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治怎麼去世的
同治的死因有很多個版本,正史記載死於天花,但坊間多有傳言稱其死於性病,確切來說就是梅毒。
同治皇帝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黏」;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乾口臭,大便黑黏」;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確診為走馬牙疳。
著名歷史學家蕭一山在他一九二三年所著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強調了同治帝就是死於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醫李德立的兩位曾孫分別撰文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於梅毒。
Ⅱ 清朝第十位帝王,同治帝為何19歲就英年駕崩
傳聞同治帝是死於梅毒,如果不是因為他在後宮與前朝活得不如意,非常壓抑,他也不會出宮游戲人間。自然他也不會在青樓這種地方染上梅毒,最後年紀輕輕就死在了女人身上。
清朝歷史上不少幾代明君都喜歡微服私訪,比如康熙,雍正與乾隆,也都造就出民間一段段佳話,這同治帝微服私訪的佳話也挺多,不過人家都是在秦樓楚館,與鶯鶯燕燕纏綿悱惻。同治帝這邊是玩嗨了,他對這些青樓女子流連忘返,最後染上梅毒他都不知道。據說同治帝發病後,慈禧為了掩蓋同治帝逛青樓的丑聞,讓御醫按照天花來治,結果耽誤病情,同治帝就年紀輕輕19歲就病故了。可以說同治帝死在了女人身上,其實這個女人不僅是民間的妓女,還有他的生母慈禧太後。
Ⅲ 【同治帝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他還要抽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摺,但他「精神極散」;聽講奏摺,也極不用心。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在課堂上,「無精神則倦,有精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摺奏未能讀」,連「在內背《大學》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著「鍾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爭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
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於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又冊富察氏為慧妃。
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皇後的父親崇綺,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滿蒙士林,以其為榮。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將軍。義和團事起,崇綺同朝廷勛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隨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縊而死。崇綺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闔門死難。《清史稿·崇綺傳附崇綺妻傳》記載:「崇綺妻,瓜爾佳氏,先於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別男女,入坑坐瘞(yì),闔門死難。」
皇後出身於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性格耿爽,不善阿諛。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後幼年在家,崇綺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內外稱賢。及正位六宮,每聞諫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訶責。《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之」,並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咸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慈禧動怒,同治被嚇暈,病情加重。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
同治之死,慈禧將責任栽到皇後頭上。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慟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後之父崇綺,奏告慈禧皇太後。皇太後回答:「可隨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隨夫殉死。崇綺將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tián)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皇後只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將來纘(zuǎn)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有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記載同治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於色,漸致忘返。」據記載:醇親王奕曾經泣諫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又召恭親王奕,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澄。」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於天花、死於梅毒、死於天花和梅毒三說。
主同治死於天花說。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翁的日記記載:同治於十月「二十一日,西苑著涼,今日(三十日)發疹」。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見御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上諭雲:「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敦親王等合詞吁請靜心調攝」雲雲。經學者研究清宮歷史醫案《萬歲爺進葯用葯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葯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葯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內張掛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內務府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賞。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囂中離開了人世。他死在養心殿,這里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性命的寢殿。《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御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於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庄某於內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葯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御醫為他揭膏葯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歡取樂。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於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葯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於天花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御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並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於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於什麼病,成了一個歷史疑案。
Ⅳ 清朝的同治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帝載淳,是清王朝建立後的第八代皇帝,咸豐六年(1856)葉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豐帝奕詝唯一的兒子。載淳六歲(1861年)登基稱帝,十七歲(1873年)親政,未及二年,即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時年十九歲。 關於他的死因,傳聞很多,十分離奇,廣為流傳的是說他因行為不檢,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說,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影響很大的《清史演義》第七十九回寫道:「同治帝一意尋花……受了淫毒」,並將其死因歸於「御醫未識受病緣由」蘊毒深而死。 另部影響亦很大的《清宮歷史演義》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稱:「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鬧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並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講:「本書事實,或采輯名人文集,或依據私家筆記,語有來因,事可微信,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之作品所可比擬。」