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大學歷史論文怎麼寫

大學歷史論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5-22 12:55:06

㈠ 大學歷史論文如何寫

1 歷史論文的寫法最重要的是確定主題,根據主題列出寫作提綱,根據歷史論文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計劃的依次成文。文章以提綱為構架卻不為提綱所割裂,它應是史事完整、氣勢貫聯,渾然一體的一個整體。寫好歷史論文要注意以下問題:(1)力求寓理論於敘述之中,做到史觀與史料的有機聯系與內在統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論而缺少史實,流於社會學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無理論分析。更要力避史論、史料兩張皮,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引出規律性、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佔有材料,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2)歷史邏輯與語言邏輯的統一,歷史論文的語言應服務於、服從於歷史的真實性。要在保證史實正確、准確的前提下,講求語法修辭。歷史發展有其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客觀的歷史規律反映在人們的頭腦里,用歷史論文或著作表達出來,這就是歷史邏輯;體現這個歷史邏輯的實踐,是通過運用詞、句、文章的語言文字手段來完成的。但,「史實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視歷史論文的語言、文辭方面的質量,但不能因詞害義,本末倒置。在內容真實豐富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語言文筆的風采。這樣,才能成功地達到言以聲其心之所得。(3)文章要通暢、質朴、簡潔,在史學文章里,為了能「真實、凝練、生動」地表達人、事,也可以適當地「文白兼用」或所謂「

㈡ 歷史論文的格式是什麼

歷史論文的標准格式

⑴ 題名。

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⑵ 作者姓名和單位。

兩人以上,一般按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⑶ 摘要

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字,不閱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詞。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

⑷ 關鍵詞

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

⑸ 引言

回來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布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⑹ 正文

⑺ 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復.要求准確,完整,明晰,精練.

⑻ 致謝:是對論文寫作有過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要求態度誠懇,文字簡潔.

⑼ 參考文獻表(注釋),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各種參考文獻,均應開列,格式包括作者,題目和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頁碼)連續出版物依次註明出版物名稱,出版日期和期數,起止頁碼.

⑽ 附錄:在論文中註明附後的文字圖表等.

(2)大學歷史論文怎麼寫擴展閱讀:

論文格式就是指進行論文寫作時的樣式要求,以及寫作標准。直觀地說,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准樣式和內容要求。論文常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總稱為論文。

論文注意事項:

1、畢業論文一律列印,採取a4紙張,頁邊距一律採取:上、下2.5cm,左3cm,右2.5cm,行間距取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25);字元間距為默認值(縮放100%,間距:標准),封面採用教務處統一規定的封面。

2、字體要求

論文所用字體要求為宋體。

3、字型大小

第一層次題序和標題用小三號黑體字;第二層次題序和標題用四號黑體字;第三層次及以下題序和標題與第二層次同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4、頁眉及頁碼

畢業論文各頁均加頁眉,採用宋體五號宋體居中,列印「xx大學xxxx屆x科生畢業論文(設計)」。頁碼從正文開始在頁腳按阿拉伯數字(宋體小五號)連續編排,居中書寫。

5、摘要及關鍵詞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摘要」二字採用三號字黑體、居中書寫,「摘」與「要」之間空兩格,內容採用小四號宋體。「關鍵詞」三字採用小四號字黑體,頂格書寫,一般為3—5個。

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相對應,字體為小四號times new roman。

6、目錄

「目錄」二字採用三號字黑體、居中書寫,「目」與「錄」之間空兩格,第一級層次採用小三號宋體字,其他級層次題目採用四號宋體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標題層次應整齊清晰,相同的層次應採用統一的字體表示。第一級為「一」、「二」、「三」、等,第二級為「1.1」、「1.2」、「1.3」等,第三級為「1.1.1」、「1.1.2」等。

8、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要另起一頁,一律放在正文後,在文中要有引用標注,如××× [1]。

9、外文資料及譯文

㈢ 大學歷史小論文怎樣寫

我也是大學生,一般就是按照畢業論文的格式寫,首先寫摘要(即文章大意,行文結構),其次:你寫的課題,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動態,然後開始寫你自己的觀點。

㈣ 教我寫歷史論文

看寫論文的書沒什麼實際的意義。就像小時候看語文作文該怎麼寫一個道理。不去讀別人的文章,學書本上的1234,自己還是不會寫。
如果想寫某一方面的歷史論文,不如直接查相關論文,看看別人怎麼寫的,吸取一下精華。自己再寫。
歷史論文講究的就是「論從史出」。1、拿真實的歷史資料來說話。所有論述的觀點都要有史料支持。基本上每一句話都需要斟酌。2、孤例不證。每個觀點的支撐至少要有兩條史料。3、邏輯清晰。推論必須合乎邏輯,逐層深入。
當然,如果你只是完成大學作業,或寫寫練習而不是畢業答辯,就可以按上面說的,找幾個相關論文匯總一下。
《怎樣學歷史》也稱《治史三書》這本書不錯。

