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常德城的歷史多久了

常德城的歷史多久了

發布時間:2022-01-28 23:18:24

1. 常德古城始建於何時古城常德名稱的來歷 常德古城形成規模是在什麼時候

常德古城始建於何時?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一支古老部族,一直活動在湘西北(今常德)一帶。這支部落,史藉中統稱為「百濮」和「群蠻」。常德處於沅水下游,古代為出入滇黔必經之地。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史記》和《資治通鑒》載:「秦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六國……,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楚人擁有「黔中」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早。屈原《離騷》雲:「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以陳辭。」詩人言「濟沅湘以南征」,當是追憶楚自文王以來對南方夷越、百濮的征伐事業。《史記》載:「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蜀中郡守張若伐楚,取得巫郡和江南,設為黔中郡。」《後漢書·南蠻》說:「漢興改為武陵。」可見,傳說張若伐楚,奪取「黔中」地後,在此築城是可信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常德人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考證:常德地下有三個文化堆積層。第一文化層(上層)器物以明清磚瓦和碗、碟為主。第二文化層(中層)有唐開元通寶、宋崇寧通寶錢、雙鳳紋銅鏡及陶瓷器。第三文化層(下層)出土物有:陶罐、陶豆、銅矛,為春秋戰國時期之物。可見,這第三文化層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無疑。常德城就是在此基礎上堆積起來的。據此,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推斷:常德古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迄今已是2290年左右。

古城常德名稱的來歷?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漢置臨沅縣,先後有臨沅、監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常德等名稱;歷為縣治及郡、州、府、路、行署駐所。據考證,始稱常德在宋朝。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西漢毛氏《詩·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

常德古城形成規模是在什麼時候?

據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常德古城的基本布局和規模形成於元代。《元史·地理志》記載,至元元年(1330),常德路人口達1026042人,比北宋崇寧年間鼎州人口(130865人)多了7倍。這其中,常德城區人口大量增加。常德路郡守納粼不花主持築土城將常德城擴建。由於工程浩大,一時未能完成,後來蔣大不花繼續主持,才最後完工。

2.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3. 常德歷史的演變過程

常德市自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築城拒楚以來,迄今已2280多年。兩千多年來,其城名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先後有臨沅、監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名稱。通常人們較為熟悉的有武陵、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

武 陵
漢高祖(劉邦)時所置郡名。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漢高祖五年(前202),更黔中郡為武陵郡,轄索、孱陵、臨沅、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佷山、零陽、充等十三縣。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及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其後轄境逐漸縮小。隋開皇(楊堅)九年(589)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朗州為武陵郡。境內少數民族和漢族錯居,被稱為「武陵蠻」。
「黔中」為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地。貴州的苗嶺有支脈東北出,迂道川、鄂,行烏、沅二江間,入湖南西北境,蔓延於澧水之南,至常德縣(今鼎城區)西境止,通稱「武陵山脈」。其所分布大部為古「黔中」地。因此,取「黔中」為郡名。
晉代潘京解釋「武陵」說:「止戈為『武』,高平曰『陵』」。就政治意義與地理形勢說明了命名的由來。隋平陳,廢郡,並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置武陵縣。因武陵山脈止於境內,故以「武陵」名縣。大抵隋以前,武陵只為郡名;隋以後,武陵遂兼作郡、縣名,歷為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路治所,治所均在今常德市。

朗 州
隋文帝(楊堅)開皇時所置州名。隋開皇16年(596)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煬帝(楊廣)大業初復為武陵郡。轄武陵、龍陽(今漢壽)二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漢壽縣。唐代轄境相當今桃源以東的沅江流域,瀕洞庭湖,唐時興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五代末周行逢割據湖南,曾以此為根據地。《武陵縣志》記:「沅水經青泥灣與馬面溪合,折東十里,經縣治南,為朗水。」每當春夏水漲,江中一道清流,上起青泥灣,下迄德山,有如匹練,清瑩澄澈。可見朗水即沅水,自青泥灣流經市治與德山的一段,它以其清朗的特徵而得名。故隋、唐時改武陵郡為朗州,後又稱武陵城為朗江,而在德山所建書院也稱「朗江書院」。