這樣,百年來就給廣大讀者一個印象: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 廣為流傳的台灣作家高陽寫的長篇巨著《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認定「是楊梅!」。 特別是電影《一代妖後》的公演,片尾說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稱「天花」,還篡改檔案,將御醫們寫的「脈案」。(即診斷記錄及處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說,盡人皆知。 若說文藝作品不是歷史著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誇張的話,那麼,一些論著亦持此話,其影響非同小可。如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1989年第6期載李鎮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李鎮祖上「數代為御醫,高祖李萬清是咸豐皇室太醫,曾為懿嬪(那拉氏)遇喜診脈,確定慈禧懷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的長子、李鎮的祖父「曾任光祿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訴李鎮:「同治確是死於梅毒」,「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葯,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至於為什麼在診治同治帝的脈案上寫為「天花」,李鎮解釋說:「據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填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庄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胡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同志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編者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同治帝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進行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從理論上講,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梅毒則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漫性傳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發燒,這是患急性傳染病的規律,體溫增加一度,脈搏增跳十次。從同治脈案可以清楚看到,從發病第一天就脈搏加快,發高燒達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發病第一天,他「脈息浮數而細……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脈息浮數……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第三天因發燒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脈息滑數」、「脈息數大」,均為發燒導致脈搏加塊症狀,說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病情發展緩慢。 第二,天花發病帶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間,一般在冬春發生,非其時不可能發生,同治帝發病在陰歷十月末,死於十二月初,與天花冬季發病相符合。 而梅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第三,患天花開始還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皆為天花明顯症狀,在脈案中上述現象記錄得相當詳細:「十月三十日……發熱頭眩……身酸腿軟」;「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嗆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驟減」。皆為天花典型症狀。 而梅毒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表面像個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態,分布及轉化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天花發病後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膚上就可見皮疹,即斑疹,但數小時後即迅速變為丘疹,丘疹呈園形,邊緣清晰。同治發病第一日,脈案記載:「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為「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頭面周身疹中換雜之痘顆粒透出,系屬天花二朝之喜」,「頭面頸項顆粒稠密,顏色紫滯」,這里所說「瘟痘」,是指斑疹已轉為丘疹。自這天御醫確認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後脈案中均記為天花。 天花皮疹光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疹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即呈離心型分布,這與同治帝發病第二天脈案記載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頭蓋面,鎖項咽關」,這與天花的皮疹分布特點吻合。 天花在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顯著減輕,脈案記:「十一月初三……顆粒漸長,紫艷稍化,胸堵煩嘔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漸開」;初四日「顆起長紫滯漸潤,內症俱見稍減」;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勢,飲食亦佳」;初六日「漿汁已行,飲食俱佳」。這些記載與天花症狀極為相似。 天花出疹後二至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皰疹,皰疹中央凹下呈臍形,周圍有紅暈。脈案中亦記載:十一月初三日皰疹顆粒「極實頂陷,攢簇紫滯」;初四日皰疹「色艷板實,頂平不凸」;初五日「頂陷漸起」,「惟形欠飽滿」;初六日「漿汁已行」、「惟漿未充足,根暈未收」。上述症狀說明天花皰疹頂陷為明顯臍形。 天花發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皰疹轉為膿皰,膿皰形成二至三日逐漸干縮成痂,於發病的二至四周開始脫痂。同治帝脈案記載他皮疹轉化始終都與天花症狀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惟收靨較遲」;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漸脫落,滑濁漸止」,說明天花病已基本結束。 但梅毒則沒有如此明顯的急性發病過程,它發的斑疹如蠶豆大小,呈園形或略帶不規則形,初起淡紅,二至三周後呈青色或綠色,並不是臍形,與天花皰疹有明顯區別。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膚感染,這一天的脈案記載「發熱頭眩俱退,惟溫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毒」,這種「痘癰」即並發的皮膚感染。二十日「痘痂漸落,發熱咳嗽俱減」,天花漸愈,乃正常現象,但「腰疼重軟,漫腫流汁……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說明形成廣泛皮膚感染的跡象;二十二日感染惡化:「潰破流汁……其餘各處痘癰有已潰而毒未凈者,有未潰而仍腫者」;二十三日雖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間潰孔膿汁不減,紅腫不消,臀肉左右潰孔二處流汁」;以後逐日惡化,說明他幾乎沒有抵抗力。 此時,又並發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於短期內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從同治脈案看,他全身皮膚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並發了走馬牙疳,導致他迅速死亡。 這種病在口腔壞死部分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發展,痛疼、惡臭。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開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已確診為走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復:「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後)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後)哭訴備受母後(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僅以脈案對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馬牙疳後,御醫們已經束手無策,脈案記載「正不制毒,症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左右為難;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後挨打這一天)同治帝「脈息弦數無力,上唇腫木,腮紫腫硬……不能作膿,時流血水……毒熱內擾,減食少寐,理必耗傷氣血」。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再經「精心治療已有起色」,「神志清醒」,還能講話更不可能有氣力「從床上跌落在地」。 總之,通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布的《同治進葯簿》研究,我們認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Ⅳ 清朝一大疑案,同治帝到底因何而死天花還是梅毒
對同治皇帝的死因,可謂是眾說紛紜,不過,清史學者通過科學考量、和對歷史記載的查證後,得出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同治帝是得天花而亡的!
