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怎麼背才容易記住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訣的形式。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可提高記憶效果。
㈡ 怎麼快速記住歷史
歷史是一個知識點非常多的學科,既要求細致的記憶,又要求從整體上把握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
歷史的知識點雖然多,但是它的知識點都能夠根據時間,或者是其他的分類方法把它串成一個鏈條。比方說像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史,這是一個大類,然後經濟發展史又可以分成貨幣發展史、商品發展史,等等。又比如歷朝歷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舉措,就可以從戰國的初步確立,然後秦朝、西漢、魏晉南北、隋唐、北宋、明清等各個朝代這樣整理下來,這就是一個專題。把歷史按專題歸類整理,條理就非常清晰了,記憶也會很深刻,而且因為是打亂了書本的順序看,能夠有一種新鮮感,能夠克服看書過程中的疲勞。結合考試來說,考題肯定會有一個切入點,進行歸類整合後,答題就非常輕鬆了。
在最後的復習階段,必須抓住課本做文章。如果按照不同的類別,把書本原有的順序打亂了看,就可以把知識串成一根根鏈條,直至形成一個網路。你也可以邊看書邊作一些記錄,簡單地寫個提綱,看完書後就對著提綱默默地回想一遍,這樣學習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祝你學習進步!
㈢ 怎麼快速記歷史
第一招:濃縮記憶法
定義:
濃縮記憶法就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緊扣住關鍵字眼、把復雜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和壓縮來記憶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
例子:
西漢初年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是:「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發還原有的田宅;並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把田租規定為十五稅一。」我們可以濃縮為「兩讓一放一定」 。
好處:
濃縮記憶法的優勢在於加大了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更提高了學生再認、再現歷史事實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第三招:圖示記憶法
定義:
圖示記憶法是以各圖表圖、圖形記憶龐雜不易歸納或不易理解的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
好處:
圖示記憶法的使用,不僅能解決歷史知識中一些重點和難點的順利記憶問題,而且還比較自然地培養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概括、綜合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第四招:運算記憶法
定義:
此法是將需要記憶的歷史年分或數字化成簡單的算式,從而幫助記憶的方法。
例子:
(1)加法: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是1578年,可想為15=7+8。
(2)減法:東周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可想為7-7=0。
(3)乘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是1644年,可想為16=4x4。
(4)除法:秦統一於公元前221年,可想為2/2=1。
好處:
這種運演算法的好處是用簡單易記的數式來將原本沒有意義的歷史年分數字變得有意思,使人容易記憶。
第六招:歸類記憶法
定義:
歸類憶法是把歷史知識分門別類地找出一條條線索,記憶成串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
例子:
中 國古代史就可按政治、經濟、民族、對外、文化五個大方向來串線。政治方面又可按朝代(或政權)的變遷、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改革措施的變化、軍事戰爭的情 況等項目來串線;經濟方面又可按政策措施、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等來串線;民族關系方面可按地域或民族、國家來串線;文化方面可按天文歷法、數學、醫學、建 築、文學、藝術等來串線。
好處: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便於以時間為經、以類別為緯,把大量的歷史知識編織起來,加強了記憶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
舉例一:
在某個電視節目中要叫人記憶下列東西:
風箏 鉛筆 汽車 電鍋 蠟燭 果醬
在這六樣東西,你可以記得幾項呢?其實你可以六樣都記得而且輕而易舉。只要靠著你的想像力。
你要想像,你放著風箏,風箏在天上飛,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風箏呢?是一個白色的風箏。忽然有一枝鉛筆,被丟了上去,把風箏刺了個大洞,於是風箏被掉了下來。而鉛筆也掉了下來,砸到了一台汽車,擋風玻璃也全破了。後來,汽車只好放到一個大電鍋里去 ,當汽車放入電鍋時,汽車融化了,變軟了。後來,你拿著一個蠟蠋,敲著電鍋,當當當的聲音,非常的大聲,而蠟蠋,被塗上了果醬。
現在回想一下。
風箏怎麼了? 被鉛筆刺了個大洞。
鉛筆怎麼了? 砸到了汽車
汽車怎麼了? 被放到電鍋煮
電鍋怎麼了? 被蠟蠋敲出聲音
蠟蠋怎麼了? 塗上了果醬。
如果你再回想幾次,就把這六項記了起來了。
請注意,在這里所運用的方法,並不是編故事,也不是講故事。而是運用想像力來形成一個電影的運鏡畫面。所以,必需要有顏色,有物體,有聲音,並可以成功的利用想像力來「騙」過頭腦,讓頭腦以為真的有發生過這件事。所以,在想「風箏被鉛筆刺了個大洞」時,腦海中必需要有一個風箏,是方的還是圓的,是紅色還是白色的風箏,而且是隨著風搖來搖去,搖動的程度有多大,當風吹過時,有沒有「啪啪啪」的聲音。而破洞是在風箏的中間,還是在旁邊。有多大?
