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少帥馮庸誰演的 馮庸的結局是什麼
1、《少帥》中馮庸的飾演者是——白宇。
90後青年演員白宇在劇中飾演少帥張學良的生死之交馮庸,兩人相伴長大,在戰火紛飛的動盪流年上演鋼鐵般的兄弟情。
2016年張黎執導電視劇《少帥》中人物,白宇飾演,少帥張學良的生死之交。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是出生入死的兄弟,馮庸一直都陪在張學良身邊。然而兄弟倆卻在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走上了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張學良繼續少帥生涯,馮庸卻卸下戎裝,創辦大學,力圖工業興國。
2、《少帥》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小馬奔騰、華彬集團、世紀夥伴、稼軒星樂、於和影業聯合出品的年代劇,由張黎執導,文章、李雪健、宋佳領銜主演 。
該劇以自傳的方式講述了歷史傳奇人物張學良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該劇於2016年1月11日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播出。
3、白宇,1990年4月8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2009級。
2014年主演國內首部網路賀歲劇《屌絲日記》 。同年出演電視劇《少帥》。2015年1月主演情感勵志劇《長大》,4月出演電視劇《雲巔之上》,8月出演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9月出演電視劇《你好喬安》。
4、歷史上的馮庸:
馮庸(1901-1981.2.1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
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
「九一八」事變時被日本人扣押,劫持到東京。後逃出,並組織馮庸大學義勇軍,參加「一·二八」抗戰。光復後,回沈陽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年赴台,歷任高雄要塞司令官、台電董事。1981年,馮庸逝世於台北。
❷ 民國小五子簡歷
馮庸大學的創始人馮庸(1901-1981),原名馮英,字鎮雄,祖籍陝西,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
馮庸與張學良同年出生。因父輩的關系,兩人從小常在一起,有如兄弟,既是"通家之好",又是"總角之交"。張學良小名叫"小六子",馮庸的乳名叫"小五子",但張學良大馮庸幾個月,所以馮庸稱張學良六哥,張學良叫馮庸五弟。馮庸與張學良志趣相近,思想相投,自幼義結金蘭,同號"漢卿",以示相互激勵,意在表達二人丹心報國、救亡圖存的遠大理想。在東北處於半殖民地的困苦環境中,張、馮二人深明民族大義,特立獨行,,行事忠勇豪俠,被譽為引領風潮的"東北兩公子"。
馮庸年輕時善於騎馬、開車,喜好古代兵書,經常和張學良一起研文習武。1919年,馮庸進入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學習,張學良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次年畢業後,兩人都加入了奉軍。1921年,外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在庫倫稱帝,宣布脫離中華民國獨立。時任蒙疆經略使的張作霖,特派師長鄒芬為援蒙指揮官,馮庸以少校參謀的身份隨軍遠征。以貴公子之身,不畏艱難困苦,毫無怨言地賓士於沙漠荒野之地,深為張作霖所賞識。
在東北空軍創辦時期,東北航空處總辦張學良特任馮庸為航空處上校參贊,編成了飛龍、飛虎、飛鷹三個飛行隊,為東北空軍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空閑之餘,兩人勤習飛行技術,掌握了嫻熟的飛機駕駛本領。1925年,張作霖任命馮庸取代張學良就任東北航空處少將司令一職。任職期間,馮庸殫精竭力,為東北空軍培養了不少人才。抗戰時期著名的空軍英雄高志航,就是馮庸選派到法國留學所造就的出色人物。
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馮庸任奉軍裝甲車司令部司令,負責節制、指揮鐵路上的裝甲車部隊。當時該裝甲車司令部受三、四方面軍團司令張學良、韓麟春指揮。在一次戰斗中,裝甲車部隊全軍覆沒,馮庸隻身逃出,按軍法當處以死刑。韓麟春要槍斃馮庸,但張學良念兄弟情誼,極力從中斡旋,免其一死,只撤去職務。馮庸無兵可帶,無仗可打,漸漸感到仕途無望,便於1926年奉其父之命,辭謝了東北空軍少將總司令及裝甲車司令二職,決心脫離軍政舞台,振興實業,專心致力於發展奉天大冶鐵工廠和大冶工業專科學校。1927年,張學良推薦馮庸任奉軍戰車總隊少將總隊長時,馮婉言謝絕。
❸ 少帥馮庸歷史原型是誰
少帥馮庸歷史原型就是馮庸。
馮庸(1901-1981.2.1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
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
