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簡親王濟度是被康熙殺死的馬
和碩簡純親王濟度,和碩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第二子;天聰七年癸酉六月二十四日子時生,母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順治十七年庚子七月初一日申時卒,年二十八歲。
那時候康熙才6歲,有可能是康熙殺的馬?
2.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親王是誰
最後一個親王是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清朝所封的親王(追封的不算,只要是封過親王的,包括後來曾被革爵或降爵過的都算。)
敬謹親王尼堪(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成親王岳托(努爾哈赤次子代善長子)、安親王岳樂(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四子)、端重親王博洛(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第三子)、英親王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皇太極第十一子)、裕親王福全(順治第二子,其子保泰、孫廣寧、廣祿相繼襲親王)、恭親王常寧(順治第五子)、純親王隆禧(順治第七子)、理親王允礽(康熙次子,其子弘晳曾襲親王)、誠親王允祉(康熙第三子)、雍親王胤禛(即雍正)、恆親王允祺(康熙第五子,弘日至襲親王)、淳親王允佑(康熙第七子,子弘襲親王)、廉親王允禩(康熙第八子)、履親王允祹(康熙十二子)、果親王允禮(康熙十七子)、諴親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和親王弘晝(雍正第五子,子永璧襲親王)、榮親王永琪(乾隆第五子)質親王永瑢(乾隆第六子)、儀親王永璇(乾隆第八子)、成親王永瑆(乾隆十一子)、嘉親王永琰(乾隆十五子,即嘉慶)、慶親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其孫奕劻時爵晉為鐵帽子王)、定親王綿德(乾隆長子永璜次子)、敦親王綿愷(嘉慶第三子)、瑞親王綿忻(嘉慶第四子)、惠親王綿愉(嘉慶第五子)、敦親王奕諄(道光第五子)
禮親王系:承序:代善、滿達海、常阿岱、傑書、椿泰、崇安、巴爾圖、永恩、麟趾、全齡、世鐸、誠厚,歷十代十五王
代善:太祖二子,和碩禮烈親王
滿達海:代善七子,和碩巽簡親王(改號,後追降為貝勒)
常阿岱:滿達海子,和碩巽親王(後降為貝勒)
傑書:代善孫,和碩康良親王(改號康)
椿泰:傑書子,和碩康悼親王
崇安:傑書子,椿泰弟,和碩康修親王
巴爾圖:傑書子,椿泰、崇安弟,和碩康簡親王
永恩:崇安子,和碩禮恭親王(復號禮)
昭槤:永恩子,和碩禮親王(後革爵)
永諲:崇安子,永恩弟,追封和碩禮親王
麟趾:永諲子,和碩禮安親王
錫春:麟趾子,追封和碩禮親王
全齡:錫春子,和碩禮和親王
世鐸:全齡子,和碩禮恪親王
誠厚:世鐸子,和碩禮敦親王
鄭親王系:承序:濟爾哈朗、濟度、德塞、喇布、雅布、雅爾江阿、神保住、德沛、奇阿通、豐訥亨、積哈納、烏爾恭阿、端華、承志、慶至、凱泰、昭煦,歷十代二十六王
濟爾哈朗:顯祖孫,太祖三弟舒爾哈齊六子,和碩鄭獻親王
濟度:濟爾哈朗二子,和碩簡純親王(改號簡)
德塞:濟度三子,和碩簡惠親王
喇布:濟度二子,和碩簡親王(後追革爵)
雅布:濟度五子,和碩簡修親王
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神保住:雅布十四子,和碩簡親王(後革爵)
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追封和碩簡親王
傅喇塔:費揚武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福存:傅喇塔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德沛:福存子,和碩簡儀親王
巴爾堪:濟爾哈朗四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巴賽:巴爾堪子,追封和碩簡親王
奇阿通:巴賽子,和碩簡勤親王
豐訥亨:奇阿通長子,和碩簡恪親王
積哈納:豐訥亨子,和碩鄭恭親王(復號鄭)
