拿一斤鈔票換一斤菜。到後面菜農都不收了。
在1948年的時候,上海的物價指數已經達到了戰前的571萬倍,簡單的來說,當你提著一大麻袋的鈔票去商店買米,可能連一斤米都買不到。還有一個例子很有趣。1948年3月11日一個燒餅取2000塊,不過,3月13日漲到了5000塊,再過了四天,你拿一張一千塊的紙幣給乞丐,他都不屑一顧。
㈢ 我想找我國應對通貨膨脹的措施要怎麼找,從80年代開始
1、1979年1980年的通貨膨脹:這個期間出現的通貨膨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經過文化大革命對經濟的破壞後經濟恢復較快,工農業生產出現了上升局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對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農業實現了連年大豐收。同時為了調動農民和企業的積極性,在改革的第一年,國家首先提高了過低的農付產品收購價格和8類付食品的銷售價格,放開了小商品價格,客觀上增加了財政支出,財政連手出現赤字;第二,為了調整過去壓低消費水平的情況,適當提高廣大群眾的收入水平,積極擴大就業,擴大了社會需求;第三,1979年以來新建項目規模大,周期長,技術新,投資大,這些在建項目不能馬上完工。這就導致了1980年明顯的物價上漲,零售物價指數高達6%。為了抑制物價繼續上漲,克服面臨的通貨膨脹,在適當緊縮需求的同時,重點從改善商品供給入手。壓縮了基建規模,減少了財政赤字,控制了貸幣發行,同時著重改善供給。就是在國民經濟計劃和信貸計劃規定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增加貸款支持日用消費品生產,增加農產生產資料和農村建築材料的產量,加強重工業服務方向結構的調整,通過調整,既搞活了經濟,滿足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基本上控制了貸幣供應量過剩的問題。
2、1984年1989年的通貨膨脹:這次通貨膨脹較為嚴重,1984年物價開始上漲形成基建投資、消費基金和信貸規模嚴重失控。1985年和1987年被迫採取全面緊縮的宏觀政策,但是在物價上漲剛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又放開了貸幣發行的閘門,這一放便不可收拾,1988年1989年物價上漲猛增到18.5%和17.8%,1988年,銀行現金凈投放高達679億,儲蓄存款余額大幅度下降,商品市場出現搶購風潮。這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持續「過熱」增長與物價改革不適當的宣傳造成的。1984年199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達到24120億元,占同期國民收入34.9%,年均增長率為18.5%,超過國民收入增長率近一倍,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導致了銀行貸款的猛增和財政赤字的不斷擴大。1984年1990年現金發行,貸款數量平均每年遞增26.6%和23.8%,而同期的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平均為9.3%和9.5%。1984年1990年財政累計赤字高達575.6億元。信用膨脹使社會總需求不正常擴大,而且巨額財政赤字使政府大量向銀行透支和借款,進一步推動了物價上漲,加劇了通貨膨脹。在投資需求膨脹的同時,也出現了消費需求膨脹,1984年1990年,職工工資總額平均每年增長17.9%,在個人消費基金增長的同時,集團消費也大幅度增加,1984年1990年間,行政管理費用支出平均每年增長18.8%,消費需求膨脹。1985年我國實行了全面緊縮的貸幣政策,以後又相繼採取了「緊中有松」,「緊中求活」等政策措施,1989年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實行緊縮的貸幣政策與緊縮的財政政策,使通貨膨脹得到抑制。
3、1993年下半年1997年的通貨膨脹:1993年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過熱,零售物價水平上升13、4%,1994年零售物價指數竟高達21.4%,成為歷史上最高的物價漲幅,1995年以來,在行政限價和財政補貼的情況下,上半年零售價格指數仍為113.3%。下面對其特點、成因及治理進行分析:
(1)通貨膨脹的特點:、物價上漲的時序呈現結構性。1993年下半年出現的通貨膨脹與1984年1989年期間出現的種類價格同時全面上漲不同,表現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較快,1994年主要表現為付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影響總量不平衡的深層次矛盾突出地表現出來,壓總量與總需求已經很難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而1984年1989年的通貨膨脹表現為投資消費需求雙向膨脹,只要控制總需求通貨膨脹很快得到抑制。1995年以來,通貨膨脹出現了一邊壓需求,一邊日用品,食品價格上漲,結構性矛盾與國有企業改革滯後等深層次矛盾突出。、居民的消費心理日趨成熟,承受能力逐步增強,沒有出現盲目搶購商品風潮,居民能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支出,有選擇性地購買商品。
