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名詞解釋怎麼背

歷史名詞解釋怎麼背

發布時間:2022-05-22 17:33:36

① 歷史考研的名詞解釋,如何取得好成績

我介紹一下自己的學歷史的方法,你認為合適就採納。
1--目錄很重要,把目錄和年代配合運用: 在目錄旁標上年代並劃分好時代,把一些重要信息簡化寫在旁邊。現以高中中國古代史(截至1840年)為例:通過目錄可將全書劃分為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青銅時代(奴隸社會),封建時代(裡面有可劃分幾個不同時期)。例如在青銅時代商朝那一章目錄寫下幾個字「司母戊,殉葬制,遷都,紂王」等。當你打開目錄看到這幾個字時就會聯想到商朝的政治經濟制度,禮儀喪葬制度,國家領土及周邊勢力狀況和商滅亡原因等等。再例如在周朝那一章目錄標上(1046-771,770--476,475--221),看到1046-771就知道是西周(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馬上就出來),看到770--476(春秋時期)和475--221(戰國時期)就聯想到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開始形成和建立時期,社會風氣(百家爭鳴)和變革(商鞅變法)等等內容。---其實,看書前先看目錄並在上面標記出一些重要年代,透過目錄大體上可以了解書本的大部分內容。 看完每一章後再回到目錄回憶那一章的內容,那一章80%的內容基本可以記下了,多看2到3遍,不用死背那麼辛苦。
2--對比學習法 例拿秦朝和隋朝對比就會發現:A--兩個朝代都是經歷長時間的分裂戰亂後統一的(由此聯想到統一的原因))且兩重統一時間都短。B--兩個朝代都有有利於後世發展的政治經濟措施(秦--統一度量衡,文字,廢分封設郡縣,隋--開創科舉制度) C--兩朝滅亡原因很相似(無非是兵役徭役沉重,大搞各種大型工程等等激起農民起義,最後滅亡) D--兩朝滅亡後都出現比較強大的王朝(西漢和唐)E--其他,你自己想吧!
3-- 一些比較重要的年代一定要記住:像前2070到前221年(奴隸社會),前221--219年(秦漢時期),220到589(三國兩晉南北朝),589到907(隋唐時期)907到1368(宋金元時期),1368到1840(明清時期),每一時期又有各自的歷史特徵,可以找出異同點對比學習。(註:以上年代是我憑記憶劃的,可能有個別年代有小偏差,請諒解)
4--放電影法。 這是以前初中 高中時我常用的方法: 睡覺前花20分鍾把當天所學內容快速掃描一遍(每周日把本周所學內容快速掃描一遍,不超過25分鍾),熄燈後---閉眼,在腦海中把所看內容回憶一次,爭取15分鍾內把所看內容回憶回憶完,實在想不起的就不要去硬想---保證睡眠重要!!!第2天起來後把想不起的快速掃描一下,這樣很容易加深印象。(可能有點難度,那時同班沒幾個人學的會)
5--說白了。目錄配合時間發展順序就像一棵大樹的軀乾和主要樹枝,那些文藝,藝術,風俗習慣,個人成就等就是樹葉掛在大樹的不同主枝上。大樹的軀乾和主要樹枝出來了那些小樹葉掛上去OK啦(年代要對哦),高考結束至今5年沒看過歷史書了,目前那些歷史知識大概還記得75%(剩下的可能給點提示也很快回記起),希望這些方法適合你,呵呵!!!

② 歷史名詞解釋

三省六部制: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尚書省掌管行政,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書省和門下省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和審批。這就進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權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 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 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屬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達魯花赤」,監 督各級官吏,執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治。里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地的最高主宰。由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乾盛世:所謂的「康乾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有些中國歷史學家們將「康乾盛世」稱為輝煌,是因為他們覺得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將中國傳統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創造了中國歷史的奇跡。他們認為國家統一的最終完成,社會經濟的高度繁榮,學術文化的集大成趨勢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歷史特徵。 清朝初年,由於經過數十年的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 。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緩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實行一些恢復經濟的措施 。

科舉制: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文字獄:1、名詞,專指一類迫害文人,以排除異見的事件。

