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論文怎麼寫
1:…………建議考察一下英國、法國國王還有神羅皇帝和下級封建主之間的關系。
2:說到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如何從封建制度下萌生的問題,特別需要注意一點。
西方的分封制相對於中國的帝國官僚制,封建主的權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農民的私人財產受到較大的保障,(例如英國就有有農奴在庄園法庭告倒庄園主的事情。又例如私人住宅「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因此才能出現較多擁有一定資產農民,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前提。
3:這個我說不好,歐洲封建封建是分封制(文藝復興和民族國家建立開始才出現中央集權)、中國封建社會主要是帝國官僚制(奴隸社會才是分封制)。
大致上是那麼幾點:教權壓制封建權力(特別是壓制皇帝和國王等上層封建主)、歐洲封建制的單層負責體系(「吾主之主並非吾主,吾臣之臣並非吾臣」)、破碎的地理、民族構成、普世主義傳統等等。
總體而言,在歐洲的民族國家出現(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簽訂)之前,歐洲人普遍只認同直接領主的領地而對「國家」的認同有限。德國人統一之前所抱怨的「德意志在哪裡」的問題,在中世紀實際上是常理。
參考資料:我只是憑印象說說……
以下是參考論文:
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歐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間被稱為中世紀,這個時期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由於蠻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西歐的封建制度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由日爾曼、羅馬和基督教三種因素互相融合,從羅馬滅亡後的廢墟上產生、發展起來的。騎士制度同樣也產生於中世紀的歐洲,是歐洲在封建化的過程中逐步產生、確立起來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紀的歐洲國家是一種鬆懈的領土集合體。在一個國家裡,以皇帝、國王、公爵等為最高領主,其他大貴族則以向其宣誓效忠來換取封地——「采邑」,從而成為最高領主的附庸。這些附庸各自又可以擁有從屬於自己的附庸,直到擁有少量土地或無地的騎士們,如此便構成了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體系。
西歐中世紀一般被認為是一個文化衰落的時期,甚至「黑暗」的時期,並且把造成這種「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歸咎於基督教會.事實上,在西歐中世紀早期(公元5—11世紀),教會的活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西歐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繼承者,它在客觀上促進了中世紀早期西歐文化的復興,奠定了中世紀西歐教育的基礎,促進了西歐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近代歐洲成為世界進步的火車頭,從近代歐洲誕生的近代文明以其巨大的影響左右了世界近代歷史的走向。人權、民主、法制、共和、科學等觀念,今天已為世人廣泛接受;地理大發現使得世界的聯系愈加緊密,東西方世界從此愈加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歐洲中世紀是一個獨特的歷史時期,從羅馬帝國的廢墟中成長起來的日爾曼人諸王國逐漸把日爾曼與羅馬因素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包含於西歐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476年最後一位羅馬皇帝被日爾曼人廢除,西羅馬帝國終於在蠻族的入侵下滅亡了,在原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相繼建立起許多日爾曼人國家,西歐的封建制度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發展起來。
法蘭克人進入高盧地區後,就沒收了羅馬皇室和部分奴隸主的土地,用以分給法蘭克人的馬爾克公社。也有很多被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和他的親兵們所佔有,他們成為了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隨著法蘭克人不斷征服新的地區,國王們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贈送給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長,即所謂的「贈地」。這樣無限制贈地的結果便是地方大貴族的實力不斷增加,最終大大削弱了王權,使墨洛溫王朝的繼任國王們逐漸成為一個只具有象徵意義的「共主」。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馬特擔任宮相時期,為了法蘭克國家的長治久安,也為了鞏固他自己的實力,他開始實行采邑制。查理"馬特將沒收的叛亂貴族和教會的土地作為采邑,分封給貴族和教會。采邑的領受者必須為賜予者服騎兵役,並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賜予者有義務保護領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傷害。采邑分封,只限終身,不得世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歐封建制度是在這一時期由法蘭克人發展起來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決定意義。
