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劉禪到底是怎樣的人他是庸才嗎
對於劉禪來說,人們最直接的印象可能是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們總是覺得他是個平庸的人。曾經,幸福和離家出走是否表明劉禪是一個平庸的人?恐怕不是。讓我們從快樂開始。公元263年,蜀國被魏國滅掉。劉禪投降後,魏王曹奐封他為“安樂公”,並將他遷往魏都洛陽。魏國皇帝沒有實權,但司馬昭掌權。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在劉嬋面前故意安排表演蜀舞。劉禪的追隨者們一想到自己的祖國即將滅亡,就非常傷心。司馬昭見此情形,便問劉禪:“安樂君不惦念蜀?但劉禪對司馬昭說:“在這樂之時,不要想蜀。”結果,成語流傳了下來,劉禪也戴上了快樂卻忘記了本源,不想到祖國,貪圖享樂的帽子。
劉禪很有政治頭腦,於是對北伐態度端正。諸葛亮很清楚蜀國不是魏國的對手,所以諸葛亮提出北伐,諸葛亮反對,想說服諸葛亮。諸葛亮不明白這一點,當北伐的決心形成時,劉禪仍然全力支持,這反映了劉禪的寬容。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停止了浪費性的北伐,恢復了生產。然而,劉禪的歷史並非一無是處,雖然他沒有多大的才能,但卻是一位君主,但並不是人們所說的平庸浪費。
『貳』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呢
在影視劇和一些小說中劉備的兒子劉禪,基本上就是一個肥頭大耳、低能弱智的無能昏君,但是那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形象。歷史上真正的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第三點就很好理解了,當初劉備死後,劉禪才17歲,從來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卻又不得不坐到那把椅子上,擺在他面前的是內憂外患的蜀國。於是他事無巨細,悉數聽從諸葛亮的建議,這於情於理都是最好的選擇。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雖說寵信了一些小人,但是仍然重用了諸葛亮逝世之前向其建議的蔣琬、費褘、姜維三大治世能臣,從這一方面來說能夠放權給部下,這對於一個國君來說也是很難能可貴的。
總的來說,對於劉禪的評價可以總結為:胸無大志、聽話老實、待人寬厚,是一個好人,卻不是一個好國君!
『叄』 歷史上的劉禪是怎麼樣的
歷史上的劉禪是怎麼樣的?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劉禪於是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去前線慰問,並詢問國家大事。李福來到前線後,和丞相諸葛亮聊了幾句,就回去了。沒過幾天,他又回到了前線,再次見到諸葛亮。原來他急匆匆地走了,忘了後主劉禪的囑托,詢問諸葛亮在百年之後,誰可以擔當重任。還沒等李福詢問,諸葛亮就說道:「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你想詢問的問題,答案就是蔣琬。」在蔣琬之後,諸葛亮又推薦了費禕,至於費禕以後的事,諸葛亮也不知道了。
公元212年,如果不是趙雲和張飛在江邊攔著,6歲的小阿斗就被繼母孫夫人帶到東吳了,成了人質了。從小就經歷戰亂的阿斗,學會了怎麼保護自己,在不同的情況下,該怎麼辦,怎麼應對。
『肆』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是什麼樣的他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才能,就醜化一些人,比如蜀漢的第二任君主劉禪,在演義中劉禪庸碌無能,不思進取,即便有諸葛亮及姜維這樣的人才輔助都無法振興蜀漢,後來蜀國被滅後被虜到洛陽,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變為千古笑柄,劉禪也成了庸才的代表。
但小說和歷史不一樣,小說需要英雄、反派還有丑角,歷史上劉禪並沒有那樣庸碌。
『伍』 劉禪在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
劉禪作為蜀漢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小名叫阿斗,是一個在歷史上極其出名的皇帝,可以說是“少年成名”。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趙子龍單騎救主,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的故事,說得就是這位。好容易被趙子龍救出來,還差點被當爹的扔在地上。不過幸好阿斗命大,沒有被扔,否則也不會有後面的成名之路了。在之後就是一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說的也是這位,不過這都是別人的評價,有一句“樂不思蜀”卻是阿斗依靠自己的努力出名的。可以看出劉禪作為一個皇帝其實並不合格,但是作為一個皇帝來說,卻是在國破家亡後,不僅沒有被新國君殺死,更是難得的得到了善終,無疑對其本人是最好的解決,下面就以個人觀點來說一說劉禪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一、扶不起的阿斗
在史學家看來劉禪肯定是一位不成功的皇帝,否則也就不會有扶不起的阿斗這樣的言論了,不過劉禪也的確對得起這個言論,的確是扶不起來,他父親劉備去世時,給他留下的家底並不殷實,這歸咎於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將蜀漢的精英都給輸沒了,好在謀士、武將班底還在,不至於散架子。
你覺得這個叫“阿斗”的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呢?歡迎留言討論。
『陸』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
在電視劇裡面劉禪被塑造成為了一個庸庸碌碌、只會玩樂的昏君形象,最終還把自己的國家給弄沒了。不過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其中對於人物的描述定然是經過文學加工的,可信度遠遠沒有那麼高。那麼真實的劉禪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投降又是出於無能,還是出自於睿智呢?
當然,劉禪自己也是被給予了很好的待遇,但實質上他每天都在刀口生活著,一個不對就可能葬送了自己。所以他才裝瘋賣傻。劉禪這是用自身性命和榮耀換取了一地百姓的平安,到頭來卻得到的是他人的謾罵,實在是覺得這世間真是不公。在筆者看來,如果有人討厭劉禪,只能說討厭他的人是那種把名譽看得比生命更為珍貴的人。
劉禪只是跟他們的想法不同,他是把人命看得比榮譽更為珍貴。而這兩種想法實際上都沒有錯,錯的只是那些歪曲事實的史官,他們沒有以一顆公正之心去記錄歷史,而是以自己的主觀想法來揣摩歷史人物,應該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的?