(2)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成本上升推動物價上漲,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企業工資獎金增長過快,導致勞動力成本提高,由於工資的剛性,生活資料價格由於通貨膨脹上漲,導致工資作為勞動力的價格也不斷上漲。第二,能源、原材料、交通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加工企業產品成本上漲。上漲了價格的產品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再投入生產,反過來又推動產品價格上漲,這樣周而復始,循環推動,形成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第三,稅制改革加重了部分企業部分產品稅務負擔,提高了企業與部分產品的成本費用;第四,匯率並軌導致進口產品成本上升,進而推動物價水平上漲。、需求過度膨脹,貸幣超量發行。
㈣ 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
大家好,我是老徐,一個在努力奮斗的金融民工,請大家關注我,共同探討財經問題!
所謂的通貨膨脹是指流通於市場中的貨幣數量超過了實際的需求量,使得物價出現上漲。通貨膨脹有幾個特徵,一個是物價上漲,其中是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還有一個特徵是老百姓的工資上漲速度比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手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通貨膨脹對於我們手頭現金的侵蝕就像溫水煮青蛙,一點點在進攻,強度又不是很明顯,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我們一定要隨時做好抵禦通貨膨脹的准備,因為它每天都在吞噬我們資金的價值。
㈤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哪一次是怎樣解決的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法幣通貨膨脹,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制度。1939年以前,通貨膨脹速度較為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解放全中國及百廢待興,導致人民幣財政性發行和生產性發行雙向推進,通貨膨脹嚴重,物價劇烈波動。政府採取臨時應急與長效治理相結合,經濟手段、行政干預雙管齊下,金融、財政政策同時跟進,標本兼治的方略,全力平抑物價,在短時間內成功治理了持續達13年之久的通貨膨脹頑症,為人民生活安定和國民經濟發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創造了經濟奇跡。
㈥ 歷史上,極其嚴重的通貨膨脹是怎麼解決的
一般最終都是通過財政緊縮,發行國債。個別極端做法發動戰爭,轉移人民的視線,靠海外殖民掠奪。還有是政府倒台,社會各個領域重新資源分配,財富分流。
㈦ 古代王朝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做出過哪些努力
通貨膨脹是從古至今每一個朝代都經常發生的經濟問題。但每一個朝代處理通貨膨脹的方法都是統一幣制,積極發展生產,實施重農抑商的政策,並且讓百姓們輕徭薄賦。
但這里不得不提的一點是從漢武帝開始到清朝末,中國古代抑制通貨膨脹的經濟政策都受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雖然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古代前期的生產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但在中國古代後期嚴重影響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速度。
㈧ 中國90年代兩次高通貨膨脹分別採取了什麼措施。
從九十年代初到現在中國經歷過兩次通貨膨脹:
第一次是1994-1996年:
原因是:由於房地產熱及由此刺激起來的國內需求迅速膨脹,吸納了大量國內資金及資源,使中國經濟再度轉為內需主導,從而誘發了1994-1996年的高速通貨膨脹。
根源:這種高通貨膨脹率發生的根源,是泡沫經濟。
類型:1993-1996年中國經歷的通貨膨脹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比較典型的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1994年物價上漲率一度曾達到27.4%
第二次是2003年至今:
表現:自2003年以來,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占丹滬草疚禺狡碴挾廠錨GDP的比重是連年下降的,由2003年的2.4%降到2007年的0.8%,而貿易盈餘是連年上升的,貿易盈餘佔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5%,上升到8.1%。貿易盈餘的大幅上升,政府赤字減少,表明目前中國實際上仍存在著消費與投資內需不足的現象。
