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提高對歷史的興趣

怎麼提高對歷史的興趣

發布時間:2022-05-26 09:38:16

A. 初中生對歷史的興趣不大,怎樣才能快速高效的幫助他提起興趣

如果你還是中學生,歷史是必修課,那麼作為老師,建議你不要去想太多,你只要抱著一種心態:現在你學習的每一門課,都可能會成為你將來發展的墊腳石,即使你不喜歡這門課,但是請你努力的克服它,學習也是一種修行,將來到社會中,有很多你不喜歡但是又逃不開的事,只能硬著頭皮做,還要做好的事情。

B. 如何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蘊涵了豐富的知識內涵。我非常喜歡學習歷史,它讓我知道了從古至今很多很多的事情,有時候當大家談論有關歷史的話題時,我感覺自己無所不知,同學們的問題都難不到我。你要問我為什麼這么喜歡歷史,答案只有一個:我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那麼興趣從何而來呢?
一、歷史故事激發濃厚興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時間最長最重要的老師。在我剛進入懵懂時代,聽到最多的是父母講述的歷史故事,什麼「孟母三遷」、「精忠報國」、「緹縈救父」、「桃園三結義」、「空城計」、「草船借箭」等等。這些歷史故事不僅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也引發了我對歷史的極大興趣。
二、課外書籍開闊視野。上學後我就養成了閱讀歷史書籍的習慣,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同時還增強了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春秋戰國的爭霸與紛爭時,充分利用了當地文化的優勢。齊國古都臨淄歷史久遠,名人名勝燦若繁星,特別是以古人名字和典故命名的道路,如:桓公路、晏嬰路、太公路、管仲路、聞韶路、稷下路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名勝古跡:管仲博物館、太公湖、封神宮、殉馬坑、戰車博物館等。此外還有很多的歷史成語、歷史典故及歷史故事,什麼管鮑之交、圍魏救趙、破釜沉舟、卧薪嘗膽等。這樣既記住了知識點,還擴大了知識面。從此之後,每學一篇課文,我都聯系當地歷史,和同學一起找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成語、典故、故事,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擴大知識面。
三、旅遊能夠陶冶情操。大家知道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是平面的,記憶也是容易淡忘的。如果有條件我們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感受一下,就會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說到紅軍長征,會想起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但如果真的去四川看大渡河,去貴州看遵義,去革命聖地延安去參觀毛主席曾住過的窯洞,感同身受,會更加激發我們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
四、游戲蘊涵極大魅力。現在是信息化的社會,許多孩子喜歡甚至迷戀游戲,把孩子和游戲隔絕已經成為不可能,我們的家長有的談游戲色變,其實大可不必,當然我們玩游戲時不要沉迷其中,要善於在游戲中學習相關的知識。有許多游戲包含大量的歷史知識和信息,如《三國》、《大話西遊》等。我們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了解了有關東漢末年的歷史背景,了解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了解了諸葛孔明的智慧和才能,了解到歷史潮流的不可阻擋。這個過程是我們動快樂學習的過程,因為游戲深深吸引了我們,濃厚的興趣會讓人留連忘返。
五、交流溝通帶來樂趣。人們之間需要溝通,我們學生也不例外。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有深厚的歷史功底,歷史典故、成語信手拈來,就可以使彼此的溝通輕松自然,給對方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比如我們說到一個人怎麼樣願意做某事,就可以用「周瑜打黃蓋」這樣的典故,說一件事,條件基本到位就可以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些典故都會大大改善溝通的效果,從而督促我們學習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
六、歷史地圖啟迪探索。一幅幅歷史地圖,就是一條條歷史長河,它蘊涵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看到那些山川、河流,我就想探究它們的歷史變遷;看到一個一個的地名,我就想了解它們古今的變化;如:西漢的都城長安指今天陝西西安;東漢的東京是洛陽,北宋的東京就是今天的開封等等。這些都讓我有了濃厚的興趣。
七、歌謠口訣開啟記憶。歷史這門學科的主要特點是: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地點、時間、意義等比較多,學生容易混淆,難記、易忘,而發生的事件距離現實生活又很遙遠,學習起來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而一些歷史口訣或者歌謠卻能幫助我們簡化記憶。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一八五六年,英法起禍端。美俄為幫凶,二次鴉片戰。沙俄割領土,東北和西北,一百五十萬。廣西太平軍,領袖洪秀全。南京建都城,改名為天京。反清抗洋兵,慈溪斃華爾,千古美名揚。這樣的方法有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應該多向老師、同學請教類似的歷史口訣或者歌謠,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自己的歷史學習成績,
總之,歷史的學習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我們的勤奮,需要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珍惜學習歷史的機會,努力吸收沉澱歷史營養,站在歷史的肩膀上開拓美好未來。