注意:有人把電影的運鏡畫面跟編故事搞混。編故事沒有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而電影運鏡畫面有畫面有聲音。
寫在最後:在我編這個風箏的故事之後五天,我回想這個故事,以及這六樣東西。從「風箏→鉛筆→汽車→電鍋」都很順利。但是,「電鍋→蠟蠋」就費了兩三秒鍾,我想是因為不夠誇大的原因。因為「風箏→鉛筆」,有在腦海中「啪」的一聲,而且有破洞的邊緣有隨著風飄動的畫面出現。而汽車融化的畫面也很生動。而電鍋被蠟蠋敲出聲音就不生動了。因為電鍋沒有動作,也沒有變形(像風箏破了,車子融化等)。所以就記憶而言,不是一個生動的連結。
而在回想「蠟蠋→果醬」時,也差點忘了,只記的蠟蠋好像是被一個粘粘的半流質給裹上了。當時覺的好像是蜂蜜之類的東西。後來再回想,好像這個半流質的東西是紅色,所以判斷這是果醬。
結論:能夠記得清楚又久的連結。是生動的連結。是動態的連結,是包括這個物件的屬性(如果醬有粘粘的,紅色的,甜甜的特性)。而如果忘了,還可以像「蠟蠋→果醬」一樣,由屬性來回想當初所記憶的事物。
以上方法希望幇到你啦! 我試過<第六招>好有用, 真的容易幇助記憶
㈣ 怎麼記錄歷史
是通過史官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在瀏覽器中,歷史記錄(history)是指瀏覽器曾經瀏覽過的網站在計算機中的暫存信息,通過瀏覽器的屬性設置,可以更改歷史記錄在瀏覽器中的保留時間。
通過查看歷史記錄,可以知道用戶曾經訪問過哪些網站,可以按時間排序、名稱排序、地址排序、字母排序的方式來列出歷史紀錄,甚至還可以按照訪問次數來排列歷史紀錄。
家長可以通過訪問歷史記錄來查看孩子們在家時都訪問過哪些網站。通過點擊瀏覽器上方工具欄上的歷史圖標,可以瀏覽歷史記錄。網景公司瀏覽器的歷史記錄可以通過選擇「工具」中的「歷史」來查看。
隨便打開我的電腦或者瀏覽器,然後同時按下Ctrl+H組合鍵,窗口的左側就會彈出瀏覽過的歷史記錄的小窗口,選擇相應的日期之後下拉菜單後,會有瀏覽的網頁記錄和我的電腦,雙擊我的電腦,出現的就是這一天你的電腦上的被瀏覽過的文件夾或文件。
㈤ 如何背誦歷史如何背歷史有效,且能夠很快
方法都是通用的,不單單是歷史。
1、間隔重復記憶法
平時學習中,自己辛苦地記下內容,但記憶卻無法清楚地維持到考試之時,事後才懊悔地想著,如果反復多念個幾次就好了。這樣的經驗,大家多少都曾有過吧。
我們在學習活動當中,把工作記憶中的信息留住比較簡單,一般來說,只需要不斷地排演、重復就可以做到。比較難的是將工作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也有簡單易行的辦法,那就是間隔重復。研究表明短時間多重復幾次比一次長時間記憶效果更好。熟練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間隔重復,這種方法有助於向記憶存儲概念。我們每個月要組織月考,其實也是學校在幫助學生進行間隔重復記憶。
所以自己在學習中,也要學會時不時的來重復記憶和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掌握,至於重復的頻率,可以根據知識的難度和重要程度來設置。
2、比起死背,理解才是記憶的捷徑
記憶力的增進,主要在於是否能正確理解事物,這一點可說是不變的大原則。
有位心理學者巴塞特,曾經以「本質層面的理解可以強固記憶」為主題,對歷史課的學生們做實驗的結果顯示,有充分理解歷史事實與意義的學生,比起理解程度較低、只知背誦史實的學生,其記憶情況是明顯地更為優秀。這個實驗也可以作為「理解有助於長期記憶」這一說法的佐證。
數學或物理學的公式也一樣,如果能夠自己推導證明出畢達哥拉斯定理,那一定可以確實地記住這個數學式。
覺得自己生來記性就差而想放棄之前,請再一次確認是不是真的都理解了。努力地理解內容,看起來像是在繞遠路,事實上卻是通往記憶真正的「捷徑」。
3、讓記憶材料生動起來,才能記得又快又牢。
比如圖像記憶、諧音記憶等。圖像與右腦的視覺中樞直接相連,視覺區域有強化記憶的能力,能夠幫助你把看似乏味的概念進行壓縮簡化。而且圖像記憶相較於傳統記憶,不過分受遺忘記憶曲線的制約,也就是說即便是不經常去復習,記憶保存的時間也會較長一些。
圖像記憶的基本原理,就是把需要記憶的材料,通過聯想、編碼等的方式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圖像進行記憶。圖像記憶的要領是圖像必須精簡、誇張、生動有趣。圖像記憶的主要難度在於編碼,即如何把需要記憶的文字內容轉換為印象深刻的圖像,之後還需要對圖像進行聯想等,把圖像轉為影像記憶。剛開始接觸圖像記憶法的人由於沒有這種習慣,因此入門難度會大些,只能對特定的一些內容進行圖像記憶。不過經過經常性的訓練以後,大腦得到活化,想像和聯想速度會明顯加快。《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就有詳細的編碼記憶的原理、方法和練習,感興趣的可以參考學習學習。
如果單純使用圖像來記憶,工作量會非常龐大。因此在記憶的時候,需要結合各種方法來統籌規劃,靈活的運用,這樣才可以實現輕松記憶。
4、「容易記的」先開始,心情、效率最好
記憶也是一樣,滿滿的材料堆在眼前,只怕連想去記的心情都難以產生。無論哪一個學科,一定有些看起來會比較容易記得住的內容。以數學來說,像是之前做過相似的題型,或是英文單字里音節較少的單字,找出這類容易掌握的素材,從這些先開始記憶。記住這些容易記的材料,之後順勢就能簡單地突破其他障礙。
另外,即使只是從眾多材料里選出好記的材料,在不知不覺間也會記下相當多的數量。到一定程度後回頭看看,發現「已經記這么多了啊!」就會有種負擔減輕的感覺,更能繼續努力下去。抱著「還有這么多要記啊!」或「已經記這么多了啊!」的心情來記憶,兩者間的效率肯定有很大差別。
㈥ 歷史怎麼才能記牢呢