「采邑」制到查理曼時期有了很大發展。在這一時期里,除國王舊有的教俗封臣外,過去屬於國家官吏的伯爵、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變成國王的封臣,從國王處領受采邑。並且此時的采邑逐漸的變為世襲的了。國王的封臣們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並把部分土地作為采邑分賜給他們,從而又成為他們的封君。9世紀後,「封土」一詞逐漸代替「采邑」;以後則全用封土稱呼。國王是最高封建領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歐完整的封建等級制度。
中世紀的國家是一個鬆弛的封土集合體,並沒有明確的國界概念。「它的財產權和主權到處相互轉化」[1]
歐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種政治、經濟合一的制度。封建領主在其封土內首先明確擁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權,進而在王權衰落後,又逐步取得了王權在地方的權力並將其轉化為同封土一並世襲的私人權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權力。追究歐洲封建制度的產生根源,則包括了三個主要的因素:羅馬文明、日爾曼傳統以及基督教的影響。
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公元500~1500年,就是西歐的中世紀時期。這個時期,可以說基本奠定後世的國家形勢。這個時期,整個西歐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制。但是,此封建非彼封建。以我來看,西歐的封建制還是更接近於我國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制。這種封建制也是國家元首賞賜土地給他想要封賞的人,但是,不同之處在於,在大宗之下的小宗,可以不聽從大宗之上的更大者的號令,簡單來說,可以用一句當時的俗語說明:「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就清楚地說明了上下的權力關系。按照我們的看法,這無疑是不利於統治的。從後來的歷史來看,這是不錯的。
這個時代,西歐各個國家迅速發展,這是由於兩項科技的發明,一項是馬軛,它可以使牲口在被牢牢套住之餘不至於被壓住氣管而窒息。另一項則是重犁,它可以迅速的破開土壤,翻開錯綜復雜的地下根系。這段時間內,歐洲的樹林急劇減少就有它們的功勞。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民的生產力逐漸提高,國家開始進入興盛。國家的強大使得戰爭頻發。公元六世紀開始,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人開始入侵歐洲國家。他們有著先進的航海技術,是他們發現了格陵蘭,也有傳聞說他們在早於哥倫布的幾個世紀前就已經先達到了美洲。反正,他們倚仗先進的航海技術,對波羅的海及北海附近的國家進行侵略式的搶掠。當然,這也促成了最能代表西歐當時特色的城堡。當時的城堡,規模甚宏,在強盜入侵時,附近的農民便躲入城堡,尋求保護。領主也因為戰略原因樂於對居民提供保護,便形成了西歐的一種獨特城市格局:層層的建築或農田圍繞著城堡而建。其實,認為城堡是一種防衛工具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事實上,城堡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作為士兵及騎士的軍事基地,是用來控制附近地區的。在國王權力日漸衰退的中世紀,城堡成為了維護城鎮穩定的重要工具。
說到歐洲中世紀的代表,城堡絕對不會比騎士更具特色。騎士的興起源於法蘭克帝國的大軍閥鐵錘查理。他在與阿拉伯人的都爾一役中大敗阿拉伯人,便是得益於他的精銳騎兵部隊。隨後,騎士風靡全歐洲,各個地區的人們都以成為騎士為榮。因為騎士需要供養馬匹,自己配備武器,盔甲,非富貴人家沒有資格成為騎士。騎士經常依附於他心儀的領主,領主為其提供土地和農民,騎士在需要時期為領主作戰。因為供養騎士的費用遠比普通的士兵要高,所以有的領主是比較貧窮的。騎士被視為一種身份,後來逐漸發展成騎士精神。不過在後來,騎士們因為利益的緣故,不再重視這種規則。有一個絕對強力的歷史事實印證了這個現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的主力就是各種利慾熏心的騎士,因為幻想掠得無比的財富,組成各種軍事團來參與東征。他們參與了除了兒童十字軍外的每一次侵略戰爭。騎士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成為了戰爭的象徵。
歐洲中世紀有一個大民族是不可忽視的,這就是日耳曼民族了。但,此日爾曼並非希特勒口中的日耳曼,它是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的一片大地區的民族總稱。日耳曼人的傑出代表是法蘭克人,當時的法蘭克王國可謂是強大至極。後來因為日耳曼民族的分遺產制度而分裂成3部分,分別是法國、義大利、普魯士(即德國)的前身。日耳曼語系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語言,被匈奴人趕入歐洲的日耳曼人的入侵更直接造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可謂是影響力大。
在歐洲的中世紀,有一件事不可不提,就是蒙古人的入侵。當時的蒙古鐵騎,甚至達到了多瑙河東岸,讓許多歐洲人聞風色變。當時的蒙古人所到之處,攻破城鎮大部分遭到屠城厄運,幸虧為阿拉伯人所敗,不然怕會有一場大災難在歐洲發生。
總之,在公元500~1500年的西歐,即中世紀的西歐,戰爭的陰雲總是籠罩在人們頭上,可以稱之為黑暗的西歐中世紀。
