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用最簡單又快的方法背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Ⅱ 請問歷史問答題該怎麼背
不要去死記硬背,那樣效率會很低的。你要靠理解,歷史簡答題無非是要你寫背景,內容,意義,看法,啟示等,那麼你就先把歷史串成一條線,用通史來學習,那樣會比較有頭緒。只要你了解了為什麼會發生這一歷史事件,是怎樣解決的,有什麼意義,把一切串連起來
Ⅲ 有誰知道能很快把歷史題背下來的法子啊
學習歷史不能僅僅只記,要學會理解它們。我自己是學這個的,感覺這些方法還不錯,下面就說說:首先你要建立學習它們的興趣,感覺你學它們不是僅僅為了學習,更為了自己的愛好。有道是興趣是最好的導師,達到這一步很重要。第二,要每天抽時間去看,不要想著你是在看書,象看歷史你大可以把它當作故事,推薦一種看書的方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看這些比較有效果。不過這依個人情況而定。注意的是,這一層你不必想著你要怎麼樣去記它,只要你把書看好熟就行了。第三,課前課後工作要做好,這里指的是課前你一定要把書看一遍,就是第二步,只有把書看了上課才會輕松一點。不過這一步你要多做一件事,那就是你要設身處地的去想這些書上的東西,想想它們為什麼這樣,要是你你會怎麼樣。這是課前,至於課後,那就是你要即使復習上課講的東西,想必你上課應該有筆記,找出來看,看看老師是怎麼講的,有沒有與你想的不一樣。第四就該講下上課的事事了,有好多學文的包括有一段時間再內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文科上課不重要,關鍵靠課下.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有些問題也不是我們做學生就能解決的,所以文科上課同樣重要.至於上課,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認真,而且要做筆記,這是學文的一大方法,因為你當時記得不一定過段時間你還記得,所以要做筆記,把重點難點作上記號,這樣下課後你復習起來就方便了,也不會有一種盲目感,學習起來有一種方向感.第五那就是做題目,文科其實和理科沒多大區別,因為你在做題目中才能了解到自己有哪些還不會,這樣就有側重點,學習起來輕鬆些,也容易些.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看些課外書籍,這對學習也蠻有用的
Ⅳ 怎樣背歷史才能記得牢
我也是從高中走過來的,現在是山大的大一學生,是文科,對政治與歷史的學習有點經驗,僅供參考。首先我想強調一點,政治與歷史不是讓你去背的,而是讓你理解,讓你記憶,要在腦海中形成自己的結構。
先說歷史,歷史是一門結構性較強的學科,但是它的內容太過復雜,繁瑣。因此在思維上就應該形成一個時間結構,把時間分段,比如說中國古代史,時間段是好分的,大體結構出來之後,就應該由你去填充,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怎樣發生的,它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等等,必須要充實,掌握了一段時間的歷史事件之後,就要與其它段的歷史事件作比較,找相同點與不同點 。最後要把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放到一起,把他們相融合,放到一起,你會發現,你已經掌握了歷史,當然,你不需要去背,只要一遍一遍的翻看課本就行了,你會理解,你就不會忘了。
再說政治,政治是比較空洞的,很空,難以把握,
我的方法是實踐,因為在實踐中你才能記住,大量去翻閱一些政治事件,從中發現一些政治理論,去看新聞,看報紙,自然而然,你會把那些政治理論熟記於心,同時還有一個好處,鍛煉你的做題的能力,提前准備了考試材料,是一舉多得
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別脫離課本,一定會把這兩門重要的學科學好
Ⅳ 怎樣背歷史、政治又快又好呢
首先你需要靜下心來,把書真正讀一遍(大小字都看)達到理解的程度。這個過程需要兩周。然後你就需要開始背了,背只要背黑體字就可以了。而且一定要理解著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凡是政治考試,只要正規,大答題的答案都來自於黑體字。這個需要一周,主要是大綱上的很重要。第一次做錯一半是正常的,大題沒思路也很正常,關鍵在於積累,你把所有做過題的答案都在書上標注出來,考一次劃一筆,過一段時間後,哪個知識點被劃到的次數最多,就重點背。這種方法很有效。
歷史就比較復雜了,只能生背。唯一的技巧是在所有知識點都很清楚的情況下,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按照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外交為主線再梳理一遍,那樣會收到奇效。串成一條線來背。比如,按經濟來講,最早的刀幣、交子,可以串到後來的晉商、徽商等,這些一個個點經常總結的話,就可以按經濟、政治等的分出許多來。每一個都是可以最終串到一起的。
我們有同學是自己編順口溜來記的。比如說中國早期的那幾個奴隸社會時期:夏商西周到東周,奴隸社會至春秋。
Ⅵ 歷史怎麼背都是不及格,有沒有學歷史的好方法
您好!歷史是一門文科,所以背誦知識點是基礎,要把時間事件意義等背熟,重點背意義。其次,要能夠把不同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找出共同點,總結歸納。最後,最重要的就是做題。歷史題考查的,除了基礎性知識,其他就是歸納總結性題,難度較大。剛開始做題時可能會出現答不到點上的情況,注意要仔細看提供的標准答案,仔細想想邏輯關系,最好把一些題的答案都背下來,但還是要注重思考,想想是怎樣得出這個答案的。第三點是最重要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怎麼背歷史,答歷史卷子
歷史卷子
分為選擇題和材料題兩部分
選擇題部分要讀懂題意
一旦選擇即取自己的第一印象
除確定該題錯誤
不宜輕易改動
至於材料題
一般來說現看材料第一句和最後一句
然後再看問題一二問
因為一般來說材料第一和最後一句足以反應題意
當然最重要的是基礎
希望可以幫助你
Ⅷ 如何巧背歷史
歷史記憶方法:
一、用記憶樹的方式靈活記憶
最好是畫圖、列表方式。
(臨雨軒——漢江)的回答也是這點!
比如:
清
努爾哈赤
重要事件:
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認於明朝的附屬關系,起兵反明。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1625年遷都沈陽,改沈陽為盛京。
1626年正月在攻打由名將袁崇煥鎮守的寧遠時被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傷,八個月後死在回沈陽的路上。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葬於沈陽福陵(今沈陽東陵),廟號「太祖」。
二、看電視劇、電影
(玩泥小孩)的回答
大多數人覺得紀錄片有點枯燥乏味,紀錄片就現在誰還想主動看記錄片的啊!學校組織不睡覺就萬幸了,連看記錄片的興趣都沒有怎麼學好歷史?
興趣培養就是大問題!
自己了解自己喜歡什麼片子吧!
這個方法是我學習歷史來最好用的方法。
要從一件事情講起,要考試了我還在想看TVB的電視劇,我爸爸不讓我看還和他鬧了一場。我伯父讓我爸給我看,不過要搞清楚劇中的歷史背景。看看戲說和正史的不同之處。後來慢慢積累就搞懂這段歷史了。甚至比書本上學到的還要多、廣。
三、歷史考點
答歷史題不外四個方面,單項選擇題約40%,填圖題約10%,簡答題約25%,材料分析題約25%。
單項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第一印象很重要!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就變得非常重要。和後面的填圖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都有關系!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