㈤ 史論文如何寫

歷史小論文的格式無特殊要求,和平常一樣,你只要闡述自己的觀點,再用事實論證就可以了。
******************************************************
畢業論文格式標准

1、引言

1.1 制訂本標準的目的是為了統一規范我省電大本科漢語言文學類畢業論文的格式,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1.2 畢業論文應採用最新頒布的漢語簡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由作者在計算機上輸入、編排與列印完成。論文主體部分字數6000-8000。

1.3 畢業論文作者應在選題前後閱讀大量有關文獻,文獻閱讀量不少於10篇。並將其列入參考文獻表,並在正文中引用內容處註明參考文獻編號(按出現先後順序編)。

2、編寫要求

2.1 頁面要求:畢業論文須用A4(210×297)標准、70克以上白紙,一律採用單面列印;畢業論文頁邊距按以下標准設置:上邊距為30mm,下邊距為25mm,左邊距和右邊距為25mm;裝訂線為10mm,頁眉16mm,頁腳15mm。

2.2 頁眉:頁眉從摘要頁開始到論文最後一頁,均需設置。頁眉內容: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類本科畢業論文,居中,列印字型大小為5號宋體,頁眉之下有一條下劃線。

2.3 頁腳:從論文主體部分(引言或緒論)開始,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頁,頁碼編寫方法為:第×頁共×頁,居中,列印字型大小為小五號宋體。

2.4 前置部分從中文題名頁起單獨編頁。

2.5 字體與間距:畢業論文字體為小四號宋體,字間距設置為標准字間距,行間距設置為固定值20磅。

3、編寫格式

3.1 畢業論文章、節的編號:按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

3.2 畢業論文的構成(按畢業論文中先後順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題名頁

中文摘要,關鍵詞

英文摘要,關鍵詞(申請學位者必須有)

目次頁(必要時)

主體部分:

引言(或緒論)

正文

結論

致謝(必要時)

參考文獻

附錄(必要時)

4、前置部分

4.1 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封面統一格式要求。封面內容各項必須如實填寫完整。

4.2 題名: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畢業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題名所用每一詞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題名一般不宜超過30字。題名應該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寫詞、首字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等;題名語意未盡,可用副標題補充說明論文中的特定內容。

題名頁置於封面後,集資列示如下內容: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小二號黑體,居中)

論文題名(二號黑體,居中)

學生姓名(××××××××三號黑體)

學 號(××××××××三號黑體)

指導教師(××××××××三號黑體)

專 業(××××××××三號黑體)

年 級(××××××××三號黑體)

(××××××××三號黑體)分校(學院)(××××××××三號黑體)工作站

4.3 摘要:摘要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以第三人稱陳述。它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閱讀論文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內容應包含與論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讀者確定有無必要閱讀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獻採用。

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研究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要是結果和結論。摘要中一般不用圖、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術語和非法定的計量單位。

摘要頁置於題名頁後。

中文摘要一般為300漢字左右,用5號宋體,摘要應包括關鍵詞。

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英文譯文,英文摘要頁置於中文摘要頁之後。申請學位者必須有,不申請學位者可不使用英文摘要。

4.4 關鍵詞: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每篇論文應選取3-5個詞作為關鍵詞。關鍵詞用逗號分隔,最後一個詞後不打標點符號。以顯著的字元排在同種語言摘要的下方。如有可能,盡量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提供的規范詞。

4.5 目次頁:目次頁由論文的章、節、條、附錄、題錄等的序號、名稱和頁碼組成,另起一頁排在摘要頁之後。章、節、小節分別以1.1.1、1.1.2等數字依次標出,也可不使用目次頁。

5、主體部分

5.1 格式:主體部分的編寫格式由引言(緒論)開始,以結論結束。主體部分必須另頁開始。

5.2 序號

畢業論文各章應有序號,序號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層次格式為:

1、×××××××××××××××(三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小四號宋體)

1.1、×××××××××××××(小三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四號宋體)

1.1.1、×××××××××××(四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四號宋體)

①×××××××××××××××××(用於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1)×××××××××××××××××(用於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a、××××××××××××××××(用於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5.3 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號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於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式3.5)等。

