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樣可以把歷史學好啊 我對歷史一點都不懂~
我高中時期就是學歷史的,我的心得就是: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書本知識太多,我學的時候有五本書,要全部都記得太殘忍啦,所以要用一些辦法。首先通讀課本,然後找出重點,記重點,記的時候要注意順序,不要顛倒,然後根據重點串出書本內容,此為從點到面。再看課本時,就可以馬上找到重點,加強記憶,此為從面到點。
要做適量的題,你會發覺收獲良多。
多找老師溝通我認為很重要,在和老師聊關於歷史的事情,會得到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但又可以幫助更好的理解課本的內容。
多與學歷史的同學討論,他們不同的觀點有助於你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歷史。象上面樓主說的,高中歷史一般不單純考史事實,而要問考生意見及看法,所以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也很重要。
2. 歷史怎麼學才會學好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了.想要把歷史學好.特別是面對文科綜合卷對能力的高要求的時候.想要把歷史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呢.我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探討.
我認為排在首位的是要有興趣.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那對於本來沒有興趣的同學.這個興趣這么培養呢首先你要試著擺正你的心態.不要老是抵觸.如果這樣.神也救不了你.然後.想想你以前看過的歷史劇.讓歷史好一點的同學.甚至可以找歷史老師.讓他們從歷史角度來談談這個歷史劇.你就會發現很多很有意思而你以前不知道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你能發現歷史並不枯燥.而是很有意思的東西.最後.你再認認真真地去聽幾節歷史課.你就發現了我們學校的歷史老師上課都還不賴.雖然我不能保證你能愛上歷史.但我起碼相信你對歷史課已經產生興趣了.
當然.有了興趣.沒有好的學習方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很多同學認為學歷史要訣就是背.錯了.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基於課本之上的理解.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個方便你理解的歷史結構.其實這也很簡單.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因為我們畢竟要面對考試.所以我們在談論學好歷史的過程中也絕不迴避考試技巧的問題.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
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最忌諱的是認為自己不會.就什麼都不寫.最後.答題的時候.字跡一定要清楚.要答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每點內容不要羅嗦.但一定要把要點概括地講出.每點都要用序號標明.這樣才能清晰明了.
3. 如何學習歷史怎樣才能把歷史學好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歷史學習,重在以下幾點:
1.要有興趣
你要對歷史課有興趣你才會主動地去學,不要抱著一種如果不考歷史我才不去學的心理。興趣是種很微妙的東西,你有了興趣,你就能很快地把知識點記住,能很好的去理解和領悟在歷史現象背後所蘊涵著的歷史規律,能得心應手地分析歷史問題;如若反之,無異於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苦苦煎熬,但卻煉不出火眼金睛。
2.要理解
歷史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但是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3.要學會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
對於「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同學們也許會很陌生。其實,所謂橫向比較,就是習慣於將某個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事件與同時期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所謂縱向比較,就是習慣於將某個國家和某個地區的歷史事件從古到今進行比較。
4.要善於歸納總結
要將一類事件從古到今,或一個時代某些方面的成就等等歸納起來,用專門的筆記記錄下來,記憶時按照歸納的方面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記憶的速度,而且可以提高記憶的質量,甚至可以幫助你分析解決問題。
5.多讀一些關於歷史的書,如《中華上下五千年》等。
4. 怎麼樣把歷史學好
你要是有耐性就看完它
保證對你有用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歷史發展猶如一條長河,任何歷史事件都是發生在特定的時間里,時間是構成歷史概念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嚴格要求學生牢固而准確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歷史年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悠悠歷史長河,年代既多又雜,單單一個五千年文化的中國就足以讓大多數學生頭疼了,若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國家,豈不讓學生更是談「史」色變。即使靠死記硬背記下來,但時間一長,也往往會弄得張冠李戴、笑話百出。
那麼,面對如此多的國家,如此紛繁復雜的歷史年代,應當如何記、如何背才能更有收效呢?根據幾年來的教學經驗,現就這個問題,簡單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順口溜記憶法
即藉助於某些通俗押韻的/頃口溜,將歷史事件記住。以中國古代史朝代的更替為例,可將朝代順序編成順口溜:「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短短的二十八字,就把中國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漫長歷史概括進去了。又如清朝皇帝的順序:「努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十二個字記錄了清朝十二個皇帝,這方法既記得牢,又不會顛倒順序。
二、特徵記憶法
即在熟悉歷史事件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找出具有特徵數字的重要年代來加以記憶。它可分為兩類:
(一)一肩雙挑數字:即中間一個或兩個相同的數字,它的前後兩個數字相同組成的年代。如: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滅亡埃及。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
383年,淝水之戰。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1881年,蘇丹馬赫迪反英大起義。
(二)重復數字:即兩組年代數字相同重復出現。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818年,馬克思誕生,德國十一革命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
三、順序記憶法
這種記憶是最普通的記憶方法:即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利用自然數順序排列記憶。如: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滅遼。