鼎 州(鼎城)
宋真宗(趙恆)時所置州名。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為鼎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轄武陵、桃源、龍陽(今漢壽)三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沅江市、桃源縣等地。
《武陵縣志》記:「漸水(在今常德北,東南流入沅水。《漢水�6�1地理志》武陵郡索縣:『漸水東入沅』)亦曰鼎水,實鼎州所由名」。由此看出,是以境內有鼎水得名;而鼎水又因「有神鼎出於水中」而得名。這就是當時將朗州改為鼎州的依據,並非另有一條鼎水。現在城區的上南門,曾亦名「神鼎門」,來源在此。故武陵城亦稱「鼎城」。

常 德
南宋孝宗(趙眘)時所置府名。南宋孝宗幹道元年(1165),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領武陵、桃源、龍陽(今漢壽)、沅江四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漢壽縣、沅江市等地。元代(1277~1368)屬武陵縣。隸於常德路。明、清時屬武陵縣,隸於常德府。民國二年(1913)廢府存縣。因明、清時皆以「常德」名府,故改武陵縣為常德縣。1949年7月29日常德解放,次年5月將常德縣城及近郊劃出,單設常德市,屬常德專署直轄。1953年以來,隸屬關系經過4次變更:1953年5月改為省轄市;同年6月復為常德專署領導;1959年4月劃歸常德縣領導;1961年7月復為常德專署領導。1988年6月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建立省轄常德市,轄武陵區(原常德市)、鼎城區(原常德縣)、漢壽縣、桃源縣、安鄉縣、臨澧縣、澧縣、石門縣和津市市等九個區、縣(市)。(武陵區方誌辦推薦)

4. 常德市出的歷史名人及事跡

常德滴啊!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祖籍常德漢壽縣。其祖先屈瑕被封為「武王之督」,封地在漢壽縣,近為「武王之督」銅戈原物的發現所證實;《橘頌》是屈原早年的作品,就是以沅澧流域尤其以漢壽盛產柑橘為背景而創作的。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他首創「楚辭」這種嶄新的文體,在發展民族文化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屈原初輔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修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在同令尹子蘭和大夫靳尚等人的斗爭中,遭讒去職,一生大部分時間遭流放。開始在漢北,即今湖北襄樊地區;最後10年在江南,主要在今常德一帶。屈原一生著述甚豐,其中大部分著作如《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都是他行吟沅澧江濱時創作的。作品中提到的今天可考證的常德地名有澧縣的澧浦(「遺余鞏兮澧浦」),古為澧州城外八景之一;有安鄉的涔陽古鎮(「望涔陽兮極浦」);有德山(「朝發枉渚兮」);有漢壽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顧南行」)和滄港(「滄浪之水清兮」)。屈原上溯沅江,到過桃源的采菱城。可見,屈原長期居住、往來於沅水、澧水地區,向民間吸取養料,創作了大量不朽的詩篇。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楚都郢為秦將白起攻破,屈原以死殉國,自沉汨羅江。常德人民建三閭大夫祠、招屈亭祭祀他,並且每年舉辦龍舟競渡活動紀念屈原。劉禹錫在《競渡曲》詩序中說:「競渡,始於武陵。至今舉揖而相和之,音咸呼雲:『何在!』斯招屈之義。」

5. 常德和岳陽誰的歷史長久

常德久一點: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早在20萬年前,岳陽地區就已經出現人類活動;夏商時期,岳陽為三苗之地;到了春秋戰國,岳陽地屬楚國;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岳陽時屬長沙郡羅縣。 西漢時期,分封劉姓諸王,岳陽歸屬長沙國雋縣;三國時期,為吳國所轄,東吳曾在此訓練水軍。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建巴陵縣,後,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置巴陵郡。郡治設在巴陵城。 隋朝文帝時期,精簡郡縣,廢巴陵郡,建為巴州;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又改巴州為岳州。 1899年,清政府將岳州開辟為通商口岸。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巴陵縣為岳陽縣。 1964年10月,設立岳陽專署;1975年12月恢復岳陽市建制;1983年升岳陽市為省轄市。