C. 怎樣才能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我建議你從四個方面入手: 第一、明確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清除對學習歷史的許多誤解。如:認為歷史不是科學、學歷史就靠背功好、平時可以不管它,到考試時突擊就行了,……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認識,應當糾正。 第二、在老師指導下,盡快地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歷史的方法。如:如何閱讀教材、如何聽課、如何預習與復習、如何小結與總結、如何作選擇題、如何作非選擇題等等。 第三、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形成知識的網路。也就是說,要把知識的點連成線,要把知識的線連成面,要把知識的面連成整體。 第四、循序漸進,分步到位。在知識的記憶和能力培養及應試策略方面,不能急於求成,要依據自己的實際,一步步地向高考要求靠攏。 以上四點,供你參考。具體如何學,今後你遇到什麼困難,到時再交流,好嗎?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D. 如何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教研活動方案

摘要 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E. 對歷史書的現代史沒興趣,怎麼培養興趣,怎麼學好

培養對歷史的興趣的方法有一下幾點:
1、平時多看有關歷史的電影、小說或故事等。這樣會對歷史有些了解了自然也會對歷史產生興趣的。
2、查找歷史年表平時空閑時看下背下,並且把學過的知識重新梳理一下。

如果以上方法行不通,只能拿出最後的絕招了——
那就是你想著你自己只要把歷史學得飽飽滿滿的考試考得好好的,就有做大官的機會(就像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於是你大腦中就有一種一心學好歷史的慾望,於是就能全心貫注歷史了,歷史的年份、英雄人命及事跡都會神奇般地記住了——但是還是要多看多回顧為好。並且這個絕招就是我這次期末考歷史能考94分的源泉.

