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朝各個皇帝分別都是怎麼死
通常說唐朝有20位皇帝,要是把武則天算上就是21位。其實還有一位當了17天(710年的6月7日――24日)皇帝的李重茂(中宗李顯的兒子)。
618年5月20日,李淵登基,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626年6月4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8月8日,李淵傳位給李世民,當了太上皇。635年(貞觀九年)5月,李淵病死,享年70歲。10月安葬於獻陵,廟號高祖。唐高祖李淵在隋末亂世審時度勢,起兵太原進入關中,建立起赫赫煌煌的大唐王朝,晚年目睹親生兒子相互殘殺,被迫交出皇位,但畢竟安安穩穩做了9年太上皇。「人生七十古來稀」,也算是上壽了。
太宗李世民,29歲當皇帝,君臨天下23年,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之一。這樣一位英明之主,到晚年竟然沉迷於服食長生不老葯,結果52歲時因誤食金丹送命,葬昭陵。
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9個兒子,是太宗跟長孫皇後的第3個兒子。高宗一直身體不好,頭痛目眩尤其嚴重,56歲時病死於洛陽宮中的貞觀殿。684年8月,葬乾陵。
中宗李顯(原名李哲)是李治和武則天的第3個兒子,是高宗的第7個兒子,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度登基的皇帝。他命途坎坷,被廢後遷居房州近15年,即使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也一直在母親武則天的掌控之中,兒子李重潤、女兒永泰公主、女婿武延基因得罪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被武則天逼迫自殺。55歲時,他被自己的老婆韋皇後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710年11月,葬定陵。
睿宗李旦(亦名李輪)是高宗第8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是中宗的弟弟,也是兩度登基。他的太上皇生涯(4年)比他兩次做皇帝實際執政的全部時間相加還要長。716年6月20日,55歲壽終正寢,當年10月葬橋陵。
武則天不算是李唐王朝的皇帝,但她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大周政權在李唐王朝當中的15年(690-705年)。她享年82歲,這有助於提升中國帝王的平均壽命(歷代帝王壽命在80歲以上的僅5位)。
玄宗李隆基,也稱唐明皇,是睿宗第3個兒子。他在位45年,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天子。他享年78歲,是唐朝皇帝中最長壽的。而且他還是唐朝子女數量最多的皇帝,有30個兒子,29個女兒。他創造了唐朝最輝煌的開元盛世,也遭遇了唐朝最嚴重的動亂――安史之亂。他當了5年太上皇,於762年4月5日病逝,13天之後他的兒子肅宗病逝,為他治喪的是他的孫子代宗。次年3月18日,葬於泰陵。
肅宗李亨是玄宗的第3個兒子,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52歲病逝,葬建陵。
代宗李豫(原名李俶)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也是唐朝第一個完全由宦官擁立而登基的皇帝。他54歲病逝,葬元陵。
德宗李適(音kuo,去聲)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在位26年,病逝於64歲,葬崇陵。
順宗李誦是德宗的長子,當了26年太子,可是在位不足200天,沒有以皇帝的身份過一個新年,即位當年的新年就已經是太上皇了。他有27個兒子(《舊唐書·順宗諸子傳》說他有23個兒子,此據《新唐書》),其中一個兒子(後來被追謚為文敬太子的)被德宗收繼為子,他和自己血緣上的兒子成了「兄弟」。804年9月,本來疾病纏身的順宗突然中風,不能言語,次年正月病逝,享年46歲。一般認為他是被宦官所殺。葬豐陵。
憲宗李純(原名李淳)是順宗的長子,在位16年,於820年正月27日在大明宮中和殿暴死,年僅43歲。關於他的死亡原因,有簡單認為是他服食金丹導致脾氣暴躁,經常打罵身邊的宦官,於是被謀殺了;更為復雜的,這是他的兒子穆宗參與的一場宮廷政變。葬景陵。
穆宗李恆(原名李宥)是憲宗的第3個兒子,系宦官擁立。他總共生了5個兒子,有3個兒子先後當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他26歲即位,游樂無度,28歲中風,迷戀於金石之葯,30歲駕崩於他的寢殿。葬光陵。
敬宗李湛是穆宗長子,由宦官擁立,16歲登基,18歲被殺。敬宗除了熱衷於多種宮中游戲,還喜歡深夜去捕狐狸,稱為「打夜狐」,826年12月8日(臘八)晚上打夜狐回來飲酒作樂,更衣時被宦官殺害。葬庄陵。
文宗李昂是穆宗的第2個兒子,也是宦官擁立,18歲登基,終生受制於宦官,曾引發震驚朝野的「甘露之變」。病逝,享年32歲,葬章陵。
武宗李炎(原名李瀍)是穆宗的第5個兒子,還是宦官擁立的,27歲登基,享年33歲,死於服食仙丹妙葯。葬端陵。
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憲宗的第13個兒子,是穆宗的弟弟,是敬宗、文宗、文宗的叔叔,又一個被宦官擁立的皇帝。他也是信任方術,夢想長生不老,服食仙丹,毒發而死,享年50歲。葬貞陵。
懿宗李漼(原名李溫)是宣宗的長子,他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而且最後一位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在位15年,驕奢淫逸,寵信宦官,873年7月19日病逝,享年41歲。葬簡陵。