6. 常德會戰的歷史意義

滅敵軍之氣焰,長我軍之威風。打破了日軍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預言

7. 常德會戰的史實

http://ke..com/view/248097.htm
網路,希望對你有幫助,如不解歡迎追問,如滿意望採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 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43 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台兒庄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圖南下,開始轟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雖採取了緊急措施,前後仍有 600多人死亡。
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 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斗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3年常德會戰,「中國派遣軍」9月28日下達的命令是:「第11軍司令官應於11月上旬開始作戰,進攻常德附近而摧毀敵人戰力,達成作戰目的後歸復原態勢」。至12月3日,日軍佔領常德,守軍國民黨軍74軍57師1.3萬餘人除師長余程萬率300餘人突圍外全軍覆沒,日軍陣亡1274人,傷2977人,另加上生病等非戰斗減員,日軍共損失1萬人。日軍11軍佔領常德後按原計劃撤退,12日夜已退至澧水一線,但此時「中國派遣軍」已計劃實施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為此希望11軍留在常德以進行下一步作戰,但11軍表示此次會戰是按照佔領常德後立即撤退而計劃的,由於後勤和其他准備工作不足等原因不宜長期在常德滯留。「中國派遣軍」與11軍多次磋商後,同意了11軍的意見,於18日下達了11軍返回原駐地的命令。這就是12月12-18日日軍11軍數個師團從常德撤退後在澧水徘徊的原因。如此國民黨軍自然又順利 「收復」常德。

日寇進犯常德的目的
一是因為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里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是為了動搖重慶國民黨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是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是為了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在常德會戰前夕,蔣介石電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和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隨後,蔣介石又下達了「不成功,則成仁」 的訓令,再一次命令74軍57師死守常德,企圖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戰略上對日寇造成威脅,以便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開辟戰場。
雙方參戰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軍,下轄5個師團:第3師團,第13師團,第39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計28個聯隊,還有飛行第44戰隊及偽軍,共計10萬餘人。
日寇攻城部隊: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包括毒瓦斯部隊),共計4萬餘人。
國民黨兵力
第六戰區:第29集團軍所屬第44軍,第73軍,第19集團軍所屬第79軍,第66軍,第18軍,第86軍,第30軍,第32軍;第33集團軍所屬第59軍,第77軍,第74軍,第100軍。
第九戰區:第99軍,第10軍,第58軍,第72軍。
總兵力:2個戰區,計16個軍43個師,共計21萬餘人。
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大部分為山東人),代號:虎賁。
大戰前夕

1939年武漢失守後,日寇南下進攻,佔領安鄉,華容,石首一帶,給湖南造成了緊張的戰爭空氣,常德決戰日趨明顯。1943年4月,國民黨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該軍第57師駐守常德城,第58師駐守石門,第51師駐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劃。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撲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民眾生命安全,57師與地方政府合作,動員並強制城內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內不留一人。為了使市民迅速離開城區, 57師還派出士兵幫助市民搬運物資出城,並發布紀律文告,不許士兵收取分文報酬,告誡全師官兵嚴守軍紀,如有違反,就地槍決。一個向市民索要搬運費的上等兵被當場處決。11月15日,市民全部離開常德城區。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營以「大陸令第853號」下達命令,「准予進行常德作戰」,28日,派遣軍總司令部下達命令「第11軍於11月上旬發起此次作戰,進攻常德及附近,摧毀敵人的戰力。」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
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外圍戰斗