5.4 註:論文中對某一問題、概念、觀點等的簡單解釋、說明、評價、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現,可採用加註的形式。

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一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依次標示在需加註處,以上標形式表示。

注的說明文字以序號開頭。注的具體說明文字列於同一頁內的下端,與正文之間用一左對齊、占頁面四分之一寬長度的橫線分隔。

論文中以任何形式引用的資料,均須標出引用出處。

5.5 結論:結論是最終的、總體的結論,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結的簡單重復,結論應該准確、完整、明確、精煉。

5.6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應是學位論文作者親自考察過的對畢業論文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具有權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獻。

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4]……形式統一排序、依次列出。

參考文獻的表示格式為: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㈥ 大學歷史論文

關於歷史人物的:
論秦始皇
秦始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嬴姓,趙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個功大於過的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設郡縣制,奠定了封建統治的基礎;修馳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奠定了技術基礎。但秦始皇修阿房宮,秦始皇陵等的規模極為龐大,濫用民力;焚書坑儒,抑制思想,摧殘文化;法令嚴苛,賦稅重,增大了人民的負擔。
我們不能僅僅把秦始皇修長城想作是濫用民力,統治殘暴的體現。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事實上也是如此。文獻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計較手段,不考慮人民的生活。
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這種想法有道理,但並非說儒家不好。後世用「外儒內法」,是一種「外柔而內剛」的政策。以倫理道德束縛人們,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終被推翻的教訓。
所以說,我們要辯證的看待秦始皇。

關於社會方面的:
珍惜水資源
「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保護每一滴水。」如果沒有了水,地球就會乾裂;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就可能渴死;如果沒有了水,就沒有了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要愛惜每一滴水,愛惜地球母親每一滴眼淚。
只有節約用水,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好。水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人類的健康是先從水來的。人可以幾天不進食,但不可以幾天不喝水。而現在,全球有20億人口正處於嚴重缺水狀況!也就是說水是20億人生命之所系。而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幹凈的水而死亡的兒童就有5000萬人!這數字是多麼令人怵目驚心!水的危機,已經向人類敲響了警鍾!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現在的重中之重!
水對於我們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人人都注意節約用水,不知會有多少人從中受益;反之,如果每個人都不在意地浪費水資源,那麼就可能有很多人遭受飲水困難!
現在,由於許多方面都在污染水資源,且污染得越來越嚴重,人類可以飲用的水就越來越少。然而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活。這就意味著我們現在要積極行動起來,節約、保護水資源。側耳傾聽,淮河在吶喊,黃河在哭泣,長江在嘆息……水污染像一種持久的頑疾折磨著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水庫……水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水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水資源吧。
(額,這算是《歷史與社會》學科中「社會」那部分的吧)

關於車的發展史的:
車的發展史
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的進步、文化的不斷推展和翻新、物質生活逐漸豐富,人類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雙腿行走的慢節奏、短距離的交通方式再也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於是,便誕生了——車。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0年,一個名叫奚仲的人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輛車。這種車由兩個車輪架起的車軸,帶轅的車架,車架附有的用來盛放貨物的車箱構成。
最初的車,由人力來推動,即人力車。後來人們開始用牛、馬拉車,即畜力車。傳說,畜力車是商湯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發明的。
1839年,英國人麥克米倫發明了蹬踏式腳蹬驅動自行車。自行車靈巧方便,經過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不斷改進,因其獨特的、不可被替代的優勢,依然被人們沿用至今。
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人類進入了「蒸汽機時代」。許多發明家也紛紛把瓦特的發明應用到「自走式車輛」的設計中。
第二次工業革命,卡爾本次等人發明了內燃機,告別了適用笨重的蒸汽機的歷史,並將其用在了汽車上。從此,汽車變為現實。
現在,汽車已經遍布各個城市,「有車」也成為了衡量一個家庭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科學家也從未停止對汽車進行改進,以節約能源、減少污染。