F. 怎樣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面涵蓋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對歷史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很難駕馭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G. 如何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一、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歷史目的 興趣產生於需要。高中歷史教學不只是表現在學生會考、高考的需要,更應從歷史的時代功能中發現其存在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正如2002年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指出,歷史教學的目的在於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主要的是形成歷史使命感,培養國際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是歷史教育進行民族自尊心和健全的國民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樣就把學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門,端正了學習態度的心理定勢,為今後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願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要想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授的課程感興趣是很困難的。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教學中本人通過親切和藹的體態語言,設身處地的課堂提問,朋友式的交流,潤滑了學生的心田。在課外活動中,也經常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融洽了師生的情感,同時又了解了學生學習動態。 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從來無孰優孰劣之分,關鍵在於能否實現教學目的。教師教學風格、個性就體現在所選教法上。只有人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現代化。面對瞬息萬變的新世紀,伴著革故鼎新的課程改革步伐,教師應順 應潮流,乘勢而上,努力轉變教學理念。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爭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新穎有趣的導語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一節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能注意聽講,他們才有可能連續認真地聽下去。否則,學習效果必然受到影響。作為教師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應有準確把握,設計出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新穎導語。以教學重難點為引線,通過一個笑話,一個以動作,一種社會現象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發學生注意焦點,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上《三國鼎立》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先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流水》音樂,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馬上帶入一個氣勢磅礴,刀光劍影的三國紛爭歷史畫面中,也為上好本節內容、理解本課教材埋下了良好的伏筆,製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如上《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一課時,可先講一段「袁世凱為何會稱皇帝的傳說」,學生則在故事中感受到袁世凱稱帝的可笑,必遭人民的反對;或在講《19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這課時教師激情朗讀一首:「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句,這樣學生就會在詩情畫意中懷著好奇心一步一步漸入佳景。2、把握課程的難易程度課程的難易程度要與不同學生的水平相適宜。程度太難,學生學不會,沒有成就感,就不會有興趣學習,成績越差,學習越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對此教師應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如講中國近代史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非常抽象,對於學生講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結合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政治、經濟史實的變化自然地引出。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一個國家的主權部分不能自主了。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從經濟上看,鴉片戰爭前,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同時資本主義因素發展起來,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這就是「半封建」,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然,教學時適當增加難度也可以刺激智力發展,刺激是大腦發展的營養,它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驅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引發學習興趣。反之,程度太易,平談無味,唾手可得,學習也沒有興趣。因此,教師在利用學生"最近發展區"教學的同時,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在水平",讓他們在摘取果子時有 "跳一跳"的感覺,做到難而有趣。 3、培養學生敢於提問、質疑,增進學生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要求特別強烈」。如果忽視之,「這種需要就會萎謝,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 本人十分注意在課堂內外讓學生提問、質疑,並且比賽誰提的問題有價值。學生們也十分歡迎這一點,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學生的思維也常常在這時候迸發出絢爛的火花。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是讓那些不提問題的同學回答,以期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對於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即使是錯誤的,我也不簡單否定,而是陳述我的意見,讓大家比較、鑒別、判斷;對於學生的意見,無則加勉,有則公開糾正,不怕丟面子;也有答不出來學生問題的時候,我總是下來查資料或請教同行再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復,決不搪塞。