烏爾恭阿:積哈納子,和碩鄭慎親王
端華:烏爾恭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經訥亨:奇阿通二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伊豐額:經訥亨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西朗阿:伊豐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承志:西朗阿子,和碩鄭親王(後革爵)
松德:積哈納子,追封和碩鄭親王
慶至:松德子,和碩鄭順親王
凱泰:慶至子,和碩鄭恪親王
昭煦:凱泰子,和碩鄭親王
睿親王系:承序:多爾袞、多爾博、淳穎、寶恩、瑞恩、仁壽、德長、魁斌,歷十一代十二王
多爾袞:太祖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親王(後削爵),追封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如松:功宜布子,追封和碩睿親王
淳穎:如松子,出為多爾袞嗣,和碩睿恭親王
寶恩:淳穎子,和碩睿慎親王
瑞恩:淳穎子,寶恩弟,和碩睿勤親王
仁壽:瑞恩子,和碩睿僖親王
德長:仁壽子,和碩睿 親王
魁斌:德長子,和碩睿親王
豫親王系:承序:多鐸、多尼、鄂扎、董額、德昭、如松、修齡、裕豐、裕興、裕全、義道、本格、懋林,歷九代十七王
多鐸:太祖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
多尼:多鐸長子,多羅信宣和郡王(改號信,原親王)
鄂扎:多尼子,多羅信郡王
董額:多鐸三子,多羅信郡王
德昭:鄂扎子,多羅信郡王
多爾博:多鐸五子,追封信郡王
蘇爾發:多爾博子,追封信郡王
塞勒:蘇爾發子,追封信郡王
功宜布:塞勒子,追封信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多羅信恪郡王
修齡:德昭子,和碩豫良親王(復號、爵)
裕豐:修齡子,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興:修齡子,裕豐弟,和碩豫親王(後革爵)
裕全:修齡子,裕豐、裕興弟,和碩豫厚親王
義道:裕全子,和碩豫慎親王
本格:義道子,和碩豫誠親王
懋林:本格子,和碩豫親王
庄親王系:承序:碩塞、博果鐸、允祿、永獻、綿課、奕鎛、綿護、綿深、奕仁、載勛、載功,歷八代十一王
碩塞:太宗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
博果鐸:碩塞長子,和碩庄靖親王(改號庄)
允祿:聖祖十六子,出為博果鐸嗣,和碩庄恪親王
永獻:允祿孫,和碩庄慎親王
綿課:允祿曾孫,和碩庄襄親王
奕鎛:綿課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綿護:允祿曾孫,和碩庄勤親王
綿深:綿護弟,和碩庄質親王
奕仁:綿深子,和碩庄厚親王
載勛:奕仁子,和碩庄親王(後革爵)
載功:奕仁子,載勛弟,和碩庄親王
肅親王系:承序:豪格、富綬、丹臻、衍潢、蘊著、永錫、敬敏、華豐、隆勤、善耆,歷九代十王
豪格:太宗長子,和碩肅武親王
富綬:豪格子,和碩顯懿親王(改號顯)
丹臻:富綬子,和碩顯密親王
衍潢:丹臻子,和碩顯謹親王
蘊著:富綬孫,和碩肅勤親王(復號肅)
永錫:丹臻孫,和碩肅恭親王
敬敏:永錫子,和碩肅慎親王
華豐:敬敏子,和碩肅恪親王
隆勤:華豐子,和碩肅良親王
善耆:隆勤子,和碩肅忠親王
怡親王系:承序:允祥、弘曉、永琅、奕勛、載坊、載垣、載敦、溥靜、毓麒,歷七代九王
允祥:聖祖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
弘曉:允祥七子,和碩怡僖親王
永琅:弘曉子,和碩怡恭親王
奕勛:永琅孫,和碩怡恪親王
載坊:奕勛子,和碩怡 親王
載垣:奕勛子,載坊弟,和碩怡親王(後革爵)
載敦:允祥五世孫,弘皎四世孫,和碩怡端親王
溥靜:載敦子,和碩怡 親王
毓麒:溥靜子,和碩怡親王
恭親王系:承序:奕欣、溥偉,歷三代二王)
奕欣:宣宗六子,和碩恭忠親王
溥偉:奕欣孫,載瀅子,出為奕欣長子載溦後,和碩恭親王
醇親王系:承序:奕譞、載灃,歷二代二王
奕譞:宣宗七子,和碩醇賢親王
載灃:奕譞子,和碩醇親王
3. 濟度在歷史上怎麼死的
小乘最終只能度己,可求的個人成仙得道;而大乘精神則普渡六道眾生,修行不僅是為利己,而且行大慈大悲的利他原則。
4. 固倫端敏公主的人物生平
順治十年六月十三日的清晨,端敏公主出生在朝陽門外大木倉胡同的鄭親王府邸內,雖然在此之前,濟度已經有了兩個女兒,但端敏卻是他嫡出的第一個子女。
