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夏朝及之前沒有文字,歷史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都成書較晚,最早也要到東周時期了,應該是根據當時能見到的記載和傳說來寫的。夏朝之前的歷史也應該是這樣的。
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遺跡,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實際上在殷墟甲骨文出土前,人們也一直質疑商朝的存在,所以我覺得商朝之前有一個朝代是可能的,只是還沒有找到決定性的考古證據。
㈡ 歷史是怎麼記錄下來的啊
說不定陳勝吳廣或他們的手下有個識字的,並且有每天寫日記的習慣。
㈢ 歷史事件怎麼記錄那麼詳細的呢那麼多細節怎麼知道的
古代的時候 有史官專門負責記錄這些事情 。大人物的 比如皇帝和朝中大臣做了什麼 說了什麼 ,他們可能就在現場 他們會把這些都記下來 ,並寫成書 。
你看過任賢和大S拍的那個電影《龍鳳店》么 ,正德皇帝出門的時候就帶著待衛和一個史官。
當然 ,這些紀錄不可能都很客觀 ,有時史官會屈服於統治者的強權 編出一些事情 來,比如哪個皇帝出生的時候 天降各種祥瑞之兆 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為了美化統治者 。
㈣ 請問古史里的細節都是怎麼記錄的
呵呵,太史公當然不知道那麼細節的東西,很多都是他根據情境自己杜撰的。
格林布拉特認為任何一種對歷史的闡釋都不可能是唯一的,不可避免滲入了闡釋者的主觀意識。但以前我們都認為歷史書上記錄的歷史就是歷史,不可能虛假,也就是說我們只信奉記錄歷史的人那唯一的闡釋,這無形地影響了我們對真正歷史的認識。其實在他看來,歷史只不過是用文字記錄的符號而已,對於符號的闡釋不可能是唯一的。並且用任何符號記錄的歷史都只能是歷史的一個側面,甚至是歷史的反面,真正的歷史根本不可能完整地呈現到我們的面前,這是任何人,任何時代都辦不到的,即便是當今的數字時代,也不可能完整地記錄歷史。海登懷特進而認為歷史文本與文學文本有相同的性質,受到敘事結構、修辭語境、讀者接受等等的影響,歷史書和文學文本一樣,那些細節的記述也只能是一種文學創作了,因為細節只有當事人知道,並且當事人對細節的看法也會不同,記錄歷史的人是不可能知道這些細節的。而為了讓歷史變得豐滿,帶有文學性的想像與杜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於歷史書中。也就是說記錄歷史的人同樣不可避免的用文學性的手段對所謂的歷史進行修辭,甚至加入自己對細節的想像與杜撰。
歷史的確存在,但真實的歷史隨著那些歷史人物的逝去,永遠就不會有人知道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子了。我們所接觸的歷史只不過是對歷史的一個側面的闡釋而已,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歷史作出自己的解讀,真正的歷史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歷史只能表明一些人、一些事可能存在過,但真正的歷史已經不可能重現了。
㈤ 歷史是怎麼被記錄下來的那些古人說的話,作者又不在身旁,怎麼會知道他們說的是什麼
有些是史官原版原樣抄下來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君王說的話,或者大臣們在公開場合說的話。有些是史官大概知道個輪廓,然後加工出來的,比如隆中對,當時在場的只有劉備,諸葛亮兩個人,而撰寫三國志的陳壽絕對不可能在現場記錄,但是後來,或許是劉備向著周圍的人誇過諸葛亮,說諸葛亮當時怎麼預見的三分天下,但是劉備不太可能把原話都轉述出來,這就需要史官從這個大輪廓來補充了,我們現在看隆中對,不但見解精闢,而且語言邏輯非常強,試想,兩個人來嘮嗑,總不能說成那樣吧,因此,說明有史官自己的加工在裡面。還有就是史官的誇張描述。比如史記中記載劉邦見到秦始皇的車隊,說大丈夫當如此,試想,當時別說劉邦身份低微,說這樣的話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他真說了,又有誰當回事呢?比如現在街上有個民工說,做人就得像國家主席那樣風光,誰會在意呢?所以,這很可能是劉邦周圍的人(比如呂後)為了說明劉邦志向遠大而編出來的,群臣就算明知道這是假的,也不會說出來,而作為史官的司馬遷,當然寧可信其有了,就寫在書中了。再有就是史官自己的猜測。當然了,不是瞎猜,而是根據事情的前因後果來推測。比如沙丘密謀,李斯和趙高當時計劃賜死扶蘇,立胡亥為主,這些話就算他們真的說了,也不會讓它們流傳出去的。但是根據後來這兩人的所作所為,當時他們很有可能就是那麼說的,這是很可靠的推理,所以,也就寫到書里了。
㈥ 古代的史官是怎麼搜集資料記錄歷史的
根據記錄和從其他地方收集回來的資料
顧名思義一種是緊跟著皇帝或者是其他人身邊一直追隨的記錄,另一種就是通過收集各種資料來進行記錄。在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有獨特的史官體系,如果有一些歷史涉及到了秘密的事情。就會有一個「保密期」,這個保密期可能會經歷過一段時間之後秘密就會被公布出來,當然有一些秘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說出來。那些時光,每經歷過一段,時間都會把記錄的事情編輯成冊,保存下來。
有一些比較種植中性的時光,即使遇到皇帝做的不對的事情,也會嚴格的進行記載。只不過那些史書資料,一般情況下都會經過皇帝過目之後才會被同意製成史書,所以即使那些政治的史官將真實的事情記錄下來之後,也不能保證可以被世人所看到。
所以如今很多研究歷史的人,不單單會從一些正規的史書上去研究當時所具有的事實。也會從一些其他方面進行研究。
㈦ 古代歷史是怎麼記錄下來的
是通過史官記錄的。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
