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良是怎麼死的
張良是因病逝世,張良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張良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
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後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前186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張良廟位於陝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檯子街上。相傳張良激流勇退後,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風格,在此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稱「張良廟」。
張良廟有6大院,150餘間殿宇,總面積14200餘平方米,為陝西大型祠廟之一。總的布局是院院相連,亭閣星羅。廟內現存摩崖石碑100多塊,木匾50多面,木、石刻對聯30多副。
2. 歷史上張良怎麼死的要有依據的!!!
謝邀。
張良是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他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韓國滅亡後,他決意反秦。
公元前197年,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呂後遂求救於張良,張良建議皇太子請「四皓」出山,劉邦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
公元前186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應該說,張良對自身的處境非常明了,所以漢朝建立後,很少參與決策,得以善終。
3. 正史上的張良、韓信和蕭何,他們是怎麼死的
張良、蕭何和韓信,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可以說沒有他們三個,就沒有劉邦的大漢江山。
在劉邦當了皇帝後,他也給了這三個人相應的封賞。韓信被劉邦封為了齊王,之後又被遷到楚國當楚王。
張良被封為留侯,食邑一萬戶。蕭何不但被封為了侯,還當了大漢第一任宰相。一開始劉邦對他們確實是不錯的。
那麼,張良、蕭何和韓信是如何死的呢?
我們一個一個的說吧。
蕭何
蕭何比較有意思,可以說他對劉邦始終都是忠心耿耿,他還是劉邦的老鄉。本來劉邦一直對他也是不錯的,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後,他還讓蕭何當了宰相。
可是,到了劉邦晚年的時候,他覺得蕭何這個人也不能留。
原因就是蕭何的名聲太好了 ,若是自己去世了,蕭何取而代之當了皇帝,那自己家的江山不就成劉邦得了嗎?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就要找蕭何的事情。
蕭何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就自毀名節,用低價買了關中老百姓的很多地。老百姓對蕭何恨的要死。
這時候劉邦開心了,既然有人要告蕭何。那自己就把蕭何給抓了吧,他把蕭何給打入到了死牢當中。
說實話若不是有人給蕭何求情,說不定蕭何就死在裡面了。
後來劉邦想想,蕭何確實沒有做過什麼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呀。因此,他也就沒有為難蕭何,而是把蕭何給放了。
蕭何是在漢惠帝二年去世的,他也是安享了晚年的。所以說張良,蕭何和韓信三人,只有韓信是被殺的。
4. 在真實的歷史上張良究竟是怎麼死的,和劉邦有什麼關系嗎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奪得天下以後,誅殺功臣,張良是不是其中一個?這個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的張良是怎麼死的?
在歷史上,關於張良究竟是怎麼死的,有兩種說法:
說法1:居官善終
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家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後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後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由於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
5. 歷史上韓信,蕭何,張良,范增是怎麼死的
1、韓信是被斬首的。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鍾室殺掉了。 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2、蕭何是正常去世的,劉邦死後,他輔佐漢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謚號「文終侯」。
3、張良是病逝的,前186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4、范增是病逝的,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系,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里,途中病死。
(5)歷史上張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民間傳說范增是詐死,實際上已經乘著石船來到今屬浙江省天台縣的九遮山,隱姓埋名居住在山洞中,為民治病,造橋鋪路方便行人。但他依然關心國事,當項羽自刎烏江消息傳來,他大哭:「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於是人們知道他就是范增,他卻說「范增早死彭城,哪裡會到這里來!」不久人去洞空,不知所終。
《鴻門宴》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史傳文,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文章敘述的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全文以劉邦赴項營請罪為核心,連同赴營以前和逃席以後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終,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席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6. 張良最後是怎麼死的
張良是病死的。
張良的字是子房,在大約公元前250年的時候在河南潁川城父出生,是秦朝末期和漢朝初期著名的謀士,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曾經憑借自己出色的計謀和頭腦幫助劉邦在最後一次於項羽的決戰中取得勝利,劉邦非常的賞識他並且封他為留侯。
但是張良非常的精明,他深知天下初定以後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事,於是在晚年的時候他辭官跟著自己的弟子去四處雲游,最後在公元前186年,張良病死。
(6)歷史上張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
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 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
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
以後13 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最後學成之後幫助劉邦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使得劉邦得以稱帝建立漢朝。
7. 張良是如何死的
張良是病死的。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協助漢高祖劉邦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張良不戀權位,晚年隨赤松子雲游四海,漢高後二年(前186年)去世,謚號文成。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斗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問親」的遺訓。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張良的典故
運籌帷幄: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8. 歷史上張良,蕭何,韓信是怎麼死的呢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漢太祖劉邦在取得天下後,如此評價為開國立下不世之功的三位功臣。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沒有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在謀略、後勤、軍事三方面的作用,劉邦也很難建立大漢王朝!那麼,面對如此重要的功臣,劉邦又是如何對待他們三個人的呢?今天就讓小祁為您詳細盤點一下他們三人的結局!
張良—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張良(約公元前250-公元前186年),字子房,今河南新鄭人。張良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先後擔任過五代韓王的國相。(蕭何畫像)
蕭何早年曾是沛縣小吏,他為人隨和,勤奮好學,且很善於識人,他認為劉邦氣度非凡,絕非等閑之輩,於是待他頗為優待!
自從起義開始,蕭何就一直極力擁護劉邦。在沛縣時,蕭何獻計使劉邦成為了起義軍的首領。待到西進滅秦以後,蕭何將有關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接收了過來,這為以後制定政策和制定作戰規劃都起了很大作用。而到了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在前方作戰,蕭何則留守關中,為劉邦提供後勤支援!
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善於識人的蕭何為劉邦追回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帥才,這為日後在軍事上能夠擊敗項羽提供了保障!
大漢開國以後,蕭何被劉邦欽定為首功之臣,封為酇侯,並許以劍履上殿的特權,人稱“開國第一侯”。
9. 張良和韓信是怎麼死的
張良是病死的,蕭何也是病死的,韓信是被呂後和蕭何謀劃殺死的。
1、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在韓國世世代代都是顯貴的貴族,祖上曾經五代為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躬屈膝,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
後又以出色的謀略,協助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
2、韓信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漢四年,韓信被拜為齊王,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遣張良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9)歷史上張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早年的韓信可謂一貧如洗,經常是餓肚子沒飯吃。因此他從小就立志出人頭地,要干一番大事。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劉邦的麾下站穩了腳跟,並且成為了最大的功臣。
以至於後來當他橫掃燕趙韓齊等地之後,覺得自己功勞顯著,竟主動叫劉邦封他為齊王。後來劉邦建國後,韓信依然認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應該得到的,卻不知功高震主。
當他被降為侯爵之後,韓信似乎還沒有察覺到情況不對。究其根本還是韓信過於追求名利,難以割捨。這也就是韓信的最終下場,這也是漢初三傑之中最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