僖宗李儇(原名李儼)是懿宗的第5個兒子,宦官擁立,即位時年僅12歲。黃巢起義爆發,僖宗成為玄宗之後又一位避難四川的皇帝。885年3月,僖宗重返長安,12月又逃亡鳳翔。次年發生襄王李熅事變,僖宗被尊為太上皇,但為時很短。888年3月6日「暴疾」而亡,年僅27歲。葬靖陵。
昭宗李曄(原名李傑)是懿宗的第7個兒子,是僖宗的同母弟弟,宦官擁立。即位時22歲,898年11月被宦官廢黜,由皇太子李裕監國,也算是有過太上皇經歷。901年正月,昭宗「反正」,但很快被朱全忠(朱溫)控制,38歲時死於朱全忠的刀下。葬和陵。
哀帝李chu(原名李祚)是昭宗的第9個兒子,是大唐王朝最後一個皇帝。他完全受制於朱全忠,根本沒有下達過任何政令。907年3月禪位朱溫,次年被朱溫毒死,年僅17歲。葬溫陵。
喪制陵寢是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一大宮廷文化,也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部分。「關中十八陵」,《全唐詩》詠昭陵最多,往往帶有對貞觀之治的緬懷。
「詩聖」杜甫有《行次昭陵》和《重經昭陵》;權德輿有《拜昭陵過咸陽墅》、《仲秋朝拜昭陵》、《拜昭陵出城與張秘監閣老同里臨行別承在史館未歸尋辱清辭輒酬之》和《酬馮監拜昭陵回途中遇雨見示》;李商隱《復京》:「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馬來。」韋庄《聞再幸梁洋》:「興慶玉龍寒自躍,昭陵石馬夜空嘶。」杜牧《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司空圖《青龍師安上人》:「清香一炷知師意,應為昭陵惜老臣。」司空圖《與都統參謀書有感》:「帶病深山猶草檄,昭陵應識老臣心。」
另外,提到高祖「獻陵」的有1處(司空圖《丁巳元日》:「獻陵三百里,寤寐禱時清。」);提到高宗與武則天「乾陵」的有1處(子蘭《寄乾陵楊侍郎》);提到中宗「定陵」的有1處(盧綸《宿定陵寺(寺在陵內)》);提到睿宗「橋陵」的有1處(杜甫《橋陵詩三十韻,因呈縣內諸官》);提到玄宗「泰陵」的有4處(白居易《李夫人-鑒嬖惑也》:「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劉言史《觀繩伎(潞府李相公席上作)》:「泰陵遺樂何最珍,彩繩冉冉天仙人。」舒元輿《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讀唐歷天寶已來追愴故事》:「萬古長恨端,蕭蕭泰陵陌。」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孤煙知客恨,遙起泰陵傍。」);提到代宗「元陵」的有1處(包佶《朝拜元陵》);提到順宗「豐陵」的有4處(權德輿《奉和鄭賓客相公攝官豐陵扈從之作(時充鹵簿使)》和《奉使豐陵職司鹵簿,通宵涉路,因寄內》,韓愈《豐陵行(順宗陵也,在富平縣東北三十里)》,張籍《拜豐陵》);提到憲宗「景陵」的有1處(李商隱《過景陵》);提到敬宗「庄陵」的有1處(張籍《庄陵輓歌詞三首》);提到文宗「章陵」的有2處(錢起《罷章陵令山居過中峰道者二首》和《赴章陵酬李卿贈別》)。
權德輿還有《奉和張監閣老過八陵院題贈杜卿崔員外》,「八陵」,指的是獻陵、昭陵、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八陵院」是管理這些陵墓的官署。
皇帝之死曰「崩」,皇太後、皇後、貴妃之死曰「薨」。宮廷的喪禮、葬禮有非常復雜的程序,其場面亦頗為壯觀。朝臣往往寫輓歌表示哀悼。輓歌(詞)的內容一般是歌頌死者生前功德,描寫葬禮儀仗場面,並表示哀悼之情,比較空泛。
《全唐詩》的輓歌(詞)有56首是專門悼挽中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敬宗、文宗、武宗這10位皇帝的。沒有專門輓歌的是高祖、太宗、高宗、睿宗、穆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這10位。
唐朝20帝,平均享年45歲。其中有好幾個是服食丹葯送命,還有幾個被殺(或懷疑被殺),很難壽終正寢。
② 歷史中李俶最後結局是什麼 大唐榮耀廣平王李俶有歷史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李豫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大歷十四年(779年)五月初二,宮中傳出代宗生病的消息。這一病很是不輕,不到十天,代宗就無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達了令皇太子監國的制書,當天晚上,代宗就在大明宮紫宸之內殿駕崩。八月庚申,群臣上尊謚曰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
③ 廣平王李俶做皇帝了嗎 廣平王歷史原型結局
歷史上就有這個人。歷史上他的發妻是崔氏,當上皇帝後並沒有封為皇後,封貴妃。然後沈氏安史之亂後李豫沒接她回來,後來坐上皇帝後說是尋找,因為她失蹤了。孤獨氏歷史上貌似挺受寵的,死後被追加的皇後。
④ 歷史原型人物是誰 廣平王最後結局介紹
歷史上是有廣平王李俶這個人的。李俶一般指李豫,唐朝皇帝唐代宗。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
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為皇太子。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後,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於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謚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唐代宗面臨的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歷史賦予他的任務,十分艱巨。其主持朝政多年,從政績上看,有功也有過,但總的看功大於過,基本上應該肯定。