但是,究竟怎麼得了天花,又究竟為何被人傳生活奢靡,身體透支而亡呢?
天花這種病,在大清王朝屢見不鮮,而且只有緩解之法,沒有徹底治癒的法子,所以得了天花,能不能活下來,全靠一個人的意志和身體狀況,同治帝是遊走在花街柳巷的人物,身子骨弱得很,自然經不起這惡疾!
史冊中對同治皇帝的病症有所記載,還有太醫為其診治的葯方,葯膳房對同治帝葯物做准備的紀錄,還有同治帝病重時,宗教人士為他祈福的紀錄都非常詳細,所以最終認定,同治皇帝是得天花而亡!
那麼我們再把同治皇帝的幾個死因梳理一遍,聯系在一起也就順理成章了:同治皇帝假意尋花問柳,被慈溪看穿,慈禧惱羞成怒,讓同治皇帝感染天花,最終不治身亡!
Ⅵ 19歲的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歷史上並沒有很清楚的記載他的死因。
對於同治帝的死,盡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
文人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6)同治怎麼死的歷史吧擴展閱讀:
我國有史以來出現過很多的兒皇帝,其中以清朝的兒皇帝最多。例如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就是其中的一個。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
同治皇帝出生於1856年的三月份,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登基當了皇帝,一直到17歲也就是1873年他才親自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都是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把握朝政,所以同治基本上就是個傀儡。
因此盡管同治是皇帝,但是什麼都要聽慈禧太後的,他其實是很不開心的,甚至是覺得很窩囊,整日鬱郁寡歡,結果執政不到兩年就死了,很是倒霉。
Ⅶ 同治帝是怎麼死的
關於他的死因,傳聞很多,十分離奇,廣為流傳的是說他因行為不檢,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說,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影響很大的《清史演義》第七十九回寫道:「同治帝一意尋花……受了淫毒」,並將其死因歸於「御醫未識受病緣由」蘊毒深而死。 另部影響亦很大的《清宮歷史演義》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稱:「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鬧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並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講:「本書事實,或采輯名人文集,或依據私家筆記,語有來因,事可微信,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之作品所可比擬。」這樣,百年來就給廣大讀者一個印象: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 廣為流傳的台灣作家高陽寫的長篇巨著《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認定「是楊梅!」。 特別是電影《一代妖後》的公演,片尾說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稱「天花」,還篡改檔案,將御醫們寫的「脈案」。(即診斷記錄及處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說,盡人皆知。 若說文藝作品不是歷史著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誇張的話,那麼,一些論著亦持此話,其影響非同小可。如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1989年第6期載李鎮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李鎮祖上「數代為御醫,高祖李萬清是咸豐皇室太醫,曾為懿嬪(那拉氏)遇喜診脈,確定慈禧懷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的長子、李鎮的祖父「曾任光祿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訴李鎮:「同治確是死於梅毒」,「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葯,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至於為什麼在診治同治帝的脈案上寫為「天花」,李鎮解釋說:「據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填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庄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胡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同志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編者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同治帝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進行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從理論上講,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梅毒則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漫性傳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發燒,這是患急性傳染病的規律,體溫增加一度,脈搏增跳十次。從同治脈案可以清楚看到,從發病第一天就脈搏加快,發高燒達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發病第一天,他「脈息浮數而細……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脈息浮數……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第三天因發燒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脈息滑數」、「脈息數大」,均為發燒導致脈搏加塊症狀,說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病情發展緩慢。 