「九一八」事變時被日本人扣押,劫持到東京。後逃出,並組織馮庸大學義勇軍,參加「一·二八」抗戰。光復後,回沈陽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年赴台,歷任高雄要塞司令官、台電董事。1981年,馮庸逝世於台北。
❹ 《少帥》馮庸的扮演者是誰 馮庸歷史原型最後結局是什麼
馮庸歷史原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為做大事而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基礎在於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為此他變賣家產,創辦馮庸大學,其不但為東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
❺ 本來想用來代替張學良的馮庸,為啥最後被日本人關起來了
一些人為了追求榮華富貴,加入了日本人扶持的傀儡政府擔當要職。還有一些人看破紅塵,退休下來當起了寓公。剩下的一批,則追隨張學良,加入南京國民政府麾下。
(馮庸舊照)
作為學校校長的馮庸,也被日本人逮捕了。
關東軍看重馮庸的出身,希望馮庸能取代張學良,成為的東北領袖,加入偽滿洲的獨立計劃中。但馮庸聽說後,果斷地拒絕說:“因此若殺我,我亦死得光明磊落。死耳,誓不為賣國賊。”
在馮庸被日本人關押後,東北各界都展開了對馮庸的救援。最終,在馮庸大學日籍教授的幫助下,馮庸被日本人釋放。出獄後,馮庸迅速前往北平組織復校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馮庸大學於1932年10月,在北平西直門復校成功。
然而好景不長,幾經折騰的馮庸,已然家產散盡,再無力支撐起大學的運轉了。1933年6月,馮庸向張學良請求,將馮庸大學並入了東北大學。這所為救國而生的學校,在短暫的輝煌後,最終還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實際上,早在日本侵入東三省後,馮庸就意識到了時間緊迫,“教育救國”是存在局限性的。因此在東北淪陷後,馮庸多次組織義勇軍抗日,以實際行動來救亡圖存。
在後來的抗戰中,馮庸歷任第三戰區崑山戒嚴司令、武漢衛戍區中將軍法執行監、第九戰區中將處長等多個職務。
1981年,馮庸在台北病逝,享年81歲。
❻ 馮庸「教育救國」,變賣家產籌措150萬建馮庸大學,後來他怎麼樣了
80多年前,在沈陽西郊的汪家河子一帶(今鐵西滑翔地區),曾有過一所頗負盛名的大學。是由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馮庸創辦的東北第一所私立大學——馮庸大學。馮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當時獨樹一幟,然而,隨著「九·一八」事變的隆隆炮聲,日軍侵佔了馮庸大學,馮大6年歷史宣告結束。
1949年馮庸跟隨國民黨去到台灣,晚年的他收入微薄,依然拿出自己攢下的20萬新台幣創辦「自強愛國基金」,可見他的愛國之心從沒有改變,1981年他結束了他的一生,他最後的心願是希望重建馮庸大學,這位軍閥之子是一個為救國不惜散盡家財的軍人,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❼ 歷史上馮庸是什麼樣的人物是什麼樣的人物
馮庸(1901-1981.2.1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
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
(7)歷史上馮庸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馮庸辦學散財
馮庸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為做大事而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基礎在於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為此他變賣家產,創辦馮庸大學,其不但為東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
由於家庭出身和社會影響所致,馮庸很早就從戎,歷陞官階,但他志不在此。他與社會民眾頗多接觸,深感民眾生活艱苦。當直奉爆發第一次戰爭時,身在其中的馮庸對內戰殃民有深深的痛惜之心。
馮庸曾這樣剖析自己的心態:我個人19歲的時候就出去做事,在軍隊里服務,彼時抱著一種直線的思想,打算做一個愛國的軍人,把從前軍閥官僚的惡習氣,統統打倒。
不過到了民國十一年(1922年)戰爭的時候,我受了一個很大的打擊,就是有許多生死相依的青年同學,都因為戰爭而犧牲了,他們的壯志不但沒有做到半點,而且早早就把性命喪掉,實在可惜之至。
我因為受了這種重大的打擊,知道戰爭的確是殘酷的,也實在是以亂亡國家的,所以我就改了一種方針。
在馮庸看來,偌大一個中國,內憂外患頻仍,國勢漸趨衰微,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要想改造這個混亂的社會,就得發展民族工業,培養大量的工業人才,走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1926年,其父馮德麟病故後,馮庸退出軍界(仍保留軍銜),准備興辦學校。
馮德麟作為奉系軍閥早期將領,20多年間,累積了龐大的家產。馮庸召集欠債的人,當眾焚燒債券;又召集典押土地的人,當眾歸還地契,銷毀借據;再召集家人宣布,將馮家全部財產310萬銀元捐作馮庸大學的校產。當時人們對馮庸的義舉贊不絕口,有詩贊其「翩翩濁世佳公子」。
1927年春,馮庸大學破土動工,「晝夜加工,經之營之」,僅用四個多月的時間,即建成一座布局獨特,有教室、辦公室、宿舍達200餘間的大學校園。
