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蘇的歷史簡介
首先,吳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根據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泰伯來到了梅里(今江蘇無錫的梅村),建立了勾吳古國。吳國這一諸侯國的都城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並在夫差在位時被越國所滅。對於吳國的疆域來說,不僅包含今江蘇省一帶,還包含了今安徽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而這,是江蘇省沒有簡稱「吳」的原因之一。
江蘇,簡稱"蘇", 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為「江南江淮揚徐海通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江南蘇松常鎮太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合稱之簡稱。
❷ 江蘇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江蘇省,省會是南京,位於我國大陸的東部沿海、長江下游,東邊是黃海,東南與浙江省和上海市相鄰,西邊是安徽省,北邊是山東省,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12%。
到2019年末,江蘇省地區的常住人口有8070萬人,是中國人口密度第一大省。江蘇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下轄的13個城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城市,是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城市的省份。改革開放後,江蘇省的GDP多年來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廣東省。
南宋,江蘇地區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時期,廢除了郡的制度,改為州縣二級制,江蘇地區境內有蘇州、常州、蔣州、潤州、揚州、方州、楚州、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隋煬帝時期,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又實行郡縣二級制,不久隋朝就滅亡了。
唐太宗時期,將全國分為十個道,江蘇地區分別屬於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唐玄宗時期,將全國分為十五個道,江蘇地區分別屬於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徐州先後屬於梁、唐、晉、漢、周這五個中原政權,蘇州屬於吳越錢氏,其他的各州先後屬於楊吳和南唐政權。
北宋時期,江蘇地區屬於兩浙路、江南東路、淮南東路、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北宋滅亡後,金人占據了淮河以北的地區,南宋占據江南和淮南。
元朝時期實行行省制度,江蘇地區分屬於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定都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江蘇地區稱為直隸,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到北京,改京師為南京,成為陪都,將直隸改為南直隸。
清朝,江蘇省
清朝初期,在南直隸原來管轄的地區改為江南省,康熙時期,將江南省分為江蘇和安徽兩個省,江蘇省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揚州府、淮安府。江蘇之名取自江寧府和蘇州府,這兩個府的首字合並得名。
太平天國曾在南京建都,稱天京,清朝滅亡後,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中華民國,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定都南京,江蘇省省會改為鎮江。
日軍侵華時期,1937年12月13日,首都南京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進行了長達6周的大屠殺,遇難人數超過30萬。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1949年6月,江蘇地區全部解放,設蘇北、蘇南行署區和南京直轄市三個省級行政區,1953年,這三個省級行政區合並,恢復江蘇省,省會設在南京。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江蘇省地區的松江專區9縣,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還有南通的崇明縣先後劃歸上海市管轄。
江蘇省行政區劃簡表
截止到2020年,江蘇省共管轄13個地級市,55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19個縣,合計96個縣級區劃。503個街道,718個鎮,39個鄉,1個民族鄉,合計1261個鄉級區劃。
13個地級市分別為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
其中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被稱為蘇南地區,揚州、泰州、南通被稱為蘇中地區,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被稱為蘇北地區。
❸ 江蘇省海門市擁有多久的歷史
江蘇省海門市地處黃海之濱,南臨長江,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廣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全市總面積1001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境內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
海門人傑地靈,清末狀元張謇、現代著名金石書畫家王個簃、中國農工民主黨前主席季方、現代著名詩人卞之琳等是海門市的傑出代表。
海門市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處於環上海浦東經濟輻射圈內,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醫葯化工、輕紡服裝、建築業等支柱產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的綉品專業市場--江蘇疊石橋綉品城。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9.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59.1億元;財政收入8.79億元,基本競爭力列全國縣級市第43位。
近年來,海門市先後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縣」、「全國科技先進市」等多項國家級殊榮,被譽為「金三角上小浦東」。
❹ 關於江蘇的歷史
關於江蘇..
江寧和蘇州兩個地點是長江以南的,但為什麼要將蘇北加入江蘇省?
從明朝的行政區劃來看,現在的安徽和江蘇兩省在當時是作為陪都南京的直轄地,清朝入關後就將這塊區域分為安徽和江蘇了,但是滿人畢竟不是漢人,在行政劃分上不會仔細考慮文化上的因素.
從上古來看,蘇北和蘇南的確一直不是一個行政區劃,漢朝時蘇南和浙江,淮河以南的安徽江西福建同屬於揚州,而蘇北則是徐州.元朝時蘇北屬於河南江北行省,而蘇南則屬於江浙行省.而且一直是以長江為界.
蘇北和蘇南合並在一起應該是明清時代開始的.