1127年,金滅北寧。
1234年,蒙古滅金。
1392年,高麗建立李朝,改國號為鮮朝。
1492年,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
1592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萊剋星頓槍聲,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
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獨立宣言》發布,美利堅合眾國成立。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
四、間隔(跳躍)記憶法
即根據中外數千年的歷史事件,通過掌握重要歷史年代間隔若干年的特點來幫助記憶。如間隔兩年的:
1911年,辛亥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7年,張勛復辟,護法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孫中山逝世,「五卅」運動,省港工人大罷工。
1927年,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等。
又如間隔五年的:
1487年,迪亞士航行到好望角。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
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又如間隔十年的:
1901年,《辛丑條約》。
1911年,辛亥革命。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
1941年,皖南事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以上這些年代數字的排列,雖然是硬性編排在一起,缺乏意義。但是由於經過排列組合,也有巧合之處,可以掌握年代的間隔特徵,易於記憶。
五、對稱記憶法
即指將公元前相對稱的歷史年代聯系起來,便於記憶。如公元前476年,春秋結東戰國開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王滅亡,西歐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度開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221年,後蜀(漢)建立。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起義。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
六、對照記憶法
即將發生在同一年的中外歷史事件,系起來記憶,這樣可以引起聯想記憶。如
公元前594年,(中)魯國實行初稅畝倫改革。(外)雅典梭倫改革
1689年,(中)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外)英國通過《權力法案》。
1861年,(中)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外)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1864年,(中)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外)第一國際成立。
1937年,(中)「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外)德日意軸心國形成。
1941年,(中)皖南事變。(外)德國突襲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七、上掛下聯記憶法
即把握住一個歷史年代加以上掛下聯,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如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上掛一百年1689年,是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下掛一百年是1889年,是第二國際的成立。
1851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上掛五百年是1351年至1364年,元末紅巾軍起義。
八、歸類記憶法
即把性質相同的歷史事件,加以歸類記憶。如中國共產國黨領導的三次統一戰線:
1924年,國共兩黨合作,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1949年,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建立。
又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武裝起義。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1792年8月,巴黎人民攻佔王宮。
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推翻吉倫特派統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次突然襲擊。
1939年9月1日,德國襲擊波蘭。
1941年6月22日,德國襲擊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九、顛倒式記憶法
即把歷史年代的數字顛倒次序記另一個年代。如:184年,黃巾大起義,顛倒年代數字481年,法蘭克王國建立。
1271年,元朝建立,顛倒過來為1721年,彼得建立俄羅斯帝國。
十、推算年代起迄記憶法
即將一般歷史事件劃分成歷史階級,只要記住一個年代,即可推算出另一個年代。如我國奴隸制社會夏、商、西周大約經歷五百年,記住夏朝建立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向下推算五百年即是商朝建立於十六世紀,再向下推五百年,即是西周建立的年代。又如太平天國運動長達十四年之久,只要記住1856年金田起義,即可推算出)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除此以外,記憶的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求多記多練,才能牢固地掌握住這些重要的歷史,也才能不混淆歷史年代
5. 學習歷史有技巧,怎麼把初中的歷史學好呢
學好初中歷史的方法就是,善於做筆記、集重點、記方法、會標注疑惑及似是而非的知,必須養成嚴謹的讀題、審題、做題習慣。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歷史學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6. 如何能把歷史學好
一、看書
首先是要會理書。所謂理書,就是理清教材的內容,結構層次。理書的方法有多種。
1、是四題法。所謂四題法:就是專題、課題、標題、問題去邊讀邊理書。
2、是事件中心法。所謂事件中心法:就是圍繞事件把事件的背景(原因、條件、)過程(標志、開始、發展、高潮、轉折)、結果(意義、作用、影響)
3、是因果鏈法。所謂因果鏈法就是以因果關系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講解蘇聯社會主義運動史時,一戰引起革命,革命引起外國干涉,干涉帶來困難,困難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危機,克服危機實施新經濟政策。