第二,天花發病帶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間,一般在冬春發生,非其時不可能發生,同治帝發病在陰歷十月末,死於十二月初,與天花冬季發病相符合。 而梅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第三,患天花開始還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皆為天花明顯症狀,在脈案中上述現象記錄得相當詳細:「十月三十日……發熱頭眩……身酸腿軟」;「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嗆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驟減」。皆為天花典型症狀。 而梅毒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表面像個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態,分布及轉化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天花發病後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膚上就可見皮疹,即斑疹,但數小時後即迅速變為丘疹,丘疹呈園形,邊緣清晰。同治發病第一日,脈案記載:「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為「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頭面周身疹中換雜之痘顆粒透出,系屬天花二朝之喜」,「頭面頸項顆粒稠密,顏色紫滯」,這里所說「瘟痘」,是指斑疹已轉為丘疹。自這天御醫確認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後脈案中均記為天花。 天花皮疹光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疹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即呈離心型分布,這與同治帝發病第二天脈案記載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頭蓋面,鎖項咽關」,這與天花的皮疹分布特點吻合。 天花在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顯著減輕,脈案記:「十一月初三……顆粒漸長,紫艷稍化,胸堵煩嘔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漸開」;初四日「顆起長紫滯漸潤,內症俱見稍減」;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勢,飲食亦佳」;初六日「漿汁已行,飲食俱佳」。這些記載與天花症狀極為相似。 天花出疹後二至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皰疹,皰疹中央凹下呈臍形,周圍有紅暈。脈案中亦記載:十一月初三日皰疹顆粒「極實頂陷,攢簇紫滯」;初四日皰疹「色艷板實,頂平不凸」;初五日「頂陷漸起」,「惟形欠飽滿」;初六日「漿汁已行」、「惟漿未充足,根暈未收」。上述症狀說明天花皰疹頂陷為明顯臍形。 天花發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皰疹轉為膿皰,膿皰形成二至三日逐漸干縮成痂,於發病的二至四周開始脫痂。同治帝脈案記載他皮疹轉化始終都與天花症狀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惟收靨較遲」;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漸脫落,滑濁漸止」,說明天花病已基本結束。 但梅毒則沒有如此明顯的急性發病過程,它發的斑疹如蠶豆大小,呈園形或略帶不規則形,初起淡紅,二至三周後呈青色或綠色,並不是臍形,與天花皰疹有明顯區別。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膚感染,這一天的脈案記載「發熱頭眩俱退,惟溫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毒」,這種「痘癰」即並發的皮膚感染。二十日「痘痂漸落,發熱咳嗽俱減」,天花漸愈,乃正常現象,但「腰疼重軟,漫腫流汁……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說明形成廣泛皮膚感染的跡象;二十二日感染惡化:「潰破流汁……其餘各處痘癰有已潰而毒未凈者,有未潰而仍腫者」;二十三日雖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間潰孔膿汁不減,紅腫不消,臀肉左右潰孔二處流汁」;以後逐日惡化,說明他幾乎沒有抵抗力。 此時,又並發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於短期內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從同治脈案看,他全身皮膚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並發了走馬牙疳,導致他迅速死亡。 這種病在口腔壞死部分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發展,痛疼、惡臭。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開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已確診為走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復:「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後)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後)哭訴備受母後(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僅以脈案對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馬牙疳後,御醫們已經束手無策,脈案記載「正不制毒,症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左右為難;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後挨打這一天)同治帝「脈息弦數無力,上唇腫木,腮紫腫硬……不能作膿,時流血水……毒熱內擾,減食少寐,理必耗傷氣血」。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再經「精心治療已有起色」,「神志清醒」,還能講話更不可能有氣力「從床上跌落在地」。 總之,通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布的《同治進葯簿》研究,我們認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Ⅷ 清同治帝死因成謎,這個謎團是如何解開的