這些都是我自己寫的,不同時期老師留的題目不同,所以類別有點亂。

㈦ 求,如何寫好歷史論文

如何寫好歷史論文
寫作的過程,我們練習寫作,須先擬定計劃。了解范圍內的史料及其有關的問題。其方法有二:一、先知材料而後引起寫作的興趣,例如唐人李延壽參修晉、宋、齊、梁、陳、周、隋諸書,熟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而後決定作《南史》。二、先有意作書,而後從事於搜集史料。例如徐夢莘欲作《三朝北盟會編》,而後搜集徽欽、高三朝與金人和戰的史料。自古以來的著作家,皆無不出此二法。我們寫作論文,固然也是這樣,更必須先有理論基礎,並能運用。且在寫作動手之前,必須了解社會上對於這書的編寫,是否需要,前人寫作有何缺點,計劃寫作的史書。將有何補充或貢獻等問題。否則徒耗精力和時間,所謂勞而無功。若作為鍛煉,則無不可。
著書或撰論文,或練習寫作,必掌握材料,並先有一概念,作為寫作的起始。概念的來源,或從實際斗爭出發,或由於讀書引起某種疑問,而欲作進一步的研究,或有心得,改正前人的錯誤,或比較某一事件各種不同的記載,而求得真相,或受師友的啟發,而深入研究。我們有了概念,才能草定內容的大略及編制的形式。著作價值的高下,固決定於它的內容,而編制是否適當,也有一定影響。所謂編制,屬於著作的外形,如章節的分配及組織的適宜等皆是。編制的重要,可從《漢書》見到,班固所作《漢書》,文筆變化不及司馬遷《史記》。但《漢書》編制整齊,過於《史記》,是世人的公論。故著作如能編制合宜,讀者常感覺便利,古人或不注意。今人必須重視,我們初從事於寫作,更當這樣。
關於初學寫作,我們應注意的,共有五項:一、選定題目;二、擬定大綱;三、搜集材料;四、抄寫筆記;五、寫作論文。這是歷史寫作的主要程序。至於史料的考證,及史料與史觀的統一,還未提及,僅單純的就寫作而言。程序似很簡單,但應用並非易事,茲作說明於下;

一、選定題目。寫作成績的高下,常與選題有密切的關系。題目的范圍,既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狹。它的材料太多,將不易處理,太少將不夠應用。所以選題之先,須先了解情況,例如預計材料的有無及工作的難易,更當了解前人已做成那些工作,有何成績和缺點,是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若有疑問或不夠了解,宜商於師友。這樣的慎重考慮,才能選定合宜的題目,進行研究。

二、擬定大綱。定題後草擬大綱,將為主觀的想像,可能後來全不適用。最好對於范圍內的材料,有相當的熟悉,並了解前人的工作,才擬定大綱。大綱既不可太詳,也不可太略,只能作為努力搜集材料的臨時計劃。我們閱讀的材料增加,了解事跡的情節較為深入具體,對於前人工作的估價將有不同,對於自己的工作重點,也將不同,當有修改大綱的必要。故可利用大綱而不可拘守。初學者,草擬大綱,宜請師友閱看,由其提出意見,供自己參考,修正。

三、搜集材料。材料有相當的分散,例如關於太平天國的記載,江蘇各大城市都有一些收藏,不能滿足於一二圖書館。材料豐富的圖書館,對於搜集材料最有幫助,但不可抹殺其他圖書館。書籍的檢查,常依靠目錄。一般情況,目錄只有書名、著者、卷冊、出版單位、年代及版本等,而書中內容,讀者並不知道,南京圖書館庫中有關太平天國的資料,十分之七以上,都是沒有什麼聲名的人的著作。而這些人的著作,卻保存了更多真確的和重要的材料。詳細目錄和專題目錄常有助於讀者解決問題,還有稿本書籍及未經宣布的文件等,如有機會利用,當不可失去,我們不可以目錄知識為滿足。

四、抄寫筆記。閱讀史料,其中所記情節,常為讀者所不知,為避免讀後遺忘,或便於重查,皆有抄寫筆記的必要。筆記或由讀者用自己的文字,撮要記錄下來,或抄錄記載內的重要文字,專供讀者個人的參考,形式和內容,當由他自行決定。一般的說,摘錄資料,宜於採用卡片,亦有用紙本者,為建立長期工作基礎,每條資料宜自成獨立單位,既不冗長,也不斷章取義,並註明原書的頁數,將來編立標題,即可歸納門類,便於查用。張穆作《癸已存稿·序》稱俞正燮為學說:「理初足跡半天下,得書即讀,讀即有所疏記,每一事為一題,巨冊數十,鱗比行笑中,積歲月,證據周遍,斷以己意,一文遂立」。理初為俞正燮字,平日積累材料,需要時便寫文章,當不困難。

