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歷史上什麼時候才出現舞龍舞獅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舞獅歷史久遠, 《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傳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舞獅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舞獅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遊等,必有舞龍助慶。至於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後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於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貳』 舞龍簡單一點的來歷
舞龍的來歷: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也舞龍。
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舞獅文化。
已經遍及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2)舞龍有多久歷史了擴展閱讀:
傳說,在很早以前,東海龍王得了病,腰酸心裡疼,渾身還發癢,特別難受。請遍了龍宮里的龍醫,結果誰也沒有給它把病治好。
龍母就讓龍王到民間探訪名醫。名醫有位名醫醫術高超,果然醫好龍王的玻作為答謝,龍王問其有何願望,名醫告訴龍王家鄉發大水的事情,希望龍王能改善這一情況。
龍王爽快的答應,此後此地果然風調雨順。就這樣,每逢過年,人們都要做些大龍,敲著鼓,打著鑼,高高興興到街上去舞龍。以後,形成習慣,舞龍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中國傳統以農業為主,農民對龍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由於對自然現象缺乏了解,人們想像天空雲中和海中都有龍,而龍是管雨水的。
舞龍是為祈禱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這樣,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龍燈便包含了莊稼人美好的願望而長期流傳下來。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龍燈的種類也真不少,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板凳接起來的叫板凳龍。
從顏色上看有黃龍、赤龍舞龍燈、青龍等。舞龍的動作就更多了雙龍戲珠、大龍卷小龍、小龍穿大龍、雙龍盤旋。
又分又合,始終不打結,如今舞龍也登上國際舞台,成為外國人眼中中國特有的文化,人們都在感嘆其表演壯觀之景。
『叄』 舞龍是什麼時候的習俗
一般只要是中國的節日都會看到舞龍,最常見就是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也有舞龍和賽龍舟的習俗,舞龍是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祈求平安和吉祥。
『肆』 舞龍的歷史發展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這是因為,「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因舞蹈者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並把它看做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龍舞歷史悠久,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龍燈也稱火龍、金龍。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3~10多節不等,節數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布相連,再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都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時握持。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彩燈),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草龍主要流行於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紮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於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並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百葉龍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最後一隻大荷花燈變做龍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段龍主要流行於江蘇省。龍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布相連,只在龍頭和每節龍身上扎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綵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里,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洩著歡快的情緒。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雲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起源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
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遊等,必有舞龍助慶。至於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後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於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後來的「夏」。伏羲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羲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後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後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後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系。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系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後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聖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里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於天地火三界。易經就時常講及龍,並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凶貞祥。
『伍』 舞龍是從什麼朝代,開始流行的。
龍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並把它看做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龍舞歷史悠久,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舞龍。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龍燈也稱火龍、金龍。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3~10多節不等,節數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布相連,再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都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時握持。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彩燈),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草龍主要流行於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紮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於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並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百葉龍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最後一隻大荷花燈變做龍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段龍主要流行於江蘇省。龍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布相連,只在龍頭和每節龍身上扎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綵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里,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洩著歡快的情緒。
『陸』 簡答舞龍舞獅的歷史起源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
因舞蹈者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並把它看做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龍舞歷史悠久,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現在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
『柒』 急求舞龍舞獅的起源及發展
舞獅源於「驅儺」。在遠古時代,古人發明了「儺」。「驅儺」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儺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
因舞蹈者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並把它看做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龍舞歷史悠久,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
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現在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
(7)舞龍有多久歷史了擴展閱讀
舞獅禁忌
新春佳節,一支支舞獅隊伍給節日增添了不少的氣氛,但同時也有不少的禁忌,舊時如果不小心犯了禁忌,輕則被趕出門,重則惹上是非。
一、舞獅禁見神不參拜
客家傳統中多神論,每村每屋都有守護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獅隊伍經過神壇,一定要參拜,否則視為不懂禮節,看不起本村人,村中鄉人也不會出錢請舞獅隊。
二、舞獅禁先從新屋表演
傳統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獅者,其後裔新屋,不能請其舞獅。據傳此規矩與客家崇拜祖先有關。
三、舞獅禁從右邊進入圍屋
傳統民俗中,認為右邊為小片,左邊為大片,圍屋來龍處在左邊,所以舞獅隊伍一定要從左片進入圍屋,左邊(大片)來龍來獅,意兆龍騰獅躍,人財二旺。所以舞獅隊伍 禁忌從右邊進入圍屋。而且進入圍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鑼進入圍屋參拜,意在祝此屋添丁發財,新年萬事如意。
四、舞獅隊員禁與圍屋相對而坐
傳統民俗中,舞獅隊員禁與圍屋相對面而入坐,相傳圍屋中女子一般都在屋檐下看舞獅,舞獅隊員坐在屋檐下,背向著屋檐,女子站在其背後看舞獅,如果相對向而坐,會視為輕眺,而遭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