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司馬防怎麼死的

歷史上司馬防怎麼死的

發布時間:2022-05-23 11:47:22

『壹』 歷史上的司馬懿是怎麼死的 , 是被諸葛亮毒死的嗎

有人說司馬懿是被諸葛亮毒死的,但這只是謠傳,根據記載,司馬懿應該是病死的。因為最後司馬懿成功了,沒有人可以威脅到他的生死。


司馬懿生前是一個非常隱忍的人,就算是去世了,他也要把自己深深的藏起來,不讓人找到。而且司馬懿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多少年來,想要殺掉他的人數不勝數,但最後都被他一一化解,曹操想要殺掉他,曹丕也想殺掉他,但是最後司馬懿還是熬過了他們,活得比他們久,並且還奪了他們的江山。那個時候的司馬懿大權在握,根本就沒有人能對他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說司馬懿最後是病死的,畢竟那個時候的司馬懿,年紀也不小了。

『貳』 司馬懿到底是怎麼死的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的出身並不高,前期並不是在顯赫的世家大族中成長。在以後風風雨雨的幾十年裡接連輔佐了魏國的四大君主,帶領軍隊出為國出征,終究成功逆襲,奪得魏國大權。公元251年8月,司馬懿73歲,一代梟雄司馬懿走上了生命的結尾,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能活到這個歲數,現在已經是屈指可數了,那麼歷史上的司馬懿究竟是怎麼死的?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司馬懿的手中,奪了曹魏的大權,覺得司馬懿是一個大奸賊。所以後來民間就流傳這樣一個說法,說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奪得了諸葛亮的兵法,必然自己會認真地閱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早就料到了司馬懿會有如此的行動,並且知道司馬懿有翻書舔手指的習慣,於是在兵書上塗了毒葯。後來便有了,諸葛亮毒死司馬懿的民間傳說。

這也許是平民老百姓茶餘飯後拿來打發時間用的,並不能說真正的死因就是如此,歷史上司馬懿的豐功偉績還是很多的。他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被封為武陽宣文候。

『叄』 司馬是怎麼死的

1.事實是病死的,他在曹芳時候,殺掉了大司馬曹爽,然後獨攬大權,沒有幾年就病死了,包括《三國演義》和《晉書》都是這么說的(《三國志》沒有司馬懿轉)

2.我們後人因為不喜歡他,因為諸葛亮死在他手裡,還有就是他奪了曹魏的大權,大家認為他是個大奸賊,所以後來就流傳這樣故事:

諸葛亮死了,他知道司馬懿要來,於是就在自己的兵書上塗上毒葯,司馬懿由個習慣,每看一頁書都要吧嘴往嘴裡抿一下,結果,司馬懿真的到了諸葛亮放兵書的地方,於是,就看諸葛亮的兵書,每看一頁,都吧手指往嘴巴抿一下,不想,諸葛亮已經下毒了,這樣,當司馬懿看完兵書,他也被諸葛亮下的毒葯毒死了!!

『肆』 司馬懿怎麼死的 被誰殺死 時間 地點 起因 經過 結果

1.家族背景
司馬懿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後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仰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仰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司馬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司馬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晉書·宣帝紀》)。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晉書·禮志》)。

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2.早年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之;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晉書·宣帝紀》)。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上計椽。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3.就職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為丞相以後,始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懼之,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薄等職。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任職,小心謹慎,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討張魯,司馬懿隨軍。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曹操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晉書·宣帝紀》)!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建安二十四年(219),當孫權向曹操上表稱臣、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晉書·宣帝紀》)。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對曹氏代漢有異議而不得善終。大概司馬懿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對他由猜忌逐漸轉為信任。

曹操進封魏王後,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晉書·宣帝紀》),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關系一直很好。司馬懿還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四友。

『伍』 歷史上司馬懿真正怎麼死的

晚年的司馬懿體弱多病,最後病逝。曹芳策命司馬懿為相國,封安平郡公,孫及兄子各一人為列侯,前後食邑五萬戶,封侯者十九人。司馬懿固辭相國、郡公之位不受。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拓展資料


