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的歷史年代表怎麼看
其實很簡單。
就把公元前看做是數學里的負數就行了,
同樣的,公元之後的是越往右數值越大,
公元前越往前數值越小,代表的時間就越長遠。
比如公元前235年就是公元前3世紀三十年代,他跟公元前223年想必,早了235-223=12年
2. 如何計算歷史年代
紀、世紀、年代問題
一
歷史學是一門以時、空為維度的科學。談及任何歷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時間段落和空間范圍。歷史的空間范圍這里不去說它。歷史的時間段落則以年為本位度量單位。年也是社會生活的元單位。時間是運動的速度,空間是運動的范圍。年便是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比年小的時間單位有季、月、旬、周、日、時、分等。地球斜著身子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
轉帶來了季節的變化。月最初是月亮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圓缺盈虛一次的周期。公歷的月由此發展而來,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周又稱星期,最初與月相變化有關,恰為月亮圓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體運動為基準。旬、時分、秒的發明是為了精細地劃分時間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時、分秒按照24進位和60進位嵌入日內,分秒不差。周
與年、月之間則不求除盡,讓它周而復始。如一年有52周多。這方面的匹配協調問題已解決得比較圓滿。
在史學界和社會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單位有年代、世紀、千紀、萬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較常用。但在它們與年的匹配協調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其原因在於它們並不是以天體運動或別的什麼運動為基準,而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於是可以這樣約定,也可以那樣俗成。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予和認同。
二
現在通用的公歷紀年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4世紀的希臘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烏斯(Eusebius,260-340)採用了統一的綜合編年法。6世紀的西班牙神學家伊西多爾(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督紀年法,即現行的公歷,它的起點是公元1年(A、D、I)。這個紀年及其起點也是主觀規定,習慣成自然的,並沒以運動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為基準。8世紀時英國教會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紀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數,依次定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沒有在公元前後之間定出一個公元零的[當時歐洲通用的羅馬數字無零(0)的形式],為後來的分歧和爭議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後基督紀年法隨基督教勢力的擴展而得到越來越
廣泛的使用,我國也在辛亥革命後改行公元紀年。
16世紀時,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數段,採用了「世紀」一詞來表示100年的年數段。最早的應用是教會史家編纂的教會史《馬格德堡世紀》。基督教自來有千年王國、千的慶典的教義和說法。現代我國史學界引進後往往模仿世紀譯成「千紀」,其中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三聯書店出版的蘇聯科學院的鴻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冊。也有的學者把幾千紀稱為「第幾千年紀」。我覺得那樣就比前者多了兩個字,沒「幾千紀」好。因為語言詞彙的發展規律便是在准確豐富的基礎上力求簡扼。
20世紀又出現了「年代」一詞,指十年這個時段。但「80年代」英語說eighties,「20世紀70年代」一般簡寫成1970s或1970』s,余類推。俄語則另有寫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為一年代
,十個年代為一世紀,十個世紀為一千紀的三年進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時間度量單位。
從數學上講,世紀的紀年有從0至99和從1至100兩種演算法。公元前的世紀既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也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99年為前1世紀,前100年至前199年為前2世紀……
不過公元前的事比較遙遠,相對不太重要,分歧爭議也不大,這里也就不去談這兩種劃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紀不妨可統一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余類推。如果硬要更精確,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這樣的年份稱為公元前3、2世紀之交的一年,前2、1世紀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紀上半葉、下半葉的時段恰與公元後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紀上半葉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幾千紀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潔比較普遍。公元前一千紀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兩)千紀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類推。當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這樣的年份作為兩個千紀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初期;公元前20-16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公元前二千紀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中期;公元前15-11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前兩千紀下半期;公元前12、11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晚期。
三