就在端敏出生四個月後,皇宮里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中宮皇後被廢了。即蒙古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家的格格,也就是順治帝的親表姐。由於這門婚事最初是多爾袞的主意,加上皇後的性格與順治格格不入,大婚以來二人一直沖突不斷。順治在默默掙扎了三年後,終於力排眾議,毅然決然的廢掉了這位皇後。
然而,如願以償的皇帝卻並沒能高興多久,國家利益和滿蒙聯姻的大局勢壓制著他,使他仍舊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冊立繼任的中宮。半年之後,在孝庄太後的主持下,又為坤寧宮從科爾沁草原迎回來了一位博爾濟吉特氏的新主子,也就是歷史上的孝惠章皇後。
孝惠皇後的父親綽爾濟是科爾沁多羅貝勒,祖父察罕則是孝庄太後的同胞哥哥。按輩分算起來,她實際上比順治要小上一輩,不過那個時候滿蒙之間的政治聯姻往往並不在乎什麼親緣輩分問題。就這樣,年僅14歲的孝惠皇後從蒙古草原來到了紫禁城。
新皇後沒能討得順治皇帝的歡心,他的注意力已經完全集中在一個了有夫之婦身上,這個女人,就是後來的董鄂妃。董鄂妃進宮,使得原本就對皇後十分冷淡的順治更加疏遠了她,十幾歲的小皇後實際上是過著一種守活寡般的日子。
由於順治膝下的子嗣比較單薄,女兒更少得可憐,因此他不斷的收養一些王公貴戚的女兒做養女,一則可以顯示皇帝恩寵,另一則還可以為將來與蒙古的婚媾聯姻未雨綢繆。整個順治朝,一共有三位親王之女被選入宮中,她們是承澤親王的女兒(和碩和順公主)、安親王的女兒(和碩柔嘉公主)和簡親王的女兒(端敏公主)。
至於端敏公主為什麼會被選中為皇帝養女,除了父親的地位之外,倒還有另一層原故——端敏公主的生母、簡親王的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是孝惠皇後一母同胞的親姐姐。簡福晉早妹妹兩年嫁到京城,成為濟度的妻子。這層親密的關系使得她生下的女兒會被帶入宮中,成為了皇後的養女。如此安排,也算是皇太後和皇帝給予無寵無子的孝惠皇後的一點安慰吧。
就這樣,端敏這個親王府的格格成為了皇帝的養女,開始了她的公主生涯。 入宮後的端敏一直跟隨在養母兼姨母的孝惠皇後身邊,相近的血緣使她們有著比別人更加親昵的感情,而孝惠皇後對這個唯一的「女兒」也是愛寵有加。即便沒有皇帝的垂青,孝惠終究還是中宮皇後,這份尊榮同樣的影響著年幼的端敏公主。
在端敏公主的腦海里,嫡庶之別、尊卑之分的觀念十分深固,這與她本人的身世也有著很大的關系。父母全都出身高貴,不論是生母還是養母又都是嫡妻正室,端敏的血統可謂是正的不能再正了。自小受盡父母的寵愛,入宮又得到皇後的庇護,傲慢、刁蠻的種子就這樣在端敏的心中漸漸的發了芽。
順治十六年十一月,科爾沁王公按照班次進京陛見。在這場骨肉大團圓中,端敏的終身大事被決定了。領班入京的是孝庄太後一母同胞的四位兄長中最小的一個——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掌旗扎薩克多羅達爾漢郡王(後晉和碩達爾漢親王)滿珠習禮。
說起來,這位科爾沁郡王的身份實在很特殊,他的女兒是順治皇帝的悼妃,過世的前妻是皇太極收養的世襲克勤郡王岳托的女兒。所以,他既是太後的哥哥,又是皇帝的岳父,還是先皇的女婿。與皇家錯綜復雜的姻親關系和嫡子的出身都令滿珠習禮有著比科爾沁其他王公更加尊崇的地位,而孝庄對這個一母同胞的哥哥也是禮遇有加。一心維系滿蒙聯姻關系的太後便在這時,將年僅7歲的端敏公主許配給了滿珠習禮同樣年幼的長孫班第。從此,端敏親上加親的成為了科爾沁人的媳婦。 時光飛逝,轉眼到了康熙九年。在這十多年中,端敏身邊的人和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是順治十七年父親濟度去世;接著幾個月後養父順治去世;又兩年生母去世;康熙四年未來的祖老爺滿珠習禮親王去世;康熙八年未來的公公和塔親王去世。漸漸長成的端敏公主幾乎失去了所有關系親密的長輩,她的身邊,只剩下始終疼愛她的養母孝惠皇後和祖母孝庄太後。
其實對於端敏來說,這些平時接觸不多的長輩離世倒也不怎麼難接受,反而最令她遭受打擊的是弟弟德塞的死。
端敏公主的母親一生為簡親王誕育了兩個孩子,一個是端敏公主,另一個是小端敏一歲的德塞世子。在端敏眼中,盡管父親有十二個子女,可唯一一個被端敏視作骨肉的只有這個與她一母同胞的弟弟。