趨勢:大約到2008年下半年以後,短期供給沖擊將會逐漸減弱,物價上漲率將會有所回落。雖然短期供給沖擊只會引起物價波動,不一定引發通貨膨脹。然而,從目前的物價形勢看,這並不排除由短期供給波動引起的局部價格上漲,向通貨膨脹方向演化。這種演化力量主要來自於長期因素。
㈨ 過去中國通貨膨脹怎麼解決的
首先看原因再講方法:
一、市場經濟中人們追求利潤的本質決定的。
1 人們為了追求利潤,不斷擴大規模。規模越大成本越低,銷量越多,競爭力越強。
2 第一點是只從單一的企業來說的。如果所有的企業都擴大規模,則企業搶購原材料、工人會造成物價持續上漲。
第一點是可通過緊縮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抑制人們的投資沖動。
二、戰爭與自然災害可能導致供給減少。
第二點,中國應盡量避免戰爭。大興水利與基礎設施建設來應對。
三、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相當於大量發行紙幣來壓低美元匯率刺激美國的就業與出口。這大大的驅趕避險資金賣出美元買進資源,從而資源類的原材料大大的上漲,形成物價上漲。
第三點,是最難的,因為中國沒辦法控制美國的國家政策,美國想製造通貨膨脹我們沒辦法,但我們要做好我們自己的事:
1 盡可能的減少持有美元國債,減少美元貶值損失。包括:
(1)買進(買技術 買人才 買資源 派遣人員出國學習)。
(2)減少出口稅收補貼。改為對國內的減稅。減少出口的同時可刺激國內的消費。
國內生產的產品賣到國外去,價格比國內的便宜很多,質量比國內的高很多,這個是非常畸形的經濟。
2 發展多元的貿易,尤其是與金磚國家的貿易,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
3 大力加大對教育的投資,促進科技的發展,減少對初級與低級產品的依賴。
其實美國如果真出事對中國也是好事,他們的資源與技術才會出售,不出事就不賣給中國。這一點是不知道美國人生得賤還是中國人在美國人那裡沒面子。
希望採納
㈩ 我國近二十年來通貨膨脹發生的年份,持續時間及解決辦法。
以下的文章應該能夠幫你解答你的問題和疑惑,希望對你有用
1984-1997我國通貨膨脹下的貨幣政策概況分析
在中國漸進式性的市場化進程中,中國經濟改革的本質是要建立一個主要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體制。經濟改革帶來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治理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經濟改革是否可以繼續下去。在我國總需求大於總供給,通貨膨脹不斷出現且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使我國經濟總體保持了健康良好的發展勢態,其顯示了巨大的力量。關於通貨膨脹目前我國學者的主要定義為:通貨膨脹就是貨幣發行過多,貨幣發行量超過了貨幣需求量;通貨膨脹就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同量的貨幣現在的購買量小於過去;通貨膨脹就是物價總水平上漲或持續一段時間的上漲,物價的上升部分超過了物價的下降部分,或物價只有上升部分而沒有下降部分。其中,對於我國在1984~1997階段的通貨膨脹,筆者認為定義中的前兩種較適用。當時貨幣政策的調控工具主要集中於貨幣數量這一基本指標,對通貨膨脹治理有著重大作用。本文歷史地回顧當代中國的貨幣政策,試圖說明貨幣政策的實行是如何調節通貨膨脹的,對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也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我們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來進行研究分析:
一、1984~1986年的貨幣政策分析
1.1984~1986年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選擇:反通貨膨脹。
在當時政策的引導下,我國經濟從1982年開始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經過連續兩年多的擴張,1984年第四季度,我國的經濟開始出現了明顯的過熱勢頭。為了滿足高速經濟的發展,彌補財政的較大赤字,中央的貨幣開始超量發行,1984年末流通中的現金達到792.1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9.5%,使得通貨膨脹直線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發生了改革開放以來了第一次「搶購風潮」。1984年第四季度的零售總額為944億元,比1983年同期上漲28.8%。為了防止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央行開始實施以平衡信貸、降低通貨膨脹率為主要目標的貨幣政策。這次貨幣政策的實施,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一個標志,由行政命令轉變為宏觀調控,但是由於市場經濟的程度不高,以及貨幣政策工具的不完善,因而貨幣政策效果並不明顯。
2. 1984~1986年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信貸規模+貨幣供應量。
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年的數據來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1984~1986年中國貨幣供應增長率