可以把大事年表背下來,這是較好的辦法。我當年學歷史時就是把年表抄寫兩遍,一張貼在宿舍床頭,每晚臨睡前背一遍;一張貼在課桌上,每天早自習時再背一遍。很快,半個月吧,就能把年表記住了,而這也就幫我記住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再聯想每個事件發生的背景和意義。歷史很快就學好了。〔也可以用口訣,例如:公元前209-208陳勝吳廣把敵殺,過一年,巨鹿之戰,再打四年,建立西漢〕
個人經驗,但願幫上你。
㈦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歷史學習記憶法十種
一、歸類記憶法
整理、歸類歷史知識,可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不僅便於學生記憶,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例如,中國古代史講完之後,可把教材內容按中央集權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賦稅制度的演變、土地制度的發展、科技文化的發展、民族關系、對外關系、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等進行歸類。再如,中國古代文化史內容,又可按天文學、醫葯學、農學、科技著作、繪畫作品等線索歸類。通過歸類,對學生鞏固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即把一些繁雜的內容進行概括、濃縮,提煉成幾個要點,使學生能提綱挈領地掌握其重點。而如果將要點擴展,又能呈現出歷史內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濃縮」成如下要點;
背景:帝國主義國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所形成的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加劇戰爭危機。
時間:1914~1918年。
經過:(1)三條戰線。即:東線、西線、南線。(2)五大戰役。即:馬恩河戰役、馬祖爾湖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
性質和後果:是帝國主義間掠奪性的、非正義的戰爭。它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例二,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線索,主要抓住六點:(1)爆發:來剋星頓槍聲。(2)建軍:第二屆「大 陸會議」決定成立大陸軍。(3)建國:《獨立宣言》發表。(4)轉折:薩拉托加大捷。(5)勝利:約克 鎮英軍投降。(6)和約:英美簽訂和約。
三、串線記憶法
通過串線,使同一類型的歷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時期的活動,按歷史發展的線索,呈現於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鞏固。例如,中國古代史中賦稅制度的演變可整理為:
(1)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
(2)西漢的「編戶制度」。
(3)北魏的租調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調制。
(5)唐後期的兩稅法。
(6)明後期的一條鞭法。
(7)清朝實行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再如初中《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李大釗的主要革命活動的內容散見於第二冊和第三冊部分章節中。教學時,我按時間的先後把它整理為:(1)領導新文化運動;(2)領導「五四」運動;(3)創辦《每周評論 》。宣傳馬克思主義;(4)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5)參與組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義。
四、歌訣記憶法
歷史年代、歷史朝代、政權名稱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學生也難記住。有的則可編製成歌 訣的形式。如記戰國七雄各國的方位可編為: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
再如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名稱則可編為:
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上後。
十國:南、北、漢、閩、楚、吳,
南唐南平前後蜀,
還有吳越毋疏忽。
五、趣味記憶法
有趣味的知識學生印象就深刻,記得也牢。因此,可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教學時聯系教材內容,採用講述歷史故事,引用詩、詞、對聯,編造謎語或用諧音等方法,使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覺,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可提高記憶效果。例如我講巨鹿之戰時,就簡略補充「破釜沉舟」成語典故。講楚漢戰爭時補充「背水一戰」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講赤壁之戰時朗誦蘇軾的《赤壁懷古》等詩篇。講商鞅變法告訴學生用「欠三壺酒 」的諧音來記前359年這一時間,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六、規律記憶法
