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
中考歷史答題技巧
一、時間的分配 因為現在中考是政史地合卷,所以時間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極有可能因沒有認真審題而失分;如果過慢,就會引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兩份試卷。因此,考試時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題時間,以免顧此失彼。二、歷史解題方法(一) 單項選擇題 必須要保證選擇題的准確率,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選擇題的正確率呢? 1、答題時必須抓住重點字句,如時間、年代、人物、事件、區域地點等,明確試題要考查的是歷史的現象、本質、或是因果關系、影響。 2、注意分析題乾和題肢的關系,有的題肢的內容是對的,但是與題干沒有關系,不能選。對於沒有把握的題目,多讀幾遍,找到關鍵的字句去分析,把明顯的錯誤選項排除掉,選擇與重點字句相關的選項。 3、有的是反向選擇的要注意,即選擇不正確的或者不符合題意的,這要特別注意。 4、不要憑經驗答題,說不準題目跟你做過的題目考察的角度不同。憑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仔細答題。 5、選擇題選好以後,如果沒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動,相信你的第一感覺。 (二) 非選擇題 ▲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帶著問題讀材料 2、重視材料出處 3、讀懂材料,挖掘引申含義 4、善於提取有效信息 5、規范做答 如何分析材料? 我們現在的材料大致有三種類型:文字型材料題、圖文結合型材料題、表格型材料題。 (1)文字型:找層次性的標點符號,如句號或者分號,一個材料分成若干句話,總結出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找出每句話之間的關系或聯系,最後總結每一個材料的中心意思。 (2)圖片型:首先大家對書本上的所有的圖片要熟悉,看到圖片應該想到跟圖片相關的事件的背景、經過,內容、作用、影響等等相關的內容。不能只看圖片的本身,要看到跟圖片相關的所有歷史信息。 (3)表格型:主要是比較數字的變化,要透過數字看到背後的歷史信息。主要是橫比和豎比資料的變化。 (4) 通常每題的最後一問是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遇到諸如給我們什麼啟示或者認識的,一定要回過頭看看材料,根據每個材料的中心意思答題.遇到我們中學生怎麼做的,通常是從我們怎麼想和打算怎麼做的角度答題。一定不能脫離材料,同時每題的前言也會對此類題目有提示作用。 ▲問答題解答思路和方法 1、審題是前提 明確題目要求,注意題乾和設問的限定條件。 2、答題是關鍵,按問而答。問答題是采點給分,所以後面的分值就是給你提示本題有幾個答題角度。 3、 如果一小題當中有兩小問或更多小問,而你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明確的話,就不要寫清楚是哪一小問的答案,直接在那一題的相應位置寫上你有的答案。 4、 因為是使用答題卷,答題下筆前一定要看清答題的區域,不要超出規定的答題區域范圍。字一定要寫工整、清晰。友情提醒:遇到棘手的不要氣餒,容易的不要得意忘形,一切以平常心對待!!
㈡ 中考政史怎麼考
時間分配:基本按分數比例,政治可能會時間長一點,我是安徽的,盡管還未中考,但憑模考經驗建議你先做政治,如果你歷史特別棒那就歷史優先吧。
考前復習:抄那麼多題,說實話沒有多大用處。考試基本不可能考以前做過的題目。考試前最重要的是多看書,熟悉知識點。可以在目錄上標該課的關鍵詞語和主要內容。
歷史該知道的都要知道,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對於政治來說,一定要知道所有的知識點,可以不那麼詳細,這有利於你答題時進行發散思維。
我不知道你們的開卷題目體系是怎樣的,但是一般來說政治題發揮的空間更大,但歷史會有一些談啟示類的題目是要求發揮的。
此外,你可做一做安徽的開卷中考題體驗一下,安徽在這一方面是全國領先的。
考試現場:一定要帶你最熟悉的資料,切忌到考場上去翻一本新資料。(抄在筆記本上的東西要盡量簡潔,自己要列個目錄)
將每一本書都打開到目錄,這樣便於查找。
政治答題要注意,既要結合書本,又要結合材料,才能避免被扣分。時政會是重點。
最後,放鬆心態,克服畏難心理,沉著冷靜地答題,注意知識的發散.