❺ 歷史上的江蘇
楚漢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中心的區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蓮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灣新人文化為淵源。它的顯性特徵是剛強雄渾。
吳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蘇、錫、常地區,其具有清新氣息、柔美風格、鮮活靈性,形成了聰穎靈慧、細膩柔和而又視野開闊、樂於創新等顯性特徵。
金陵文化以古都南京為中心,其顯性特徵是南北交匯、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
淮揚文化以揚州為中心,淮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徵。
西漢淮陰(今淮安)枚乘是漢大賦的開山祖師,被後人推崇為「文章領袖」。盛行於梁、陳間的宮體詩,追求聲律上的和諧美與韻律上的迴旋美,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唐江都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韻律和諧婉轉,被聞一多稱為「頂峰上的頂峰」。南唐後主李煜詞作極富感染力,後人尊之為「詞聖」。長篇小說《水滸傳》《西遊記》都享譽世界。和它們並稱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國演義》《紅樓夢》,也與江蘇有割捨不斷的聯系。唐代的傳奇、明代的話本和擬話本,受讀者喜愛。江蘇民間口述文學豐富性和藝術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與之相關的歷史名人:劉邦、項羽、吳三桂、專諸、要離、夫差、西施、張道陵、彭祖、劉細君、魯肅、孫策、孫權、仲雍、言偃、虞姬、呂雉、韓信、蕭何、曹參、樊噲、枚乘、劉知幾、陳琳、徐福、陳圓圓、王導、郭璞、葛洪、謝安、顧愷之、徐廣、劉裕、趙安、戴顆、劉義慶、范縝、陶弘景、蕭衍、劉勰、伍子胥、孫武、蕭道成、蕭繹、蕭統、徐偃王、季札、道宣、員半千、鑒真、張旭、張若虛、范仲淹、張籍、李璟、李煜、汪廣洋、秦觀、王磐、張士誠、米芾、楊邦乂、洪興祖、戴叔倫、張宣、魏勝、馬光祖、范成大、梁紅玉、劉世勛、周應合、黃公望、睢景臣、施耐庵、沈萬三、鄭和、高谷、蒯祥、沈周、庄昶、石淮、胡璉、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張宏、何棠、王問、吳承恩、劉鄂、王世貞、、焦竑、顧起元、劉元珍、徐霞客、張懷、張溥、金聖嘆、李漁、朱元璋、王念孫、王引之、朱棣。
❻ 誰是江蘇省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徐州古稱彭城,已有6000年燦爛文化。帝堯時建大彭氏國,是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邑。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
應該說,沒有徐州,就沒有大漢文化,我們也不會稱為「漢人」,江蘇應該以擁有徐州驕傲自豪,江蘇更應重視徐州、善待徐州,徐州曾是淮海省省會,回歸江蘇後的數十年間,江蘇對徐州漠視,索取的多回報的少,徐州的煤炭資源滋養了省內大多數城市,卻幾乎鮮有回報,江蘇虧欠徐州的太多,現在是到了知錯糾錯、大力發展徐州的時候了,徐州人民拭目以待。
❼ 中國江蘇蘇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蘇州建城於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闔閭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❽ 江蘇的歷史
江蘇建省始於清代初年,取江寧、蘇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溯流求源,江蘇是《尚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徐、揚兩州的一部分。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布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桿欄式」房屋建築遺存,崑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江蘇在春秋時期,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徐州郡和揚州郡。
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
宋代屬江南東路的一部分。
元朝時,蘇北屬河南省,蘇南屬江浙省。明朝,建應天府,直隸南京。
清朝初年為江南省的一部分。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轄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江寧府、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其范圍大致與現在相同。
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蘇全境解放,分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1953年1月,兩署一市合並,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
1955年2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松江專區九縣和崇明縣劃歸上海市管轄。
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
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❾ 江蘇城市歷史
夏、商、周三代, 江蘇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
西漢初年,郡國並行,江蘇省先後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琅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吳、魏二國。西晉建國初,江南復屬揚州,江北復屬徐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期,江蘇省大體上以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蘇州、常州、蔣州(今南京)、潤州(今鎮江)、揚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區)、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晉時遷都過南京。
唐分中國為十道,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五代時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各州先後屬楊吳和南唐。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蘇先後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亂後,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明初定都應天府,先後稱為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復稱南京,大致轄有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南京是明朝陪都。
清初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14]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揚州府、淮安府,[16] 兩江總督署駐南京,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取江寧、蘇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蘇」。到清末時,江蘇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期間,太平天國曾在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間建都南京,稱天京,並曾在境內短暫地設置過天京省、天浦省和蘇福省。
1927年(民國16年),南京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南京城區、上海城區為特別市,直隸於國民政府行政院,稱院轄市。
1928年(民國17年)至1949年,鎮江市成為江蘇省省會駐地。江蘇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設蘇北、蘇南行署區及南京市三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1953年1月,三個省級行政區合並,恢復江蘇省建制,省會設在南京。
1955年2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蘇省松江專區九縣(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和南通的崇明縣劃歸上海市管轄,松江專區撤銷。上海面積自此擴大了10倍。
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江蘇實行市管縣體制,設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陰(2001年更名淮安)、鹽城、揚州、鎮江11個市。1996年,增設泰州、宿遷兩個市。
❿ 江蘇省有多少年的歷史
江蘇省蘇州古時稱吳。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歷史上,這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傳統文化發達、園林風景秀美的城市,被譽為"人間天堂"。
蘇州,位於江蘇省南部,大運河流貫境內,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盪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勝概。
春秋時吳王闔閭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築闔閭城,以為國都,是為蘇州建城之始。秦漢為會稽郡治所,因原為吳地,故名吳縣。秦末項梁、項籍在此起義反秦,蓋當時江南風俗頗尚武勇,與後世絕異。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東岸地)為吳郡,以吳為治所。漢末孫策、孫權初據江東,亦以吳為駐地,後乃移治京(今鎮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孫吳東晉南朝時,與吳興、會稽(一說為丹陽)合稱「三吳」,為東南富饒之區。梁末改吳郡為吳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州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大業時仍為吳州,又改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為蘇州。州(郡)名稱雖幾經變更,治所則均在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縣,自此一城遂有兩縣。唐代後期,吳中人口增加,經濟文化都有明顯發展,名詩人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都擔任過蘇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