五、寫作論文。歷史工作者搜集各種材料後,進行選擇合宜的材料,用論點加以聯貫,並將其安排在適當的地位,成為有組織的整體,然後寫成論文或書籍。著作的長短,將決定於題目的大小及材料的多少,這是從形式而論。其實著作可分為二種:一、低級著作,抄襲前人所述,成為拼湊而成的寫作,價值不高。二、高級著作,發前人所未發,或為前人所不知,利用一切能得的材料,有新的觀點或看法,並非好奇立,實欲根據真實可貴的材料,改正前人的錯誤,求出史跡過程的真相。我們初學立固當立大志,但不必期求在短期內寫成一鳴驚人的著作,惟當實事求是的練習寫作,積久自必能有所成。

我們更當說明歷史著作,不是堆積許多事實而成,事實之外,還有史觀及史跡前後相互的關系,即所謂內在聯系。史學家為不同的階級服務,有不同的史觀。我們是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必須用馬列主義的理論,解釋史跡,並能貫穿於著作整體之內,成為全篇的論點,無論引用的事實多少,皆以證明論點為主。另一方面,作者應當注意因果的聯系,在自然界中,一切現象都處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人類社會各種事物的發展,也不能離開彼此的關系和相互制約,世上沒有單獨事物的存在。我們敘述歷史事跡,無論引用多少事實,皆以表現聯系為主。如能處處注意全文的論點及前後的聯系,便成為有組織的著作。要之,著作為一整體,以有關的事實組織而成,絕不是堆積事實。我們搜集材料,必先辯別何項事實能為整體的部分及何項不能為整體的部分,適搜集事實足用之後,必須研究如何運用各部分,成為前後有聯系、有組織的整體。
應注意的事項:歷史著作必須說明材料的來源,古人多未做到。章學誠於《文史通義·史注篇》稱:「人心日漓,風氣日變,闕文之義不聞,而附會之習且愈出而愈工焉。在官修書,惟冀塞責。私門著述,苟飾浮名,或剽竊成書,或因陋就簡,使其術稍黠,皆可愚一時之耳目,而著作之道益衰。誠得自注以標所去取,則見聞之廣狹,功力之疏密,心術之誠偽,灼然可見於開卷之頃,而風氣可以漸復於質古。」敷衍成書,古今皆所不免。章學誠有濃厚的復古思想,厚古薄今,但著作既須慎重,也當說明材料出處,卻是重要的建議。司馬光《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及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皆附著考異,表示材料來源及去取的標准,為作史者的正軌,乾嘉學派對於引用書籍,註明編卷。我們現當註明頁數,及出版地點、年月。費林論及此事,並分為二類,茲介紹如下;

甲:附註。指列在每頁下者,可分三項:一、引用書籍的篇頁;二、引用史料的原文;三、討論的證據。
乙:附表。指附在篇末或書末者,共有三項:一、參考書目;二、關系文件;三、重要的評論。

費林根據西方近代著作習慣而有這建議。馬士所著《中華帝國國際關系史》,既有附註,也有附錄,佔有相當多的篇幅,是書籍中的一例,論文往往有附註而少附錄,每一類未必盡有三項,當視需要而定,更有將附註列在論文篇末的,形式有種種的不同,但說明材料出處,實有必要。

書中若有表圖,對於讀者將更方便。表的種類很多,作者把許多事實或數字列入表中,讀者閱讀費時少而收獲大,印象深刻,而又具體,過於文字形容。圖有圖象及地圖等。文字記載,對於文化物品形狀,多不能詳,若有圖象,便有幫助。地圖為讀史不可缺少的工具,應當插入。又如古人著作,把目錄列在書末,《史記》、《漢書》都是例證。後人始將目錄放在書首,便於讀者檢查書的內容。前人不知道的,還有索引,近代西方著作,書首必有目錄,書末必有索引,且有詳細目錄及詳細索引,前者謂目錄每項下又分細目,後者指索引每項下,又分細注之類,尤便於檢查。最近我國刊印的書籍,也有末附索引的。