2、動詞,指利用特權對異己進行構陷。

3、形容詞,形容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實行的無情專制。

古代以滿清的文字獄最為慘烈。近代以文革時期為極端。最近的例子有周遠志被捕事件。

滿清南侵以來,對中原民族不但在軍事上予以殘酷殺戮,而且在經濟上大肆掠奪破壞,尤有遠見的是大量炮製文字獄,大搞文化壓迫。早在清軍入關不久,清廷就開始了對中華文化的壓迫摧殘。順治四年(1647年),廣東和尚釋函可身攜一本紀錄抗清志士悲壯事跡的史稿《變記》,被南京城門的清兵查獲,在嚴刑折磨一年後,以私撰逆書的罪名流放沈陽。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毛重倬為坊刻制藝所寫的序文不書「順治」年號,被大學士剛林認為是「目無本朝」,是目無「正統」的「不赦之條」。由此清廷規定:「自今闈中墨牘必經詞臣造訂,禮臣校閱,方許刊行,其餘房社雜稿概行禁止」,這就是最早的言論審查專制。
清代禁書真是五花八門,令人有望洋興嘆,嘆為觀止的感慨。凡是涉及思想,歷史,政治,以及民族問題的書籍被禁被毀,當然也在意料之中,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量純粹的科學,技術,經濟方面的書籍也赫然在目,實在不知道統治者打的究竟是什麼算盤了。凡是涉及明朝,比如明人的文集,明人的詩集,明代的歷史,明代人物傳記,被禁毀也不算出奇,但是許多為滿清歌功頌德拍馬奉承的書比如什麼《大清典禮》《大清天定運數》,還有乾隆的爹雍正的作品《大義覺迷錄》以及曾祖父順治的作品也在禁毀之列。更離奇的還是甚至連明人選編或者寫過評注的一些唐詩選集都在禁毀之列,比如《杜工部集筏注》《杜工部詩集》《杜工部詩集輯注》《杜詩詳注》都在名單上。

鑒真東渡:鑒真是我國唐代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的高僧。該劇講述了鑒真大師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東渡扶桑的故事。六次東渡,五次失敗,歷盡坎坷,終於在第六次東渡成功,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該劇通過鑒真大師與日本弟子榮睿、普照的生死友情,頌揚了中日兩國人民一衣帶水的傳統友誼,謳歌了鑒真大師傳播交流中華文明的功績,為人類和平、文明和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戚家軍:戚家軍成軍於治世(相對明末),所面對的敵人戰鬥力遠不如滿洲八旗,比較強的也就只有倭寇中的薩摩隼人和兀良哈蒙古的騎兵.論彪悍,論以寡擊眾,戚家軍比不上袁督師的關寧鐵騎,戚家軍賴以成名的,是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東亞最先進的裝備,百戰百勝的戰績和高達十餘萬級的斬級記錄.

澶淵之盟: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改土歸流:"......廣西地區的「改土歸流」,自明代中葉以後便逐步開始。它是在土官與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個矛盾,唐、宋以來就長期存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土官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廣大人民不斷的反抗斗爭又動搖了土官制度的統治。與此同時,土官又日益與封建王朝鬧對立,反對封建王朝對它的管轄。這種有損於封建王朝國家統一的行為,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改土歸流」是勢在必行的了。
開始改流時,一般採取兩種辦法:一是從上而下,先改土府,後改土州。二是抓住一切有利時機進行,如有的土官絕嗣,後繼無人,或宗族爭襲,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間互相仇殺,被平定後,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鎮壓後,"以罪革職「,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請「改土歸流」時,王朝以所謂從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襲,改為流官。總之,封建王朝遇有機會,立刻抓緊改流......。"(摘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

③ 求助歷史專業學長學姐,怎麼背更有效率求指點

首先看一遍書,無論是吳齊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整個歷史有個大概的了解和把握。按照脈絡來背,對時空要敏感。事件的發生往往是有連鎖反應的,把握其中的規矩,會有效的多。
不想打擊你,最重要是堅持,高效率比不上持之以恆。
統考背大概,自主命題要挖得深一些。
19統考題不難,長孫名詞解釋我只背了3遍半,我室友背了5遍,你可以參考下。祝你好運。

來自15級統考歷史

④ 關於「歷史」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⑤ 考研歷史學如何更好的解答名詞解釋題型

