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兩個字怎麼讀
歷史 lì shǐ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事件的一門學科
歷史 lì shǐ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事件的一門學科
歷史 lì shǐ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事件的一門學科
Ⅱ 讀《世界文明史》:歷史究竟該怎麼讀
讀史不是單純地看過去的故事,更不是機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處誕生了什麼王朝、發生了什麼事件和戰爭、出現過什麼橫空出世的人物和創舉……這兩種最常見、淺薄的讀史方式,在大眾中普遍存在。糾其緣由,實在是和中國失敗的歷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國的歷史老師們自身真會讀史的人並不多,歷史教學和研究成為許多大中小學老師自娛或是謀生的工具。其二,本質是跑偏了的中國教育體制帶來的苦果——應試為旨,拒絕思考。
今年看到了最新一版的《世界文明史》(第四版·精裝本),共有五位作者,第一作者為丹尼斯·舍曼(Dennis Sherman),五人皆為美國知名高校的歷史學教授。這本排版、印製、配圖精美的世界文明史,最精妙的是它別具一格的讀史方式,讓它足以笑傲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和威爾·杜蘭的《世界文明史》,鶴立雞群於各種「文明史」書之中。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告訴人們,怎樣讀史。
毋庸置疑,讀史使人明智,古今中外,眾多傑出人物留下過「以史為鑒」的忠告和勸誡。然而,真正會讀史(知道怎麼讀歷史、讀得懂歷史)的人,其實很少。讀史不是單純地看過去的故事,更不是機械地知道公元某年,在何處誕生了什麼王朝、發生了什麼事件和戰爭、出現過什麼橫空出世的人物和創舉……這兩種最常見、淺薄的讀史方式,在大眾中普遍存在。糾其緣由,實是和中國失敗的歷史教育密不可分:其一,中國的歷史老師們自身真會讀史的人並不多,歷史教學和研究成為許多大中小學老師自娛或是謀生的工具。其二,本質是跑偏了的中國教育體制帶來的苦果——應試為旨,拒絕思考。歷史課,是最趣味盎然、最容易讓學生長智的一門課程,變得已和序列化的乘法口訣表、化學元素周期表無異。不會思考(或不願再思考)的老師、總是按照上下五千年一路寫來的引人瞌睡的歷史課本、永不褪色的「背景-原因-意義-影響」套路學習法……失敗的歷史教育,導致長大後的學生們不再多讀史,因為他們從來就沒學會怎麼讀歷史,歷史沒給他們帶來智慧。與其如此,何必浪費時間看這些沒用的過去的故事?看小說,豈不更樂哉?
歷史究竟該怎麼讀?估計不同的歷史研究者和學術大家,都可以給出一大篇洋洋灑灑的讀史心得。丹尼斯·舍曼版的《世界文明史》並沒有明確寫出一個讀史模式,它的獨特,在於它不按慣有的方式去把歷史事實串起來,以告訴大家歷史是這樣或那樣。它沒有作者的個人評說、臆想和推斷,而是將歷史資料精心的編排起來,再加上行文中用心設置的思考問題,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是一部由讀者自己思考出來的「世界文明史」。
書中一共有26章和一個主題分類目錄,每一章都由三部分(第一手資料,視覺資料,第二手資料)組成,所以,真正讀懂了一章,剩下的就都知道該如何去讀了。第一手資料(是歷史學家們常用的歷史文獻資料),視覺資料(和主題密切相關的繪畫、雕塑、文學等各類藝術材料及歷史地圖,很像一個微型博物館),第二手資料(各歷史學者對該主題進行研究後發表的重要文章,像專家的研究作品集),這些都不是作者觀點的文字,行文間處處滲透的是「思考」二字。歷史資料、歷史記載、歷史事實,就是那些東西,從一大堆表象背後能否看到屬於你自己的東西,這就是讀史和看史的區別了。《世界文明史》就似一位絕佳的領路人,領你踏上讀史的正確之路,當然,此後的造化還得靠個人的努力和悟性。
因為作者選取的很多資料,都是人盡皆知而又特別具有可讀性的,對世界文化、歷史感興趣的讀者讀起來會很輕松。而個人特別希望中國的歷史學教育者,能看到這本《世界文明史》,以引領更多的孩子真正走進歷史的天空。
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本書也不是完美無缺,此書最大的問題在於資料的選擇上。雖然作者沒有對任何主題發表個人看法,但在資料選擇的時候,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帶上個人的主觀喜好,比如對公元500年以前中國歷史資料的選擇,就不夠具有代表性、不夠全面。這種寫史方式,對寫作者的學識素養和功底的要求非常之高,我們對作者不應過於嚴苛,但這樣的一種讀史方式,卻非常值得中國的歷史學者和教師們學習,也值得每一位讀史的人學習。
Ⅲ 歷史上只有一個人會讀的字 是什麼字 怎麼讀
屳:xian讀一聲
Ⅳ 「史」在姓氏中怎麼讀
「史」只有一個讀音,讀「shǐ」,無論是表示姓氏還是其他含義,都是念shǐ。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後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
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4)歷史上的是怎麼讀擴展閱讀:
漢字「史」
一、拼音:shǐ
二、基本釋義:
1、歷史:~學。近代~。世界~。有~以來。
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
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書。~部。
4、姓。
三、常見組詞
1、史不絕書:<shǐbùjuéshū>指經常發生的那一類事情,歷史記載上常能看到。
2、史冊:<shǐcè>歷史記載;載入歷史史冊。
3、史抄:<shǐchāo>摘錄史書編成的書。
4、史官:<shǐguān>被任命撰寫一個國家、集團或機構的歷史或系統地記載它們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負責整理編纂前朝史料史書和搜集記錄本朝史實的官員。
Ⅳ 歷史書怎麼讀