如何寫歷史論文
歷史論文的寫作和其他論文的寫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特定的一些要求,今天和你討論的就是歷史論文寫作的有關問題。
一、歷史論文的寫法及要求
最重要的是確定主題,根據主題列出寫作提綱,根據歷史論文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計劃的依次成文。
文章以提綱為構架卻不為提綱所割裂,它應是史事完整、氣勢貫聯,渾然一體的一個整體。
寫好歷史論文要注意以下問題:
(1)力求寓理論於敘述之中,做到史觀與史料的有機聯系與內在統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論而缺少史實,流於社會學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無理論分析。更要力避史論、史料兩張皮,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引出規律性、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佔有材料,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
(2)歷史邏輯與語言邏輯的統一,歷史論文的語言應服務於、服從於歷史的真實性。要在保證史實正確、准確的前提下,講求語法修辭。歷史發展有其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客觀的歷史規律反映在人們的頭腦里,用歷史論文或著作表達出來,這就是歷史邏輯;體現這個歷史邏輯的實踐,是通過運用詞、句、文章的語言文字手段來完成的。但,「史實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視 歷史論文的語言、文辭方面的質量,但不能因詞害義,本末倒置。在內容真實豐富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語言文筆的風采。這樣,才能成功地達到言以聲其心之所得。
(3)文章要通暢、質朴、簡潔,在史學文章里,為了能「真實、凝練、生動」地表達人、事,也可以適當地「文白兼用」或所謂「半文半白」。事實上,一點兒「文言」詞與片語沒有是不可能的。
(4)准確地使用引文,歷史論文中出現「引文」是必然的,它使立論可靠,有利於提高文章質量,反映作者知識,認識的深度、廣度。但也存在著一個引什麼、怎麼引的問題。首先,經典作家的教導和革命領導人的重要言論可以引用。再次,現行的法定的歷史教科書內容可以引用。因為它是依據最可靠的資料,參考最新研究成果,採用最為公認的論點,使用最規范簡潔的文字寫成的。對一些非歷史作品,指歷史小說,X X 演義、X X史話之類,它們以歷史為素材,為原料,可能有文藝價值及教育意義,但非歷史,我們不能隨便引用。
(5)歷史論文的層次與條理,在一般歷史論文中,要注意段落劃分,引文形式,注釋種類這三點。四、五千字以上的較長歷史論文,依史事種類或歷史情節的發展,可分為幾個大段,加上小標題,使全文結構嚴整,每題內涵明確。歷史論文引文的使用應力求簡短、貼切、有份量;恰當地嵌合在整個行文之中,但切忌截頭去尾,斷章取義。
二、歷史論文的範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分工過於狹窄,過於專門,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培養,不利於出精品,也難以做綜合的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曉經、史、子、文學、佛學等,對他們的研究不能僅限於一個方面,應當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國近代史、思想史學著作中,主要是寫他的經世思想,尤注重於《海國圖志》及其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的經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國圖志》,無疑要著重論析。然而魏源博學多聞,年輕時究心陽明心學,好讀史書,後隨父至京師,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問宋學於姚學shuǎng@①,學《公羊》於劉逢祿,晚年又修禪禮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國圖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學古本》、《庸易通義》、《說文擬雅》、《小學古經》、《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義》、《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詩古微》、《書古微》、《聖武紀》、《元史新編》、《古微堂內外集》等,涉及經、史、子、佛學、詩文,僅經學又及今古文、漢宋學。要對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談論某些方面,需要綜合的研究。這關乎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問題,應「通識」的要求。一個學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問題,力求改變過於專門、相互割裂的狀態。
三 現實與歷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國由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現象和歷史不能割斷。歷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無疑會引發研究者去思考歷史。但是,現實和歷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是無須贅述的常識,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卻時常被混淆。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等,於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歷史,闡釋歷史,認為近代中國一百多年裡,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投資建廠、開礦築路、掠取原料農業品……,是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應當歡迎他們進來,不應該反抗,當年如果不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現在可能就現代化了。
出現這種說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點,就是將歷史與現實混淆起來,將現實中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外國入侵混為一談。近代史上的所謂「開放」,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設廠等等,與現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不能混為一談,必須歷史地去看待它。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又如我們現在說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穩定、安定團結,於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闡釋歷史,認定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發展緩慢,不能走向現代化,就是因為農民戰爭破壞了穩定,破壞了經濟;近代中國沒有實現現代化,是革命的結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農民起義、革命,它們是否只是破壞,這些問題不用多說,如果不存偏見,並不難公正地回答。拿現實去規范歷史,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歷史人物,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研究歷史需要用歷史觀點來觀察問題,「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四 要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包括學校的歷史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的教育,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是不可缺少的。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歷史學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上發揮作用,就不能局限於專門學術研究方面。歷史研究對於提高學科學術水平、發展歷史科學當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歷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學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兩手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現在的問題是提高方面比較硬,史學工作者注重撰寫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而這與評職稱、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關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視,認為是小兒科,不算學問,評職稱也不算數,這種思想觀念和實際問題影響了史學工作者對普及的重視,削弱了歷史教育。
在知識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較好,出版了許多科普書籍和影視片,實際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歷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夠。從學科要求上說,歷史工作者對歷史普及、歷史教育也要重視,學問不能只停留在專家圈子裡。我們的歷史著作不用說一般青少年不看,就連幹部也沒有多少接觸。因為這些書籍、論文太專門,難懂,人們讀不下去,引不起興趣。一個學科、一門學問如果離開群眾,離開社會,恐怕是很難生存的。
事實上,廣大群眾和幹部並不是不喜歡歷史,不需要歷史,而是缺少適合他們喜歡的讀物或影視片。史學工作者忽視的歷史普及工作,影視工作者都很重視。他們編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正劇,有「戲說」,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但是,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存在著隨意編造歷史的嚴重問題,不僅給觀眾以歪曲了的歷史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給予觀眾錯誤的歷史觀、價值觀,危害很大,應當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中歷史知識薄弱。據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個城市對14~28歲1065名青少年的調查中,歷史試題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計算,平均分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題是「誰在1860年燒毀中國的圓明園」,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聯軍,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國聯軍。而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學大綱存在著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如不寫太平天國,卻將太平軍打洋槍隊歸之於反侵略斗爭;近代化的開端有洋務運動,但沒有民族資本企業,等等。歷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誤導,其後果堪憂,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加強歷史普及和教育的工作。