作為嫡福晉的女兒,端敏在家時已經是個嬌生慣養的寶貝丫頭,直到入了宮,她更成為整個簡親王府的驕傲。處處高人一等的端敏十分看不起那些庶出的兄弟姐妹,更何況這些人中,除了她的大姐和四妹是側福晉所出,其餘的子女全都是庶福晉的孩子。要知道在那個年月,庶福晉實際上就是沒有得到任何封號的小妾,有的甚至可能只是通房丫頭而已。對於她們生的子女,端敏向來不會放在眼裡,他們母親低微的出身始終令端敏如鯁在喉。
身在皇宮中的端敏原本並未以這些「手足」為念,因為她有個親弟弟德塞,嫡子的身份註定他會繼承父親的王爵。整個簡親王府也遲早還是屬於正房這一支,端敏對此高枕無憂。
果然,順治十七年濟度死後,時年七歲的德塞順利繼承王位,成為新一代的簡親王,一切似乎都在意料軌道上行進。可是萬沒有想到的是,康熙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十七歲的德塞因病去世了。這個消息彷彿晴天霹靂般震驚了端敏公主,至此,她在父母雙亡後又失去了她心中承認的最後一個親人。更令人擔憂的是,德塞雖然娶了親,但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簡親王爵霎時間在正房支脈上懸空了。
然而王府的香火是不能斷絕的,朝廷要做的就是在濟度的另外三個兒子(第四子穆濟衲順治十六年三月夭折)中選出一位新的繼承人。最後,次子喇布成為了第四任的簡(鄭)親王。
對於端敏而言,不管新的繼任者是誰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那些人都不是她的同母兄弟。在端敏看來,彷彿他們任何一個繼承了王爵,簡親王府都不再跟她有任何關系了。這種感覺,就像是家財被別人堂而皇之的霸佔了,而且還是你一向最看不起的下等人。端敏不禁對這樣的結果嗤之以鼻,但卻無可奈何。康熙九年九月,就在喇布成為簡府新主人的同一時刻,端敏以和碩公主的身份踏上了去往科爾沁的婚車。
端敏的下嫁無疑對科爾沁又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西遼河北面的伊克唐噶里克,一座嶄新的公主府巋然落成,這是專門為迎接端敏公主而建造的,她將在這里度過往後長達六十年的和親生涯。 由於端敏的生母、養母、養祖母都是蒙古人,蒙古的語言、習俗和生活習慣對她來說全然不會陌生,這讓端敏在出嫁後很快便適應了夫家的新環境,對於她來說,婚前婚後唯一的區別就是從北京的紫禁城搬進了科爾沁的公主府。
端敏下嫁第二年,她的丈夫班第承襲了達爾漢親王的爵位,端敏公主也儼然成為了科爾沁左翼中旗的當家人。在府中,公主的身份確定了她至高的地位,沒有長輩的制約,端敏公主在家裡從來是說一不二的。不只是自己家裡,她的權勢觸角幾乎蔓延到整個王旗中。
漸漸的,端敏飛揚跋扈的作風引起了許多親戚的不滿,可是礙於她的身份,沒人敢當面表現出來,更沒人敢過問。於是乎,端敏公主就這樣在科爾沁過著她唯我獨尊的生活。
康熙二十年,簡親王喇布去世了,他的同胞弟弟雅布繼承了爵位。這個消息到了端敏耳中,引起了她極大的反感。
話說喇布和雅布的母親是濟度的庶福晉杭氏,這個女人在濟度的妻妾中雖然位份不高,卻是相當得寵的一個。而且有意思的是,她每次生孩子都會比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早兩個月。端敏出生前的兩個月,杭氏生下了濟度的第二個女兒;德塞出生前的兩個月,杭氏又生下了濟度的第二個兒子喇布。不過之後的幾年中,嫡福晉再無所出,反而是杭氏又在順治十五年生下了濟度的老兒子雅布。
可想而知,端敏的母親面對這樣一個無名無份、出身遠遠不如自己,卻次次都搶先在前面的小妾會是怎樣的一種厭惡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必然也影響了年幼的端敏,令她直接遷怒到杭氏所生的子女身上。
曾經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年,端敏公主回京省親,雅布的福晉西林覺羅氏來府上給她請安,結果生生被端敏公主晾在門房裡大半天,最終也沒見她的面。這位福晉委屈極了,跑回家跟丈夫哭訴,雅布安慰她說,端敏公主生就傲慢驕橫,任誰都招惹不起,所以以後不要再上門去觸霉頭了。由此可見姐弟二人的關系相當惡劣,甚至到了連表面功夫都不屑維持的地步。
除了雅布這個弟弟之外,端敏跟另一個弟弟同樣合不來,這就是小她一歲的康熙皇帝。盡管端敏沒有直接跟康熙發生沖突(康熙登基前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了),但面對她的刁蠻性格,康熙皇帝總是一百個看不慣。雖然礙於姐弟的情分不好當眾翻臉,可是康熙還是有辦法表露出自己的不滿。