㈡ 入門者怎樣寫歷史論文
首先確立自己的論據。
其次找尋論證,支持自己的論據,也就是一些歷史資料,不過資料要詳實,不能是一些野史和流傳,因為這樣沒有說服力。
再次就是引證,結合資料,進行擴展泳衣達到再次證明論據的基礎。
最後就是結論,重申自己的論點。
歷史就是一部書,歷史就是一條河,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真是存在不能隨意修改的事實。
㈢ 歷史論文怎麼寫
歷史論文的標准格式⑴
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⑵
作者姓名和單位,兩人以上,一般按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責自負;②記錄成果;③便於檢索
⑶
摘要: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字,不閱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實詞.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重點是結果和結論.
⑷
關鍵詞.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有專用《主題詞表》.
⑸
引言.回來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布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⑹
正文
⑺
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復.要求准確,完整,明晰,精練.
⑻
致謝:是對論文寫作有過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要求態度誠懇,文字簡潔.
⑼
參考文獻表(注釋),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各種參考文獻,均應開列,格式包括作者,題目和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頁碼)連續出版物依次註明出版物名稱,出版日期和期數,起止頁碼.
⑽
附錄:在論文中註明附後的文字圖表等.
㈣ 大學歷史論文如何寫
1 歷史論文的寫法最重要的是確定主題,根據主題列出寫作提綱,根據歷史論文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計劃的依次成文。文章以提綱為構架卻不為提綱所割裂,它應是史事完整、氣勢貫聯,渾然一體的一個整體。寫好歷史論文要注意以下問題:(1)力求寓理論於敘述之中,做到史觀與史料的有機聯系與內在統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論而缺少史實,流於社會學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無理論分析。更要力避史論、史料兩張皮,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引出規律性、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佔有材料,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2)歷史邏輯與語言邏輯的統一,歷史論文的語言應服務於、服從於歷史的真實性。要在保證史實正確、准確的前提下,講求語法修辭。歷史發展有其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客觀的歷史規律反映在人們的頭腦里,用歷史論文或著作表達出來,這就是歷史邏輯;體現這個歷史邏輯的實踐,是通過運用詞、句、文章的語言文字手段來完成的。但,「史實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視歷史論文的語言、文辭方面的質量,但不能因詞害義,本末倒置。在內容真實豐富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語言文筆的風采。這樣,才能成功地達到言以聲其心之所得。(3)文章要通暢、質朴、簡潔,在史學文章里,為了能「真實、凝練、生動」地表達人、事,也可以適當地「文白兼用」或所謂「
㈤ 歷史論文的格式是什麼
歷史論文的標准格式
⑴ 題名。
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語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應避免使用的不常見的省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元,代號和公式,字數一般不宜超過20個題名用語。
⑵ 作者姓名和單位。
兩人以上,一般按貢獻大小排列名次。
⑶ 摘要
是論文的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中文摘要一般不會超過300字,不閱讀全文,即可從中獲得重要信息。外文250詞。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內容,使用方法;③總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見解,闡明最終結論。
⑷ 關鍵詞
是從論文中選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一般3-7個。
⑸ 引言
回來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布局,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預期結果和意義。
⑹ 正文
⑺ 結論:是指全文最終的,總體的結論,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結的簡單重復.要求准確,完整,明晰,精練.