㈧ 請問怎麼寫歷史論文

"大國崛起"的歷史論文:
法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任何一個偉大的思想就像一個美麗的火焰,是否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還要看有沒有所需要的乾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主要的「乾柴」就是國民的素質和教育。依法國為例:
受文藝復興影響的16世紀宗教改革產生的新教教派與舊教分庭抗禮,他們爭奪兒童和群眾的手段就是教育。通過這場爭奪戰,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視數學、地理、歷史,注意採用實物教學和進行練習,著意發展學生的智力。這使得法國新一代的素質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創辦於1684年的訓練初等學校教師的講習所是歐洲最早出現的師范教育設施,對確保教師的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19世紀以前,法國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榮譽,其學術水平在西歐是很高的。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0歲時,父親因受人陷害逃離瑞士。盧梭13歲即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培育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1762年,盧梭的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國。1767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評傳性的最後一部著作--《懺悔錄》。1778年與世長辭。
盧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齊所繼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齡分組來發展兒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實行教育。後德、法、英、意、俄、美等國政府,也紛紛派遣專家和官員前來學習。裴斯塔洛齊所創建的伊佛東學校成了蜚聲歐美的「國際學園」。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美國政府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盧梭、裴斯塔洛齊教育思想》的運動。前者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後者成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1789-1794年法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革命和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後的一次更徹底、更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教育方面,資產階級執政的各派力量都擬訂過方案,其中著名者有康多塞、雷佩爾提和拉瓦錫等人所擬的教育方案。這些方案雖然在當時都未來得及付諸實行,但對法國教育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會提出的方案,不僅給法國而且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討論19世紀教育發展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國曾在19世紀初有拿破崙這樣的人物並產生過巨大的能量決非偶然,是整個民族素質急速提高後的能量的一次爆發式發泄。但法國的教育在拿破崙期間和之後屈服於宗教勢力變得越來越保守,宗教勢力重新掌握了教育大權。直到進入20世紀後,宗教思想和教會對教育的影響進一步有所削弱,50多個從事教育等方面活動的教會組織被解散,3000多所教會學校被封閉,1905年法國政府明確宣布廢止"法盧法案"。但此時的法國已經喪失了在國民素質上的優勢,尤其是與宗教沖突較大的科學被毀於一旦,終於沒有能再次平地而起。
功虧一簣,令人惋惜!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日本真正的崛起之迷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重視教育和重視人才的培養。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萬夫曾經指出:「從明治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戰後經濟的發展非常驚人,為世界所重視,造成比情況的重要原因,可歸結為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舒爾茨說:「戰後日本物質資本存量幾乎盪然無存,但其國家財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識水平的人還大量存在。」 日本重視教育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治維新時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頒布《學法令》時,就在《學制布告》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口號,要在全國做到"邑無不學之戶,家務不學之人",接著,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國實施義務教育,大約經過30年的努力,終於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從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國范圍內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比美國早4年,比法國早10年。正如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說中所說的:"人是我國的財富,教育是國政的根本。"這應該是日本崛起奇跡的根源。
戰後日本崛起,得益於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戰後最負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寫就《激盪的百年史》,總結日本民族如何戰勝困難、目光遠大、勇猛進取、善於學習、追求完美。他說日本民族具有一種止於至善的專業精神。除非不做,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於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歷經明治維新和戰後經濟奇跡,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之主因。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戰後日本經濟起飛有三位導師。第一位導師是道奇,他教導日本人要發展經濟,首先是穩定貨幣金融,將日元與美元匯率固定於360日元。第二位導師是戴明,全面質量管理之父也。德魯克說,質量管理是美國人發明的,但完美運用、臻於化境的卻是日本人。第三位導師就是德魯克自己。他教會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戰略和實施目標管理。德魯克對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歲時被榮聘為東京大學研究日本藝術文化的教授,引以為傲。德魯克與吉田茂英雄所見略同。二師皆以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處,便是那種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專業精神。無論做什麼,皆力求最好,心無旁騖,精益求精。此種精神之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之開放胸懷。盛田昭夫說:"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進步,奧妙就在於企業經營者始終認為日本在一切領域中都落後於他人,從而產生一種緊迫感。他們情願以歐美各國的學生自居,堅持交學費,學習經營手法,吸引新技術。""在日本,人們始終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產率的提高,即使是對螺絲刀這樣簡單的工具也毫不例外。從設計到加工,無不精心考慮,仔細研究。"
而中國人弄虛作假、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是當今中國社會之普遍心理。與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相比是不是還有很大的差距?!