年份
1984
1985
1986
M0
M1
M2
49.5
34.4
29.7
24.7
12.0
25.9
23.3
42.0
29.3
表1 註:M0,M1, M2所對應數據均為本年度對上年度貨幣增長率
這次經濟過熱,主要是由於信貸失控和貨幣投放過度造成的。此階段為經濟擴張階段,可以看到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增長率明顯的要高於其它年份,如1984年的貨幣發行量為262.3億元,比上年增長49.5%。針對1984年的經濟過熱,中央銀行於1985年開始收縮貨幣供給,M0削減為195.7億元,貨幣供應增長率降至24.7%,1986年又降至23.3%。事實上,1984年的貨幣過度投放主要是由當年全國信貸計劃會議提出改革信貸資金管理體制的決議後,引發各商業銀行紛紛搶貸的結果。但除搶貸外,各種政府的行政命令貸款也是當時計劃外貸款形式之一,計劃信貸的突破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同時,價格改革對貨幣量的投放過度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價格改革是一個英明的舉措,但卻形成了當時的「雙軌」價格體制的局面。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作為兩種不同的價格是由兩種相互沖突的力量形成的:行政權利和市場機制。雙價格體制下,政府要給企業一定的貨幣量,對企業進行貨幣補貼,但補貼的多少政府官員有著重要的發言權,企業的工作重點不是加強市場競爭能力,而是加強和政府的聯系。對企業補貼增加,貨幣的投放量則必然要增加。我國的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雙軌制弊大於利。當時的雙軌制是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
3. 1984~1986年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貸款規模指令性計劃。
1985年:政府動用國家外匯儲備縮小購買力缺口,回籠貨幣;嚴格限制信貸規模,調整銀行貸款利率,壓縮對固定資產投資需求;限期收回1984年第四季度超額發放的貸款。1986年開始實施「穩中求松」的貨幣政策:取消了中國人民銀行對各專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指標,允許各專業銀行根據實際需求和可能決定貸款規模;中國人民銀行在信貸安排資金的基礎上,在發放50億元貸款給各專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允許其下屬各地分行,動用超額准備金發放貸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二、1987~1991年的貨幣政策分析
1.1987~1991年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選擇:反通貨膨脹。
針對1986年出現的通貨膨脹,央行著手制定相關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但是此輪貨幣政策的制定是不成功的。1987~1988年又是一個經濟擴張的階段,物價指數在前一期經濟擴張的拉動下,持續走高,上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歷史高點。以1985年的物價指數為基點,1986年的物價指數上漲6.0%,1987年的物價指數上漲13.7%,1988年的物價指數上漲34.8%。此次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要求和解決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從1986年開始加大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政府財政赤字,特別是1988年實行財政的「包干」體制以後,社會的需求進一步猛增。與此同時,為了解決政府赤字問題,貨幣連年超經濟發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為2134億元,比上年同期上漲46.7%。由於貨幣的超量發行,市場貨幣的流通量劇增,引發了物價的猛烈上漲,貨幣貶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價補貼由暗補轉為明補[2],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決心克服價格改革的障礙,7月份政府嘗試著開放了名牌煙酒的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加劇了居民的不確定性心理預期,引發了1988年8月中旬的搶購風潮和擠兌銀行存款的現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總額比上年同期上漲20.3%,8月份銀行存款減少了26億元,官方宣布的通貨膨脹率達到18.5%。為了整頓嚴重的通貨膨脹,中央對經濟實行全面的「治理整頓」,其措施之嚴厲堪稱改革開放以來之最。
2. 1987~1991年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信貸規模+貨幣供應量+利率調整。
