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怎麼治

歷史怎麼治

發布時間:2022-05-28 18:02:08

❶ 歷史差怎麼辦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

❷ 初三歷史 完全不懂怎麼辦

最佳答案考點 1:中華文明的起源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元謀人
時間: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地點: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
2、北京人
時間: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裡。(黃河流域)
二 、原始的農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時間 :距今約六千多年。
地點:浙江餘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
2、半坡人
時間: 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農具和農作物: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三、神奇的遠古傳說
1、華夏族的形成 炎帝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後來發展成華夏族,成為漢族的前身。
2、炎帝:號神農氏,教民農耕,是農業生產的創始人。「嘗百草」,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
3、黃帝——人文初祖 (後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文明的創始者。)有許多發明創造:做兵器,造車、船、宮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堯舜禹:相傳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堯舜禹。當時採用禪讓制,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禪讓的依據:有德有才)
堯:節儉、樸素、愛民。
舜:吃苦耐勞,孝順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點 2: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啟開始,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約 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
2、政治: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大敗商軍。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
2、政治經濟制度:分封制,土地國有制。
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四、東周
(1)春秋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春秋五霸。
齊桓公:最先稱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會盟。
晉文公:「退避三舍」。
楚莊王:問鼎中原。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2)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形勢圖) (東齊、西秦、南楚、北燕、趙魏韓在中間。)
(3)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
2、內容: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耕戰;推行縣制。
3、影響:廢除了舊制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鬥力,使秦國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後兼並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4、啟示: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付出血的代價;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終究會取得勝利。同時我們要學習商鞅勇於改革、勇於創新,和他的獻身精神。
考點 3:統一國家的建立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秦朝的統治與秦末農民戰爭
(1)秦朝的統治
1、統一時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秦始皇圖)
2、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南到南海,北到長城一帶。(考圖)
4、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局面。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2)陳勝吳廣起義
1、地點:大澤鄉(安徽)
2、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的推動下,劉邦項羽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起義具有革命首創精神。
二、漢朝的統治
1、西漢
時間:前202年,劉邦建立,都城長安。
漢初:郡縣制,分封制,休養生息政策。
西漢的強盛:漢武帝統治時出現大一統局面。
2、東漢:時間:25-----220年。建立者:劉秀。都城:洛陽。
三、秦始皇,漢武帝
(一)秦始皇——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
功勞:1、實現統一,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鞏固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深遠。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有利於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4、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開發南疆。
過 :統治殘暴: 賦稅繁重,刑法苛嚴,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滅亡。
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背景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措施:1、政治:頒布推恩令,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將地方上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
4、軍事:派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規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北部邊郡的威脅。
結果:出現大一統局面。
四、絲綢之路
1、張騫通西域
西域:漢朝時,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區。
目的: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受漢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影響: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況和西域人像和漢朝交往的願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2、絲綢之路
開辟時間:西漢漢武帝時。
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到達中亞、南亞、西亞,再轉運到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考點 4: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政權分立的基本情況
(1)赤壁之戰: 208年
1、交戰雙方:曹操VS孫劉聯軍
2、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3、影響: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2)三國鼎立(形勢圖)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後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222年,孫權稱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
263年,魏滅蜀。280年,西晉滅吳,三國歷史結束。
(3)兩晉
西晉 265年,建立者司馬炎,316年滅亡
東晉 317年,建立者司馬睿,都城健康。
(4)南北朝(420-----589年)
南朝:宋 → 齊 → 梁 → 陳
北朝: 北魏分裂為: 東魏 → 北齊
西魏 → 北周
二、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主要內容
1、實行官吏俸祿制,嚴懲貪污;
2、頒布均田令;
3、遷都洛陽;
4、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加強民族融合的具體措施)
a,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b,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c,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
d,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e,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f,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2) 歷史作用: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2)、人口南遷
時間:東漢末年至北魏統一前
地區:益州、荊州、揚州地區及閩南流域和嶺南地區
結果: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
三、江南的開發