一所新型的私立大學——馮庸大學在東北拔地而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共招學生五班,預定數計180餘人,10月1日行校舍落成禮,10月10日正式開學,自此以後,黃底藍星,燦爛光輝的馮庸大學校旗,飄揚在中國的東北三省」。
馮庸大學校長馮庸在貫徹民國教育方針的同時,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獨特的視角,創立了「馮庸教育主義」,即「三綱」、「八德」、「八正」、「教養」、「始基」。「八德」則是馮庸教育主義的主要內容。「八德」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道德觀念。
「八正」是「八德」的補充,是實踐「八德」的方法。馮庸大學辦學方針是貫徹愛國主義的精神,以培養新人、改造社會為基本出發點,加強道德教育、實業教育、軍事教育和體育,並使它們結合起來。
在進行這些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實用、實戰,著眼於培養道德純正、體魄健康、有武勇精神、懂軍事、會技術的新青年,從而達到愛國、救國的目的。
在馮庸大學牆上寫上了辦學宗旨「造成新中華的青年」,極力主張把愛國主義、民族自立貫穿於教育實踐中。馮庸大學的精神核心,是以傳統的中國文化為根基,貫徹愛國主義精神,關心國家的前途,關心青年人的前途。
❽ 少帥馮庸歷史原型是誰
電視劇《少帥》正在熱播,劇中的馮庸和張學良是生死之交,兩人友誼深厚、一路相伴,張作霖的把兄弟馮師長的兒子馮庸,跟少帥張學良在學堂讀書。電視劇少帥中馮庸的歷史原型是誰?最後結局會怎麼樣會不會死呢?大家一起期待下後面的劇情。
馮庸歷史原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為做大事而散盡家財的奇人。他堅信發展工業可以救國,而發展工業基礎在於教育,教育救國成為馮庸的理想,為此他變賣家產,創辦馮庸大學,其不但為東北地區第一所私立大學,也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
馮庸
馮庸(1901-1981.2.15),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委,是奉系軍閥馮德麟長子。北京陸軍講武堂畢業。張作霖與馮德麟為至交,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並同取字「漢卿」。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
馮庸
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九一八」事變時被日本人扣押,劫持到東京。後逃出,並組織馮庸大學義勇軍,參加「一·二八」抗戰。光復後,回沈陽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1948年赴台,歷任高雄要塞司令官、台電董事。1981年,馮庸逝世於台北。
❾ 為救亡圖存,變賣家產辦學的馮庸,被日本人抓起來後結局如何
馮庸此人注重人才培育,為振興中華,變賣家產開辦馮庸大學,而九一八事變之後,學校被嚴重的破壞,而校長馮庸也被日軍強行帶走,日軍一直對他進行勸降洗腦,讓他當日軍的負責人,馮庸直截了當地拒絕了他,並直言誓不當賣國賊,也因此惹惱了日軍,一直囚禁著他,而當時很多人紛紛想辦法對馮庸展開救援,其中的一位日本朋友最後幫助了他,使得他逃出了日軍的禁錮。
這十幾天的罪犯生活對馮庸來說是一生的恥辱,他出去後多次發起救國運動,奔走號召,帶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奮起救國,進行一次次的抗日運動。
馮庸一生行事低調,做人謙卑,思想先進,愛國愛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國家的棟梁之材啊!
❿ 民國軍閥馮德麟的長子馮庸,散盡家財真的只為創辦馮庸大學嗎
馮庸奉系軍閥馮德麟的長子,對馮庸的印象唯獨就是他的教育興國之路,他的高度就連現如今很多人都無法做到,他散盡家財,創辦了馮庸大學,馮庸一直堅信工業救國,然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得先實行教育,教育是馮庸畢生的追求,馮庸大學是他在東北創立的第一所私立大學,更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
1933年,馮庸因為資金問題,馮庸大學已經不再具備教學能力,之後找到了拜把子兄弟張學良,將馮庸大學並入東北大學,而原本馮庸大學的學生有了知識基礎,他們也各奔東西,走向全國眾多大學,有的直接回到最初的地方,開始組織家鄉人民抗日,有的投身軍校,報效國家。
馮庸的感情生活馮庸的原配夫人叫江錦濤,是晚清時期九門提督江朝宗的女兒,原本門當戶對的一對,這場婚姻最終只維持了十幾年,他們有兩個女兒,馮庸於江錦濤離婚之後便忙於自己的事情,女兒也是由江錦濤撫養。
1933年,馮庸與第二任妻子龍文彬結為伉儷,龍文彬身材高挑,是馮庸大學的體育生,容貌漂亮,二人結婚之後感情非常好,馮庸大學被日軍侵佔之後,馮庸被放出,龍文彬與他一起前往北平,共同抵抗日軍,馮庸在抗戰期間,先後擔任了多種軍職,指揮人民抗日,1949年擔任台北市長等職位。
龍文彬希望馮庸能夠成為一個大人物,然而馮庸並不在乎這些,定居台灣之後,龍文彬時常嫌棄他不爭氣,最後二人婚姻也逐漸走向分離,1981年馮庸於台北去世,享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