公元後的事情離現實較近,紀年逐漸細致化。千紀雖在世界史中也有時用到,但總的說來用得較少。常用的是世紀和年代。世紀本有從1到100和從0到99兩種計演算法,它們各有利弊,各有道理。這主要是個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的問題。加上無公元零年,事情就有點復雜。我想公元後的世紀就姑且定為從0到99為一個世紀。這樣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無法納入某個年代的麻煩。因為一個年份應屬於某個年代,一個年代應屬於某個世紀。年不應跨年代、跨世紀。如果把公元後的世紀定為從1到100,則2001年便是21世紀的開端,而1990-1999年又已統一為20世紀90年代,那樣2000年便無年代可歸屬。把世紀定為從0到99還適應了許多人想早點跨入下個世紀下個千紀的願望。因為21世紀還是公元三千紀的第一個世紀。當然這樣一來公元1世紀便只能是從公元1年到99年。作為一個特例,公元1世紀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點遺憾。以此類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為19世紀,1900年至1999年為20世紀,2000年至2099年為21世紀。21世紀和22世紀構成公元3千紀初期。
特別是要注意的是,在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段問題時,要減去一年即沒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國曾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無公元零年;得減去一年。所以本應在1990年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紀以來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因而出現了「年代」。它指一個世紀的1/10,表示10年這個年數段。從數學上講,年代的紀年也有從0到9和從1到10兩種計演算法。《辭海》1970年版「世紀」條說,亦有主張1971-1980年為20世紀70年代者;1989年版說亦有主張1981-1990年為20世紀80年代者。我覺得年代應統一為從0
到9。例如20世紀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紀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劃分的原因在於,這樣一來,「幾」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這個「幾」,比較方便。例如1970-1979年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還有,這樣外語也便於縮寫,如將80年代簡寫為1980s等。如果年代從1到10,英、俄
語等未見得能縮寫。因為那樣的劃分最後一年要進為1990。不過20年代以前的兩個年代尚無統一名稱或叫法(這也旁證了「年代」啟用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著去補稱它們,本世紀初的兩個十年卻迫切需要定名。我認為,2010年至2019年應稱為21世紀「二十年代」。這樣與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協調。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個「-」(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稱謂要費斟酌一些。漢語和外語都可以說「某世紀第一個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這樣說又不簡扼,難以被全社會普遍接受並流行開來。當然外語的局面簡寫形式仍可為2000s或2000』 s,不進外語的簡寫與口說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語的民族現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間徘徊。漢語的書面形式和口頭表述則應一致。我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稱為零十年代、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幾個選擇中,我認為零十年代最為科學,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與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數軸上)1以前的(自然)數是0。當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點拗口,不大習慣。但在生活中零作為詞素其使用已較為廣泛,漸為人們接受了。例如零點等於午夜24點,現在人們更愛說零點正(整)、零點15分,而不大愛說24點正(整)、24點15分。氣溫表上的零度人們則只能說零度,並在此基礎上說零上幾度,零下幾度。這樣的話,本世紀初的第一、第二個十年也就可以簡稱
為20世紀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眾更樂意接受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潔也未嘗不可。不覺 有一個簡寫問題。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書面形式現在也可以並經常用阿拉伯數字簡寫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類推 ,我們也可將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簡寫為10年代、00年代;但仍讀作用中文書寫的年代,而不讀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3. 請問中國的歷史年份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古代有自己的歷法,並且沿用很久
根據各個年代發生的事件,或者是天象
就可以推算成我們現在使用的「公元紀年"
4. 我國的歷史年代表是怎樣的
中國歷史朝代表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北齊: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遼: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中國歷代紀年表>>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公 元 ) / 備 注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249 西周 前1121~前771 東周 前770~前249
秦 前248~前207
漢 前206~220 西漢 前206~8
新莽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 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前趙 304~329 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後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十國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遼建國於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
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金 5~1234
元 1206~1367
鐵木真於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
西夏 1032~1227
明 1368~1644 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 1616~1911
清建國於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5. 中國的歷史年表的口訣是什麼
