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歷史 的論述題怎麼答啊!誰幫我看看!具體說一下論述題的表述方法~
同學,作為一道題,你不妨用唯物歷史觀來答題,記住這只是答題,不一定給增加知識,也就是說答案也未必就正確,切莫人雲亦雲。好了,那就簡答一下:人們的認識總是受著時代的局限,康有為發起維新變法,主張通過君主立憲制立來實現民主,而且當時確實是皇權社會,革命也為必要取締君主,英國就是一個例子,通過憲政的途徑制約君權,進而轉化為虛君即可,革命派認為康有為保守,把托古改制及保皇看成有違進步潮流的方法,實際上就後來的歷史來看,中國沒有了一個君主便很快陷入內戰,而且革命派的行為也過於粗暴激進。後來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歷史學家應該客觀看待歷史事實,不應該夾帶過多的個人看法,當然人有時代局限性,能及時幡然悔悟,也是很好的。社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有所懈怠。托古改制未嘗不可,君主立憲制也是權宜之計。『』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幅度過大和頻繁折騰。蕭公權能正視自己的錯誤認識,我們也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得出客觀評價。
⑵ 如何解答高考歷史材料論述題
高考材料論述題的答題技巧 材料論述題雖然形式多樣,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一是敘述式材料論述題;二是引文式材料論述題;三是圖表數據式材料論述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掌握四個要領是作答此類題的關鍵環節。 一、歸納主題,提煉中心 由材料構成的論述題,有的由一則材料組成,有的由多則材料組成,其材料間都呈現著並列關系、對比關系或遞進關系。 因此,無論多麼復雜的材料題,總是圍繞一個主題,突出、深化一個中心思想,這就要求人們在仔細閱讀材料
⑶ 歷史考試論述題答法
高考歷史簡答論述題匯總
一、先秦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
2、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
3、兩者互為表裡。
二、分封制與宗法制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意義)
1、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2、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三、秦朝設立郡縣制的影響(意義)
1、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各地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2、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四、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創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襲;
2、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獨攬大權;
3、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皇帝控制官吏的任免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五、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不斷加強和完善;②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民族大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君主專制的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易激化階級矛盾。
六、元朝創立行省制度的意義
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七、唐朝設立三省六部制的意義
1、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加強了中央集權。
2、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歷代沿用。
⑷ 高中歷史論述題怎麼做論述題答題規范是怎樣的論述題答題步驟和答題思路是怎樣的
觀點:材料提取。一般材料的第一句話就能看出來了,只是讓你提煉是與否的觀點內容:扣住觀點寫,利用所學知識將材料穿在一起,寫出能證明觀點的東西。結論:沒什麼好說的,綜上、因此。。。
⑸ 高中歷史論述題
已經畢業四年了,可能不全面見諒。
這一類論述題無非從三個角度上進行闡述,偶爾加上其他特殊方面,具體看分值。
經濟上,促進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發展推動革命進程+材料。
政治上,制度上從封建君主專制轉變為君主立憲制,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立憲制,促進自資本主義革命+材料
文化.進一步解放思想,加深民眾思想文化與覺悟提高,為資本主義的傳播奠定條件。
特殊+材料 清末新軍建立,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表現,為推翻清政府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等。
⑹ 高考的歷史論述題審題錯了,讓寫古代史寫成近代史怎麼辦
這個可以會判作離題,但是沒關系,還是有基礎分的。
希望幫到你。
⑺ 高中歷史論述題答題思路是怎樣的
解題過程應把握好五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轉(轉換)、答(組答案)
1、讀(審題):審題是解題的前提或解題的基礎,審題一旦出錯,則整個解題都毫無意義。審題分兩步:
