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戰國魏國為什麼衰落
一、戰國中期魏國衰落的原因如下:
1、人才的流失。
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然而到了魏惠王放走商鞅,問罪孫臏,魏人公孫衍、張儀又先後為秦惠文王所重用,前者在雕陰大破魏軍,斬首八萬,後者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騙得魏惠王將上郡割予秦國。人才的流失,是魏國衰落的關鍵。
2、四處征伐,樹敵過多。
魏文侯時期,吳起就提出集中抗秦的說法,並組成三晉聯盟。但是魏武侯、魏惠王時期,採取四面出擊的擴張政策,讓列國飽受魏兵掠地之苦,就連同屬三晉的韓、趙兩國,也因受到魏國的抑制而心生怨恨,直接導致了魏文侯苦心經營的三晉之盟的瓦解。
3、地理位置四面受敵。
魏國居戰國七雄的中央,東有強齊、西有強秦。戰國後期,秦國逐漸強大,而魏國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秦國的首要攻擊對象。
4、變法不夠徹底。
魏國的變法較秦國的商鞅變法溫和的多,但同時對舊貴族的打擊也就小得多,這也就造成了魏國的舊貴族實力強大,這也就嚴重的影響到了魏國的封建化進程。
反觀秦國,舊貴族經過了商鞅變法殘酷打擊,滅族抄家者不計其數,反而使秦國大大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後來者居上超過了魏國。
二、魏國的簡介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
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1)歷史上魏國怎麼滅亡的擴展閱讀
戰國初期魏國的崛起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
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志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B. 魏國是怎樣滅亡的
魏文帝曹丕死後曹睿即位,起用曹操生前不敢用的頗具野心的司馬懿,這個人逐漸取得魏國軍政大權,曹睿死後,司馬懿廢曹芳改立曹髦為皇帝。在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架空了魏國所有權利,司馬昭弒曹髦另立曹奐為帝。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任魏國大將軍,逼迫曹奐讓出帝位,曹奐於265年將皇位禪讓給司馬炎
至此魏國滅亡
C. 魏國的百年霸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01.魏文侯運籌帷幄打下的江山,讓後世逐漸放鬆了警惕
魏文侯是魏國的第一代君王,他知人善用並且有智慧有謀略,藉助大將軍吳起的輔佐屢屢攻破宿敵國秦國,接力棒傳到魏武侯手上的時候,他也算是勵精圖治打了很多漂亮仗,但他沒有魏文侯的膽識與謀略,還有一點點瞧不上當朝重將吳起大將軍,在你爭我斗的朝堂上,吳起終是被排擠轉而投奔齊國。三家分晉後楚國一步步的落後與其他國,得到了吳起這樣的人才自然是給予重用,沒多長時間,楚國的綜合實力開始提升。
從源頭上看魏國的滅亡,最開始就是因為魏武侯不重視吳起,不夠知人善用且過分猜疑。
D. 歷史上魏國是怎麼被秦國滅亡的
趙國被秦國滅亡後,秦國即想南下滅楚國,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國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國,再伐楚國。
1、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1]姬姓,魏氏,始祖為畢萬(畢公高之裔孫)。
2、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發動三家分晉。
3、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4)歷史上魏國怎麼滅亡的擴展閱讀
魏國領土曾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江蘇北部 。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的魏國又被稱為梁國。
魏氏的先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萬。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為封國在畢地而得姓。畢國在西周末期亡於西戎,其後裔淪為平民。畢萬正是畢公高的後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晉獻公,受到重用,晉升為大夫。
E. 魏國是如何被強秦滅亡的
魏國強秦滅亡的過程:
趙國被秦國滅亡後,秦國即想南下滅楚國,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國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國,再伐楚國。
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
這種令天下瞠目結舌的崛起,根源在於魏文侯開創了後來一再被歷史證實其巨大威力的兩條強國之路:一是積極變法,二是急賢親士。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名言。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挑戰。由於廢除世襲制度,一批於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階層的人物被趕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此舉實際開創了地主階級對奴隸主貴族的斗爭,為以後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開辟道路。
這樣改革的結果,大大削弱了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以後的封君在封國食邑內沒有治民之權,只衣食租稅;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況較好。
魏國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里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於黃河的河床高度。
王賁於是命軍士於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築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