歷史發展有其規律性。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能為預示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借鑒,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例如,無論上中國史還是世界史的內容,首先我都要求學生重視其目錄,明確課本內容中的社會發展規律。另外,重大歷史事件,我們都可從背景、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規律。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時,雖然引起起義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其根源無非是:(1)殘酷的刑法,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2)土地高度集中;(3)自然災害等等。
七、聯想記憶法
對容易混淆的歷史事件,年代、概念,教學時則可採取聯想的方法,幫助學生加以區別。例如阿拉伯帝國在我國史書上稱大食。三個哈里發國家分別稱為黑衣大食、綠衣大食、白衣大食。同學們死記硬背,常常弄錯。我在上這段歷史時這樣敘述:巴格達哈里發國家地處沙漠附近,沙漠地區氣候炎熱,人們被太陽曬的墨黑, 因此稱為黑衣大食;開羅哈里發國家地處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土地肥沃,莊稼蔥綠,所以稱之為綠衣大食;而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家地處大西洋東岸,遠眺大海,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故稱白衣大食。這樣三個國家的 地理環境和國家名稱一聯系,學生很容易地就記牢了。
八、圖示記憶法
圖示法的特徵是形象、直觀,一目瞭然。我在講《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這節課時就採用下列圖示:
(附圖圖略)
教師出示這一圖示後,就能幫助學生理解這節課的中心內容。認識西歐主要封建國家是怎樣慢慢建立起來的。再如講到清初的疆域四至時,我就採用坐標圖示法:
(附圖圖略)
圖示法的板書設計可以多樣化。它能生動、形象地揭示復雜歷史現象之間的關系,既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又能幫助學生記憶知識。
九、比較記憶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所謂比較,就是對性質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找出異同。例如,公元前594年,雅典梭倫實行改革擴大了奴隸制統治的基礎;同年,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志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再如,457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標志著西歐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而中國在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就已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歐早了近1000年。
比較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如把中國古代歷次農民起義所提出的口號相比較,認識到農民斗爭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還有可把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和過程作比較,把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等等。
十、重復記憶法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學時教師應該:第一,在課堂中指導學生抓重點,攻難點,反復強調歷史諸因素。創造各種條件,讓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內容、性質、意義、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學生腦海中。第二,課後練,要求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敘述課堂所學的內容,完整地回答課文後面的問題及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所提出的問題。第三,單元練,即對學生進行單元復習,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點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鞏固所學知識。第四,綜合練,就是某一斷代史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綜合復習和訓練。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把所學知識分類歸納、比較、分析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記憶、表達、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㈧ 怎樣記歷史最快