⑻ 致謝:是對論文寫作有過幫助的人表示謝意,要求態度誠懇,文字簡潔.
⑼ 參考文獻表(注釋),文中直接引用過的各種參考文獻,均應開列,格式包括作者,題目和出版事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頁碼)連續出版物依次註明出版物名稱,出版日期和期數,起止頁碼.
⑽ 附錄:在論文中註明附後的文字圖表等.
(5)歷史論文怎麼擴展閱讀:
論文格式就是指進行論文寫作時的樣式要求,以及寫作標准。直觀地說,論文格式就是論文達到可公之於眾的標准樣式和內容要求。論文常用來進行科學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總稱為論文。
論文注意事項:
1、畢業論文一律列印,採取a4紙張,頁邊距一律採取:上、下2.5cm,左3cm,右2.5cm,行間距取多倍行距(設置值為1.25);字元間距為默認值(縮放100%,間距:標准),封面採用教務處統一規定的封面。
2、字體要求
論文所用字體要求為宋體。
3、字型大小
第一層次題序和標題用小三號黑體字;第二層次題序和標題用四號黑體字;第三層次及以下題序和標題與第二層次同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4、頁眉及頁碼
畢業論文各頁均加頁眉,採用宋體五號宋體居中,列印「xx大學xxxx屆x科生畢業論文(設計)」。頁碼從正文開始在頁腳按阿拉伯數字(宋體小五號)連續編排,居中書寫。
5、摘要及關鍵詞
中文摘要及關鍵詞:「摘要」二字採用三號字黑體、居中書寫,「摘」與「要」之間空兩格,內容採用小四號宋體。「關鍵詞」三字採用小四號字黑體,頂格書寫,一般為3—5個。
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相對應,字體為小四號times new roman。
6、目錄
「目錄」二字採用三號字黑體、居中書寫,「目」與「錄」之間空兩格,第一級層次採用小三號宋體字,其他級層次題目採用四號宋體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標題層次應整齊清晰,相同的層次應採用統一的字體表示。第一級為「一」、「二」、「三」、等,第二級為「1.1」、「1.2」、「1.3」等,第三級為「1.1.1」、「1.1.2」等。
8、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要另起一頁,一律放在正文後,在文中要有引用標注,如××× [1]。
9、外文資料及譯文
㈥ 歷史論文要怎麼寫
歷史論文的寫作要求、流程與寫作技巧
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
論文寫作的要求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㈦ 歷史論文應當如何去寫
歷史學三要素:人物、事件、時間。看你選擇寫什麼,如要寫人物,那就需了解和掌握此人生活年代的社會背景、個人生長環境以及經歷等等;還需了解學術界對此人研究的概況和基本評價。從基本原則說,寫作歷史方面的文章,應具有歷史真實性,即無論寫什麼,不能憑空杜撰,必須要有資料支撐--歷史文獻、考古發現等等。
㈧ 歷史小論文怎麼寫的方法
喜歡歷史的男生很多,那麼歷史小論文怎麼寫呢。關於歷史的話題有很多,查重網站我們要寫小論文首先是找到一個自己興趣的歷史話題,這樣我們才能有動力去了解與此相關的資料和文獻,興趣才是我們的第一導師。
歷史性論文肯定是要介紹那個時期所發展的故事背景,事情發生的起因結果以及相關的知識,那麼這樣就基本能夠看出事情發展的全部過程,會發現自己的一點想法。
再看看歷史學家對於這段時間的看法,別的學者對於這個話題有什麼樣不同的觀點看法。當然我們也可以說說自己在認真了解了這段的歷史之後會有什麼不同新觀點,這也就是我們寫歷史小論文的收獲了。推薦閱讀:論文查重什麼意思
這些就是針對歷史小論文怎麼寫的說明了,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來詢問我們,將會有專家一對一輔導。
㈨ 如何寫歷史類的論文
以史為鑒,是歷史類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創作中,要結合你的歷史現象或事件,對其發生的背景,當時的社會影響,後世的警示作用,以及在不同時代出現相同或類似問題後的不同應對反應等方面進行創作,以上內容闡述完,優秀且完整的論文基本就形成了。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