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陸』 司馬懿是怎麼死的歷史評價他是怎麼一個人物

司馬懿是病死的,他在曹芳時候,殺掉了大司馬曹爽,然後獨攬大權,沒有幾年就病死了。一般人錯認的印象是司馬懿篡奪曹魏,若不就演義而就正史,忠奸相當可議。首先是從現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證據。司馬懿對內禮遇魏主及郭太後,對外建武功討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誅殺曹爽黨族為人所詬病外。不過曹爽不等於皇室,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並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於曹爽排擠司馬懿。若說司 馬懿對同級輔政大臣的曹爽誣以犯上欺君,那為曹爽當初對同級輔政大臣的司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終其司馬懿一生,君主曹芳並未失去魏國大位,硬說司馬懿篡奪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奪漢室。事實上皆為子孫所為,不應責由曹操及司馬懿,最後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先看司馬懿生平,本為曹魏帝國守護的方面。
以軍事而言,攘外有討東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諸葛北伐、退東吳兩次入侵;安內有盈旬擒孟達、平定王凌叛變(再加上毌丘儉及諸葛誕合稱淮南三叛,三次叛變皆被司馬家所平定,不過那是後來司馬師以後的事)。
內政方面,供應補給,使前線無後顧之憂,曹丕還認為「內鎮百姓,外供軍資」的司馬懿有當年劉邦的蕭何之風,比較起蜀漢向有糧盡退兵的傳統,曹魏軍事占盡優勢的其中原因之一,後勤保持不斷的功勞,首當其沖。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鐵、灌溉國渠、引水廣槽渠,建設晉坡及東南諸坡。結果灌溉良田廣達數千頃,國家因此得到充實。
時間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過七十又四,剛好多司馬懿一歲。而司馬懿光是從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學椽起算,至嘉平元年發動誅殺曹爽止,獻身曹家長達四十一年,成就可歸納成「出將入相」。人生七十古來稀,若是司馬懿七十歲就死去,就沒有後來的誅殺曹爽之事,因此司馬懿安內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該如何評價。
次看曹爽對魏主曹芳的忠誠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與郭太後同住。曹爽先是遷太後回永寧宮,分割郭太後與曹芳相隔兩地。一方面又擅權獨斷,除了廣布黨羽,還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無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廣納諸妾,連曹叡的後宮佳麗都不放過,又使用皇家專屬的技術員、樂隊、還有武裝禁兵,身為臣屬卻用君王節度,僭越之心,儼然以皇帝自居。雖然曹芳不是曹叡的親生兒子,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師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還是魏國皇帝之尊,曹爽忝為輔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馬懿討伐曹爽正好是清君側,為魏國盡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辭在先,後來卻又接受,不會是謙虛。曹操雖三辭丞相,但是後來還是接受成為漢相,但司馬懿對丞相、九錫、郡公等,在世時侯,堅辭不受,若有野心的話,早就欣然接受。甚至於還上表呈現惶恐,萬一四面八方的人會怎麼評價為臣的議論。司馬懿沒有假辭而不受,放棄高官厚祿,終老一生。曹操雖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環境布置好,大翦漢室,將機會留給曹丕;而司馬懿始終沒有對曹家作出設計,魏國後來發生不少叛亂,司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說,尚且言之過早。
陰謀論者常以「南諸葛,北司馬」並稱,其實不然,與其說是權臣奪占,不如說是君失人心。
君臣異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強,空穴無風,其來有因。
曹魏皇帝正如漢末的少帝及獻帝,國家政局非常不穩,諸臣虎視眈眈,不只司馬一族。漢獻帝無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無力對抗曹爽及司馬懿,無奈何大勢已去,曹芳已經不如當年的曹操、曹丕等強君之姿。皇權的沒落正是司馬家興起的原因,興其說是權臣進逼,不如說是君弱敗象。中央衰微而沒落,諸臣奮起有機會,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現象。曹魏君權旁落,宛如東漢君權弛敗,並非來自何進、董卓、曹操、袁紹及黃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無力控制,地方紛紛脫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歷史重演。
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馬懿不過反擊曹爽,對魏室而言,司馬懿鏟除曹爽之行為,亦為清權臣而護皇位。雖然司馬懿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認的,除去曹爽確實有益於皇帝曹芳被權臣把持。