同治究竟死於天花還是梅毒?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往往眾說紛紜。但是如何解開這個謎團呢?如果我們可以通過開采古墓,考古得到同治的屍體,用現代科技去驗證,也許我們可以得到答案。但是在現有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根據僅有的歷史文獻,從文字中去推測。
同時,他的恩師翁同酥日記中曾經記載了6次親見皇帝的情形,對皇帝的病狀也有描述,「花極稠密」「顏色皆可,灌漿飽滿」「腰間兩小穴,一流水一干」都是對於太醫脈案的印證。
因此可以證明同治帝應是死於天花。
Ⅸ 同治帝究竟是死於"花柳病"還是天花
關於同治皇帝究竟是死於天花還是花柳這個問題,一直都是被熱議的事情,不過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是認為他是死於花柳的,因為不管是一些野史,還是現在的一些影視的改編,同治皇帝的形象都是滑稽荒誕的,而他的私生活一面更是被放大,自然他的結局也是一致的,但是他真的是死於哪種病,還是值得考究的。
確實花柳和天花的症狀非常相似,但是也不能絕對得說他就是得了花柳,雖然說同治皇帝的私生活比較混亂,但是他得天花的概率也是蠻高的。因為滿族本來屬於關外,在入關之後,因為不懂得如何預防,所以大清朝得天花的人還是蠻多的,像是之前的順治帝病死,也有一些載入說是得了天花。
Ⅹ 同治怎麼死的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歲到14歲期間,每天應景做皇帝,到養心殿擺樣子,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他還要抽出半天時間,到弘德殿讀書。同治從小沒有得到嚴父的教育,母後皇太後與聖母皇太後都沒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讀書的要領。她們常在重華宮潄芳齋辦事、傳膳、聽戲,沒有給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貪玩,不愛讀書,「見書即怕」,不好學習,沒有長進。他的師傅教他學習看奏摺,但他「精神極散」;聽講奏摺,也極不用心。他的伴讀奕詳、奕詢,本意在陪同讀書、互相激勵、彼此切磋,實際上往往代其受過,起到「殺雞嚇猴」的作用。在課堂上,「無精神則倦,有精神則嬉笑」,實在是一個頑皮的學生。同治到十七八歲的時候,「摺奏未能讀」,連「在內背《大學》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個人來說,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獨尊榮光,過著「鍾鳴鼎食」的生活,沒有兄弟競爭便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這是他人生的喜劇。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劇——他短暫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喪父是為第一大不幸!童年擔當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樂是為第二大不幸!同聖母皇太後關系不好是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為第四大不幸!無子無女是為第五大不幸!19歲便早亡是為第六大不幸!下面簡單說一下他的後妃。 同治有一後三妃,其中皇後的人選:慈安皇太後喜歡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慈禧皇太後則喜歡員外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兩宮太後,意見不一,要同治自選。同治選定蒙古正藍旗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於是奉兩宮皇太後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冊立阿魯特氏為皇後,同治17歲,皇後19歲。又冊富察氏為慧妃。 皇後的祖父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賽尚阿,外祖父是鄭親王端華。皇後的父親崇綺,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狀元」,是有清一代滿洲、蒙古以漢文獲翰林院編修的第一人。滿蒙士林,以其為榮。同治九年(1870年),選侍講,後充日講起居注官,再調盛京將軍。義和團事起,崇綺同朝廷勛貴多人信仰,事敗之後,隨榮祿走保定,住居蓮池書院,自縊而死。崇綺妻,瓜爾佳氏,在京師陷落時,闔門死難。《清史稿·崇綺傳附崇綺妻傳》記載:「崇綺妻,瓜爾佳氏,先於京師陷時,預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孫員外郎廉定,筆帖式廉容、廉密,監生廉宏,分別男女,入坑坐瘞(yì),闔門死難。」 皇後出身於官宦名門、詩書大家,自幼習書達禮,性格耿爽,不善阿諛。據記載,皇後阿魯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後幼年在家,崇綺親自授課,讀書聰穎,十行俱下,「後幼讀書,知大義,端靜婉肅,內外稱賢。及正位六宮,每聞諫阻,自奉儉約,時手一編」。她被冊為皇後,同治帝很喜愛她,也很敬重她,據說不久懷有身孕。慈禧皇太後不喜歡這個皇後兒媳婦,常找碴兒難為這位小皇後。慈禧不許她與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對慧妃好。同治帝不敢違抗,但他不喜歡慧妃,只好賭氣獨宿養心殿,生活寂寞寡歡。因為慈禧處處刁難,皇後日子過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後護侍,也遭到慈禧的訶責。《我的前半生》記載:同治病重,皇後前去養心殿探視,二人說了些私房話,被慈禧皇太後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闖入暖閣,「牽後發以出,且痛抶(chì)之」,並叫來太監備大杖伺候。