常見口訣有四種:
第一種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第二種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
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氐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
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
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
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
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
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
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第三種
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種
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遼夏金元明清。
6. 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年份是怎麼統一的
採用公元紀年體系,使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年份統一,公元227年,在採用公元紀年的國家也是公元22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
(6)歷史年是怎麼擴展閱讀:
公元紀年體系起源
現行西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
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
7. 如何計算歷史年份
從數學上講,從那一年開始到那一年結束,就是從被提到的那一開始年就是實數1, 而不是0。再者,以年作單位,那也就是個虛數,只要是這一年發生的事情,都可認為誰都有份兒。所以1644年,即可算做明朝的也可算做清朝的。也就是個約數,就是四捨五入的問題。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歷史課本里的記載,那也只能是個約數,這是個折中的方案,因為中國的學術派很多,對於普及歷史知識的出版社來說也只有這個方案最好。
如果是那一自由的學派觀點,她基本觀點也許會是明朝是多少多少年幾個月這么長久,而清朝又是多少多少年幾個月這么長久,這樣來定這下這個事情。
8. 中國歷史悠久,中國歷史年代表是什麼
其實不用什麼表,你記住一首詩就行,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這首概括了有明確歷史記載所有歷史朝代。
《中國歷史年表》:是按年排列的、記載中國歷史事件的表格。它對了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該表記述了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部落或朝代的變遷。
原始社會
五帝
(僅僅是部落聯盟首領,非真正的帝王)
約前2528年-前2029年(約500年)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
奴隸社會
夏朝 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禹 偃師二里頭
商朝 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湯
商丘
洛陽
鄭州
安陽
西周王朝 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 周武王(姬發)
西安
洛陽
東周王朝 春秋 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周平王(姬宜臼) 洛陽
封建社會
戰國 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秦朝
前221年-前207年(15年)
秦始皇嬴政
咸陽、西安
西楚王朝 前206年-前202年(5年)
西楚霸王項羽
徐州
西漢王朝 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 漢高祖劉邦
西安
新朝
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建興帝王莽 西安
玄漢王朝 23年10月-25年(2年) 更始帝劉玄 西安
東漢王朝 25年-220年(195年) 光武帝劉秀
洛陽
三國 魏 220年-280年(60年) 220年-265年(45年) 魏文帝曹丕 洛陽
蜀 221年-263年(42年) 漢昭烈帝劉備 成都
吳 222年-280年(58年) 吳大帝孫權 南京
晉朝 西晉 265—420年 265年-316年(51年) 晉武帝司馬炎
洛陽
西安
東晉 317年-420年(103年) 晉元帝司馬睿
南京
五胡十六國
前趙(漢趙)
成漢
前涼
後趙
前燕
前秦
後秦
後燕
西秦
後涼
南涼
南燕
西涼
胡夏
北燕
北涼
*冉魏
*西燕
*西蜀(後蜀)
304年-439年(135年) (多政權存在) (多政權存在)
南北朝 南朝·宋 420年—589年(169年) 420年-479年(59年) 劉裕 南京
南朝·齊 479年-502年(23年) 蕭道成 南京
南朝·梁 502年-557年(55年) 蕭衍 南京
南朝·陳 557年-589年(32年) 陳霸先 南京
北朝·北魏 386年-534年(148年) 拓跋珪
大同
洛陽
北朝·東魏 534年-550年(16年) 元善見 安陽
北朝·西魏 535年-557年(22年) 元寶炬 西安
北朝·北齊 550年-577年(27年) 高洋 安陽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宇文覺 西安
隋朝
581年-619年(38年)
隋文帝(楊堅)
西安
洛陽
唐朝前期
(武周)
唐朝中後期
618年-690年(72年)
690年-705年(15年)
705年-907年(202年)
唐高祖(李淵)
神聖皇帝(武則天)
唐中宗(李顯)
西安
洛陽
五代十國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前蜀
後蜀
楊吳
南唐
吳越
閩國
馬楚
南漢
南平
北漢
891年-979年(89年)
(多政權存在)
開封
洛陽
宋朝 北宋 960年-1279年(320年) 960年-1127年(167年) 宋太祖(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年-1279年(152年) 宋高宗(趙構)
杭州
遼朝
(西遼)
916 年-1125年(210年)
1124年-1218年(94年)
耶律阿保機
耶律大石
上京
西夏王朝 1038年-1227年(190年) 李元昊 興慶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完顏阿骨打
中都
開封
大理國 前大理
後大理 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地方政權 段思平 雲南大理
(大蒙古國)
元
(北元)
1206年-1271年(66年)
1271年-1368年(98年)
1368年—1402年(35年)
鐵木真
元世祖忽必烈
元昭宗
大都
明
(南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1644年-1662年(19年)
明太祖朱元璋
(明安宗朱由崧)
南京
北京
(後金)
清前期
1616年-1636年(21年)
1636年-1840年(205年)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皇太極