時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原因:1、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南遷,帶去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2、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
3、南方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安撫南遷流民。
4、政治重心南移。
5、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雨量充沛,氣候濕熱,土地肥沃)
6、大量農作物的引種和推廣。
7、南北方勞動人民交往和辛勤勞動。
史實:1,興建許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開墾為良田。
3,江南種植水稻為主,綠肥、牛耕、糞肥推廣。
4,小麥的種植在江南推廣。
5,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也得到開發。
考點 5: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建立
隋朝:581年,楊堅建立,定都長安。
唐朝:618年,李淵建立,定都長安。
二,政治
1),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原因:吸取隋亡教訓,減免田租,提倡節儉等
表現:輕徭薄賦,提倡節儉;
知人善任,重視納諫;
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
合並州縣,大力精簡機構;
完善科舉制,大興學校。
——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2),武則天(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重用人才,重視發展農業生產(鼓勵發展農桑,把開墾耕地和生產糧食多少作為對地方官進行賞罰的重要依據。減輕徭役。),首創殿試、武舉、「自薦」求官制度,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重用武氏家族,任用酷吏,鼓勵告密。大興佛教。
3),唐玄宗的開元盛世
表現:穩定政局;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大力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嚴格執法。
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
三,教育(科舉制度的演變)
1),科舉制的誕生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錄用人才。(之前選拔官吏主要看門第的高低。)
隋煬帝時,正是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意義:科舉制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中央,為統治者吸收、籠絡人才拓寬了道路。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2)科舉制的完善
唐太宗時,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武則天時,創造了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被作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常設科目: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
3)科舉制的衰落
明朝時,科舉考試內容限於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這種八股取士制度,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廢除。
4)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是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政府機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但後來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四,民族關系和中外交往
唐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1),與吐蕃的交往
和親: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
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嫁給尺帶珠丹。
會盟:821年唐蕃會盟並立碑「患難相恤,暴掠不作」。(拉薩大昭寺前)
2),外交
a,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的使官。200年間先後13批。(居各國之首)
將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帶回日本;
推動了日本的改革;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
b,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 (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日本葯學界奉他為始祖。)
C,玄奘西遊:唐初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艱險,西遊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玄奘——《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佛經譯本是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學習兩人出生入死、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
考點 6:經濟重心的南移與民族關系的發展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遼宋夏金政權的並立
1、並立:(北宋與遼、西夏、大理並立)
遼: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後改國號為遼。
北宋: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定都開封(東京)。
西夏:1038年,黨項族元昊建立,建都興慶。
2、對峙:(南宋與金、西夏、大理並立)
金: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
南宋:1127年,趙構建立,定都臨安。岳飛是抗金名將
2),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移到長江流域)
時間:唐朝安史之亂後開始南移, 南宋時完成。(標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
史實:宋朝
a,南方生產發展
農業:南方逐漸超過北方,傳入占城稻。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棉花擴展到長江流域。
手工業:景德鎮發展為瓷都,紡織業發達,採煤、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b,商業繁榮
商業都市多而繁榮,打破了居民區與商業區的界限,出現「瓦肆」。海外貿易發展,廣州、泉州成為大商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時在四川出現。
二,元朝的建立與民族關系的發展
1), 元朝的建立
1206年,鐵木真(後尊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1271年,忽必烈改號為元,定都大都。
2), 民族關系的發展
a,元朝的統一,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邊疆各族也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人雜居相處。
b,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與漢人長期相處融合逐漸被漢化了。
c,唐朝以來,定居我國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與漢、蒙、畏兀等族長期居住相處,互相通婚,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最主要表現,也是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特點)
d,元朝設置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事務,加強了與藏族人民的聯系和交流。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考點 7: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知識清單—— 明確考什麼
一,明朝加強專制統治
(1)政權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成祖遷都北京。
(2)措施:
1、變更統治機構:(1)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於皇帝。
(2)地方,廢除行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與財政、刑獄和軍事,監管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
2、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這是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表現。
3、實行八股取士,束縛知識分子思想。
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鄭和下西洋
目的:擴大明朝政治影響,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
時間、次數:1405-1433年;7次。
最遠到達地點: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影響:促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我國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經商。他們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對開發南洋做出了重大貢獻。比歐洲航海家遠航印度和美洲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❸ 歷史上到底有哪些治軍嚴的著名將領,又是怎樣治軍的

