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三歷史解答題怎樣才能答到點子上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抄材料」
材料型試題提供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尤其是「根據材料總結……內容/措施/特點」之類的試題,答案往往隱藏在材料中。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足夠豐富,很多時候,考生只需把材料中的「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出來,然後根據需要進行「再加工」(抽象、概括、歸納)即可作答,我們不妨稱其為「抄襲」藝術。
當然,「抄襲」的時候要掌握技巧,一般不要「原文照抄」。「抄襲」的類型很多,或抄襲大意,或抽象概括,或同義詞(反義詞)替換,或文言文轉換為白話文,或把歐式語言轉換得符合中國語言習慣,或把口語轉換為專業術語,或長短句互換等。總之,既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又要對有效信息能進行完整、准確、合理的解讀。
3「背課文」
盡管當前的高考很少會有直接背誦教材就得分的試題,但很多時候,試題的設問還是與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考生通讀材料和設問之後,如果無法從材料中尋找到答案,也不必緊張。此時,可嘗試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所學教材相對照,以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一章、哪一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關聯在一起,以便於找准答題的方向。當然,這種聯系可能是凌亂的,可能涉及到教材的許多章節。這就需要考生喚醒記憶力,把與試題有關的教材知識「調動」起來,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知識「大挪移」。此類方法多適用於原因、影響、評價類試題。
4讀――解答的前提
「讀」即閱讀材料,具體應掌握以下原則:
(1)先讀設問,再結合設問閱讀材料。
帶著問題閱讀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確,而且便於從材料中找尋有效信息。
(2)重視兩頭。
材料的首尾兩頭多為段落的中心語句,內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
(3)看出處。
材料的出處常被同學們忽視,但是這些文字往往會給我們提供某種暗示或引導,有利於我們利用熟悉的課本知識去解讀陌生的材料。
(4)劃層次。
5找――解答的關鍵
「找」即找有效信息、找答案。
(1)根據標點符號判斷段落結構,確定信息源。 「、」和「;」表示多個同類信息的並列。「。」表示一個完整信息的敘述完畢。「……」在材料中多表示與解題無關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說「……」的前後有可能會隱藏著有效信息。根據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線劃出相應的層次。
(2)根據設問要求找信息,確定答案來源。
在設問中,常有如「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等類似文字。解題時,須對這些限定詞語予以關注。
①「根據材料……」:這種設問多表示答案主要通過材料來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現在材料中。
②「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答案還得求助課本知識。
③「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這種設問表示僅僅依靠材料還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過課本知識來補充完整。
6答――解答的體現
「答」即答題,這一點往往是大家容易忽略的,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最後一步。
(1)一題多問時,應對所答內容進行區分,先寫出題目的中心語再進行答題。
(2)注意設問分值。學會根據分值確定答案的多寡。
② 高中歷史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題都是根據高考導向而出的。一般都是出一段材料,閱讀材料,然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這就需要首先要讀懂材料,然後看看所問的問題,看看與過去所學過的知識怎樣應用上。一定要理解題意。做好這種題的前提是要對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會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③ 高中歷史選擇題有哪些答題技巧
1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完全版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22017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匯總
一、 明確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根據題干,確定題目時限,特別要注意一些隱藏的時間信息,再聯想這個時空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知識點去做題。
④ 高中歷史大題答題技巧
首先是扣題,最好把題目材料中你做認為的關鍵詞都劃下來,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逐一篩選作答。在答題的時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質的(得分關鍵),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網,注意廣度為先,再追求深度)記得結合材料。
另外還要注意題目分值→此項適用所有文科大題。兩分少答,點到本質即可;四分略微擴充;六分、八分、十二分,盡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語料,就像萬能金句這類的,實在不知道答什麼也不要空著,把句子搬一點上去,說不定能踩點給分。
當然,好好看書也是必要的,如果本身對歷史並不感興趣的話,就刷題好了,培養自己的題感,也不求多,按照課本的順序每個大的知識群來幾道題,保證全面覆蓋就行。