赫圖阿拉
北京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末 1840年-1912年(73年)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年-1949年(38年)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北京
南京
重慶
社會主義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至今 毛澤東
北京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9. 中國歷史年代表口訣是什麼
口訣:
民族史,五千年,炎黃帝,是祖先,堯舜禹,古聖賢,夏商周,三代延,春秋戟,戰國劍,秦統一 行郡縣,大漢朝,國盛興,三國分,魏晉勝。
南北朝,又紛爭,隋之後,唐鼎盛。五代史,宋遼金,民族融,元明清。到晚清,國恥疊,鴉片戰,金甌缺,馬關恥,辛丑約,列強凶,喝我血。眾奮起,反宰割,國興亡,人有責。
孫中山,倡共和,廢帝制,載史冊。五四潮,反帝封,南湖船,領航程。抗日寇,眾聯合,終勝利,功顯赫。毛澤東,世敬仰,新中國,立東方。鄧小平,勇開創,施改革,行開放。
中國朝代順序表: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9)歷史年是怎麼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年代劃分:
中國朝代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朝」與「朝代」的區別在於」朝」是當時就有的觀念,如孔子說過「丈於朝」,中文所謂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義。在政治上用來引用當政者政權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權治天下 」 的觀念。
因此「朝」類似現在所說的「國家統治政權」(即國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並非等同於現代定義的「國家」(國在中國古代從部落聯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諸侯國」,是一種地方政權管理單位)。
「朝代」則是後人方便劃分歷史的稱呼, 「朝代」 理論也都不是近代學者發明的,也是古代官方為了區分某政權的歷史時期所定的既有劃分法則。
最明顯的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個「朝代」很明顯不是只一個「朝」,而是由多個不同政權,如晉朝、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等「子朝代」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與北朝,南朝的宋、齊、梁、陳則各別都是以「朝」為劃分標准。
10. 歷史年代表
中國歷史年代表∶
1、原始社會
五帝∶炎帝、黃帝、堯、舜、禹
約前2528年-前2029年(約500年)
2、先秦時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東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戰國∶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漢時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漢朝∶
西漢∶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東漢∶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漢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吳;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吳∶222年-280年(58年)
晉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晉,東晉;
西晉∶265年-316年(51年)
東晉∶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齊∶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陳∶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東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齊∶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時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後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後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891年-979年(89年)包含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前蜀,後蜀,楊吳,南唐,吳越,閩國,馬楚,南漢,南平,北漢;
7、宋元時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遼金夏
遼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遼∶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國包含前大理,後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時期
明∶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1644年-1662年(19年)
後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時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
(10)歷史年是怎麼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經歷了幾個社會形態∶
一、原始社會
人類蒙昧時代∶公元前100世紀以前
舊石器時代∶ 約公元前100世紀-公元前41世紀
華夏文明初始時代之三皇(部落聯盟首領)傳說時期∶公元前41世紀到公元前26世紀
華夏文明初始時代之五帝(部落聯盟首領)傳說時期∶約前26世紀-前2070年
二、奴隸社會
1、萌芽階段∶前2070年-前1559年
2、發展階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階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會
1、萌芽發展階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統時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時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時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時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沒落時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封建崩潰時期∶1840-1912年
2、封建終結時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
初級階段∶1988年-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