其次,注意書上容易忽視的地方。這樣做,不是為了記住這些地方,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主幹知識。例如:1、目錄:每本書前的目錄,認真閱讀思考,一來可以抓住一課的主幹知識,強干弱支。二來可以上下聯系,理解本課在全冊中的地位,也可與上下課知識形成聯系,理解知識線索。三是依照目錄,從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等不同的角度發現、歸納、整合同類知識,提高綜合能力。2、導言:導言中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從中發現學習本課的任務;導言中的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本課的重點知識。3、課文中的插圖:可以用來加深對課文中相關知識的理解。首先,要善於觀察,抓住其中隱含的歷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識圖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圖中的圖示含義、線條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國名的變化;了解人物圖中的神態;發現景物圖中的細節和特徵等。4、學思之窗與歷史縱橫:它是一課主幹知識的補充解釋,雖然不作考試內容要求,但復習到,有助於我們理解重點知識。尤其要注意其中引用的文獻材料,它是史實來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學習時,注意其出處,聯系課文相關內容,解讀其中語句的含義,這樣能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論從史出、史證結合的學習方法。5、注釋:有些課文下頁有注釋,認真閱讀此處,便於理解相應的歷史概念。6、本課測評:每一課都設計有題目,這其實就是再一次強調了本課的重難點。總之,熟知課本知識,是歷史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歷史知識理解的過程,為其它能力的提高必將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你在復習中真正感覺到了「歷史知識是可以反復玩味的」,溫故而出新。
二、歷史記憶方法
學好歷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記住基礎知識,我給大家介紹幾個記憶的小方法。
第一、分散記憶法。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周後再復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復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
第二、中外聯想記憶法,把不同時期的同一性質的中外歷史現象進行聯系,即學習中國歷史時,聯系同一時期外國的歷史,學習外國歷史時,聯系同一時期中國的歷史。如,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時,可以聯系中國的戊戌變法。背景相似,結果迥異,原因為何,耐人尋味。
第三、線索性聯想記憶法,就是按照某條線索把不同歷史時期的同一類歷史事物進行聯系以達到記憶的方法。比方說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雙減雙交」的內容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還可以聯系解放戰爭時期乃至建國後土地改革的內容。
第四、古今聯想記憶法,這個方法咱們在課堂上用過,在學習祖國統一大業香 港會貴這一標題的時候,我與大家一起回顧了「香港問題」的由來,同時咱們還與台灣問題的產生也作了回顧。
第五、要點提煉法,就是把某一章節的若干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提煉成一些要點(越簡潔越好)來進行記憶的方法。
如:1、可以把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歸納提煉成以下幾個要點:割地、賠款、開口、協稅。
2、可以把鴉片戰爭的影響歸納提煉成以下幾個要點: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的變化(補充:思想的變化,即新思想的萌發)。
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用各種方法來學習歷史,最終目的是取得好成績。怎樣運用已學的知識來取得滿意的成績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三、做題方法
歷史題大體有選擇和材料解析題兩大類。
做好選擇題的關鍵是能否正確審題,審題要求審清題目類型、題干中的重要信息、題干中的限制條件。在這里一定要明確題干所設置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帶著這個問題去看選項,先把錯誤的選項排除,然後再看剩下的選項是否與題意相符,找出最佳選項。如碰到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如果碰到「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現在的選擇題大多是材料式選擇題,做這類題時尤其要注意題中引用的材料的准確含義或者觀點,然後與所學知識作對比,克服思維定勢,堅持從題目中來,到題目中去,不要與材料脫離。
至於材料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材料題也是很好解決的。
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啰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
最後要注意的是,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學習歷史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多與老師同學交流。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同學們總是不問問題,不明白的地方就越來越多,這樣怎麼可能學好歷史呢,所以在這里要鼓勵大家多向老師問問題。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一定要持之以恆,不要臨時抱佛腳。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7. 怎樣把歷史記錄刪干凈
第一種:自定義刪除(即想刪除哪條歷史記錄就刪除哪條) 在網路搜索網頁里的搜索欄中,點擊滑鼠左鍵兩次,會出現以前搜索過的歷史記錄。然後用滑鼠指向你想要刪除的歷史記錄(注意:是指向,不要點擊),這時這條歷史記錄會深色顯示,再點擊DEL鍵,就可以刪除這一條歷史記錄了。這種方法你可以隨心所欲,想刪哪條都可以。 第二種:完全刪除法 在桌面用滑鼠右鍵點擊IE圖標,再點屬性。選上面的「內容」按鈕。再點下面的「自動完成」按鈕。然後點擊「清除表單」,就可以把以前的所有歷史記錄刪掉。如果想以後也把錄用的內容不留歷史記錄,則把「表單」前面的勾去掉。 第三種:用Maxthon清除上網記錄 如果你使用Maxthon瀏覽器來上網,那要清除上網痕跡就非常簡單了,你不需要逐項清除網頁歷史、搜索欄歷史、cookie等,只要點擊「工具」菜單中的「清除瀏覽記錄」→「全部清除」,並在彈出中的對話框中點擊「是」即可。 ie瀏覽器到工具---internet選項---常規里的刪除cookies,刪除歷史記錄,刪除文件,都點下,然後確定
8. 怎麼樣才能把歷史學好啊
其實學好歷史不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1)要你上課認真聽認真畫好老師講的一般上課時候歷史老師講課都非常生動有趣這樣子會促使你去聽他們所講的課自然的就記住了一大半了.
2)對老師一天所講的回家進行復習並且對重點強調的知識進行反復背誦.
3)不要忽視每課對相關內容的背誦雖然開始會覺得每天背下來過些天就忘記了等你,等你回頭在重新復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以前背過的東西只要你重新在背一下就完全記住了並且不容易忘記而且在考試的做題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的找到答案.這樣子也就容易得到高分了
其實歷史不是很難只要你用心一定會學好最後一點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9. 怎樣才能把初中歷史學好
理解記憶法:理解事件的發展,明白歷史事件這么發展的原因,有些內容一定要先理解才能更快速記憶。有很多歷史事件發展過程過長,這個時候一定要化繁為簡,可以運用公式法進行記憶。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
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