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⑤ 歷史答題技巧高中
選擇題解題技巧 「三看三思」的方法
審題干「三看」: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看關鍵詞語,明確內涵外延。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三思:思是否符合史實;思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思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特別要注意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非選擇題解題的「五步法」
1.先仔細研究問題,准確把握問題的要求。
2.帶著每一個問題認真閱讀題目所給的相關材料,正確、全面理解材料含義,邊閱讀材料,邊把與該問題有關的關鍵字、詞、句,甚至標點符號,分值都勾畫出來。
3.分層,材料越長,越要處亂不驚,要一層一層來找層意,就是找段句號的關聯句,每個段句號就是一個意思,每個關聯詞的轉折和並列就是另外一層意思或者兩個意思的構成,這樣就會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應。
4.回憶所學過的有關史實,觀點及方法,根據問題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煉觀點。
5.歸納整理,以簡煉准確的文字去表述。
⑥ 高中歷史的答題技巧
一、單項選擇題: 1、認真閱讀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和要求。應先審清題乾的意思,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限制語;
2、閱讀選擇題的選項,理解選項的意思。
3、先選出錯誤答案。最後保留一個正確答案。因為有的答案也對只是范圍大。或者有的題是最佳選擇。判斷型選擇要先採用「一票否決法」即凡是含有錯誤的選項的題肢均給予否決,降低難度,最後再驗證一下。 4、選擇完成後,把題目和答案連起來讀一讀或想一想,看看選擇的答案是否正確。
5、每個選擇題的答案基本限制在30秒鍾之內。
6、如果出現不會答的選擇題,最後還有時間,或自己非常清楚這個選擇題考察的知識的位置,可以在30秒鍾內查到,可以查書或資料。
7、單項選擇題只能選擇一個答案。
8、選項的序號A、B、C、D一定要寫清楚,決不能連筆,既象B,又象D。
二、材料題 1、快速閱讀材料,理解材料的大意。仔細(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問題,理解問題的要求。找出問題中的關鍵詞和答題角度。(每個關鍵詞可能就是一個答題角度)
2、 帶著問題繼續細讀材料。徹底理解材料的意思。 3、 找出熱點問題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繼續增加答題的角度。 4、 根據問題所給的分數,確定答案的多少和條數。如1——2分答一條。3——4分答兩條。5——6分答三條。7——8分答四條等。
5、 如果你所確定的答案角度多,所答題給的分數又少,你就要選擇最能說明本題內容的答案寫在最前面。或者把幾個方面的答案,融合在一起,(不是機械的堆集)概括性地去作出答案。
6、 要靈活去答題,不要死搬課本的知識。
7、 要用課本的知識去答題,即回歸課本,不要用自己的語言隨便說。或機械的重復材料內容。
四、分析說明題 1.先是要審清題意,找到題目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點,再篩選最隹的知識切入點。 2.常見的題型主要有如下幾類: (1)「說明、反映」類:解答這類題先回答本身講述的是什麼問題,再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回答這個問題的實質即通過什麼反映什麼。 (2)「啟示」類:先找出材料所敘述的問題(現象)產生的原因或材料中人物事件的特點,也就是先回答出「材料反映什麼」然後再在此基礎上回答學習(堅持)好的,摒棄錯誤的。 (4)「建議」類:A)在閱讀材料後,先找出教材相關的知識點,然後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建議,但要注意建議的角度和所提建議的可行性。B)解答這類問題還要注意思維的廣度,當從某一角度找不到合理建議時就要另換一角度
5、五分條。要分條寫出答案。既不要寫1——2條,也不要寫的條數太多如10多條。基本上定在2分1條。 6、六是扣題作答案。最後要扣題並清楚、工整的寫出分析說明題的正確答案。 6 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⑦ 高中歷史答題的過程中有哪些技巧
我覺得對於高中歷史來說沒有什麼技巧。遇到基礎題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死記硬背,如果是論述題的話可以結合一些自己讀過史書上的一些例子,這樣會得到更高的分數。
⑧ 歷史選擇題的做法高中
主要還是你自己要熟悉那些知識點,但你知識點如果熟悉的話,做學習起來就會很熟悉。
⑨ 高中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選擇題解題思路之研究
歷史學科是文綜中比較重要的學科,從高考分值看100分,從學科本身的難度看,歷史被稱為文科中的物理,從國家對歷史的程度看,現在以及高考改革之後,歷史都是必修課,所以歷史是文科生乃至高中生要重視的一門學科。
歷史是一門科學,史料浩瀚無邊,體系博大龐雜,今天高考裡面,不是考哪個版本的歷史教材,而是考的歷史知識,歷史分析能力,歷史的學科素養,這也是很多學生無從下手的原因。史學強調論從史出,不同的史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甚至相反的結論,歷史強調證據,一個觀點需要多方面的史料論證,這在歷史考試試題裡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歷史高考試卷分為兩大部分:主觀題與客觀題,客觀題12道選擇題,每小題4分,這個分值不得了,錯一個就是四分,如果客觀題能全對,基本上歷史高考高分沒有問題了,可是從最近幾年歷史考試看,客觀題得分並不是很理想,有的學生甚至只對幾個,大大影響文綜成績。俗話說「得文綜得高考,得歷史得文綜,得選擇題得歷史」,足見歷史選擇題的分量。選擇題是小題,可分值不小。那麼選擇題如何才能做好?有沒有方法?答案是有的。山大師范大學附中一位特級教師說,」高考題一定是可解之題」。根據這幾年我對歷史高考的研究,大概總結了這么幾個類型的選擇題:
一、熟悉當中考熟悉
熟悉當中考熟悉是指材料不陌生,給的選項的說法也不陌生,這樣的題目最簡單。因為材料和問題你都熟悉,難度較低,屬於容易題。例如:
商朝王室設置」多賈「一職,為王室購買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業,並允許多賈參與祭祀祖先的儀式;唐宋時期,設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 )