如上《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拜上帝教是不是邪教?我首先高度肯定了學生所提問題質量高和勇於探索精神,接著細心地解答了學生,使學生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如有的學生對電視劇中的紀曉嵐、李鴻章、孫中山等人的行為也提出了個人的見解,為此我也耐心細致地與學生們共同探討。通過學生的提問、質疑,使教與學得到了及時的反饋,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了他們探究教材的積極性,尤其是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4、運用諧音記憶方法,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學習興趣。 諧音記憶法,是藉助相同或相近的讀音,變單一枯燥的歷史內容為具體生動親近的語言,從而迅速巧妙牢記某一知識點的一種快捷簡便的歷史學習方法。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琅琅上口,立竿見影。記憶一些歷史知識既快又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讓學生掌握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內容中的五處通商口岸:福州、廈門、上海、寧波、廣州,則可用諧音記憶為:「上(上海)下(廈門)服(福州)您(寧波)管(廣州)。」學生在一片笑聲中很快就可以把這個知識點給記牢了。又如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封五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肖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可用諧音記憶法形象記憶為:「東西南北翼,楊肖馬(馮)尾(韋)失(石)。」可見,諧音記憶法能將樂學速記融為一體,還可以開拓智能、陶冶志趣。 在復習課中,採取這種方式也特別有效。如學生在復習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侵佔我國北方領土其中1858年通過中俄《瑗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領土,成為割佔領土最多的一個條約,我就引導學生用「我爸(58年)最(割佔領土最多)愛(瑗)東北(條約內容)軍(琿)」進行記憶;又如對「戊戌六君子」的記憶,我用了一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兩楊(楊銳、楊深秀)柳(劉光第)仗義看(康廣仁)靈(林旭)堂(譚嗣同)」。這樣不僅培養了興趣,且能把學生的想像力引入一個廣闊新奇的世界。達到復習的較佳狀態。5、編演歷史劇是激發興趣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多方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應強化歷史教學的實踐性,把歷史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能力。如在上《三國鼎立》這一課中,教師指導學生演編「三顧茅廬」一段,學生那維妙維肖的表演,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這種全新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一改過去教師照本宣科的傳統教法,學生感到無比新奇,自然就來了興趣,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躍躍欲試。"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能按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努力創造更多的表演機會,那麼歷史教學不愁沒有學生歡迎,我們離教育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同時,好奇好勝是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一個老師的教學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斷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控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因此,我總是要求自己不斷「求新」、「求異」,爭取每節課都能給學生新的刺激。由於經常變換各種方法,學生聽課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四、運用知識的效果激勵學生教學評估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發端於動機,伴隨著行動過程,落實在行動結果的滿足上。這就是說,學生學習有願望、有行動,但行動結果沒有滿足感,難以產生興趣。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某種啟迪,受到了教益,學到了真本領,及時受到全體師生的肯定、贊賞、表揚和鼓勵,就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熱情。學習的內部誘因得到了正強化,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業評價中,教師不僅在課堂上毫不吝嗇的表揚學生,更應注重在作業批改或單元練習上給予一小段文字式的鼓勵性評價,它將更能激發學生自覺地奮起揚蹄。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中學生的頭腦中,生動形象的東西仍占激起其大腦興奮的主導地位,這種學習心理特點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重視趣味性。「教師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慾擺在首位」。興趣作為一種教學中的必要手段,它不僅能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智慧,增進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還能藉助這一能動的開發、傳導智力的作用,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尊重歷史 的客觀規律,正確樹立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提高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作為跨越世紀的歷史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熏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探索,為新時期教育基礎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結束語:興趣培養是古往今來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教育原則,更是當今課程改革中教師理念轉變的首要因素。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而言,主要落實於課堂教學的現代化方法和手段中,並延伸到課堂內外。本人雖針對學生實際做了一些嘗試,得到了一點收獲,但自覺還遠遠未達到滿意的效果。若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並在教學中更多使用現代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必能增添學生無窮的學習樂趣。