他的一生多彩多姿,既有弛騁疆場,威武狀觀的經歷,也有政治舞台上角逐的風風雨雨,他又以多情的天子著稱於唐代諸帝~
⑤ 《大唐榮耀》廣平王李俶歷史原型是誰 最終結局如何
《大唐榮耀》廣平王李俶歷史原型是廣平王李俶。
寶應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輔國等擁立為帝,並於同年平定安史之亂。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攻佔長安,李豫出逃陝州,隨後起用名將郭子儀擊破吐蕃,又平定仆固懷恩之亂。
在位時期,定計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任用楊綰為相,致力於安定社會,發展生產。
大歷十四年(779年),李豫於大明宮紫宸內殿崩逝。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5)歷史上李俶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李豫即位後,利用宦官程元振等削奪了被尊為「尚父」的權宦李輔國的權力,進封其為博陸王,李輔國被迫致仕,不久被「盜」刺殺。隨後,程元振統領禁軍,讒害朝臣,大失人心。後來,李豫根據太常博士柳伉的建言,將程元振削官、放歸田間,後流放溱州。
大歷五年(770年),李豫又與元載密謀,誅除權傾朝野的觀軍容使魚朝恩。元載得勢後,專權跋扈,專營私產,引起李豫不滿。大歷十二年(777年),李豫定計,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逮捕元載,將其誅殺。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認為李豫深受老子「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思想的影響,擅用帝王權術:「李輔國惡已極而殺矣,程元振惡已極而流矣,魚朝恩惡已極而誅之俄頃矣;假手元載以殺朝恩,復縱元載以極其惡,而載又族矣。」
⑥ 唐代宗李豫怎麼死的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779年),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肅宗被李輔國驚死後,他繼位。在位十八年(761~779),病死,終年53歲,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30里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原被封為廣平王。後進封為楚王。馬嵬坡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起初,肅宗皇後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互相利用,後來卻有嫌隙。張皇後想殺李輔國,廢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兒子。公元762年4月,李輔國與程元振將張皇後殺死。肅宗因此被驚死,李輔國於同月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寶應」。
唐代宗繼位後,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此前,安史叛軍再次發生內亂,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並於公元759年五月,從李光弼手中,奪取了洛陽,史思明占據洛陽不久,就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占據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唐軍投降。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但是,經過這次戰亂,唐朝元氣大傷,由強盛轉為衰落。東有藩鎮割據,西有吐蕃侵擾,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交換的困難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慫恿寺院佔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政經濟每況愈下。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風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鍵時刻,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雍王李適為掛名元帥),迎擊吐蕃。郭子儀積極組織兵力反擊吐番。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陝西藍田,白天擊鼓揚旗,夜晚點火以為疑兵。同時又以數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裡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15天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爵。同時削免程元振官爵,放歸田裡。
自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仆固懷恩叛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仆固懷恩引吐蕃、回紇等共30萬大軍,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此間仆固懷恩暴病於軍中。郭子儀單騎親說回紇,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傳危為安。