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四,皇帝為一些下嫁的公主按照貝勒品級設置護衛長史。其中包括了女兒純禧公主、榮憲公主、端靜公主,以及姑姑淑慧公主,在這批名單中,單單就漏掉了端敏公主。換句話說,在當時還在世、並且出嫁了的公主中,獨獨就沒有端敏公主的份。其中緣由,可見一斑。 康熙四十九年,端敏的丈夫班第親王去世了,她的兒子羅卜藏袞布繼承了達爾漢親王的爵位。此時的端敏公主已經是年近六旬的老婦,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那種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性格卻並沒有絲毫改變,與眾人之間的矛盾也沒能有所緩和。
康熙五十六年,簡親王雅爾江阿(雅布的兒子)給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奏摺的內容大概是,康熙要為雅爾江阿的女兒指婚,雅爾江阿對此十分的感激,但是唯一的請求是,不要把姑娘許配給端敏公主的兒子策旺多爾濟。因為端敏公主與雅布之間不和已久,如果再把女兒嫁到她們家,則會令雅爾江阿十分為難。
從這份奏摺中看出,端敏與弟弟雅布的矛盾已經不是普通的小打小鬧了,以至於雅布死了,他的兒子還是不敢把女兒嫁到公主家,甚至不惜直接上疏給皇帝知曉。至於康熙皇帝,顯然也是站在雅爾江阿的一邊,他在硃批中回復說:朕對這件事情深知不已,你的要求朕記著了。
原本康熙這樣批復已經是很完滿了,可他偏偏又在後面加上了一句:端敏公主性情乖張暴戾,不光是你的父親,她跟所有人都不和。
老實說,這實在是很嚴厲的評語,但也確實點出了端敏公主平日里的為人。只不過康熙說的不完全對,端敏雖然跟諸多人不和,卻偏偏跟一個人合得來,那就是皇四子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端敏選擇與胤禛親近,既不是因為二人有深厚的感情基礎,也不是因為她有超凡的政治頭腦,而是因為一貫的驕傲和小心眼兒會自然而然的讓端敏站在與她有矛盾的兄弟、侄子的對立面上。說到這兒,我們就不得不再提一提上文說到過的那位簡親王雅爾江阿了。
我們知道,雅爾江阿的父親是雅布。雅布在做親王時,為人忠實勤勉,很得康熙皇帝的贊賞,而雅爾江阿與康熙的關系更是非常親密。在雅爾江阿給康熙皇帝的書信奏摺中,均同皇子一樣直稱康熙為「皇父」,可見康熙對這個侄子的看重。
雅爾江阿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同時也接替父親管理內務府事務。這位王爺雖然同雅布一樣忠厚,可卻是個耳活面軟、心無主見的人物,因此在公事上總是糊里糊塗弄出了許多疏漏。不過康熙皇帝並沒對雅爾江阿的錯漏採取嚴厲的懲罰,而是以長輩的身份對他進行了諄諄的教誨,末了還說道:我如果不訓斥你,萬一你因為疏忽丟掉了王爵,那誰又能為你惋惜呢?康熙的這番話說的既實在又中肯,與雅爾江阿之間家人父子的親情躍然而現。
就是這位被康熙所喜愛的簡親王,卻被雍正皇帝削掉了親王的爵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雅爾江阿的人際關系中,有個很重要的人物叫做蘇努(廣略貝勒褚英的曾孫)。蘇努和雅爾江阿在康朝同掌內務府事宜,兩人的關系也因此非常密切。蘇努此人也許有朋友聽說過,他是八阿哥允禩的羽翼,後來因黨附允禩的罪名而遭到革黜宗室的嚴厲懲罰。雅爾江阿既與蘇努走得近,同樣也跟允禩走得近,所以他很自然地成為了雍正皇帝的十分忌諱的人之一。
雍正四年是個極為敏感的年份,在這一年中,雍正皇帝將過去曾經參與奪嫡的幾位皇子先後進行了清算。其中包括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禵等人,這些皇子或黜或禁,同時還牽連了很多宗室子弟。雅爾江阿就是其中之一。
雍正四年二月,就在允禩遭到圈禁不久,雅爾江阿也被革掉了爵位。盡管雍正將處置雅爾江阿的前因後果羅列了一大堆,但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出,雅爾江阿被廢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將朕所交事件漫不經心,專懼允禩、蘇努等悖逆之徒。」
說白了,雅爾江阿的獲罪就是因為他與允禩的特殊關系。而一向與雅爾江阿不對版的端敏公主自然不會站到八爺黨的一邊。事實證明,端敏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不但保住了她原有的地位,甚至還給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更大收獲。