H. 如何培養歷史學科的興趣

看這篇論文
談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 彭中東
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關繫到教改成功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最大動力。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因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把自主學習引向深入的重要工作之一。實踐證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樂意學,只有樂意學才有主動性。因而歷史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巧設導語,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關鍵,決定一節課的成敗。因此教師應特別注重新課導入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要根據學生思想實際和教學內容,巧設教學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覺得聽課有意思,越聽越想聽,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慾的亢奮狀態,使他們懷有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當中去。如在講授《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七年級上冊)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先來做個智力游戲,給你三根小棍,你能拼出一個比三大比四小的數嗎?有的同學已知道答案面帶微笑,有的同學則拿起筆在桌子上比畫,等到最後公布答案是「∏」時才恍然大悟。課堂氣氛被很好的調動起來,由此引出祖沖之,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學習當中去。
二、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最主要是師生關系的和諧民主。學生對歷史課是否感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常常體現在對教師的情感上。教師能夠創設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能從情感上認同這個 教師。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心態是開放的,主體性能得以凸現,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到解放。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心靈是安全和舒適的,學生對學習是充滿樂趣的。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教生學,師講生聽,課堂上 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暈頭轉向」,可謂「你講你的道,我睡我的覺」。這種「一言堂」的方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僅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和發揮,而且會使學生逆反心理,更談不上學習歷史的興趣了。因而歷史教師要善於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由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讓課堂充滿和諧民主氣氛,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樣使學生的心理需求驅使思想動機產生積極效應,使歷史課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貴知疑,教貴設疑」。歷史學科是基礎性教育較強的一門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具有廣泛性、綜合性的特點和功能。它涉及到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和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誘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學生的餓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時,先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秦漢末年,中原長期戰亂,匈奴乘機奪取河套地區並繼續南下。西漢初年限於國力,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朝每年還送給匈奴大量穀物和紡織品,並開放邊境市場。但匈奴仍然年年揮兵南下。然後提問:1.這對黃河流域的人民有什麼影響?2.為什麼當時漢朝不出兵反擊呢?3.什麼時候漢朝政府才具備了反擊的條件呢?這樣引起學生的內部認知沖突,學生的學習慾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積極的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既掌握了知識又活躍了思維。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精心巧妙的設疑,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引發學習的興趣。
三、適當的利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就在於它是有血有肉、內容豐富,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條件下人物的動態的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為感興趣。根據這一特點,教師
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糅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往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講《百日維新》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禧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學習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要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四、聯系現實,貼近學生生活,深化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中生知識范圍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而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多又離現實太遠,學生會覺得學歷史沒有用,不免會產生厭學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的聯系的挈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介紹秦漢兩位名醫張仲景和華佗時,發現如果按教材的順序講授,可能比較乏味。為了既能讓學生了解兩位名醫的特色又在講課形式上出新,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問:如果這兩位名醫開專家門診的話,我們應該找哪個醫生看什麼病?「專家門診」一詞一下子縮短了與歷史的距離,學生紛紛討論起來,積極舉手發言,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講「造紙術的發明」時,我聯系現實生活,請一位學生背著許多竹片吃力地走進教室,使學生認識到:假如沒有發明紙的話,我們今天上學來將要有多麻煩,從而使學生理解當時紙產生的原因和意義。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I. 我對歷史不感興趣,但是又不得不學,有什麼辦法讓我對歷史感興趣或者讓我的成績有所提高