政治考試對策
1.了解書本知識內容,書本上的習題。
2.知道06-07年的中國時事政治
3.做題是要看分值大小
例如:當你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你該怎麼做?(3分)
分析:這道題是非自我發揮題目,分值為三分,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合理尋找三個解決辦法,就可以拿滿分。
歷史考試對策
1.了解書本知識內容,書本上的習題。
2.多做一些習題
3.對於歷史卷子上的大提,在回答時最好不要自我發揮,要以書本為准。要善於總結和概括。
例如:通過你所了解到的知識,請你評價拿破崙這個法國歷史上這一重要的人物。
分析:在回答這到底的時候,只需要寫出他的一些作為以及時間,再寫一兩句個人想法即可。
㈢ 中考歷史主要考哪幾本書
初一到初三的六本書都會考的,內容都會涉及。
中考歷史會考初中三年的六本書,每本書都有重點考察內容。
中考一般指初中學業水平考試。 初中畢業考試,簡稱「中考」,是檢驗初中畢業生是否達到初中畢業水平的考試。
㈣ 中考歷史主要考哪些內容
分三個方面
一.從內容上看:分世界史和中國史。考察歷史事件對其歷史的影響,這是宏觀的考察。世界史和中國史所佔的的分值不同,大多數地區中考側重於中國史。
二.從微觀上看:一個事件要分幾部分來考察,也就是大題中的1234小問。主要分為:事件的原因、過程(其中的人、地、時間、結果)、影響(作用)、啟示(開放性為主)。所有時間都可以這樣考。
三.總想考察歷史事件間的聯系。這是比較難的的一部分,多通過材料大題讓找聯系、啟示。要求考生要自己的准確認識、理性的去分析。
其實歷史不難,認真復習,把歷史當做一串串有趣的故事自然會學好。
㈤ 中考歷史考什麼
中學歷史考的東西也不是太復雜,也就是說應該也就是考書上的內容,所以說我覺得只要能夠掌握書上的一些知識點,這樣的話,應該也就沒有多大的一個問題,也沒有必要去學習很多課外的東西,只要能夠牢牢的掌握書上的知識點,平時的時候多練習,這樣應該就能夠考到一個比較好的成績。
㈥ 中考歷史主要考的內容有哪些 中考歷史主要有哪些題型
選擇主要題型有以下幾類:
一.單項選擇題
選擇題是歷史學科中考的基本題型之一,題干以文字形式或圖表材料呈現,可以考查歷史概念、歷史事實、歷史結論、階段特徵等各種內容,以及考查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歸納、比較、概括、辯證全面地認識和分析問題等各種能力,需要學生在平時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是一種設題靈活、客觀性強、覆蓋面很廣的多功能題型。
1.概念型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主要依據基本歷史概念來命題,此類題在題干中提出一個基本概念,備選項則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在題干中經常出現的主要標志性用語有「內容是」、「標志是」、「性質是」、「特點是」、「准確的理解是」等。
2.材料型選擇題
通過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需要從材料中准確地獲取有效信息,是課改以來中考試題中廣受命題者青睞的題型。
3.分析評判型選擇題
此題型加強對歷史概念、歷史觀點和歷史結論等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不著眼於「是什麼」,而著眼於「為什麼」
(1)揭示本質選擇:通過用材料創設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夠透過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歷史發展進程的本質。
(2)因果判斷選擇:分析歷史事件中存在著的各種不同因素,根據題目指向要求找出與上述因素相對應的背景、原因、目的、結果。
(3)比較選擇: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4)程度選擇: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他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處於次要地位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詞或形容詞。
(5)逆向(否定)選擇:要求選出與事實不符的選項。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不準確」、「錯誤」等詞語,
4.組合型選擇題
將同類選項按一定關系進行組合,通常在題干中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歷史知識,並冠之以數字序號,然後分解組成備選答案作為選項。也可以構成否定形式,可據題意從選項中選出符合題乾的應該否定的一個組合選項。
㈦ 中考歷史開卷考試簡單嗎
㈧ 初三歷史考試怎樣考的好
首先呢,歷史背誦是必須的,但關鍵是在於你是否能將知識點都連接起來,其實初三上冊重點是放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工業革命3次一定要熟記,在閱題時,要認真審題,注意「完全」「開始」等字眼,多做題,把握准確率。
㈨ 中考歷史有哪些重要考點應該如何備考歷史才是正確的
雖然比我高的人很多,但我是最近四個月才開始看初三歷史的。總復習腦子里得有一句台詞,但是記不太清很雜。當我看到題目中提到的一個事件時,我腦海中必須有一個大概的時間點和關於這個事件的關鍵詞。不要混淆事件的性質,比如革命和改革的地位、影響和重要性(都是一回事)。否則回答主觀題就會錯過評分點。
考試當天沒戴錶,就拚命快速寫那個題目,25分鍾就寫完了(要知道我一般40分鍾也寫不完一個),還是滿的。後果就是檢查的時候感覺寫的東西不是特別好糾正,要盡量把字縮小到不超過那個框!橫線用完了,當時真的很慘!中考歷史會發答題卡。我建議你可以為最後一個問題列出一點想法,然後寫出來。盡量把做題的時間控制在30分鍾,10分鍾檢查一遍(如果你老師給的題和中考卷子的題一樣),然後把字寫的小一點但是好一點(我不知道25分鍾寫的字是什麼,對自己很反感)
㈩ 中考怎麼樣才能考好歷史和政治.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何況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費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張時間,也沒有記住多少東西。二是記不準,易混淆,張冠李戴,錯記漏記,把觀念或原理弄得支離破碎,殘缺不全。三是記不牢,容易忘,費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記住的東西,沒有多長時間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歷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切忌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