與1984~1986年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稍有不同,在1988年第四季度,銀行系統推出將存款收益與通貨膨脹率掛鉤的指數計劃即「定期存款保值措施」,迅速阻止銀行的擠兌情況,1988年第四季度三年期的存款利率為9.71,1989年一季度調整為13.14。我們還是通過表2的數據來進行具體分析:
1987~1991年中國貨幣供應增長率
年份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M0
M1
M2
19.4
20.4
24.2
46.7
21.6
21.0
9.8
5.7
18.3
12.8
19.7
28.0
20.2
23.6
26.5
1988年發放的貸款總額上升了28.6%,M0發行量為679.5億元,比上年增長46.7%,1988年的貨幣投放主要是上年年終各商業銀行突擊放貸的結果。為了應對通貨膨脹,中央銀行從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緊縮為重點的「治理整頓」措施,1989年貸款總額下降了3.5%,貨幣供應量比上年減少了470億元,貨幣供應增長率降至9.8%。雖然此次貨幣政策的實施,對於通貨膨脹的治理起到了很好的抑製作用,但是過於嚴厲的貨幣政策卻直接導致了1989年和1990年經濟增長的低迷狀態。
3. 1987~1991年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貸款規模指令性計劃。
具體貨幣政策為:1987~1988年8月的經濟擴張階段,實施的是「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貨幣政策;1988年9月~1990年的經濟收縮階段,實施的是先緊縮後放鬆的貨幣政策;1991年,經濟恢復到了低通脹下的快速增長路徑,貨幣政策取得了預期的效果。1987~1988年:政府改進中央銀行信貸管理體制,採取信貸規模控制辦法,要求各專業銀行進行企業化改革,自求資金平衡;強化中央銀行對貸款的季節控制,將貸款控制權集中於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87年8月,當意識到貨幣不穩定而使通貨膨脹開始攀升的時候,中國人民銀行提出了貸款總量和貨幣發行的帶有緊縮特徵的控制目標;1988年起進一步確立「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貨幣政策,在限制貨幣信貸規模的前提下,對信貸結構進行調整,正確引導資金流通。1988年9月開始緊縮銀根:加強貨幣信貸的計劃管理,建立起全社會信貸監控制度;對信貸實行「限額管理,以存定貸」的辦法,根據存款比例來確定信貸規模;對貸款限額實行「全年亮底、按季控制、適度調節」的辦法,保證貸款用於生產性建設;加強信貸結構調節,保證重點生產,對一般性貸款進行壓縮;抬高貸款利率,減輕通貨膨脹壓力。1989年9月起:增加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和銀行的信貸規模;下調利率,對國家的重點項目建設實行優惠利率的政策傾斜;放寬貸款規模限制,解決資金不足問題。至1991年底,虧損的國有企業所積累的企業之間的三角債務達2000億,政府對國有部門投放了350億元人民幣直接對國有大中企業發放「啟動貸款」和「安定團結貸款」,保證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正常運營。我們可以看出,此次貨幣政策的調節具有劇烈性,不持續性,對經濟的運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1992~1997年的貨幣政策分析
1.1992~1997年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選擇:反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平衡。
中國的經濟經歷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貨膨脹期,中國的經濟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開始活躍。到1993年上半年,通貨膨脹壓力又開始上升,金融業陷入無序狀態。國內金融市場,大量資金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為了實現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規定和監管,為房地產業大量融資,使得貨幣量超量投放,信貸規模一再突破計劃。中央政府於1993年夏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朱鎔基總理親自任人民銀行的行長。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金融紀律;使國有銀行與其隸屬的信託投資公司分離;所有專業銀行必須立即取消計劃外貸款;限制地區間貸款;派出工作組到各省檢查執行情況等等。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大幅度貶值,人民幣兌美元比率由1:5.64驟然下降到1:8.27,國際收支惡化。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壓力,在高漲的投資需求下,財政赤字和貨幣供應超常增長,使得通貨膨脹全面爆發。在當時經濟過熱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平衡。