歷史上從嚴治軍的將軍非常多。凡帶兵打戰,軍令如山倒,違者必究。“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都是古代帶兵作戰之道,將軍靠這些指揮士兵攻城掠地,從而取得勝利。

歷史上的將軍靠著治軍嚴厲,治軍有方,從而留下一場場著名的戰爭,留下許多豐功偉績,留下諸多珍貴史料供後人研究,敬仰。

❹ 中國古代疫情發展史:古人是怎麼防疫治疫的

古人怎樣應對疫情的,人類與瘟疫的斗爭幾乎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瘟疫一直就是威協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頭號敵人。為了延續生命,古代人民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歷了一個從懵懂無知到科學防治的艱辛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措施。

❺ 如何學好歷史

這是我載來的,但很受用:希望能幫助你,也祝你在歷史方面取得好的成績!!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❻ 怎麼學好歷史 我是歷史課代表但是總不及格、、、怎麼辦啊

說實話 歷史這個學科的最大難點還是需要記憶的量太大
如果你記不住、背不下來,很難說怎麼才能學好,還有是對歷史沒有興趣的人,想考好成績,更是難上加難。沒興趣,也就記不住,你連記都沒記住,怎麼理解,做題的時候,怎麼對應作答。
所以,學好歷史的關鍵在於1、有興趣2、記憶力強3、才是理解。前兩點都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而你解決了前兩點,第三點自然就解決了。
建議:
1、放長線釣大魚,不要緊盯眼前進度和考試,你的唯一考試就是中考或高考,把幾本歷史書做個規劃,每天背熟兩節內容即可,內容少或學有餘力可適量增加,學習好歷史就是一個慢慢積累記憶量的過程。一輪背完再被第二輪、第三輪。

2、不要注重做題,說實話歷史作業寫都不用寫,沒記住,照著答案抄沒一點用。把時間放在背上。考試成績不取決於你做了多少題,而在於你腦子存了多少貨。
3、學校一定給你們發很多復習資料,就一個好處,肯定有分好類歸納好的知識點,看看,爭取記住。
今天就想了這么多,想到了我在補充。

❼ 歷史上都是怎麼懲治壞人的

歷史上都是怎麼懲治壞人的?
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古至今這些刑罰又是如何演變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奴隸社會:太不人道,不把煩人當人看

在漢文帝廢除肉刑之前,都被稱為是「奴隸制」刑罰,最為嚴重的當屬秦朝。由於秦朝採用法家理念治國,在刑罰方面手段非常殘酷。秦朝的刑罰是由死刑、肉刑、徒刑、流刑、贖刑組成了,它是一個龐大且繁雜的體系,還有財產刑、身份刑等,這包括對犯人的生命、肌體等多個角度系統的實行法律強制。

僅僅是死刑就分為戮(先示眾再斬首)、磔(裂碎犯人肢體的刑罰)、定殺(就是對於有疾病的犯人選擇投水淹死)、梟首(即砍頭後城門示眾)、族刑(刑罰波及同族)、具五刑(就是執行肉刑之後再執行死刑)。另外,據資料記載,秦朝還有鑿顛、抽肋等慘無人道的刑罰。秦朝還實行連坐法,一家犯罪,全家、鄰里或者其他相關人等一並受罰。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呂後的人彘:挖鼻剜眼,熏聾耳朵,灌吃啞葯,剁四肢,扔進廁所。實在是不敢想像。

歷史上名醫扁鵲就是遭受車裂(五馬分屍),據說扁鵲的頭顱被一匹馬拉到河北省,當地人為了紀念扁鵲修建了扁鵲廟,當地因此取名為「神頭」村。

2、封建社會:皇權下的威嚴

隋唐以後的刑罰體系,大多被稱為「封建制刑罰」。至此廢除秦朝以來的肉刑之後,也開始形成了固定的「封建五刑」---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

笞刑,也就是用法定規格的荊條責打犯人的臀或腿,分為十下、二十下、三十下、四十下、五十下幾種;杖刑相比於笞刑比較嚴重,分為六十下、七十下、八十下、九十下、一百下;徒刑,包括一年、一年半、兩年、兩年半、三年幾種,相比於今天的十幾年還是比較少的;流刑,包括一千里(差不多就是動北京到上海的距離)、一千五百里(差不多就是從北京到成都的距離)、兩千里(差不多就是從北京到廣州的距離)幾種;死刑分為絞刑和斬刑兩種方式;

3、民國時期:各大勢力分散,刑罰各有不同

從1911年開始,中國開始進入民國時期。形式上宣告了封建專制統治的結束,同時也表示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共和政體的誕生。

當時民國政府頒布了多部法律法規來維持政權的合法性以及社會的穩定性,如《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通令開放蛋戶惰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文》、《大總統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大總統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以及保護華僑辦法》等。還有一些社會改革的法令:禁煙、禁賭、剪辮、勸禁纏足、改革稱呼舊制等。同時還主張司法獨立、禁止刑訊,禁止體罰,試行律師制度。

雖然在當時的環境,未能完全按照當初設想來執行,但是從法律條文上也能看出明顯的進步。

當時「合法」的民國政府由於內外環境的復雜性,也沒能持續多久。一時間,各地軍閥割據,都有了自己的勢力。相對於孫中山這樣的革新志士,在軍閥執政的范圍內,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對傳統嚴格非人道的刑罰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一些封建頑固分子對於大批革命黨人是深惡痛絕的,民國革命人士大遭受的酷刑也是數不勝數。