美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國早在是英國殖民地時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到1775年,英屬13個殖民地人口不過260萬,但已仿效英國牛津、劍橋等大學創辦了哈佛、耶魯等9所學院,教育環境甚至都強過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時期的初等教育相當發達。北部幾個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為代表,特別重視普及教育,當局曾於1647年發布法令,規定市鎮中只要有50戶居民就應設立一所小學,於是市鎮學校在北部興起。這種由地方當局辦理、干預教育的做法,超過了其宗主國--英國的教會辦學的方針,一舉奠定國民素質的優勢!
在這個世界,凡是受過教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美國的《獨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當我們熱血沸騰地聽著這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聲音的時候,請不要忘了美國還有一個偉大之處,那就是《憲法》所標榜的以教育培養國家公民。為了普及教育,他們先是採用了英國的蘭卡斯特導生制。1818年蘭卡斯特本人還應邀到美國宣講導生制。英國式的教育不能滿足這個新國家對教育的要求。1843年,賀拉斯· 曼(Horace Mann,當時任麻省教育廳長)考察德國,才引進了當時普魯士的教學制度,同時大力宣傳盧梭、裴斯塔洛齊等歐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國各地的小學遂開始採用西歐最先進的教學制度。
南北戰爭以後,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步伐邁得更快,這期間新成立的大專院校就有二百餘所! 它一面學習當時歐洲重視學術的樣板——柏林大學,於1876年創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大學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學術研究;一面根據國會於1861年、1890年所通過的二個《摩雷爾法》,由國會撥地、撥款資助各州大辦農(業)工(藝)學院,很快培養出大批適合工農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當今舉世聞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由此而來。工農學院初辦時,由於眾多貧苦學生求學其中,曾被譏為"牧牛娃學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領先於歐洲。事實證明,窮人的對財富的渴望遠遠高過富人子弟!這就為美國造就了一批敢於冒險和創新的高知識人才,當他們對財富的渴望的慾火被點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嘯,那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
南北戰爭以後,公立中學本來是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兩方面要求的4年制綜合中學,由於此時學生逐年猛增,准備升學者日少而准備就業的日眾,所以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公立中學逐漸以職業准備為主要職責,課程隨之發生變化,加強自然科學和實用科目,這是美國中學的顯著特點。不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辦了工業中學,1888年明尼蘇達州首創農業中學,此後各種職業中學不斷大量涌現。歐洲人由於世俗觀念而不喜歡職業中學,以"生來平等"為信念的美國人則沒有這種歷史包袱。職業中學造就了一批實業家和發明家,第一架飛機的發明家萊特兄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據統計,1870-1940年,美國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學生則增加了90倍。當時的口號是:"中等教育為所有適齡青年敞開大門",到1918年時美國高中已發展到2萬多所,而12億人口大國的中國到1998年才有1萬多一點的高中。由此可見,美國的高效率、高技術、高產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進的教育。今天,美國基礎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礎上幾經改進,教育的口號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各州都將40%的稅收用於教育。上世紀80年代壟斷著大約70%左右的專利發明,70%以上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奧運會獎牌總數第一。
「2061計劃"是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於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於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為此計劃,美國動員了800多位科學家、企業家、大中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參與了這項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們總結戰後科學、數學和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和未來發展趨勢,汲取美國8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紀新的美國人。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結論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㈨ 大學歷史論文要寫些什麼

大學歷史論文的寫作要求、流程與寫作技巧 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 論文寫作的要求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

閱讀全文

與大學歷史論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