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故事怎麼講
在講述一個歷史故事時,你的故事實際在講你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並由此形成一個中心論點,來說明事情是按某種特殊路徑而不是其他方式發展的。考慮到其他的可能,即如果這樣或那樣的情況發生,又或者什麼都沒發生,事情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你解釋了事件實際上的展開方式最終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
歷史學家和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想知道事件背後的意義,它們的發生為何對後續事件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以及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這些問題。就像記者們一樣,他們會問是誰、是什麼、在哪裡、什麼時間以及為什麼。誰對這個事件負責?發生了什麼事?它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候並以何種時間順序發生?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件?通常歷史學家會問更多的問題,比如:其他歷史學家對這一事件有何評論?他們犯的哪些錯誤是我們現在可以糾正的?歷史學家是好奇且不懈的提問者,無論多少史料都可以讓他們提出問題。幾乎所有歷史學家的書寫都始於想要回答關於起源、發展和結果的問題。歷史學家們找到一個謎題,並試著去解答它。當你為一個歷史課程撰寫文章時,你也要這么做——找到一個引起你好奇心的問題,並且嘗試去解決它。如果沒有問題,就不能寫出一篇歷史文章!
㈡ 怎樣才能講好歷史課(優質課)
我雖然不是歷史老師,但我很喜歡歷史,給你一點個人建議:
(我先看了看什麼是優質課,老了啊)
1、任何歷史都脫離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讓學生們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從整體上有所掌握,不斷章取義,要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觀、
2、歷史脫離不了人物,我覺得講歷史應以講人物為主。在開始下一堂之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學習掌握一個歷史人物事跡,自己講出來,並做一個簡單評價。
3、每一個人看歷史都是不一樣的。可以組織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們互相辯論,評價歷史事件、任務等等,在辯論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㈢ 想要給5-10歲的孩子講歷史,應該怎麼做呢
給孩子看的歷史讀物,一定要語言非常流利,故事非常生動,同時在史詩中論斷。都體現出了這一特徵。 當然,向青少年講述歷史必須注意區分年齡和文化程度。小學生講點,作為故事點的中學生要通過講線,把這幾點聯系起來,搞清楚來龍去脈,讓大學生看到事物的聯系、事物的比較、事物的真正本質在陳衛平看來,要給孩子寫歷史,必須先找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所以選擇目標讀者年齡段可以接受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為了引起足夠的興趣,需要採用編劇的手法。 由此可見,以同齡孩子的視角進入歷史現場,回到歷史現場。
小時候看到歷史風雲,是為了振奮自己,了解世界和人心。當然,從小就看了很多歷史書,聽了很多歷史故事,但對於如何將這些養分轉化為面向少年兒童的普及讀物,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他怎麼知道劉邦偷偷對張良說了什麼? 如果沒有以前的歷史記錄,就完全不知道。 他是合理推斷的敘。 給孩子寫歷史,做一個合適的編劇,可以很快把孩子吸引到歷史現場。
㈣ 讀歷史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讀書是我認為的一件正確的事,要長期的堅持下去,是道。那麼讀什麼書,怎麼讀就是術。屬於把事情做對的范疇。
在讀什麼書的問題上,我把歷史定為要讀的書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今天主要就來談一談歷史應該怎麼讀?
以下皆個人觀點。
四、現實意義
升華一下,讀歷史不僅要知道發生了什麼以及後人對這件事的觀點如何。最重要的一點,讀歷史,要指導我們的現在。俗話說“以史為鑒”,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再延伸一下,不僅僅是歷史,多看看我們周邊發生了什麼事情,別人是怎麼看的。但不要人雲亦雲,要客觀、理性的去分析,我應該怎麼看。最起碼,要從中看出哪些事情不能做,別人犯過的錯誤,出過事的地方,我不要做,就降低了自己踩坑的概率。
現如今各路消息滿天飛,很多人可能都是道聽途說,真正知道真相的人很少,這就要求我們理性的去看待問題,盡量避免雜音,探求事件本身的真相。
就像小馬過河的結尾所說的那樣:“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想松鼠說的那樣深。”。這個故事的後續,我曾經想過:小馬回家後又告訴小雞,河水很淺,遂小雞過河,卒。後來大家明白了這件事,可能和自己的身高有關,於是小鴨看到自己和小雞身高差不多,也不敢過河,但是它忘了,它會游泳!這就像在現實世界中一個道理,可能適合大多數人,卻不一定適合自己,凡事必須看到事物的的本質,追根溯源,認清自己的能力圈,才能指導正確的決策。二年級的一個小故事,卻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大道理。
看歷史,看身邊發生的事,也應如此。
㈤ 怎樣講歷史故事
看聽講的對象。不過一個原則就是,不能照讀歷史。其實每個歷史故事都有很多不同的演繹版本,除了電影電視及實在的荒誕的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借鑒的,至少是一家之言。我試過,講歷史故事,能把對應裡面的人物和故事,用現代的語言較為生動的表達,並能結合不同階段的相似或者具有對比意義歷史人物或故事講出來,需要的時候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講的歷史故事效果會非常好。
㈥ 怎樣正確和孩子講述歷史
兒子問,顏良和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們在跟帖里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該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的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起義的農民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劇,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給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電影《關雲長》里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
我其實有個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講給小孩子聽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間的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㈦ 我怎樣給初中學生講歷史
第一,熟悉課標要求,你就自然知道教給孩子們什麼了
第二,遇到的問題是初中生無法理解的 你可以舉例,比如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消極影響,你可以給他們講個笑話:美國代表團參觀蘇聯一二五計劃成果之一——飛機廠,負責接待的蘇聯官員驕傲地對美國代表團說:二五計劃結束時,蘇聯每個家庭平均一架直升機。美國代表團很奇怪:每個家庭要一個飛機做什麼?蘇聯官員:領救濟麵包。這個笑話既解釋了蘇聯的以重工業為中心,又解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對蘇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
㈧ 如何才能講好一段歷史
首先,上課要拋開教案,對所講內容瞭然於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試想一個老師,連自己所講內容都不熟悉,講兩句還要看一下教案,或乾脆照本宣科,講了半天,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講的是什麽,又如何讓學生理解掌握呢?而且只顧埋頭讀教案或課本,哪裡還顧得上學生的反應?至於和學生的目光交流、師生間的互動等等,就更談不上了.前蘇聯學者斯卡特金說過:「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於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實踐證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學內容,講課時能否拋開教案,教學效果會大不一樣.
㈨ 怎麼講歷史故事呢
對於你所說的問題我覺得很好回答。
所謂的歷史故事肯定是按順序來講的。
講歷史故事要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結果這些。
另外講歷史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語言,這樣的事故事更加生動。
㈩ 如何妙趣橫生講歷史
談到商鞅變法,一般讀者的第一反應都是「徙木立信」的故事。從我們的小學課本,到當下各大電視台火熱的國學講壇,談到中國歷史,都少不了商鞅「徙木立信」一環。誠然,「商鞅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怎麼評價也不會過高。」清華大學張國剛教授如是說,想必大多數人也都會有這樣的認識。
但張國剛這里強調的「意義」,卻並非同以往的歷史學家那樣就變法而談變法,就變革內容而談其對後世歷次改革的影響,而是站在縱觀歷史的高度上提出了新論:商鞅變法提倡的價值觀,即不斷地努力工作就能改變自己身份的觀念,把人們的慾望都釋放出來了——對成功的慾望,對財富的慾望等;如何掌控這種慾望,如何對世道人心和現實秩序進行管控,是後世統治者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從管仲的「四維」、賈誼《過秦論》到後世的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所一直在力求解決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