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花木蘭死因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
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戰,正史對於這場戰役有3個行軍記載切合了《木蘭辭》提及的地名。
《魏書·世祖紀上》:「車駕東轅,至黑山」。《魏書·列傳第九十一》:「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渡燕然山」。《北史·列傳第八十六》:「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需知,燕然山經常被古代詩詞簡稱為燕山。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入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據今人尚起興考證,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木蘭詩》,系木蘭根據其自身經歷寫成。唐代追贈木蘭為將軍,謚孝烈,並在其故居建祠紀念之。
Ⅱ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到底最後是因為什麼而死的
花木蘭最後的確是因為隋煬帝的逼婚而自殺的。
提到花木蘭,我們自然的就想到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故事結局,木蘭回到故里,恢復了自己女兒身,讓同伴的戰友兄弟們驚訝不己。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對於女人的不幸,像花木蘭這樣的英雄女子也只是在封建王朝中的一個玩物,一個犧牲品,這也怪不得歷史上多少知名女子,在人生最後的時刻恨自己不是男兒身,恨不能有男人一樣的特權。
無可厚非,花木蘭的死,是紅顏薄命的一種寫照,也是千千萬萬古代女子的一種可悲命運。
Ⅲ 花木蘭最後是怎麼死的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早已在我國大街小巷之間流傳許久,可以說是婦孺皆知,這個故事也將一個敢於吃苦,不畏艱難,忠孝雙全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最難的是,在十數年的征戰生涯中,花木蘭一邊隱藏自己的女性身份和戰友們同吃同住,一邊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可如此艱苦的環境花木蘭卻絲毫沒有抱怨過。
還有一個結局是嫁給了自己的戰友,同時也是自己的老鄉,當初一起去參軍的,名叫王朗。
Ⅳ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怎麼死的
老死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2009年匯集了中國影壇巨星趙薇,陳坤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真實自然感人堪稱經典,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榮獲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等多項大獎。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於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於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復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里居,姚瑩以為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麼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Ⅳ 歷史上花木蘭結局到底如何
據碑文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歷史上的花木蘭結局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是以死拒妃
源於碑刻記載,在河南虞城縣營廓鎮內,現存有記錄木蘭生平故事的古碑刻兩塊。其中一塊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的身世和歷代修祠情況,此碑立於元寧宗時期(約公元1332年前後),經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不管哪種說法,通過祠堂、廟宇、碑文等實物佐證,說明歷史上花木蘭確有其人,而且自唐代以來花木蘭一直受到百姓的敬仰和贊頌,其以女兒身代父從軍的故事,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在抵禦外辱的斗爭中涌現了一大批巾幗英雄。
Ⅵ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的 怎麼死的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花木蘭事跡被多種文藝作品所表現,電影、電視劇、歌舞豫劇等。
年代考證: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花木蘭(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Ⅶ 歷史上花木蘭真正的結局是什麼
以死拒絕入宮為妃。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
相傳在北魏時期,朝廷為了抵抗匈奴到處徵兵,他們將百姓中每家的壯年男子抓去,木蘭的父親就在其中,但當時父親身體非常的弱,他們家中有沒有年輕的壯年男子可以代替父親去徵兵的,所以為了保護父親,她穿上了男裝,替父親從軍。
進入軍營以後沒有任何人發現她是女子,就這樣在軍中呆了十幾年,還立下了不少功勞。當他們勝利歸來的時候,皇帝喜歡上的木蘭,想要讓木蘭入宮,但是木蘭並不想做皇帝的妃子,而且木蘭從軍十幾年,心中一驚是有了軍人那種傲骨的存在,所以不會輕易聽從的,所以以自殺為終。
年代爭議:
至於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
而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Ⅷ 歷史上花木蘭真正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以死拒之。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
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人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Ⅸ 花木蘭是怎麼死的
摘要 您好,根據《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