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梳理歷史知識
主要歷史重點內容,比如說先後順序還是要知道的,什麼時間段是哪個皇帝,那個皇帝在位多長時間,在位期待發生了哪些重要的事情,設計到了哪些人物,這樣就好理解了。
不管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軸心點離不了一個時間為線索。所以首先你要把整個的歷史框架做一遍梳理,比如哪個時間段是什麼朝代,歷經多少年,交替後又是哪個。另外,要記住,這個時間所發生的大事,重要的歷史人物,是否有承前啟後的關系等。
『貳』 如何梳理歷史知識體系
我在推薦一些方法,都是我自己總結的:
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高一時在50多人的班裡排在倒數七八名上,高二學文,非常努力排在班裡十幾名,高三穩定在前五名,高考考了班級第一,達到了廈大的分數。兩年的時間上一本都夠了。只看努力程度和方法。努力在於量的積累,法方決定效率的高低。
對文科的六學科來說,文綜是最好提高成績的,我的經驗是這樣的:
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
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尤其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優勢在於1、有興趣2、記憶力強3、才是理解。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一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周末時間可酌情復習。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
4、千萬不要花費大把大把的時間在筆記整理上,長個心眼,充分利用輔導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學的。
政治學科相對簡單 需要背誦的少 記住不難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題 掌握答題技巧就行
地理學科很活 但首先還是得背 只不過地理更注重歸納和實用。而且腦子里一定要有一個「地球儀」。
重點:結合書本看地圖冊啊
1、中國區域地理、世界區域地理。
各個區域的特點,經緯度,海洋,洋流,島嶼,山脈,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資源,地貌,氣候,植被等等要素。
2、課本理論,比如地方時,公轉自轉,地轉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氣環流,洋流分布,氣旋反氣旋,鋒面,等高線,等壓線等等基礎知識。
3、各種氣候、地貌、自然環境問題形成原因。
建議:
1、按章節進行知識歸納整理並記憶,可參考歷史建議1;
2、充分利用地圖冊,對應章節進行區域地理經緯位置、地形、氣候、城市交通、資源等等要素的觀察和記憶;
3、多做區域分析題。
4、家裡掛個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有時間就看看。
對於數學,我的方法是堅持每天做一張卷子,半張也行,或者為了有條理可以按章節做課後習題,以基礎題為主,特別有難度的可以放過,總之做一個類型就保證一個類型,高考基礎題很多,個別幾個難度大的不會也能120左右。
如果有餘力,再把個別難題好好鑽研下,其實也就幾個類型而已。
語文和英語怎麼說呢 同樣需要背 語文的基礎知識點 英語的片語固定搭配等。
英語語法最好有一個系統的整理,可以讓老師給找本書或者,做好筆記,或者復印同學筆記。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進退,只檢討自己腦子里記住的是否越來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試都作為查缺補漏的機會,成績短期不提高也要堅持,不要急於求成或自暴自棄。
『叄』 怎麼用最快時間梳理明朝的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武力強大的秦朝、名揚海外的唐朝。不管是哪一個王朝,都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
『肆』 歷史文化如何梳理
不管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軸心點離不了一個時間為線索。所以首先你要把整個的歷史框架做一遍梳理,比如哪個時間段是什麼朝代,歷經多少年,交替後又是哪個
『伍』 如何梳理三國時期的歷史呢
三國雖然亂,但這段歷史其實並不是太復雜,只是因為戰爭太平凡,導致了人才更替過快,出場人物眾多,讓人一時間有些理不過來。
這之後就沒那麼亂了,反正就是這三個國家打來打去!
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陸』 歷史怎麼歸納
歷史歸納其實很簡單。
比如歷史事件改的歸納:1,。事件名稱,2事件時間3.事件的影響(優缺點等)
再比如歷史上政治改革的歸納:1內容2年代3.改革的效果(優缺點)
你只要照著這個步驟來,歸納不成問題,但是你還得有一個良好的記性
『柒』 如何整理世界史
首先我不太清楚題主所說的整理是到哪種程度的整理,如果是學習應付考試之類的,記一些關鍵的事件以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就差不多了。
但如果是作為世界史的歸納呵研究的話就要多花點心思了。我記得有一位世界史的編輯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史絕不是簡單的概括幾個國家的歷史總和。大概是這樣說的。
不過話說回來,研究歷史一般是通過時間順序:
其實所有的事情發生都有一些很微妙的地方,人就是在這種微妙的地方產生變化,知道今天這樣的現狀。所有整理世界歷史,要從頭開始,一切的源頭開始,從人類的起源開始,即類人猿使用工具的時期以及出現農耕時期,就比方說這個時期里,人類起源之後,類人猿是怎樣蛻變的,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蛻變,是哪個點的影響產生了這樣的蛻變,是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變化的,按照這種邏輯基本就能整理比較清晰主線了。(題主要自己體會這句話的意思。)後面的事件整理方法也是一樣的。事件的整理就是時間的整理,但是質的變化不能用時間來整理歸納。
『捌』 五代十國是一個烽亂群雄割據的時代,當時的歷史應該怎樣梳理
中國作為最古老的國度,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五代十國就是其中最為精彩絕倫的篇章之一。
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北征契丹,取得勝利,打退了契丹後,劉知遠成立漢國,史稱「後漢」,但是治國手法卻十分殘暴,導致大臣叛變,郭威滅後漢,建「後周」,不過漢國的殘余勢力在山西一帶繼續活動,979年北宋軍消滅,最終宋國統一神州大地。
『玖』 歷史的脈絡怎麼整理
按照時間年表來記很簡單,例如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開始,接下來是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然後了解這些時代的開端、發展、高峰、及衰落的個大事件。例如:各個王朝的統一與破滅、新中國的成立。熟記各個重大事件的發起人與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然後將年份與發生了什麼事件串連在一起,這樣你可以在筆記左面按時間順序寫,右面寫下這一年發生了什麼。最好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寫在一起,你們的課本後面的附錄就是這樣的,按照這個來學習歷史就會很簡單。對,就像那個網友說的畫思維導圖一樣。好比時間是一條線,然後將事件像飾品一樣按正確的順序穿上去就好了。希望這些應該會對你有所幫助。
『拾』 歷史學習 歸納方法
首先是歷史記憶法: 歷史難記,容易忘記,這是同學們在學習歷史中的普遍反應。因此,要想學好歷史,必須根據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掌握科學記憶的方法。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 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等等。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 <收起
無限粉S0106 | 2013-12-14
3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