據說皇後情急之下說了句:「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請太後留媳婦的體面!」慈禧一直以側居西宮為遺憾,也為咸豐臨終前沒有冊封自己為皇後而不滿。慈禧動怒,同治被嚇暈,病情加重。慈禧見狀,才未對皇後動刑。 同治之死,慈禧將責任栽到皇後頭上。皇後阿魯特氏見同治皇帝死,大慟大悲,不思飲食,吞金自殺,獲救得生。皇後之父崇綺,奏告慈禧皇太後。皇太後回答:「可隨大行皇帝去罷!」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稱大行皇帝,就是說可以隨夫殉死。崇綺將此話告訴女兒。而且慈禧不為同治立嗣,卻讓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載湉(tián)繼承皇位,實際上是不為皇後留餘地。皇後只有自盡一條路可走。光緒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後75天,皇後阿魯特氏「遽爾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謂:皇後阿魯特氏懷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將來纘(zuǎn)承大統,自己不能垂簾聽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縱,同家庭關系不和諧有關。據說: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遊。有人給他進「小說淫詞,秘戲圖冊,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花巷。野史記載:「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又記載同治寵幸太監杜之錫及其姐:「有奄杜之錫者,狀若少女,帝幸之。之錫有姊,固金魚池娼也。更引帝與之狎。由是溺於色,漸致忘返。」據記載:醇親王奕曾經泣諫其微服出行,同治質問從哪裡聽來的?醇親王怫然語塞。又召恭親王奕,問微行一事是聽何人所言?答:「臣子載澄。」同治微行,沸沸揚揚,既不能輕信說其有,也不能斷然說其無!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於皇宮養心殿。同治之死,傳說頗多,主要有死於天花、死於梅毒、死於天花和梅毒三說。 主同治死於天花說。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翁的日記記載:同治於十月「二十一日,西苑著涼,今日(三十日)發疹」。十一月初二日,「聞傳蟒袍補褂,聖躬有天花之喜」。又記載:「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見御前大臣時,「氣色皆盛,頭面皆灌漿泡飽滿」。上諭雲:「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敦親王等合詞吁請靜心調攝」雲雲。經學者研究清宮歷史醫案《萬歲爺進葯用葯底簿》後認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後,太醫公布病情與葯方,宣布同治之病為「天花之喜」。慈禧太後暨文武大臣對同治之病,不是積極地尋求新醫葯和新療法,而是依照祖上傳下的規矩,在宮內外進行「供送痘神」的活動,敬請「痘神娘娘」入皇宮養心殿供奉。宮內張掛驅邪紅聯,王公大臣們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後四」的說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長為「前五後七」,就是可望12天度過危險期。慈禧、慈安兩宮太後,還親自到景山壽皇殿行禮,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內務府行文禮部,諸天眾聖,皆加封賞。一身瘡痍的同治,在皇宮求神祭祖的喧囂中離開了人世。他死在養心殿,這里恰是他的祖先順治被天花奪去性命的寢殿。《崇陵傳信錄》記載:「惠陵上仙,實系患痘,外傳花柳毒者非也!」近年專家們發現了御醫給同治看病的《脈案》。醫學史專家對相關檔案進行了認真分析,結論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於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和翁同龢日記。野史中也有載述,《清宮遺聞》記載,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記雲: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醫李竹軒、庄某於內務府坐處,據雲:脈息皆弱而無力,腰間腫處,兩孔皆流膿,亦流腥水,而根盤甚大,漸流向背,外潰則口甚大,內潰則不可言,意甚為難。」二十八日又記:太醫雲:「腰間潰如椀,其口在邊上,揭膏葯則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復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記:見「御醫為他揭膏葯擠膿,膿已半盅,色白而氣腥,漫腫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銘日記也記載:「上旋患癰,項腹皆一,皆膿潰。」但他又說:「宮廷隔絕,其事莫能詳也。」 但清宮史專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嚴格的,皇帝私自從紫禁城裡出去尋花問柳,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另一種意見卻認為,同治重修圓明園計劃遭百官反對而失敗後,百般無聊,便在太監引導下,微服出宮,尋歡取樂。時外國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國公使給本國政府的報告說,「同治皇帝病若以西醫及科學方法診治,決無不可醫治之理,決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國之君,太醫開方要經過嚴審,出於為君者諱,是不能公布病症實情,也不能按病開方,下葯不對症,醫治無療效。 主同治死於天花梅毒說。也主要是根據歷史檔案與文獻資料推斷。御醫診斷同治的症狀是: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漫流膿水,腿痛盤攣,頭頸、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兩種疾病並發,醫治無效而死。 民間對於同治皇帝死因有種種說法,清朝官方則保持沉默,不予申辯。因此,同治到底是死於什麼病,成了一個歷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