外圍前哨戰從11月18日日寇進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歷經6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沖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拚肉搏,反復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余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復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國民黨守軍第57師也進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團守西門和江面:第170團守西北城角,第169團受東門兼東北角。
1、激戰東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師團所部五千餘人,在九架飛機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餘人,向常德東門進攻,守軍57師第169團第1營死傷慘重,團長柴意新親率預備隊增援,才算暫時穩住陣腳。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師團第133聯隊與駐守東門城郊的169團第2營發生激戰,日寇傷亡慘重,當場擊斃日寇 500餘名,生俘7人,擊落日機三架。使日寇攻城以來遭到了第一次較大的打擊。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聯隊到達東門外,參與進攻,同樣遭到慘敗。
在這次戰斗中,守軍共打退日寇24次進攻,斃,傷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軍退守城後,據城垣一帶防守。27日10時,東門的拉鋸戰達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東門城垣發起了猛烈進攻,守軍拚死抵抗,169團第1營副營長董慶霞和機槍連來汝謙連長帶一排人沖出戰壕,用手榴彈還擊,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營長,來連長為國捐軀,守軍的無畏精神,令日寇膽寒,暫時停止了沖鋒。
日寇參與進攻東門的軍隊先後達1萬人左右,卻沒有取得進展,不得不轉向攻擊大河街,下南門。
2、固守大西門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師團步兵第120聯隊加上步兵第133聯隊等,共計一萬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幾十門,開始向西郊全線攻擊,逐步向大西門延伸推進。守軍第170團第1營與日寇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第1營排以上軍官全部犧牲,很多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槍自殺成仁。
11 月26日,57師因戰斗大量減員,全師包括伙夫,勤雜兵,警察都編入了戰斗隊伍,炮兵團因此時已無炮彈,大部分改編為步兵,參與大西門守城戰。堅守在大西門城牆的有兩位團長,一位是171團杜鼎團長,他率領的是第3營殘部,加新編進的幾十名勤雜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軍炮兵團金定洲團長,他率領的是炮兵編的步兵40多名,和新編進的勤雜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個大西門的守軍已不足300人。就是這些勇士,無論日寇的炮火如何兇猛,毒氣如何威逼,他們堅守的大西門始終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從正面向大西門發動猛烈攻擊,57師師長余程萬親率特務連督戰。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終無法攻下大西門。
3、鏖戰北郊
進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聯隊和第133聯隊為骨幹,另外配備有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和迫擊炮第四大隊,包括工兵,後勤部隊共計一萬多人,分東,西,正面三路向北郊進犯。國民黨守軍左路為170團第2營,右路為169團第3營。經過三天鏖戰,守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九十。
4、南城惡戰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參與南面作戰的日寇主要由第3師團第6聯隊主力,以及配屬的野炮兵第3聯隊。11月25日,第6聯隊聯隊長在偵察途中被國民黨的飛機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動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飛機掩護,強渡沅江,57師第171團第3營猛烈開火還擊,日寇船隻被打沉一半,餘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進行了四次渡江攻擊,27日拂曉,城南外圍陣地多處失守,城外守軍撤退至上,下南門城樓,利用城樓及城牆堅固工事,繼續狙擊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師各部以成人自為戰的局面。
11月28日,57師還有作戰人員2400多人。

8. 常德有哪些名勝古跡

常德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遠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時期,就已築城設郡,是湘楚文化的搖籃之一。屈原、宋玉、陶淵明、劉禹錫等先賢曾留下許多名篇佳作;林修梅、蔣翊武、宋教仁、劉復基等近現代仁人志士在這里孕育成長,新中國的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也誕生在這塊熱土上。

史書稱常德為「風景之國,文物之邦」。境內湖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繁多。人間仙境桃花源林壑幽靜,人文薈萃,為古今游覽勝地。壺瓶山原始次森林驚現華南虎蹤跡,峽谷漂流有驚無險。花岩溪山水秀麗,風光迷人,數萬只白鷺棲息其間。石門前唐古剎夾山寺為千年佛教聖地和日本茶道源頭,寺旁奉天玉和尚墓被明史專家認定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禪隱之終跡。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是7000年前遠古人類的生活縮影。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柳葉湖旅遊度假區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彭頭山、八十壋、鐵經幢等均聞名遐邇。

閱讀全文

與常德城的歷史多久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