A海外貿易空前發達 B工商皆本思想發展
C商人地位不斷提升 D重視對商業的管理
題干中給的材料涉及商代的商業是工商食官,商業屬於國家行為,而且商人當時的地位不低;唐宋時期,國家設立市舶司,管轄海外貿易,這說明商業行為國家也非常重視,兩則材料疊加,找出共性是兩個時期國家都設立管理商業的機構,加強對商業的管理,答案D浮出水面。A海外貿易空前發達這個問題商代材料不反映,B工商皆本思想發展不符合封建時代的經濟基本政策,封建時代重農抑商是不斷強化的;封建時代社會階級結構是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故而C也不對。我建議這樣的題目用材料疊加法,選全面的就是正確選項。
二、熟悉當中考陌生
熟悉當中考陌生是指材料情景熟悉,而選項的說法有悖常理,和教材講的主流觀點不符。這樣類型的題是考察歷史學科素養的典型題目,能充分體現論從史出的學科思維,這種類型的目要敢於打破慣性思維,緊扣材料情景,嚴格從材料得出結論。例如:
第聶伯河水電站於1939年建成,該水電站由蘇聯和美國技術專家設計,美國通用公司承攬,借鑒了加拿大阿達姆伯克水電站與拉加貝爾水電站的建設經驗。第聶伯河水電站的修建說明了( )
A斯大林模式蘊含新經濟政策因素 B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
C美蘇合作共同抵禦經濟大危機 D 蘇聯改變了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
題干中的材料是熟悉的,第聶伯河水電站熟悉蘇聯的,1939年是熟悉的,二戰爆發的時間,通過這兩個熟悉我們否定了B和D選項,因為二戰爆發,歷史進入了二戰時期,1939年斯大林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才形成三年之久,不可能改變體制,何況一直到蘇聯解體都沒有改變這個體制。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恰是蘇聯借用危機大力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這正是新經濟政策的運用,從而和A項是吻合的。A項的觀點恰恰是和教材的觀點是相反的,因此計劃經濟體制只是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不是政府不引進技術和資金,這是不矛盾的。
三、陌生當中考熟悉
陌生當中考熟悉是指材料情景不熟悉,而答案選項觀點熟悉的題型,這類題和第二類題型難度相當,這類題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有效信息和教材觀點相銜接的能力。例如:
周朝機讓之禮分為三種: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至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這最能反映
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 B血緣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
C禮樂制度及其復雜和繁瑣 D禮樂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
這道題說的是周朝行禮,對於很多學生講並不熟悉,可是答案的選項說法學生都知道,那麼究竟選哪個?要看材料的內容,「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至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在此可知有婚姻,無婚姻,同姓賓客,行禮有區別,有上下,意思直接指向答案D的說法。
四、陌生當中考陌生
這一類題目是指材料和答案說法都不熟悉,這類題最難,重在考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既要閱讀捕捉有效信息,還要整體把握材料的邏輯思維,同時調動大腦中的歷史時空知識儲備,勘稱難題,最近幾年這類題目有所減少,但是仍然會出。例如:
誠信審判是羅馬法的重要原則,最初的「依誠信」完全依賴當事人的宣言與承諾,具有濃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實質性的法律審判;在之後的法律實踐中,西塞羅將誠信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即用證據證明自己的「誠信」與「不明情況」。西塞羅的主張說明羅馬法( )
A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強調證據在法中的作用
C開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D具有靈活的法律特徵
本題目說的是羅馬法誠信審判要注重證據,使得誠信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這是材質中西塞羅解決原來實質性法律審判的缺陷的主張。誠然,關於誠信審判教材是一丁點都沒有講,但根據設問我們可以得出西塞羅注重證據在誠信審判中的作用。
總之,以上四大類也不能涵蓋所得選擇題類型,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出解題的思路,關於選擇題要多練,多總結,多思索,多歸納,多比較,形成類型系統,這樣我們就有了套路,有了做題的方向。本人關於選擇題的研究有些浮淺,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共勉!
⑩ 歷史答題技巧高中模板有哪些
1、拿捏詞義的輕重:近義詞雖然表達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現事物的某種特徵或程度上,往往有輕重之別。辨析時就要注意區別。
2、限定詞義的范圍:有些近義詞雖指同一事物,但所指范圍卻有大有小,這種分別也是辨析近義詞的一個標准。例如:「邊疆」「邊境」「邊界」范圍是越來越小。「邊疆」指遠離中心的地方,靠近國界的領土。
3、揣摩詞義側重:有些近義詞雖指意義相似,但由於詞素構成不同往往所指的側重點不同,使用就有所不同。例如:「景色」與「景點」,「景色」側重指景象、情景。「景點」側重指景物的地點。
4、分清詞性和語法功能:近義詞一般詞性相同,但也有詞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例如「誕生」與「誕辰」,前者為動詞,後者為名詞,詞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5、語感與第一印象:選詞填空題還考察學生的日常詞彙和語言積累,許多固定搭配或者約定俗成說法,憑借語感即可做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