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真正稱我們為中華民族有多久歷史

真正稱我們為中華民族有多久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29 04:54:39

⑴ 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多久了

中華民族是指包括漢族在內的中國境內多個民族,漢民族又叫華夏民族,歷史最為悠久,也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有文字記載可考證的是三千年,號稱有五千年歷史,商國祭祀文字對商湯的歌頌中沒有滅夏,司馬遷史記對早期商王世系記載根據考證有錯誤,商國之前是傳說,華夏作為一個詞彙的形成是一個過程,後來被用於民族稱號,文化概念,地名,華者茂也,夏者盛也,熱烈也,從春秋時期的後人到1912年前後的後人到現在對華夏這兩個字的解釋都是有些不一樣,總的是有些相同的,祖先究竟創造這兩個字時究竟是什麼意義,祖先的春秋時期的後人是分析,我們也是分析,等我們之後的後人也會分析,中華,是中原華夏,中國華夏的簡稱,作為一個詞彙形成一個過程,華夏族由中原向四方擴張,楚人和周人祖先都是來自中原,一開始中國就是指中原,後來泛指華夏的土地,對外自稱中國。

⑵ 中華民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偉大的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間流傳有許多的神話,歷史故事等。故有書《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並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

(2)真正稱我們為中華民族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雲:「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唐律疏議》雲:「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這里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

「中華民族」一詞最早由梁啟超提出,成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及建立國族的重要概念。「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

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梁啟超、孫中山等先賢的話語中,漸漸出現了「中華民族」的概念,經由最初的強調滿漢之辨和排滿,到梁啟超的主張「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到孫中山的「五族共和」,再到新中國參照蘇聯民族理論的識別認定活動,最終使「中華民族」的概念成為中國56個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的代稱。

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到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才最後完成,有學者指出這是因為三點原因導致:

1、大規模抗戰使大多數中國人有了共同的歷史命運與集體記憶。

2、國共聯合與全民族的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主義深入人心。

3、戰爭造成的人員遷徙打破了原來的地域隔絕。

⑶ 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

從三皇五帝,主要是黃帝開始算起。

⑷ 我們自稱為「中華民族」中華是怎麼來的

樓主你好,希望我能幫你解決此問題。 「中華」一詞,源遠流長,寓意頗深。追溯起來,它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的前身)。因此,「中華」是一個自然與人和諧統一的偉大實體,寓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美好心願。 《辭海》:我國者時多就黃河流域建都,因稱其曰中華。中者,言居四方之中;華者言具有文化之民族,服章之華美也。其後,疆域日廣,凡其所屬,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後來,中華逐漸成為我國的稱號。 《現代漢語詞典》: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來,經過中華民族的不斷融合,「中華」也就借指「中國」了。 在悠悠的歷史中,「中華」歷經不斷發展,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今天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傳承著具有悠久歷史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

採納哦

⑸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什麼

中華民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的統稱。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這一政治概念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的有著不同的定義。

「民族」一詞,是一個外來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產生了「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雲:

⑹ 中華民族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呀

大約在5000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漢朝以後,開始出現「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也應運而生。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中華民族」的「華」肇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一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時代。五帝時代的「帝」即部落聯盟首領。「舜」是謚號,即死後所進的尊號。《謚法》曰:「仁聖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稱。「虞」本是帝堯時掌山之官,即部落聯盟中負責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鳥獸的部落世襲公職名稱。中國上古有「以官為氏」的習俗,即以其在部落聯盟中所擔任的公職名稱為部落名稱,故稱其部落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時,部落聯盟向民族和國家發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變為朝代名稱,如同夏後氏之稱為夏朝。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是中國歷史上先於夏朝的第一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幹部落聯盟的痕跡。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舜名「重華」,唐代學者張守節撰《史記正義》,釋「重華」為「目重瞳子」,說是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這種解釋不合情理,難以置信。如果細究其源,「重華」的「重」,是遠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這個氏族在帝顓頊高陽氏時代擔任過部落聯盟世襲公職「句芒」(木正,相當於今之林業部長。見《左傳·昭二十九年》)。重亦即舜所在氏族名稱。「華」才是舜的名字。按照氏族部落傳統,氏族首領的名稱即全體氏族成員及其後裔共有的名稱。在舜建立國家政權後,人們沿襲古老的習俗,以舜的名字稱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為「華」。「華」作為族稱見之於《尚書·周書·武成》,意思是指先聖王的後代,即遠古社會的貴族。這是初始的、狹義的內涵。而後來的「華」作為族稱見於《北史·西域傳》,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國人。這是廣義的內涵。以後,「華」作為族稱從此流傳下來,直到現在,成為約定俗成的對全體中國人的稱呼。即使遷徙到海外,也叫海外華人。如果擁有其他國籍,也叫外籍華裔。在「華」的族稱形成之後,歷史上一些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稱,也曾經作為華人的別稱流傳,如秦人,見於《史記·大宛列傳》;唐人,見於《明史·外國真臘傳》;甚至於契丹在北方聲名遠播後,也成了華人的別稱。「中華」一詞,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其源可溯自「中國諸華」。「中國諸華」一語見於漢朝高誘注《呂氏春秋·簡選》。意思是「中國諸聖人的後代」。在公元3—6世紀,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紛紛向中原匯聚,建立政權。當時,中原的中心地位備受尊重。內遷各族都表現出對中原傳統的強烈認同意識。「中華」一詞作為一個超越當時漢族、兼容當時內遷邊疆各族的概念被響亮提出。能否居中華正統,在當時成為一個政權是否能在社會輿論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資格的潛在標准。因此,內遷各族所建政權均從血統、地緣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聖人後代、理當居中華正統的根據。例如,鮮卑拓跋氏自述為黃帝之裔,見載於《魏書·紀序》;鮮卑宇文氏自述為炎帝之裔,見載於《周書·帝紀》;鐵弗匈奴劉(赫連)勃勃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強調自己的夏王室血統而稱所建政權為夏等。甚至於遠在漠北的柔然,當其強盛之時,也曾自號「皇芮」,宣稱以「光復中華」為己任,見載於《南齊書·芮芮傳》。同時,「舜為東夷之人」、「大禹出於西羌,文王生於西夷」等語,亦常出於諸君王之口,以明中華聖人本身也多有出自邊疆族的先例。此外,也有的政權強調中華的地理內涵。居中華之地,居先王之國,理所當然為中華正統。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現「中華」一詞。見於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由長孫無忌領銜撰文的《律疏》(後稱《唐律疏議》)。其中,對其卷三〈名例〉的「中華」一詞釋文如下:「中華者,中國也。
麻煩採納,謝謝!

⑺ 真正稱我們中華名族有多久的歷史,不是五千年什麼的,只有一千多年,一百多年

真的這樣說的話最多從中華民國開始,就一百年多一點,再往上清朝就不屬於漢族,中間出現了斷層。但是那個是漢族的歷史,現在多民族平等,統一稱中華民族,自然就有五千年了

⑻ 中華民族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華民族」是我們常用的詞,充滿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感,實際上,這個詞,或者說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區區一百餘年的時間。 「中華」一詞,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一般代指中國。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陝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帶。目前中國可信文獻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春秋左傳·正義》註:「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歷史學家認為華是源於上古的華胥國(位於陝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說「華」是因華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漢水)得名。久而久之「中華」便成了中國,華夏的代名詞。 「中華民族」一詞是由歷史悠久的「中華」一詞和近代以來由西方傳入之「民族」一詞相互結合而成的。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 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但是梁啟超也創造了東方民族一詞,他於1899年所撰之《東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譯西籍,襲用其體例名義,天野為之所著萬國歷史,其自序乃至謂東方民族」。

⑼ 我們中華民族有( )的文化歷史,中國被稱為( )。

源遠流長;文明古國
如果滿意,求採納。

⑽ 我們 中華民族 究竟有 幾千年 歷史具體是5000 多少年

所謂5000年是指有準確紀年的歷史,就是所謂文明史.
真正的歷史當然就更長了,還要加上上古沒有準確紀年的時間.

閱讀全文

與真正稱我們為中華民族有多久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6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20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9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7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