2.1992~1997年貨幣政策中間目標的選擇:信貸規模+貨幣供應量。
1988年的貨幣投放過度是上年年終各商業銀行突擊放貸的結果,而1992和1993年卻是當時的房地產和股票投機熱潮各商業銀行大量拆借資金而出現信貸失控的結果。我們通過表3來分析:
1992~1997年中國貨幣供應增長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M0
M1
M2
36.4
38.2
31.3
35.3
21.6
24.0
24.3
7.3
49.0
8.2
22.4
29.4
11.6
18.9
25.3
15.6
22.1
19.6
在經濟的收縮階段,緊縮的貨幣政策反映到中間目標上就是壓縮貸款規模和降低貨幣供應增長率。由於1992~1993年我國經濟中出現的嚴重的泡沫現象(例:海南發展銀行被並購)和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潛在的金融風險,中央從1993年夏開始實施「軟著陸」的攻關調控,在貨幣政策方面出台了13條壓縮銀行信貸規模的措施,使新增貨幣供應量M0從1993年的1528.7億減少到1994年的1423.9億和1995年的596.8億。由於這次調控吸取了以前貨幣緊縮過度造成經濟過冷的教訓,這個貨幣政策的實施中一直遵循著「適度從緊」的原則,最終於1996年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軟著陸」。但是實際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信貸狀況的收緊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綜合信貸的平衡;限制地區間的信貸大大降低了貨幣的流通速度;緊縮措施很大程度上損害了非國有企業,對國有企業影響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出現巨大差額,1993年夏沿海專業銀行的貸款利率為10%~16%,而市場利率卻達到20%~35%。3
3. 1992~1997年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貸款規模指令性計劃+貨幣供應量。
我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存在大量的違規現象,1993年7月雖著手整頓,但拆借的勢頭未減。1993年8月15日央行勒令所有專業銀行檢查自己向非金融機構的同業放款,以便收回非法貸款;將專業銀行的政策性貸款與商業性貸款分離出來。1994年:嚴格控制貨幣供應增長速度;繼續實行貸款規模限制;停止發放政府赤字融資信貸;中央銀行採用掉期交易的來「對沖」由於外匯占款所引起的基礎貨幣投放量的增加;發揮利率杠桿的作用;完善市場經濟運作的貨幣政策工具。1995年:控制現金和信貸規模的增長;提高對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和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實行保值儲蓄;推廣商業票據;禁止地方政府對銀行施加政策性貸款壓力。1996年:我國正式將貨幣供應量確定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中央銀行加大控制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就可間接控制狹義和廣義貨幣數量;運用本外幣進行對沖操作;改變行政干預方式,注重運用信貸規模管理最為達到國家重點產業發展和地區發展目標的手段;在上海建立全國性的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完善國債回購市場和商業票據市場,推進銀行利率市場化進程。1997年貨幣政策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深化金融改革、整頓金融秩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方面。
四、小結
自1984年以來,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有成功之處,也有失靈之處。緣於我國金融市場得不發達、不完善,具體說來,1984~1997年間的貨幣政策選擇貸款規模和以M0為主貨幣供應量作為中間目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它們不僅簡單易測,而且具有較強的直接操控性。因為我國中央銀行運用經濟杠桿調節經濟時都並非有效,相反中央銀行運用舊的信貸控制方法(主要是行政命令),卻往往很有效,把直接操控性強的指標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對於我國的貨幣政策是十分有效的,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在經歷了這么多年的改革之後,市場一直是何等的脆弱。還必須要指出的事,由於微觀經濟主體的制度分割以及銀行的制度局限,致使1984~1997年間的貨幣政策表現出了在過度投放貨幣與過度緊縮貨幣供應之間大幅搖擺的特徵,也由此導致了中國經濟運行常陷入「一放就熱」—「一熱就收」—「一收就冷」的循環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