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唐朝名將郭子儀之子郭曖娶了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為妻。一次,小夫妻發生口角,郭曖氣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葉,急不擇言地說:「你倚仗你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還不願意當皇帝呢?」聽了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著回宮告狀。聞聽此言,代宗勸女兒道:「他父親不愛當皇帝是實情,要不然,天下哪裡還姓李!」面對負荊請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兒女閨房瑣事,何必計較,老大人權作耳聾,當沒聽見這回事算了。」郭子儀謝過皇恩,回家後還是把兒子痛打一頓,小兩口又和好如初了。
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詔令太京攝政,不久病死於長安宮中的紫宸內殿。
⑦ 大唐歷史李俶的一生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新唐書評價其為「蓋亦中材之主也」。而在舊唐書中,得出「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結論。公元758年,李豫被立為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亂。李豫在位期間,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但其為求暫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局面。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謚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諱豫,肅宗長子,母曰章敬皇太後吳氏。以開元 農歷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於東都上陽宮。
唐代宗繼位後,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 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 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十月 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朔方 節度使仆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占據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 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 唐軍投降。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正月, 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 安史之亂。但是,經過這次戰亂,唐朝元氣大傷,由盛轉衰。東有 藩鎮割據,西有吐蕃侵擾,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交換的困難局面。 代宗又迷信 佛教,慫恿寺院佔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政經濟每況愈下。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 風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餘州,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十月,又佔領了 奉天(今陝西 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他們把唐 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關鍵時刻,代宗倉促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 雍王 李適為掛名元帥),迎擊吐蕃。 郭子儀積極組織兵力反擊吐番。命令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陝西藍田,白天擊鼓揚旗,夜晚點火以為疑兵。以數百人化裝潛入長安,組織城裡人到處傳說:「郭令公(即子儀)親率大軍來了!」吐番兵驚恐,不戰而走,全部撤離長安。陷落15日的長安被唐軍收復。
公元763年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 郭子儀伏地請罪,代宗說道:「朕沒有及早用卿,所以才到這種地步。」便賜給他 鐵券(免死牌),在凌煙閣為他畫像,以表彰他的興唐之功。長孫全緒等也被加官進爵。同時削免程元振官爵,放歸田裡。