上面為大家總結介紹了考研歷史學考試中的核心題型:名詞解釋,下面將為大家總結一下如何更好解答名詞解釋題目,名詞解釋同樣不能死記硬背,這里有一種方法:三段論能夠很好的幫助同學們順利通過考研歷史學中的名詞解釋部分考核。 在介紹了名詞解釋的范圍之後,便進入了真正的關鍵時段:如何解答名詞解釋。名詞解釋的答案應包括概括句、分述部分、影響與作用句(結尾句)。可以看出,三段論不是三個段落,而是指有上述三部分構成的完整的答案。如09年23題官督商辦:「①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創辦民用企業的主要方式。②一般由商人出資認股,由清政府委任官員督辦。③官督商辦方式對民用企業早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其中①為概括句,②為分述部分,③為影響與作用句。 整體上看,三段論的答案呈現「總-分-總」的形式,這種形式與考研英語大作文的三段模式很相似。 應當給與重點關注的三段論的概括句。在答題時,考生最易忽視此句,而直接進入展開敘述,這是考生不能獲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為什麼必須要概括句呢?其原因在於概括句能直接而准確地告訴閱卷者,這個名詞解釋是什麼!假如有一本專門論述少年中國學會的著作,而此前你並不知道什麼是少年中國學會,當你深入此書後,慢慢地你會知道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著名的社團。若干時間後,你可能忘記了書中關於該社團成立時間、主張、活動的具體敘述,但你依然記得: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的社團。是的,這句活就是該名詞的概括句。更通俗的例子是,當別人問你什麼是火龍果時,你會告訴他火龍果是熱帶的一種水果,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告訴他火龍果的成分構成和生長環境。 至此,大家已經清楚地知道了,概括句就是用准確而簡潔的語言概括某個名詞的主要特性的句子。 概括句的重要性在於,它能使閱卷老師一目瞭然地知道考生對該名詞的掌握程度,是最能體現考生水平的部分,也是獲得高分的關鍵。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撰寫概括句?可以用一個完整的概括句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時間、地點、施動者、行為、原因、目的、性質。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每個名詞都要寫出以上七項,二是根據名詞的具體特點而有選擇的使用。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的名詞要指出朝代,世界史的名詞要指出國別(包括已經消亡的),中國近現代史的名詞則要靈活的多,即可根據晚清、民國、中共來劃分時間,亦可根據重大歷史事件如洋務運動、五四運動等來劃分所屬時間。 三段論的第二段是分述,此部分是詳細解釋名詞的具體內容。一般而言戰爭類應寫明交戰雙方、原因、經過、結果;改革應主要寫明改革內容。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該部分是對每個點深入的寫還是盡量簡潔地多些要點?我傾向於後者。這是主要是按點給分的緣故。 就第一段與第二段關系而言,盡管兩者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兩者還是有一定聯系的,即有些內容可放在第一段亦可放到第二段,如戰爭的原因。 第三段是影響與作用,這部分較為簡單。應予注意的是與第二段的分述不同,第三段應指出名詞對歷史的最主要的影響與作用上。

⑥ 名詞解釋,歷史

歷史,泛指對過去事實或經歷的記載。歷史泛指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但實際上,歷史既包括經過官方編修比較權威可信的正史,也包括帶有傳說性質的野史。
歷史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⑦ 初中歷史名詞解釋

1、圓桌會議來源於傳說中的亞瑟王 騎士頭銜來源於歐洲的騎兵 2、英語在其發展過程中從5世紀左右的古英語到中古英語再到近代英語 3、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4、美國是大熔爐」的思想源於塞繆爾.亨廷頓,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在這里交匯,碰撞,形成了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 熔爐在此是指不同文化與種族的人移居到美國,共同生活,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我們今天稱作美國文化的奇妙文化. 5、所謂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透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 6、起因是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由於他出身寒微,同情貧苦勞動者,所以,他所統治的北方諸州(主要依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諸州(主要依靠黑人蓄奴業)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南方盛產棉花,導火線就是南方幾個州宣布脫離聯邦獨立,成立美利堅諸州同盟,公然分裂國家。
為了國家統一,林肯為首的政府和南方叛亂政府開始了戰爭,本來北方從工業產值到人口到各種資源佔有絕對優勢,但是戰爭初期南方卻節節勝利,因為北方軍隊將領不懂指揮,而南軍總司令是西點軍校校長羅伯特。李將軍,你北方和他打仗你不是

⑧ 考研歷史學名詞解釋怎麼背

我用的是長孫博考研名詞解釋中國史+世界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詞解釋怎麼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