或曰司馬懿不過是為了取代曹爽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與其憑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檢視實際發生的經過。首先曹爽擁有「封侯領邑」、「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等權臣之實,司馬懿拒絕取代皇室或九錫,甚至「固讓相國、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員及儀式,雖無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實,司馬懿則是恭敬地以臣屬事君,而且沒有任何對皇室的侵犯。不管是虛偽也好、或有心也好,總之司馬懿護衛皇帝與曹爽欺凌皇帝的行為,兩相比較,可察君臣分際優劣。
從反面來看,司馬懿萬一在高平陵失敗,或是司馬師及司馬昭等子孫不肖,綜觀司馬懿生平,還是功大於過。一如毋丘儉、諸葛誕的叛變雖失敗,雖打成敗者為寇,但仍不乏有佳評;換句話說,司馬懿若不幸失敗,以敗者為寇的眼光來看,還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績。但有趣的是,司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孫也成功,結果反而司馬懿有奸臣的評價,好像成功的批評比失敗的贊揚還差。
若把罪名算到篡奪,就有點張冠李戴。實際上真正動手行篡奪另有其人,司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漢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歸於曹操,就是歸於司馬懿。若以篡奪來定罪,司馬炎與司馬懿之間還隔著司馬昭,司馬懿要稱為奸臣太冤枉。而司馬懿高平陵事變的物件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權臣,就身分而言,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互斗政變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雖《三國演義》渲染造成負面評價,但是司馬懿的惡名卻始於永嘉之亂的石勒,挾帶私恨摧毀司馬宗廟,再加上晉室南渡,士家門閥攏斷南北,民間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馬懿。後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編修晉書時,也不鼓勵效法司馬懿,所以評價也不高。
冤有頭,債有主:行廢帝之事為司馬師,命殺帝之事為司馬昭,就篡位之事為司馬炎,若要論奸說惡,還輪不到司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觀念,既然事魏,終為魏臣,司馬家最後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馬懿。子孫連累祖先,責無旁貸,這亦令司馬懿所死不瞑目。
後世評價何其嚴厲,正如任重而道遠,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事有好有壞,陟罰臧否理應公平,毋須顧及當局者迷後,更可審慎斟酌。
司馬懿的一生而言,雖有晚年的高平陵事變,不過早年的貢獻卻可仔細推敲。固然殺人罪孽必須譴責,但是建設杜�8�5的贊揚,是否到了現代,還是必須吝惜呢?司馬懿固然有作錯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對的地方,在針對其錯事批評之餘,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態來看待造福功績,給點掌聲呢?這正是當初為文的感嘆。
去爭誰比誰強並無意義,事實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鑽死腦筋在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有沒有破解彼此之間的戰略或戰術,今人未必比當事人更清楚。至於偶然與必然也不再多提,因為邏輯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當字典多費唇舌。就「諸葛亮一生未曾打敗過司馬懿」而言,這不過是一件事實的陳述,另外的角度則是「司馬懿一生也未曾打敗過諸葛亮」,事實同樣成立。因此這不代表誰的能力強,抑誰的能力弱。若要扯什麼打敗的定義,戰爭目的的達到,那顯得冗事多餘而未命正鵠。以事實陳述來推斷能力評價,立論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敗過夏侯懋」,正是譏刺原來「夏侯懋是一個魏延打不贏的三國英雄」,說出來的事實固然正確,但是卻有未說出來的謬錯。
黑白分明並不因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則就是偏見與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場來論司馬懿,當然是批判邪惡詐騙;若反觀站在司馬懿的立場,似乎反倒是為了保身自衛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則非司馬懿,歸司馬懿則非曹爽,各為其人而結論不同嗎?這當然是否定的,會因立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仍然淪陷於當局者迷惑的處境。殺人滅門的事,不會因為處境不得已而變成正當合理;被殺的受害者,當初真的無辜得罪不該死嗎?
不管站在兇手或死者的立場,畢竟殺人歸罪兇手,被害則為死者:無論如何美化兇手,也無法隱匿犯行;貶低死者,仍無法為兇手脫罪;縱然歌頌死者,不能無視受害的事實;即使醜化兇手,亦不改身死兇手之手。故立場再多變,事實與評價仍然應黑白分明。
高平陵事變怎麼說都是司馬懿的污點,不過司馬懿七十一歲以前的出將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視。不會因為一片葉片長丑而批評整株樹惡劣,更不會因此而說整個森林破敗不堪。森林裡頭又不只一顆樹,一顆樹的葉子何只成千上百。雖然一粒老鼠屎可以敗壞一鍋粥,但是這不代表整鍋粥都是同樣的惡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鍋粥不是優良得晶瑩剔透?
以偏蓋全則失之全貌,雖有優缺,何不在優點贊揚,而在缺點批評呢?現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優點,或者以美化漂白來遮蓋污點,反變成隱惡揚善或諱言頌丑,失其黑應其暗,明屬其亮的應有特性。
司馬懿固然是晉朝的先驅者,但同時也是曹魏的守護者,陟罰臧否理應公平,而有好有壞當中,雖然有奪權唾棄等壞事,但何吝在其守護曹魏的攘外安內中