第一步是讀材料,建議帶著問題去讀,讀材料包括「引言、正文、出處」(引言包括題頭、屬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哪一類;正文包括表格的標頭、圖片內的清晰字跡;括弧內的註解;明確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關鍵詞等限定詞,同時最好對材料能分出段落大意;出處包括文章的出處;出現的年代時間;涉及的事件人物)
第二步是審問題,審問題要注意三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要將試題設置的比較復雜的設問,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簡潔明了的而且符合試題要求的設問;是答原因還是影響意義等將試題「對號入座」);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根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還有時空等限定詞;問題內部的關系:並列、遞進、因果,後一問是前一問的答題依據。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文綜歷史科一般一個要點2--4分
⑻ 一道高中歷史材料論述題
宋元時期孫悟空的形象神通廣大、追求個人享樂以及愛憎分明的形象是不對的,因為這個形象也僅僅是元末明初的雜劇《西遊記》中表現的,實際上在此之前並非如此,神通廣大以及愛憎分明有之,追求個人享樂卻沒有,他相當於佛家的武器,基本是正面的。雜劇西遊記中才有了追求個人享樂的特點,反映了當時封建禮教的嚴苛以及作者代表人民追求自由的意願。
至於明清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也並不是從任性妄為到誠心理佛,和列表裡面最後一個時代還是有些像的,至少吳承恩的西遊記是這樣的,它本來就是一部諷刺小說,諷刺的是什麼不用多說,吳承恩的西遊記一出來就是一部諷刺小說,明清各個版本幾乎都是如此,本質上沒有多少變化,有些繼承雜劇西遊記的感覺,但在個人享樂方面少了很多,而整體上孫悟空實際上只是諷刺的最重要的工具。
至於後兩個時期,不想分析!
⑼ 高三歷史論述題
觀點型
設問方式:「從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主題)並加以論證」「評析或論證材料中的某種觀點」,即先提煉材料中的觀點,再進行論述。
解答程序:
(1)明確設問要求,帶著問題對材料進行分層次閱讀,找出可概括的或隱含著觀點評述的語句;
(2)提煉觀點,在研讀材料的基礎上,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主要觀點,以備論證;
(3)選定觀點,即從提煉出的多種觀點中選出自己最有把握論證的觀點;
(4)搜尋史實,從所給材料和所學知識中整理出可以論證該觀點的史實;
(5)概括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論證充分。
類型2提供觀點型
設問方式:「就材料中提供的觀點,你是贊同還是反對或另有觀點,做出判斷並加以論證」「就材料中的觀點,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或兩種)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
解答程序:
(1)是什麼,即所認同的觀點是什麼;
(2)為什麼,即理由是什麼,即結合史實分析論證;
(3)表述成文,做到論從史出,論證充分。
2高考歷史高頻答題術語
(1)准確亮明觀點。
亮明觀點的表述一定要清晰、明確,如「我認為……正確」「我認為……錯誤」等。亮明觀點之後要把你的看法表述清楚,要對材料進行提煉概括,盡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關鍵詞可以抄用)。
(2)用史實來論證觀點。
在論證時要注意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思路,審題時一定要先理清思路再寫答案;史實與觀點要緊密結合,准確運用所學知識,表述要准確,層次要清晰。
思路一: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國際因素、國內因素。
思路四:與該事件有關聯的多個主體(國家或組織)等。
(3)注意通篇論述的完整性。
例如,西方的崛起既要歸功於……,同時也是……。
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亞非文明的基礎上起步、發展並超越的。古代亞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⑽ 高中歷史論述題
1.封建勢力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提倡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權應分屬議會和君主。
2.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行政權力在內閣,國王統而不治,是國家元首,但只是象徵,首相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3.起源於13世紀的《大憲章》和議會制度,
17世紀《權利法案》頒布最終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初步確立。
18世紀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使國王的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的政體組織形式形成.
伴隨著19世紀兩黨制的發展和1832年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選舉權,君主立憲制走向深化。
總之,從橫向看,英國的制度發展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初步確立,內閣制度的形成,議會選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幾個過程;
從縱向來看,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實際上是國家權力重心的不斷下移即由君主轉移到議會,由議會轉移到人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