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公鍘包勉的故事,詳細點,謝謝
包公鍘包勉的故事如下:
包公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嫂撫養成人,供養讀書,科舉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獨子包冕作為地方官,利用職務便利,貪污用來賑災的糧錢,後被人舉報。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後,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
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願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1)歷史上包勉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包拯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
包拯在社會享有盛譽,因而人們廣泛傳誦他的事跡,並加以理想化和藝術化,衍生出許多軼聞傳說。南宋時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和戲曲,元雜劇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戲如《陳州糶米》。
包拯是以龍圖閣直學士職名任權知開封府,包拯世稱包龍圖。有小說《三俠五義》流行,遂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2. 包公斬包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包公斬包勉這個是《鍘包勉》是京劇裡面著名的劇目,主要是講包公的親侄子犯了法,包公沒有顧及親戚的關系,反而大義滅親斬殺了包勉的故事。
包公的親侄子包勉在地方擔任地方官,他仗著自己的權勢竟然貪贓枉法,最終事情敗露。案卷經過幾個回合,最後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後,非常生氣,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為難。
包公在劇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親,是由包勉的母親撫養他長大,所以他稱呼她為嫂娘。嫂娘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包公左右為難。但是在公私兩難之中,他選擇了前者,決定大義滅親,決絕地斬下了包勉的頭,然後又回到赤桑鎮向嫂娘認錯。
這是戲劇裡面的情節,在真實的歷史上並不存在,民間是為了想歌頌包拯的鐵面無私而進行編寫的劇情。真實的歷史中,包公斬共勉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按照宋朝的規定,如果法官與被告人有親戚關系,或者是姻親關系,是需要迴避的。
包公與包勉是叔侄的關系,如果包公選擇大義滅親,就會觸及到宋朝的法律,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包公是知道規定卻還要犯法,這怎麼能說他是「官清如水」呢?
(2)歷史上包勉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中國民間關於包拯故事的頗為豐富,在通俗文學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包拯去世後,包拯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合同文字記》(《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是最早的宋人創作的包拯斷案故事,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雖不是包拯斷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現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但總的說,在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中,包拯的故事並不多。
《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的內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干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銅鍘由來、開封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
開封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歷,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歷,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歷等內容,及其大量包拯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里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頂峰。
3. 請問:包拯到底鍘包勉了沒
歷史上包拯沒有鍘包勉。
包勉是電視劇《包青天》里的虛構角色,他是由邰智源飾演,劇中他是萊陽縣的縣令,也是開封府府尹包拯的侄子,他因涉嫌貪污賄賂,被三叔包拯給逮捕受審。
之後他被宣判流放到嶺南十年,後來他被刑部改判了死刑,但在一無大師奔走下,最後,他的死罪被赦免了。
(3)歷史上包勉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
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
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4. 包公斬包勉故事詳細介紹
包拯奉旨往陳州放糧,丞相王延齡、太監陳琳與司馬趙斌同至長亭餞行。包拯的侄兒包勉也來為包拯送行。包拯自小因醜陋被父親驅逐,由嫂子吳妙貞哺乳,故與嫂子有母子之情,與包勉有兄弟之親。送行會上,包勉私下告訴趙斌,自己充當縣令受賄十萬兩銀子,已經被革職。趙斌故意當眾告訴包拯,包拯打算判處包勉死刑。王延齡、陳琳替包勉求情,趙斌則冷語譏包拯,包拯大怒,當場下令鍘死包勉,並令王朝前往合肥下書,告知嫂娘吳妙貞。
一般該劇目後接演《赤桑鎮》,包拯鍘包勉後,王朝趕到合肥下書。吳妙貞見了書信,非常氣憤,趕往赤桑鎮驛館,攔截包拯,大罵包拯負義無情。包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聲淚俱下,勸說嫂娘,並承諾給吳妙貞養老送終。吳妙貞深明大義,最後叔嫂和好如初,吳妙貞親自為包拯把盞,囑咐包拯為百姓要公而忘私。
(4)歷史上包勉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包拯的親侄包勉,在擔任地方官以後,貪贓枉法,終於敗露。案卷幾經輾轉,到了開封府包拯手上。包拯閱卷後,怒不可遏,但是又十分為難。包拯自小喪父,由包勉的母親(即包拯的嫂子)一手撫養成人,所以他向來不叫嫂子而尊呼嫂娘,嫂娘對他恩重如山,包勉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在公私兩難之中,他終於選擇了大義滅親,決然下令斬了包勉,然後再回到赤桑鎮向嫂娘賠情。
包公斬包勉故事出自京劇《鍘包勉》,《鍘包勉》根據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編,內容皆不同。原著里包公的侄子叫包世榮,戲曲里改編叫包勉;原著里是龐太師設計陷害包公,戲曲里的包勉果真違法;原著里是此段放在五鼠鬧東京的時候,戲曲里是陳州放糧的時候;原著里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後洗清了罪名,戲曲里為突出包公的大公無私被鍘。
5. 包拯為什麼把包勉處死
包勉應該算是包拯的兄弟,但是從輩分上來說是包拯的侄子。包勉背負著2條人命一條強奸罪,包拯大義滅親逮捕包勉,下令斬殺包勉。這就是包拯大義滅親的故事。但是有專家指出包拯鍘包勉是一個天大冤案,鍘包勉是一個民間傳說並不是真事。
6. 包勉犯了什麼罪被包拯鍘死
包勉背負著2條人命一條強奸罪,包拯大義滅親逮捕包勉,下令斬殺包勉。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造句:
一、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便他是皇後娘娘的胞弟,那又如何?正所謂其身不正,不足以自律,法紀不嚴,不足以安內!拉出去打,打到他服氣為止。
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寡人表明此心,概不負汝!
四、這叫什麼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他老莫家的孽種做了這等錯事,你們這群維護公義的難道還打算想法設法幫他隱瞞嗎?
五、把你這大膽的奴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六、我想先問一下,王子犯法,是不是應該與庶民同罪?
七、楊大人對於刑律的熟悉讓本太子佩服!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好啊!
八、你想為什麼非,做什麼歹,若是只是在街上欺負欺負人,我可以幫你兜住,若是殺人放火我恐怕就無能為力了,畢竟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我都脫不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