『柒』 同是染病而死,原因卻不同,正史里司馬懿大哥司馬朗怎樣死的

近來,很多朋友在看大軍師司馬懿那部電視劇,會看到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因曹植闖司馬門被陷害入獄。

司馬懿智謀過人,通過荀彧和崔琰,救出了自己的大哥。司馬朗命不好,剛出獄就染上了瘟疫。最後,不治身亡。

電視劇給了司馬朗這樣的結局,完全是為了體現曹丕與曹植奪嫡以及司馬懿和楊修之間的爭斗做出的改編。

正史里的司馬朗,不是在獄中感染瘟疫的,那是如何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

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有八個兒子,時稱「司馬八達」,司馬朗為長子。

由於司馬懿的名聲和後來的成就,司馬朗的故事很少被大家所知。

司馬朗的聰明才智與司馬懿差不了多少,假如沒有英年早逝,他的成就也很高。

光和五年,司馬朗十二歲時,便通過經學考試而成為童子郎。12歲,有如此成就,很厲害了。

「童子郎」指漢魏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

有這樣的稱號,司馬朗的前途無限光明。(《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十二試經,為童子郎。)

初平元年,董卓進入洛陽,司馬朗初露鋒芒。

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為避戰禍,想搬遷至溫縣,司馬朗認為野王和溫縣其實唇亡齒寒,而且李邵背負郡國人民的期望卻先行逃避,恐怕會造成沿山各縣民心動搖及*亂。但是李邵不聽其言,果然造生當地民亂,溫縣亦遭到劫掠。

不到20歲,就有如此眼光,令人欽佩,不愧是司馬家的後代。我們20歲的時候有這樣的眼光嗎?恐怕有的不多。

當然,有眼光固然重要,能有用武之地更加重要。

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司馬防讓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司馬朗沒走成,被抓去見董卓。

司馬朗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董卓不殺。之後,他認為董卓必敗,便賄賂董卓身邊的辦事官員,偷偷地回到家鄉。

後來,在他22歲那年,曹cao徵辟他為司空掾屬,後為成皋縣令,但因病辭職,後來又復職為堂陽縣長。

建安十三年,司馬朗被曹cao徵辟為丞相主簿。司馬朗向曹cao建議取消了五等爵位制,又建議恢復井田制。

建議雖好,但沒有得到採納,當時的形勢,也不可能採納這些建議。

雖然沒有被採納,但曹cao看到了司馬朗的膽識和智謀。因此,繼續重用他。

後來,司馬朗為兗州刺史,他穿著簡朴,以身作則帶動節儉的風氣。世族大家子弟能做到這點,可見其與眾不同。
司馬朗學識淵博,有獨特的見解,曾以自己的見識反駁名臣。

鍾繇和王粲等人曾說:「只有聖人才能有太賓士世」,司馬朗反駁說:「伊尹、顏回雖然不是聖人,但是他們的德行言論在民眾中累世相傳、深入人心的話,也可以成就太賓士世。」

此事被曹丕得知,他稱帝後曾命秘書監手錄其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司馬朗跟隨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東吳,到達居巢時,發生瘟疫。

司馬朗愛兵如子,親去巡視士兵們的病情,不料感染了疾病。

後,不治而亡,時年四十七歲。

魏明帝即位後,封司馬朗之子司馬遺為昌武亭侯,食邑百戶。

司馬孚還將其子司馬望過繼給司馬朗,司馬遺去世之後,由司馬望之子司馬洪繼承其嗣。

以上是史上真正的司馬朗,影視劇也只是將他作為司馬懿的大哥提一下。實際上,他的才能不比司馬懿差多少。

要說差,恐怕也只是差在權謀

『捌』 歷史上曹魏大臣司馬懿最後是怎麼死的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出身於東漢以來累世為二千石的豪強家庭,其父司馬防官至京兆尹。司馬懿早年為郡小吏,建安十三年被曹操辟為文學掾。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立為太子,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與陳群、吳質、朱鑠同列為曹丕的「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漢,司馬懿任丞相府長史,又為督軍御史中丞。黃初七年(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以顧命大臣遷撫軍大將軍,統領禁軍。又任驃騎大將軍,都督荊豫二州軍事,坐鎮宛城,主持荊州對吳攻戰。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崩,太子齊王曹芳繼位,司馬懿、曹爽輔政。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夷三族。次年司馬懿病逝,其子司馬師、司馬昭輔政。公元265年,其孫司馬炎以晉代魏,追尊司馬懿為「宣帝 」

『玖』 歷史上司馬懿是怎麼死的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拾』 司馬懿怎麼死的

司馬懿因病而死,享年七十三歲。
公元251年正月,司馬懿因身體抱恙,辭去相關官職,在家養病。公元251年6月,司馬懿的病情日漸加重,不見好轉,最終於公元251年8月,與世長辭。
司馬懿,又被稱為晉宣帝、司馬宣王、晉高祖,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其相關的歷史典故有很多,比如:裝病拒曹、三馬同槽、對策征遼等。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司馬防怎麼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