雍正元年二月,雍正皇帝下旨稱:「端敏公主及大公主、四公主俱是內里公主,朕先前因未滿百日,不曾下旨,今端敏公主、大公主、四公主俱著封為固倫公主。」先前某飄曾猜測二公主和九公主未被晉封是因為她們與八阿哥和九阿哥之間的姻親關系。反過來看,端敏公主之所以會被晉封,恐怕就是得益於雍正皇帝間的親近和對雍正政敵的疏遠了。「內里公主」四個字,或許當是如此解釋。就這樣,在簡王府被政治風暴席捲的七零八落的時候,出身王府的端敏公主卻一路向上,達到了人生的輝煌頂峰。
雍正七年五月十八日,七十七歲的端敏公主去世了,終於走完了她驕縱貴重的一生。
5. 吳良輔和濟度最後為什麼要死啊
吳良輔,清朝順治朝太監,受到順治帝的寵幸,因而專權把持朝政,順治15年時,發生宦官與官員賄絡勾結的案件,吳良輔牽涉其中,但順治帝袒護他而未依照他自己所訂禁宦官干政的諭令處罰,但順治帝逝世後,即於康熙元年依「變易祖宗制度」之罪被處死刑。
濟度是誰我不清楚。
6. 簡親王濟度和順治是什麼關系
堂兄弟。
順治是努爾哈赤一脈,努爾哈赤生皇太極,皇太極生福臨。
濟度是努爾哈赤的親弟弟舒爾哈齊一脈,舒爾哈齊生濟爾哈朗,濟爾哈朗生濟度。
所以他們是堂兄弟關系。
1、濟度
和碩簡純親王濟度,和碩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第二子;天聰七年癸酉六月二十四日子時生,母三娶福晉鈷爾哈蘇氏卓禮克圖塔布囊之女;順治十七年庚子七月初一日申時卒,年二十八歲。
2、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於沈陽故宮永福宮,生母為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年號順治,在位十八年。
(6)濟度在歷史上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濟度和順治的皇帝紐帶:
1、努爾哈赤(順治的祖父)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後金開國之君,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之後席捲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於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2、舒爾哈齊(濟度的祖父)
愛新覺羅·舒爾哈齊(1564年―1611年),愛新覺羅·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太祖努爾哈赤同母弟。
早年隨同兄長努爾哈赤出外謀生,後來又投奔到明朝總兵李成梁的手下當差。堅毅頑強、勇猛善戰的品格。
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舒爾哈齊晉封貝勒,地位僅次於他的兄長,成為第二號人物。後來,謀圖分裂後金,被努爾哈赤幽禁致死。順治十年(年),追封他為和碩庄親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濟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福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舒爾哈齊
7.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及故事
南宋岳飛,北宋楊業。東晉謝安,西漢張騫
中國這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很多 下舉例幾位:
一:岳飛(1103——1142),字鵬舉,出生於北宋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一戶佃農家裡,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 「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岳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岳飛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岳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岳飛隨身佩帶的玉環系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岳飛廟墓,追尋岳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里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岳廟」。