自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公元763年(廣德元年), 仆固懷恩叛唐,公元765年(永泰元年)八月,仆固懷恩引吐蕃、 回紇等共30萬大軍,約期從 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代宗急召 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城,此間 仆固懷恩暴病於軍中。 郭子儀單騎親說回紇,大破吐蕃,使唐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
公元779年(大歷十四年)五月初二,宮中傳出代宗生病的消息。這一病很是不輕,不到十天,代宗就無法上朝了。五月二十日,下達了令皇太子監國的制書,當天晚上,代宗就在紫宸之內殿駕崩了( 公元779年6月10日) 。
⑧ 歷史上李倓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李倓是被唐肅宗賜死的。
李倓是唐肅宗李亨的第三個兒子,是唐代宗李豫同父異母的弟弟,母親是張宮人,在天寶年間封為建寧王,授太常卿同正員。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叛軍攻向長安,李倓的祖父唐玄宗李隆基率皇族逃往成都。途中,李倓見士民慌亂,便與宦官李輔國進諫其父太子李亨,勸他收拾兵馬,領導抵抗叛軍。
李亨於是同意率兵北上,在北上途中,李倓率驍騎數百,每戰在前。最終在郭子儀、李泌的輔助下,李亨在靈武稱帝,即唐肅宗。
之後,李倓統軍作戰,多次擊潰盤踞關中的叛軍,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肅宗揭露李輔國、張良娣二人罪惡,李輔國、張良娣誣陷李倓欲謀害他的哥哥廣平王李豫,肅宗聽信讒言,將李倓賜死。
(8)歷史上李俶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李倓,作為唐肅宗的兒子,出生的時候,處於安史之亂的前期,當時的唐王朝,李隆基年事已高,每天與楊貴妃蝶蚌情深,朝堂上面,是幾方勢力在相互較量。
李倓的父親,作為東宮的太子代表著東宮的勢力,李亨,雖然被唐玄宗推上了太子的位置上,但是對於朝堂上面,李林甫為首的勢力,楊國忠的勢力是非常信任和恩寵的。
因此,李亨這個皇子,從坐上儲君之位的第一天,一直是小心謹慎,提心吊膽的,後來,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李隆基攜帶家眷倉皇逃跑。
天寶十五載夏,在叛軍已經大舉攻向長安的時候,看到在逃跑的途中,四處因戰亂而到處流浪的災民們,李倓和當時的宦官李輔國,勸諫自己的父親,太子李亨收拾兵馬,帶領大家一起抵抗叛軍。
李倓的驍勇善戰和有勇有謀的才幹智慧,在新唐書與舊唐書等相關資料當中,都有所記載。後世對於這位亂世王爺當時所建立的功績也是評價很高的。
也正是李倓的這一次的進諫,太子李亨願意帶領將士們,揮兵討伐叛亂的亂臣賊子。在此次的戰役當中,李倓身為皇子,一馬當先,以身作則,帶領著一眾得得官兵們,驍勇善戰。
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李亨登基稱帝。李亨是一名將才,在作戰當中,一馬當先,身先士卒,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
因此也打贏了不少的戰役,李倓為人剛正不阿,因此,十分的看不慣李輔國、張良娣的一些所作所為。
曾經多次的向李亨進諫,直言不諱的對於李輔國、張良娣等人的作為指出不對的地方,也因此得罪了李輔國、張良娣一夥人。
後來李輔國、張良娣想要把李倓當做導火索去誣陷廣平王李豫,陷害李倓,肅宗聽信讒言,賜李倓死。
正因為李倓系冤死,故而在廣平王李俶即位後,深思建寧之冤,追贈齊王;,歷三年,又追謚承天皇帝,葬於順陵,附神主於奉天皇帝廟,同殿而室,並以興信公主女兒張氏為恭順皇後,配為冥婚。
⑨ 沈珍珠和李俶的真實歷史是什麼
沈珍珠和李俶的真實歷史如下所示。
1、李俶的歷史原型是唐代宗李豫,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殤帝)。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
2、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四月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62年(寶應元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後,肅宗受驚嚇而死,李俶於肅宗靈柩前依其遺詔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公元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謚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3、沈珍珠,原本是江南地區吳興地帶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人的女兒,出身著名世家吳興沈氏。玄宗開元末年被選入東宮。時肅宗李亨為皇太子,賜沈氏予廣平王李豫(李亨長子,亦即日後的唐代宗)。開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的身份選太子宮,被賜予當時為廣平王的唐代宗,天寶元年(742年),沈氏生下兒子李適(唐德宗)。
4、但李豫沈珍珠兩個人的愛情生活還沒正式開始,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便將一切都打破了。在這場叛亂中,皇室的男子都去統兵打仗,平定叛亂,而後宮以及其他皇室的女眷則被叛軍關押在了掖庭,其中就包括沈珍珠。
5、盡管後來的李豫帶兵平定了叛亂,並成為下一位國家的儲君,然而他卻並沒有將沈珍珠接回自己的府邸。直到第二次叛軍攻破洛陽,沈珍珠再也不知所蹤。
6、從此李豫沈珍珠兩個人之間的緣分也走到了盡頭。為了紀念她,李豫成為皇帝後,將兩個人的孩子立為太子,而且李豫為了找到她,還將皇後之位一直空著等她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