城牆久浸於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於是告破。見大勢已去,魏王假只得請降。王賁盡取魏地,為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
F. 三國魏國怎麼滅亡的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公元251年)、毋丘儉(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諸葛誕(甘露二年,公元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末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此外,與吳蜀交兵仍頻, 三國鼎立圖尤以蜀漢姜維為甚,號稱「九伐中原」,雙方互有勝敗。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親率親兵討伐,司馬昭遂使親信賈充派遣刺客成濟殺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隨著蜀漢國力日下,公元263年(景元四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結果漢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
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於公元266年(咸熙二年)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曹奐禪讓後,被司馬炎封為陳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特權。作為曹魏「後續」的陳留國(265年—479年)歷經兩晉、劉宋,傳至南齊,享國214年。
G. 戰國魏國是怎麼滅亡的
戰國魏國的滅亡是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H. 魏國為什麼會滅亡
三國魏國的滅亡原因主要是心。具體指的就是司馬家族叛變。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曹操,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傳位曹睿,拜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可因中蜀漢參軍馬謖的離間計,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後因蜀漢攻城將司馬懿還職,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曹睿病逝後,傳位曹爽,曹爽遭司馬懿謀殺,司馬懿掌握兵權,鍾會、鍾毓、鄧艾投奔魏國,曹爽之子曹芳軟弱,魏國危在旦夕,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繼承,司馬昭死後,司馬師繼承皇位,司馬師病逝後,司馬炎繼位,公元263年,滅了蜀漢。姜維離間和挑撥鍾會與鄧艾,但司馬炎懷疑,設計將三人殺害。公元265年,司馬炎逼曹奐讓皇位,改國號為晉,改元為泰始元年。咸寧4年(公元278年),老將羊祜上奏說吳國後主孫皓殘暴,不攻自破,並讓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龍驤將軍王睿與杜預攻至吳國首都建鄴,孫皓投降。正是:分分合合華夏史,其中大勢是統一。
I. 魏國最後被誰滅掉了
被秦國所滅。
趙國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只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
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魏國,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
這種令天下瞠目結舌的崛起,根源在於魏文侯開創了後來一再被歷史證實其巨大威力的兩條強國之路:一是積極變法,二是急賢親士。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J. 魏國怎樣滅亡的
三國魏國的滅亡原因主要是心。具體指的就是司馬家族叛變。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曹操,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傳位曹睿,拜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可因中蜀漢參軍馬謖的離間計,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後因蜀漢攻城將司馬懿還職,諸葛亮也病逝五丈原。
曹睿病逝後,傳位曹爽,曹爽遭司馬懿謀殺,司馬懿掌握兵權,鍾會、鍾毓、鄧艾投奔魏國,曹爽之子曹芳軟弱,魏國危在旦夕,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繼承,司馬昭死後,司馬師繼承皇位,司馬師病逝後,司馬炎繼位,公元263年,滅了蜀漢。
姜維離間和挑撥鍾會與鄧艾,但司馬炎懷疑,設計將三人殺害。公元265年,司馬炎逼曹奐讓皇位,改國號為晉,改元為泰始元年。
咸寧4年(公元278年),老將羊祜上奏說吳國後主孫皓殘暴,不攻自破,並讓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龍驤將軍王睿與杜預攻至吳國首都建鄴,孫皓投降。
(10)歷史上魏國怎麼滅亡的擴展閱讀: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打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
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又名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但是,戰後魏王對他開始猜疑,並免去他的要職。於是信陵君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君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最後魏國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國將軍王賁攻破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