岳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趙*繼位,七月下令給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並以五百貫的高價購求岳飛遺體,「以禮改葬」。
明朝嘉靖年間,我國東南沿海人民進行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抗倭斗爭。指揮這場斗爭的就是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
戚繼光是山東萊蕪人,1528年11月12日出生於將門家庭。他自幼立志從戎,酷愛軍事,中過武舉。1553年,他被派往山東擔負從海上防倭的重任,後來又調到浙江鎮守寧波、紹興、台州。到浙江以後,他積極組織新軍,進行嚴格訓練,取得了慈溪、台州大捷,全殲了侵犯浙江的倭寇。後來,倭寇到福建沿海騷擾,戚繼光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抗倭前線。他率領軍隊插進倭寇的大營,乘敵人不備,把倭寇全部消滅。從1562年至1566年,戚繼光和俞大猷一起,率領軍隊肅清了福建和廣東沿海一帶的倭寇。1567年,由於北邊韃靼南犯,戚繼光被調到北方訓練邊兵,前後共有16年的時間,不僅使邊地出現了太平景象,而且使都城北京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二:戚繼光
戚繼光不僅是一位戰功赫赫的愛國名將,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兵器製造專家。他一生在軍事上有不少創造發明,其中之一便是地雷。早在嘉靖42年,戚繼光就發明了一種叫做「木發�FDDC�」的火器,曾經炸傷倭寇數百人。不過這還是地面上的武器。埋在地下的地雷是戚繼光53歲時發明的,當時叫「自犯鋼輪火」。萬曆8年4月,戚繼光當時任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總兵官,已是獨鎮一方、統兵十多萬的大帥了,但仍親自研究和改進武器。《戚少保年譜耆編》第 12卷載:為了防止韃靼和朵顏等衛的入侵,戚繼光在「沿邊台牆之下,擇其平廣虜可集處,掘地埋石炮於內。中置一木匣,各炮之信,總貫於匣中。而匣底叢以火葯。中藏鋼輪,兼置火石於傍,而伏於地上。虜馬躡其機,則鋼輪動轉,火從匣中出,諸炮並舉,虜知其所自」。明朝人把這種埋在地下、不用人工點燃、讓敵人自己踏上就會自動爆炸的新式殺傷武器,叫做「自犯鋼輪火」。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雷。戚繼光發明地雷是1580年,比歐洲人發明地雷大約要早300年左右。
在戚繼光的一生中,有30多年是在戰場上度過的,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抗倭的戰場上度過的。這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的抗倭名將晚年竟遭到排擠。1582年,主張改革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逝世後,朝廷內反對改革的人便活躍起來。他們誣蔑戚繼光是張居正的同黨,到處散布流言,對他進行中傷。這時,北方邊防已經平定下來,明朝廷便把戚繼光調任到廣東鎮守,實際上是將他閑棄在一邊。長年的勞累和精神憂郁戚繼光得了肺病,1585年他舊病復發,得旨允許回鄉養病。1587年1月25日凌晨去世。
三:鄭成功
