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死的太尷尬史官都不好意思記載,李世民到底怎麼死的
李世民晚期病重,很多葯物都醫治不好,李世民就開始沉迷於煉丹吃葯,最後吃的丹葯太猛,消化不了,最終一命嗚呼了,所以歸根到底,李世民還是病死的。生老病死,自然規律,太醫所提供的葯物,也只是能略微延長器官衰竭的時間,並不是靈丹妙葯,可以長生不老,李世民雖然深諳這個道理,但是人都是惜命的,濫用自己的皇權,開始修煉丹葯,最終暴斃而亡,也是嗚呼哀哉。
李世民是一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善於傾聽朝堂意見,重用人才,魏徵等知名諫臣就是在這個時候提拔上來的,後來也被傳為佳話。但是李世民晚間,事情的發展就不受控制的。李世民晚年,卧病在床,可是他是喜歡權利的,又是惜命的,所有的葯方都要嘗試一遍,但是病情並沒有好轉。無計可施的李世民只有寄希望於丹葯,但是,丹葯畢竟只是一個安慰,體弱的李世民已經經不起一番折騰,最終暴斃而亡。
⑵ 李世民是怎麼死的
根據別的史料,李世民之死是因為他此時得了痢疾。但他此時也只五十齣頭,況且假若痢疾嚴重的話,為什麼還離開長安,來到終南山別墅。而且,在之前,也沒有留下他病重的記錄。他的死,很是突然。
據現代學者考證,李世民之所以早亡,也與他公元645年發動的那場征高麗的戰役有關。
據高麗歷史記載,遼東戰爭期間,唐太宗被靺鞨人的毒箭射中,數年後發作而死的。當時靺鞨人是作為高麗人的幫手參戰的。李世民之後表現的反常,也的確很像有中箭後的後遺症。史料曾很隱諱得指出,太宗此後脾氣變得煩躁,患上了一種精力耗竭的衰弱症,以致很多日常工作不得不由太子代勞。雖然他早年曾屢次嘲笑過去那些執迷不悟地尋求長生和靈丹妙葯的帝王們,但他現在極力想減輕病痛,也找來一個印度巫師那羅邇娑婆寐治療。
⑶ 在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因何而死
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是因病去世,五十二歲的時候駕崩於含風店,去世前傳位於太子李治。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君王,他少年時文武雙全,父親李淵起義之後,李世民一直跟隨征戰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唐朝建立後他被封為秦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斬殺太子李建成,逼迫李淵退位,奪得皇位的李世民登基後稱為唐太宗。
由於早年四處征戰身體受過很多傷,晚年的時候這些傷痛開始折磨李世民,但他依舊堅持上朝處理國政,直到最後病倒於榻上才命太子李治監國,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仍要求太子每日將朝中要事講給他聽。雖然太醫一再要求李世民靜養,不可過度耗費精神,但李世民卻沒有遵從醫囑,最後心血耗盡而病逝。雖然李世民在位時間不長,但他為大唐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一位千古明君。
⑷ 李世民怎麼死亡的,為什麼史官不好意思記載
李世民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了,在位的時候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至於他的死因歷史上的記載是病重身亡的,但其實是他太愚蠢害死了自己。
說到古代的優秀帝王,其中經常能夠被說到的也就是那麼幾個特別突出的帝王了,在這裡面李世民肯定名列其中,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功績是很大的,雖然他不是唐朝的開國君主,但是在唐朝的建立和擴大的過程中,這個人的戰功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說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被他打下來的,當然這個人也是有著污點的,最明顯的就是這個玄武門之變了,也是通過這樣的一場血腥的政變,最終他卻成功地登上了帝位,成為了李唐王朝的第二任君主了。
但是李世民卻也沒能夠長壽,我們都知道這個人前半生都是在戰場上成長起來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身體肯定是很好的,但是他的死也是一個謎團,而且病得很驚奇,是暴斃而亡,僅僅52歲也就結束了他的一生,那麼史書上為何沒有載入這個死因呢?其實這個算是一個隱晦,因為李世民是中毒而死的,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這個皇帝都是在尋求長生不老的丹葯,最出名的自然是秦始皇了,這個李世民在繼位之初也不相信什麼神葯的,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李世民的身體狀況卻逐年下降,再加上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被廢黜,也極大地影響了李世民的心理健康,他開始接觸自己曾經最不屑的仙術。也就開始服用那些丹葯了,最後也就導致了他的暴斃而亡,這樣的一個結局自然是不太好描述的,尤其是他早期如此的鄙視不死丹葯,這不就自己打自己的臉嗎?自然是史官不好意思記載了!
⑸ 李世民究竟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一般認為李世民在御駕親征時被箭射傷後留下病根最終不治身亡,或者是吃了術士煉制的丹葯後中毒死亡。
⑹ 李世民怎麼死的
唐太宗因病去世。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葯導致暴疾[17] ),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說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⑺ 唐王李世民是怎麼死的
生病死的。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葯導致暴疾 ),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7)歷史李世民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⑻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死的他死的時候多少歲
李世民是因為生病死的,他死的時候五十二歲。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8)歷史李世民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
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
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
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生病,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