如何閱讀歷史書,我覺得這是一個技術問題。讀史書是一項立體多維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讀,前後延展,牽涉極多。想讀漢代歷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獵;想研究三國,前面漢代豪族和後面南朝世家門閥都要瞭然於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須上追五代藩鎮,再追中唐節度使,再溯安史之亂前後,直至初唐用武、隋代軍功乃至北魏六鎮淵藪,一條主線聯絡數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輕忽。這還只是政治史一條維度,其他維度如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組織類型、社會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藝風氣、氣候、地理等等,無不對當時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史書上的每一個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復合促成。單讀史書,只會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敘述,只有疊加幾個維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動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數次大規模南下侵襲,若疊加氣候曲線,會發現它們都發生在寒冷期,再進一步深究,會發現與15英寸雨量線的移動密切相關。氣候影響地理,地理影響經濟,經濟決定政策,政策推動軍事,再回過頭讀相關史書,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再比如孟嘗君有過一段事跡「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疊加傢具發展史,就會明白,當時沒有寬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憑幾,雙膝跽坐在席上。這種傢具結構和人體工學,決定了沒法大家湊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別人吃的什麼,眼神不好真看不到,發生誤會再所難免。再看南唐《韓熙載夜宴圖》,裡面賓客圍坐高桌,但食物卻是每人一份,說明五代十國正是分餐到合餐的過渡時期。帶著這種認識回過頭去看鴻門宴,立刻就會汗水涔涔。當時幸虧是分餐制,大家各據一幾,彼此相距有些距離,項庄才不得不用舞劍為借口靠近劉邦,給了別人反應時間——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項庄早一劍從桌子底下捅過去,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
Ⅵ 歷史年份怎麼讀
在歷史上,三位或小於三位的建議用漢語,比如公元321年 就讀公元三百二十一年;四位的直接讀阿拉伯數字就行;不過,這兩者之間沒多大區別,,用阿拉伯數字比較簡單好記
Ⅶ 漢朝以前的歷史可以讀史記,以後的歷史讀什麼
可以讀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按照各史所記朝代的先後排列,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計3217卷(《漢書》《後漢書》《魏書》和兩《唐書》有復卷,實際為3300卷),約4700萬字(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統計)。記述的范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志性成果。「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准,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已故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在1997年談到中華版點校本「二十四史」的時候指出:
乾隆時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當時是標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處,近代商務印書館搜求各時代的善本,編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當時可謂「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但是傳統的「二十四史」沒有標點,沒有斷句,讀起來仍有一定困難。五十年代,由國家領導建議,集中當時全國史家,對「二十四史」進行校訂,加上標點,是為標點本「二十四史」,實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Ⅷ 歷史用英語怎麼說
歷史的英文:history。
history,英 [ˈhɪstri],美 [ˈhɪstəri],名詞,意思是歷史,歷史學(指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發展史;履歷,經歷;(某地的)沿革,(有關某個地方、主題等的)發展史,歷史;復數為不規則形式:histories。
例句1,She's studying art history .她正在研讀藝術史。
例句2,. 他的小說融合了大量巴爾干半島的歷史和神話故事。
常用短語和習語:
1,be history,非正式用法,完蛋;已過去了;不再重要;成為歷史 。
例句,That's past history now. 那是以前的事了。
2,the history books,指歷史上重大成就的記載。
例句,She has earned her place in the history books. 她名垂青史。
3,make history,go down in history,指載入史冊;青史留名;創造歷史。
例句,It's a discovery that made medical history. 這是載入醫學史冊的一項重大發現。
(8)歷史上的是怎麼讀擴展閱讀
history的近義詞:
1,annals,英 [ˈænlz],美 [ˈænəlz],名詞,意思是編年史;歷史記載;(學會等的)活動年報。復數為annals。
例句1,He has become a legend in the annals of military history. 他已成為軍事史上的一個傳奇。
例句2,. 英國議會的歷史記載於一份稱為《議會議事錄》的出版物中。
2,past records,英 [pɑ:st,rɪ'kɔ:ds] 美 [pæst,rɪ'kɔ:ds] ,past為形容詞,意思是過去的;以前的 ,也可以做名詞表示經歷;過去之事 ,往昔。records表示經歷;(有關過去的)事實。
例句1,. 檢索歷史記錄你可以找到這些價格上的變化是何等精確。
例句2,,thealienation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rsuitthegoalofmodernization. 縱觀歷史和全局,科技異化與各國追求現代化實現現代性的目標有密切聯系。
Ⅸ 歷史的史上面有一橫讀什麼
吏[l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治。官~。
舊指小公務員:~員。胥~(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