鄭成功,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生於日本平戶,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母親田川氏系日本人。明崇禎三年(1630)從日本回國。自少習文練武,漸知兵法。南明弘光時監生。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 1645),受隆武帝朱聿鍵倚重,賜姓朱,改名成功,封忠孝伯,任御營中軍都督,世稱"國姓爺"。後向隆武帝獻抗清之策,深得贊賞。次年,屢阻其父降清不果,遂與之決裂,率部下南澳島(今閩粵交界海域),募兵數千,仍奉隆武年號抗清,自為招討大將軍,以福建金門、廈門為抗清基地。在廈門建立演武場、演武池,利用作戰間隙練兵。南明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於福建同安、泉州等地連敗清軍,隊伍不斷壯大。次年,遣部將施琅克漳浦、詔安等地,改奉南明永曆年號,被永曆帝朱由榔先後封為威遠侯、延平公。永曆五年至六年在福建沿海多次與清軍作戰,相繼取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江東橋等地的作戰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一部,威震閩南。拒絕清廷招降,不為清廷以殺父滅族相威脅所動。其後,被永曆帝相繼進封為漳國公、延平王。改廈門為思明州,設六科理事,分所部為陸師72鎮、水師20鎮。乘清廷勸降之機,加緊整軍備戰。在金門後埔大練精兵,頒行營盤法,建廈門澳仔演武亭。制定各鎮合操法和水師水操法,檢閱操練,嚴格要求,行賞必罰。制定出軍禁令,嚴明軍紀,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水陸隊伍。八年克漳州,迫清軍千總劉國軒降。次年,遣兵取浙江舟山、溫州、台州,聞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3萬進攻福建,遂毀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諸城,撤兵聚廈門。次年四月,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殲清軍水師一部於廈門圍頭海域。十二年,乘清軍主力與大西軍李定國部在西南地區作戰之機,率水陸軍10萬、戰船290艘北征。沿途破樂清,取溫州,與南明兵部侍郎張煌言會師,抵羊山(今上海東南海中)遇颶風,覆舟喪師,被迫退至舟山休整。清順治十六年五月,率師經崇明入長江,破清軍滾江龍(橫江鎖鏈)、木浮營(置兵設炮的江上木柵),克瓜洲,取鎮江,進圍南京。另遣張煌言攻佔蕪湖(今屬安徽),奪取徽州(今歙縣)、寧國、太平(今當塗)、池州(今貴池)等4府、3州、24 縣。後拒聽張煌言、甘輝等將領急攻南京的建議,屯師城下20餘日,靜待清軍獻城投降,遭清軍突然反擊,折將14員,損兵數萬,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十八年正月,在廈門召開軍事會議,決計收復台灣為根本之地,下令整修船隻,調整部署,加緊復台准備。三月廿三,率首批官兵2.5萬人、戰船數百艘,由原荷蘭翻譯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自金門料羅灣出發,橫渡台灣海峽,次日抵澎湖。四月初,遣一部4000餘人搶占鹿耳門港(今台南安平港北)南側之北線尾島;自率主力萬餘人通過大海灣,直插赤嵌城(在今台南市內)北之禾寮港,迅即在台灣本島登陸。此後,督師多次粉碎荷蘭駐台總督揆一的反撲。集兵1.2萬包圍赤嵌城,斷絕水源,在城周布設火攻器具,迫守將描難實叮率眾出降。旋派描難實叮向揆一勸降,遭拒絕後,即移師威逼台灣城。荷軍千人憑堅城利炮負隅頑抗,鄭成功遂改攻城為長
8. 二月河的雍正里講到的
瞎編的。
睿親王:自從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被追究削爵後,睿親王一支直到乾隆四十年才被恢復,由淳穎承襲睿親王。
東親王:沒有這么親王王號。清朝第一個名字是「永」的親王只有康親王(後改為禮親王)永恩、肅親王永錫、怡親王永琅、庄親王永瑺以及乾隆的幾個兒子,這些人都是乾隆朝及以後的事了。
「果」字的王號是雍正元年封給老十七允禮的,當時封果郡王,雍正六年晉升為果親王。允禮是雍正時最受待見的弟弟之一,而且果親王也是不旗主王爺或是鐵帽子王。
「簡」字的王號是順治八年封給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次子濟度為郡王時用的。順治十四年濟爾哈朗死後由濟度襲封親王,本應襲鄭親王的王號,後來就把簡郡王升為簡親王,王號就一直用到乾隆四十三年的簡親王積哈納時才改回為鄭親王。雍正朝的簡親王有雅爾江阿(濟爾哈朗曾孫,雍正四年革爵)、神保住(雅爾江阿十四弟),根本沒有勒布托這么一個人。
9. 清八旗首領都是誰叫啥誰生的跟皇帝什麼關系怎麼死的越詳細越好,其餘的別站位置。
額,八旗首領都是滿貴族,跟皇帝一個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