一、順序記憶:
這種記憶是最普通的記憶方法,它是指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就可以這樣記:1、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2、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成立。3、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4、1778年,戰爭中心南移,5、1781年,英軍總司令康華利把寶劍呈給華盛頓。6、1783年,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二、規律記憶: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如:世界史上六大帝國衰落的原因都是:1、人民起義。2、各地封建主(或奴隸主,包括被征服的各族)形成割據趨勢,力求擺脫中央控制。3、統治階級的內訌。4、外族或外國的入侵。
三、對比記憶:
如兩次世界大戰的對比。中國與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對比。中國近代三次革命高潮的異同等。
四、歸納記憶:
可把不同時間的同類事件歸納。比如:我國古代八項著名的水利工程。近代台灣軍民反抗侵略的斗爭事例。紅軍四次反圍剿作戰方針等。也可以把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進行歸納。比如:1945年發生的重要事件有:蘇、美、英雅爾塔會議、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蘇、美、英波茨坦會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上黨、邯鄲戰役、聯合國成立、台灣回歸祖國。
五、順口溜記憶:
把一些歷史事件編成順口溜很易記憶。比如:清朝皇帝的順序:努皇順(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慶、道光、咸豐);同光宣(同治、光緒、宣統)。再如朝代的順序:三皇五帝夏商周,春戰秦漢三國休,兩晉南北隋唐繼,五代宋元明清民。
六、講解記憶:
這是一種較新的記憶方法,一個同學給其它同學講述歷史事件,記憶效果比一個人自己記憶要高幾倍。且信號儲存時間長。當然,記憶的方法多種多樣,還有隔年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推理記憶法、信號記憶法等等。
㈨ 歷史怎麼快速記憶
我能告訴你的是捷徑沒有。死記硬背只能是暫時的記憶,而且考試完後會迅速忘記,有時候甚至在考場上由於緊張和思維混亂而張冠李戴,或者遺忘。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學習歷史開始,從一學期的開始起就扎扎實實地學習。有以下兩點:
1。樹立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就不羅嗦了。有了興趣,你對歷史的學習就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比如你對網路游戲感興趣,那麼你玩個通宵,雖然時間很長,很累,但你的大腦就處於興奮狀態,因為你感興趣,所以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學習歷史也是一個道理。
2。多看歷史地圖冊。如果說歷史課本上那些文字看起來很枯燥的話,那麼歷史地圖則看起來非常有意思,圖文並茂,很容易讓人接受。在一張張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們的生活,政治的紛爭,成就,等等。而且看的話,要反復的看,有空就當做樂趣看,這種反復的視覺輸入,會長久性地鞏固你對歷史的認識。這樣的話,你就是在考場上記不住原文,也會用自己的話說的八九不離十。
3。學習要循序漸進,要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歷史不是機械地作為電腦而儲存那些過去的歷史事實和信息。而是通過這些古代的 事情得到一些有益的的啟示。以史為鑒,可以服務當今社會,也可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千古以來,世事紛擾,但是人性是沒有多大變化的。貪污犯千古差不多,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是幾千年來屢次被證明。反間計也是屢試不爽。如果通過學習歷史,你即便考試的分數不高,但是你獲得了獨立的屬於自己的頭腦,那你就是自由的,幸運的。因為能夠獨自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人做為人的一大權利。如果你擁有了它,真是幸福的。
所以這里我沒有給你提供一些快速記憶的靈丹妙葯。說實話我也沒有。本人不是歷史專業,但是對歷史很感興趣。專業之餘就經常看歷史書籍,所以還是對歷史事實有自己的看法的,我為自己家擁有這樣的頭腦而感到幸運。
我也祝福樓主也能夠幸運地擁有屬於自己的頭腦。也許你還是學生,考試和成績對你很重要。你會覺得我說的話不管用,甚至沒道理。但是若干年後你回過頭(如果有幸的話)再看以前的考試時,你會覺得那沒什麼,不過如此。
以上信息純屬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㈩ 歷史要怎麼記 有方法么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