如果學習方法不當,那麼歷史是很枯燥的。但是又必須學,所以就得找對方法。
首先,歷史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細細讀來你會發現,古人的故事和現在人的生活經歷差不多,所以說,讀故事是一個很不錯的提高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
其次是應對考試,歷史基礎必須是要記憶和背誦的,但是記憶和背誦的是可以找方法和訣竅的,你可以問問老師,找到方便記憶的方法和訣竅。
答題,你可以挑選相關題目,反復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答題技巧,直到見到題目就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希望能幫到你。

J. 怎麼提高我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以下文章供你參考:

淺談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歷史教學的生命-"生動性
周小玲

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這一切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是的,歷史蘊涵著豐富的內容和人類的智慧,歷史是生動的。
然而,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讓人震驚。教育部1997年對北京2107位學生的調查顯示:在學生對最不願意學的課選擇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中,歷史課居前3位;在學生對15門課程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課居第2位;在被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的排序中,歷史課居第5位。歷史課出現了危機!其中原因或許有多種,但歷史課缺乏應有的生動性無疑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歷史課沒有了生動性,也就使學生失去了對歷史課的興趣,就更談不上培育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動性是歷史教學的生命。本文就歷史課的生動性作一探索,以就教於方家。

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就是要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歷史感,即在頭腦中再現歷史畫面,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關注和思考。從心理學視角看,歷史課的生動有三種:形象性生動、思維性生動、好奇性生動。
1.形象性生動。歷史是形象的,歷史形象在歷史活動發生之初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到了後世,時過境遷,物毀人亡,原先的歷史形象在時空中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文字記錄和遺跡遺物。歷史教師應運用獨特新穎的形象創造能力和達意傳神的形象描述能力再現歷史形象。生動逼真、淋漓盡致的歷史形象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不僅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能給學生以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師再現歷史形象一般可通過下列三種方式:
(1)感染性的語言。歷史是一門描述性學科,要生動地再現已逝的歷史,離不開教師的描述,而教師描述的生動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語言的感染力。它體現在語言的優美性上,如在蒙古族的興起時,教師可投影《蒙古包》,配之以悠揚、舒展的蒙古族音樂,然後作這樣的描述,「我國北方的大漠南北地區,自遠古以來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動的歷史舞台,他們興衰嬗替,相繼稱雄,在茫茫草原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話劇。公元13世紀,又有一個虎虎生威的古老民族崛起於漠北地區,它是誰?就是過著游牧和狩獵生活的蒙古族……」這樣的描述能緊扣學生的心,將學生引入歷史情境之中。再如在講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時,教師可指出:「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了,「快要」是什麼意思?它是站在海岸遙望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嬰兒。感染力除了語言的優美性外,還可以是語言的幽默性、哲理性等。
(2)合理性的補充。中學歷史教材囿於篇幅,歷史人物的出現往往是「閃現式」的,這使歷史人物形象干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作合理的補充,不僅能使人物形象豐滿,而且也能增添歷史教學的生動性。中學歷史教材講到林彪時,提到戰爭年代他受過傷,因此,建國後一直在家養病,廬山會議後,接任國防部長的職務。學生很想知道林彪是怎麼受傷的?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平型關大捷後,林彪發了「洋財」,得到了戰利品──一件黃呢子軍大衣和一匹豐神健骨的駿馬「千里雪」。1938年3月,林彪率部到達呂梁山和太岳山脈,開辟了晉西南抗日根據地,與閻錫山的部隊為鄰,國共雙方協同抵禦日軍的掃盪。3月2日清晨,突然降了一場大霧。林彪不聽警衛員的勸說,獨自一人到住地村外去遛馬,不知不覺進入了閻錫山部隊的防區。由於閻錫山部正和日本人打仗,在防區邊緣布置了警戒線,放了流動哨。防區外的蹄聲和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帶隊的一個班長從濃霧中看見一個軍官模樣的人身穿黃呢大衣,騎著一匹洋馬飛馳而來,認定是日軍軍官無疑,下令開槍。林彪和馬倒在地上。子彈從他的前胸打入,洞穿右肺葉。等大驚失色的閻軍士兵認出林彪時,他已經由於失血過多而昏死過去。聞訊趕來的警衛員趕緊把林彪抬回一一五師進行急救,由於戰時醫療條件太差,開刀取彈頭的危險性很大,沒人敢動這個手術。雖然細想起來十分窩囊,但林彪這次卻表現了一名儒將所顯露出來的寬宏大量和坦盪之心,他沒有同意閻錫山提出的槍斃肇事者的意見,寬恕了闖禍的班長和士兵。這樣的描述,能讓學生產生歷史的真切感。