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歷史。
(7)歷史怎麼記錄的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幾位史官:
1、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2、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3、紀曉嵐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
歷官左都御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
他的詩文,經後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由紀曉嵐負責編撰的《四庫全書》是一部研究中國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4、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
治《春秋穀梁傳》。曾任諫大夫、宗正等。成帝時,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著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
全書按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官
㈧ 中國有將近5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這些歷史是怎樣記錄下來的
你好,這些歷史一般都是由專門的史官記錄下來的。當然其中不乏有一些當朝權貴,會編著一些歷史典籍,還有一些是當地的文人整理的野史。正是這些記載了我們曾經的歷史
㈨ 如何記錄歷史
1 根據時間順序,將發生的事情逐一記錄。只不過工程量有點大
2 根據國家紀錄。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候的發展不同
3 根據重要人物紀錄。比如在某一時段,對其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人。例如華盛頓,為美國的建立和美國的民主建設做出偉大貢獻。拿破崙,雖然對外戰爭一定程度上具有侵略性,但他將法國的大革命思想用《民法典》和對外戰爭傳播和流傳。
4 根據小說紀錄。比如說你想了解這段歷史,但又不想讀乾巴巴的史書,可以讀歷史小說來增加興趣,從而記憶。例如想弄懂南北朝的,可以看《蘭陵繚亂》,明代史,可以看《明朝那些事兒》,清朝的《獨步天下》《夢回大清》《步步驚心》等等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㈩ 史官是怎麼記錄歷史的
古代史官是如何記錄歷史秘聞的?
老K談歷史
06-24
我相信有很多的朋友都喜歡看那些歷史秘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既然是密聞,那麼在當時都是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一些事情,那麼史官是如何知道並且記錄下來的呢?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史官是指那些專門負責記錄和撰寫歷史的官員,雖然每個朝代對史官的稱呼和分類不怎麼相同,但他們大體上都將史觀分為記錄型和撰寫型兩種類型,在很長的時間里,人們不怎麼區分這兩種類型。後來又細化出了專門記錄皇帝言語行為,與政治主張的起居注史官和專門撰寫前代王朝歷史的史官。那麼古代的史官是怎麼知道別人密謀的聊天詳情的呢?
其實一件事,只要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過,那麼必定會留下一些蛛絲馬跡,而史官們進行了仔細的訪談查詢之後總是能找到一些線索的,再結合只言片語的文字記載也就不難得知歷史事件的真相了。從商朝開始就會有專門的人記載統治者的言行或重大行動。這些人會隨侍左右,將帝王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甚至罵人的話也不放過,這就給後人修史提供了方便。歷朝歷代都有起居注,並設置起居郎、起居舍人等官職被編寫皇帝的一言一行。有人評價說,中國古代史就是帝王將相史。在唐朝以後先皇駕崩之後,丞相都會組織官員編寫實錄,結合起居注等材料,成為「編年體史書」,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明神宗實錄」。當然寫史書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咨詢歷史人物的後人,比如太史令寫「鴻門宴」的時候自己不可能在現場,那麼他是怎麼記載的呢?他就咨詢了樊噲的後人,所以才將樊噲喝酒吃肉的場景描寫的維妙維肖。很多大人物都喜歡在後輩面前講述自己的光輝歷史,這些資料也都會被採集下來。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後人記錄,雖然當事者本身沒有意識留下著作,不過學生後代將他們的言行記錄了下來,「論語」就是這種情況。另外,岳飛的很多言行也是根據其子孫後代的作品,而是採集的。寫史書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需要作者自己來腦補了。比如戰爭前夕的戰前對話或者叫陣等等,不可能有史官在旁邊記錄,這個時候史官就會根據傳說、背景以及氛圍和主角的性格等等自己補充,主要還是突出人物形象為准,那麼這個就考驗書寫者的想像力了。
所以一個好的史官,同樣是一名好的小說家,有強大的故事構建能力。史官只在歷史上佔了一個小角色,但是我們從中窺到的,這是所有史官的高尚情操和不屈的靈魂。雖然到了最後,封建王權常常壓制這些政治的史官,使歷史成為了王侯將相的家世,但是我們從不能否認這些勇敢無畏的史官,為我們的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