4、關於刑罰,有幾個有趣的點在這里也交流分享一下:

a、《琅琊榜》中的大理寺如神一般的存在:

電視劇《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設定為「南梁大通年間」。南梁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朝代。東晉滅亡之後,南朝共經歷四個朝代——宋、齊、梁、陳。梁是南朝第三個朝代,建於公元502年,史稱「南梁」,也稱「蕭梁」。「大通」是梁武帝時期使用的年號,即從527年3月至529年9月。

而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大理寺是北齊以後才出現的機構,從秦漢時期到北齊時期一直命名為「廷尉」,到北齊的時候廷尉更名並擴大為大理寺。而北齊存在的時間為公元550年至公元577年,這么算南梁大通年間是在北齊之前的。劇中將赤焰軍衛崢被夏江抓到後就放到了大理寺,按照時間來說,大理寺在劇中真是神一樣的存在。

b、來說說這「一丈紅」

當取刑罰之意時,主要在後宮中用來懲罰犯錯的妃嬪宮人,執行取兩寸厚五尺長的板子責打女犯腰部以下的位置,不管打多少下,直到血肉模糊為之,遠看一篇鮮紅才因此命名「一丈紅」。這種刑罰只要執行了,那多半是殘廢了,如果哪個還能站起來,指定是執法的人徇私。同時後宮中只有皇上、太後、皇後以及正二品以上妃子或者太子妃才能動用刑罰。

兩寸厚,按照現在的換算,那可是將近7厘米啊!拿著都費勁,別說執法了!

❽ 歷史上都有誰治理黃河,都是怎麼治理的

為治理黃河,歷代勞動人民,特別是先賢們不斷努力,提出過各種治黃方略。從遠古時代的「疏川導滯」到戰國時期的「寬立堤防」,從漢代的「賈讓三策」(漢代人賈讓提出治理黃河的三種策略:上策是人工改道,不與水爭;中策是在黃河狹窄段分流,分水殺怒;下策是在原有的河道上加固堤防)到宋代的「興築遙堤」,無不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明末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清代靳輔和陳璜提出的「以水攻沙」等治黃方略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潘季馴提出的「束水攻沙」治黃方略創造性地把水堤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幾類,因地制宜在黃河兩岸築壩。為保障漕運暢通(須先保證淮運暢通),潘季馴又提出了「蓄清刷黃」的觀點(黃河曾多次奪淮河水道,使黃、淮水系連為一體),即在築堤防止黃河水南入洪澤湖的同時,加固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利用洪澤湖蓄淮河之水,以清刷黃。黃、淮二水匯合後,沖刷力增強,有利於排沙入海。這樣,「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清代的靳輔、陳璜基本繼承了潘季馴的治黃思想,高築堤壩,約束洪水,以水攻沙,增強了黃河下游的防洪能力。

近代,李儀祉、張含英、恩格思(德國水利專家)等人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李儀祉認為,治黃之要務在於防洪和防沙,特別是防沙,沙患不除,河無寧日。李儀祉指出:歷代治黃皆注重下游,對中、上游鮮有過問者。而洪水源於中、上游,泥沙也源於中、上游,治理黃河須從中、上游入手。這些治黃思想為黃河治理開辟了新途徑。

新中國成立後,治黃專家王化雲主張對黃河上、中、下游進行綜合治理,在下游「寬灘窄槽」。「寬灘」指滯洪、削峰和淤灘刷槽;「窄槽」指固定黃河中遊河槽,增強河床的泄洪、輸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雲又提出「攔、用、調、排」四字治黃方略,其中「調」就是調水調沙。

❾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啊我很討厭死記硬背,怎麼辦呢

其實歷史不難,本人以前歷史沒下過90。歷史就靠背,其實這觀點是錯的。背,是最基本的。回答歷史題或吹牛時,要把你背的想辦法轉變為自己的話,就像運用數學的公式。
方法嘛,記重點唄,真的。有一些內容只需了解,你不一定背得出,但你一定要知道有這么一回事,要有印象。首先,時間要背,很煩吧?畫數軸吧,這樣很清晰。至於重點的判斷自己嘗試抓抓,比如可以請教老師,或買中考的書看看中考的考點,這是捷徑。
另外,看有關歷史的書。當然不是《史記》這樣枯燥的,買現代的,有一些寫得很精彩的,可以試試。
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助你,不要灰心。

閱讀全文

與歷史怎麼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