(3)曲折性的情節。有時歷史教師通過曲折的情節描述能增添歷史課的生動性。如講述拿破崙戰爭時,教師可作這樣的描述:……拿破崙在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1810年拿破崙帝國的疆域達到了頂點,然而其戰爭的性質也由革命性為主變為侵略性為主。1812年,拿破崙帶領六十多萬大軍,遠侵俄國,俄軍卻不顧一切地後退,不給拿破崙以圍殲的機會。9月14日,拿破崙的軍隊進入莫斯科,但那幾乎是一座空城。拿破崙只得撤軍,撤退中遭到俄軍的襲擊,法軍凍死、餓死和被殺死的不計其數。遠侵莫斯科使拿破崙損失慘重,回國時只剩下二萬多人。但拿破崙畢竟不愧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絲毫沒有灰心之意,一回到巴黎就立即組織新的大軍,因為他預料到比以前更大規模的反法聯盟的武裝力量將向法國撲來。1813年,拿破崙與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武裝在萊比錫交戰,1814年,他被囚禁在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上。拿破崙一生打了那麼多仗,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戰場上,厄爾巴島,按理是他最理想的隱居地,是一個失敗者最好的歸宿。但這不符合他的性格。研究拿破崙的專家認為拿破崙有三次不合常理的行動:一次是1799年在埃及「棄軍而逃」;一次是1812年兵敗莫斯科後隻身回巴黎;第三次就是被囚禁在厄爾巴島後出現的歷史上罕見的奇跡──他逃離小島,渡過大海,在法國南部海岸登陸,不費一槍一彈而贏得了整個法蘭西,再次成為皇帝,演出了驚心動魄、威武雄壯的一幕。俄、英、奧、普等歐洲強國在維也納爭吵不休時,聽到拿破崙逃出來的消息,十分震驚,急忙組織第七次反法聯軍對付法國。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後被囚禁在聖赫勒拿島。
2.思維性生動。思維是美麗的花朵。歷史教師可以藉助思維這一美麗的花朵,即通過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設問,緊扣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本來平談或抽象的事物生動形象起來。
(1)環環緊扣式。即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設問,調動學生的思維,使歷史教學生動起來。如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新、知識多、教學難度大,教學中教師可採用將教材知識內容倒敘的方式,從標題講起,先突破「資本主義萌芽」這個難點,然後用逆向思維的方法,進行層層遞進的設問:①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是什麼?何時何地最早出現?怎樣能判斷機房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性質?②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江南一些地方?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情況如何?③商品經濟發展和什麼有關?明朝時農業和手工業的情況又是如何?④明朝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時,教師再將思維順序倒過來。
(2)中心開花式。在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發散性思考,允許學生適當討論,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講到抗美援朝的意義時,有些教師可能習慣於讓學生讀下一教材中的一段話。教材的表述是針對中國而言的,但是,教師如果能略作改變,從較為廣闊的視野進行設問:朝鮮戰爭對國際格局產生了什麼影響?然後啟發學生從對朝、日、美、蘇、中等角度思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可能會回答:給美國在戰後的全球稱霸政策當頭一棒;蘇聯既避免了與美國的直接沖突,又兵不血刃地鞏固了遠東戰線;推動了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加劇了朝鮮南北雙方的對立;導致了中美之間20餘年的敵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等等。)
3.好奇性生動。好奇是人們對新奇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往往會成為一個人獲得知識、掌握真理的內在動力。中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心特別強,他們對新鮮的歷史知識總希望探個究竟,歷史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這種心態,在平鋪的歷史敘述中,給學生一點意外的刺激,從而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1)留下懸念。懸念就是給人們心理上造成一種強烈的想像和掛念。它具有很大的誘惑力,餘音不絕,耐人尋味。歷史教師要善於製造懸念,讓學生睜大好奇的眼晴,而好奇可能孕育著天才的發現。據說,一位年輕的英國科學家之所以證明了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n次方之和不等於斜邊的n次方(n不等於2),就因為教師在講勾股定理時說了一句話:三百年前一位科學家提出只有勾股定理是成立的,其他情況(3次方、4次方以至n次方)都不成立,但這位數學家沒來得及公開自己的證明即死了,遂成為一個數學之謎。歷史上有許多歷史之謎,如北京人化石下落之謎、武則天無字碑之謎、敦刻爾克之謎等。歷史教師如能適時地讓學生了解這些歷史之謎,不僅能增加教學的生動性,而且或許無意中造就了未來的歷史學家。
(2)引入爭鳴。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師可通過引入爭鳴來加強教學的生動性。如在講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後,教師可對學生說,史學界關於「門戶開放」政策的評價有三種:一是「侵略說」,向榮認為,「門戶開放」政策的核心內容是重申「最惠國」原則,要求列強向美國開放各自在華的勢力范圍,實行貿易「機會均等」,以便美國憑借自己的工業優勢,實現獨霸中國的第一步──壟斷中國市場,是一項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二是「抑制或延緩侵略說」,汪熙認為,「門戶開放」政策在客觀上對抑制或延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也起過一定作用。三是「制衡說」,羅榮渠認為,「門戶開放」政策,盡管是根據美國的利益提出來的,「但並不能以此簡單地否定它在中國的國際政治中起過某些微妙的歷史作用。」盡管這種作用並非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但「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使歐洲和日本爭奪中國的斗爭復雜化,形成多角對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某些國家,如沙俄和日本瓜分中國的勢力起了制衡作用」。
(3)聯系熱點。運用熱點造成的興奮點,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如利用學生迫切需要了解中東問題的心理,從新聞中的巴以沖突或伊拉克戰爭引入歷史上以色列建國及巴以沖突、中東戰爭等歷史。