『柒』 歷史上劉禪的真實水平如何
劉禪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如何還原一個真實的劉禪?怎麼說呢,這個問題爭議比較大,依照傳統說法呢,許多事實又跟傳統不符,顛覆傳統呢,又有嘩眾取寵之嫌!不過總體有一點是沒有爭議的,劉禪是一個有福之人,人生贏家。但凡取得這樣成就而得善終的人,終究還是有其必然的原因,而不是純粹運氣使然。
所以,我們這里說一些客觀的,黑白曲直供您自行參詳。
最後來說說劉禪一輩子最大的罪名,不戰而降!人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確實,從保留政權火種的角度來說,劉禪實在有愧玉先帝劉備,甚至有愧於相父諸葛孔明。但是,換一個角度,從蜀漢老百姓的角度,劉禪的投降反而是縮短了蜀中百姓的煎熬史。自公元211年劉備入川以來的53年中,蜀漢政權給益州民眾帶來的不是福祉而是無窮無盡的災難。加之益州本地官員長期受到荊州派官員的打壓,對這個政權的認可度並非想像中的那麼高。劉禪身為一國之君,對這個問題不可能不清楚。所以,在鄧艾兵臨城下之時,成都城內雖號稱擁兵十萬,但這個數字是有水分的,其戰力是嚴重值得商榷的。更有甚者,如果堅持抵抗,劉禪能否保證下屬的忠誠,能夠全身而退都是一個問題。於其冒著下屬背叛風險,且要消耗巨大民力的代價來做無為之爭,倒不如主動放棄,退一步海闊天空,反而或可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這是劉禪的大智慧!
個人觀點,歡迎點贊加關注!
『捌』 歷史上真實的劉禪是怎樣的為何說他並不傻
在電視劇裡面劉禪被塑造成為了一個庸庸碌碌、只會玩樂的昏君形象,最終還把自己的國家給弄沒了。不過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其中對於人物的描述定然是經過文學加工的,可信度遠遠沒有那麼高。那麼真實的劉禪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的投降又是出於無能,還是出自於睿智呢?
當然,劉禪自己也是被給予了很好的待遇,但實質上他每天都在刀口生活著,一個不對就可能葬送了自己。所以他才裝瘋賣傻。劉禪這是用自身性命和榮耀換取了一地百姓的平安,到頭來卻得到的是他人的謾罵,實在是覺得這世間真是不公。在筆者看來,如果有人討厭劉禪,只能說討厭他的人是那種把名譽看得比生命更為珍貴的人。
劉禪只是跟他們的想法不同,他是把人命看得比榮譽更為珍貴。而這兩種想法實際上都沒有錯,錯的只是那些歪曲事實的史官,他們沒有以一顆公正之心去記錄歷史,而是以自己的主觀想法來揣摩歷史人物,應該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玖』 歷史上的劉禪,真像三國演義中表現的那般不堪嗎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逝世於五丈原。按理說,這樣一位為蜀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的丞相去世了,劉禪總得給他建廟吧?但是劉禪沒有。
當時,有很多蜀國老百姓,為了懷念諸葛亮,都紛紛請求要給他建廟,但是劉禪沒有同意。直到有兩位官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說劉禪,劉禪才答應給諸葛亮建廟,但只同意在諸葛亮墓的旁邊建廟,別的地方都不能建。而且建廟的時間距離諸葛亮逝世已經29年了。
第二,劉禪寵幸小人了嗎?
答案是毫無疑問的。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宦官黃皓專政,禍亂朝綱。但是,能不能憑此就說劉禪昏庸呢?我認為不能。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自古以來,哪個皇帝身邊沒有奸臣呢?秦始皇身邊有,如趙高;漢武帝身邊有,如江充。我想,劉備身邊肯定也有奸臣吧?
第三,劉禪不戰而降,導致蜀國滅亡,能不能說明他窩囊?
是呀,作為一國之君,劉禪怎麼能不戰而降呢?公元263年,劉禪採納譙周的建議,阻止守城將士抵抗,開城投降。而就在這天,他的第五個兒子劉諶卻寧死不降,以身殉國。死前,劉諶責罵劉禪道:「我們父子應該誓死保衛蜀漢,只有這樣做,才有臉面去見先帝。」劉禪不聽。劉諶無可奈何,在劉備廟前痛哭流涕後,先殺死了老婆和孩子,然後自殺。相比之下,劉禪確實顯得太過窩囊。但是從當時的形勢看,蜀漢實力遠遠弱於曹魏,遲早要滅國。所以,劉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也避免了更多的傷亡。
『拾』 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他是真傻還是假傻呢
劉禪是劉備的兒子,而在歷史上面,劉禪是被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並且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劉禪就像是劉備的傻兒子一樣。劉備在歷史上面的作為大家也都是知道的,而這么英勇的父親,為什麼會有一個傻里傻氣的兒子呢?在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而在去世之前,劉備最後對諸葛亮說的話也是劉禪不才,君可自取,取之代之。
但如果劉禪不說投降的話,那麼有絕大可能也是打不過對方的。劉禪後期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也是因為一些影視節目惡意的抹黑了劉禪。作為一國之君,首先要保證自己民眾的安全,而劉禪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沒有發生過任何的戰亂,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打鬥。一些影視節目,大家看個熱鬧就可以了,完全是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