歷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生活和民風習俗等。因此,歷史教學的生動性意味著歷史教師要將上述(如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內容讓學生生動地感知,形成歷史表象,並獲得豐富的歷史體驗。
以下從政治史、經濟史兩個個方面加以說明。
1.政治史。政治是階級、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國內及國際關系方面的活動。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政治史內容很多,如何讓政治史生動起來?下面略作論述:
(1)政治角逐。政治斗爭一般都有曲折的情節,教師可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展現其生動性,也可以通過剪切影像資料,再現歷史過程。前者如玄武門之變,教師可就李世民先發制人、在玄武門設伏兵射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過程作生動的描述;後者如辛酉政變,教師可將關於慈禧的影視資料作適當編輯,配以說明性的畫外音,製作多媒體課件。
(2)典章制度。政治制度是較難講得生動的,一般而言,其內容製作成多媒體課件(圖示),邊演示邊講述,較形象生動,如講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政治制度的影響或作用,可以史實進行印證。如講明朝特務機構的作用時可引用下列史實:錢宰被征編《孟子節文》,散朝回家,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日的詩作得好。不過,我並沒有「嫌」遲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連忙磕頭請罪。說明明朝特務機構對官吏和人民的監視及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2.經濟史。經濟史由於缺少情節性,一般比較枯燥。如何變枯燥為生動,這是歷史教學面臨的挑戰。筆者認為克服經濟史的枯燥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作以下嘗試:
(1)原因問題化。經濟興衰的原因是較難講生動的,教師可運用探究法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向帝國主義過渡時美國經濟為何迅速發展?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探索,並可引導學生從政治環境、政策調整、市場、資本、勞動力、資源、科學技術等方面加以思考。因此,經濟原因的教學較多的是採用思維性生動。
(2)現象直觀化。經濟現象較多存在於經濟史教學中,如經濟發展的情況、經濟危機時的表現等等。如果說經濟原因要藉助於思維性生動,那麼,經濟現象則更多的是運用直觀性教學更為生動。如一戰後德國支付第一期賠款後經濟混亂、馬克貶值時,讓學生看「孩子玩馬克」的圖,不用教師解釋,學生就明白了一切。講道威斯計劃,可讓學生看「漫畫」《一戰後德、英、法和美國的經濟關系》。經濟危機的表現也可讓學生看有關圖片或影視資料。這些能對學生產生強力的視覺沖擊,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數字形象化。《馬關條約》賠款二億兩白銀(不含贖遼費),為了使數字形象化,教師可這樣處理:二億兩白銀,若每兩白銀約摺合37.8克(清朝銀兩為專用計銀單位,關平每兩白銀為37.797克),這些白銀有7560噸,如果用載重5噸的卡車裝載,需要用1512輛卡車。又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不平等條約,共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形象化地講,約相當於3個法國,或10個山東省的面積。再如有些統計表格,可通過計算機轉換成柱形圖、曲線圖或餅形圖等,讓學生一目瞭然。
(4)線索圖示化。在經濟史歸類復習時,採用專題線索圖示化,能較形象生動地反映一些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如貨幣發展史商的貝幣、戰國時期各國不同的貨幣、秦朝的圓形方孔錢、漢武帝的五銖錢、新朝的大錢、唐朝的開元通寶、北宋的交子和白銀等串成一線,用圖片配文字直觀地展現出來。

總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力求做到生動,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值得注意的是:生動性應以教材內容而定,並注意各種方法交替使用;由於受歷史教學時間制約,不可能事事都求生動,教學中應選擇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經營、獨運匠心,一堂課能形成兩三個高潮就算成功了。生動性是歷史教學的生命,也是歷史教師永恆的追求。

閱讀全文

與怎麼提高對歷史的興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