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想寫一部關於歷史的小說,但是在百度上搜不到想要的,應該怎麼掌握歷史的東西
第一 ,你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要寫紀實向的歷史小說 。
第二,如果是寫紀實向,你首先要確定自己謝的是哪個時期的。查資料的時候也要有目標,一般來說,如果很明確的查某個史料 ,網路上應該會有。如果實在沒有,那就只有去翻一翻相關的史籍了。(當然,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Ⅱ 怎樣寫好一本歷史小說
『祖傳寫歷史小說良方妙法,
君不看之,則日後必追悔!』
予祖上所家傳歷史小說妙方,有其十,而既系承祖之藝,即傳家之寶也,故破格亂祖訓家規,僅授其法三:
①刻畫人物形象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小說,刻畫人物形象都是寫書的頭等大事,打個比方,如果說小說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顆大樹的樹葉的生長,那麼人物形象則是撐起葉子的樹枝;故事情節是由人物形象支撐起來的。如果沒有人物形象,那麼故事情節則無法撐起,更是無法將故事展下去。舉個例子,不談小說,就說說電視劇《雍正王朝》吧。其中幾乎每個人物形象都被演員們演得相當突出、深刻,如焦晃飾的康熙帝,是一個老成持重、成熟機智而又感情復雜、仁慈愛子的一代帝王,唐國強飾的雍正帝是一個勤政為國、鐵面「無情」、不辭辛勞而又不夠穩重、喜怒無常、動不動就封誰為什麼天下第一什麼的卻又有常人的豐富感情的皇帝,但我們由此可以發現一點:這些人物的性格都有多元化的,也就是說一個人有多種不同的性格,並且有的時候這些性格還是「矛盾」的,因此越是如此,就越會給讀者心中留下印象,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而愈來愈深。這樣的話,你這部歷史小說就已經成功九成了。
②注重描寫細節
趁熱打鐵,還是拿歷史劇《雍正王朝》來說。說去真心話,以我來看,《雍正王朝》是在影視界中最最成功的電視劇之一,而使之得到如此成就的還有一個重要緣因——善於做細節工作。一部超級完美的歷史叢書要的是對大事件非常詳細的敘述與入木三分的判斷和評價,而部好看無比的歷史小說要的則是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故事小場面,這是因為歷史叢書是資料、典籍,是給人學習、參考的,而歷史小說是側重於讓看官們能夠得到他們所需求的娛樂,以達成好成的效果。而要把小故事場面寫好,必須要做好細節描寫。如《雍正王朝》中,老天子康熙爺的一句只有三四個字的話,胤禛的一個靈變的眼神,以及他們的動作,都可以預示著即將發生的事,引看官深思。歷史故事是充滿了陰計與權謀的,而這些細節描寫就最能夠把它們表現出來。而注重細節描寫則是刻畫人物形象和發展故事情節的一大妙方。
③不「通俗」,要「易懂」
不僅要做好細節描寫和人物刻畫那些大技巧,還要在文字方面下功夫。承接①中「小說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顆大樹的樹葉的生長,那麼人物形象則是撐起葉子的樹枝」的比方說下去,整篇文章是大樹,那麼文采就是
大樹樹皮里的樹干、樹實。如果大樹的樹干被蟲蛀了,即使樹的外表挺拔,實則不堪一擊,用力一推就倒;如果文章的文章千瘡百孔,盡管結構和細節還行,但讀起來也會心中感覺這文章寫得不怎麼優秀。為此,做出以下「文采錦囊」:
(1)因為是歷史小說,可以適當地運用文言字詞,如「之,乎,吁,噫,亦,者,哉,也,兮,焉,歟,嗚呼,於戲,夫」等,不過在此有點得說明,千萬不能夠寫成像《周易》一樣的文呀,什麼「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力無咎」「潛龍勿用,陽在下也」的,人家是您的讀者,而不是您的學者。這就是「不『通俗』,要『易懂』
」的含義啊。
(2)每句話都要相互貫通,互有聯系,應額讓讀者的思維跟上你的節奏,以達到使讀者能夠順其自然的看下去的目的。
(3)用詞必須褒貶、程度適當,不要用詞過激,給以最正確、最正宗、最適當與最接近主旨的意見。
(4)寫完以後要得自己讀,其目的第一是為了找出錯別字,第二是為了把句子變得前後意思更通順,第三則是為了改正音韻實在不和諧的地方。
能貫此三者,何愁歷史小說不佳?
致寫歷史小說的writer,
I wish your book a best seller every year!!!!!!
(覺得有用,就贊一個吧~)
Ⅲ 寫歷史小說有哪些要求詳細
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小說。它往往以忠實於歷史事實和逼真的細節等手段,藝術地再現歷史風俗和社會概況。它不同於歷史著作,可以有細節上的想像和虛構,允許適當的藝術誇張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實方面不能杜撰、篡改、違背。可以涉及真實的歷史人物,也能用虛構的人物同歷史人物相混合,還可以集中描繪一個歷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於現實去回顧歷史,但必須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去描寫,藝術地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使讀者從中了解歷史並受到啟示。英國H.奧斯本《牛津藝術指南》(1970):
歷史小說:利用歷史材料加以想像豐富而重新構成事件發展的一種敘事文體,採用的人物或者是虛構的,或者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既然允許有相當廣闊的活動范圍,因而小說家往往嘗試著以某種程度的精確性重新創造他所要敘述的事件的壯觀的戲劇性�場面。
英國羅吉·福勒《現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
歷史小說:此術語指這樣一類小說:與作家寫作這些小說時的時間相比較,小說中故事發生的時間顯然具有「歷史性」。敘述的時態可以採用過去時,記述時間可安排在過去,也可在過去發生的事件之中的某個間隔時間之內。歷史小說的題材不分巨細,既包括國家大事,又包括個人私事,主人公既可以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也可以是虛構的人物,不過他們的命運都與真實的歷史事件息息相關。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家們開始把歷史小說的技巧用於描述其同時代的事件,這樣,這種體裁的小說不僅為19世紀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提供了產生的條件,而且最終與之合流。這樣,兩股潮流交匯而成的文學潮流出現了:第一種偏重於歷史題材,而且在處理此類題材時愈來愈倚重異國情調和考古學般的精確,福樓拜的《薩朗波》(1862)即為一例;另一種則在處理現實題材的愈臻「自然主義化」。
在英美文學中,司各特的《威弗利》(1814)是最早的歷史小說。其他著 名的歷史小說還有,庫柏的《皮襪子故事集》、阿?托爾斯泰的《彼得大帝》,以及我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Ⅳ 歷史小說怎麼寫能寫的和歷史書一樣嗎
「歷史小說」和正規的史書不可能完全一致,因為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它應該是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描寫主題的小說,反映了某一特定時期的生活風貌,但既然是小說,就免不了有虛構的成分;而正史則不一樣,必須要完全尊重歷史事實。
歷史小說的創作要注意時代背景、人文風貌、人物主要經歷等與真實歷史盡量接近,同時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表達出自己對歷史的觀點與某種傾向。
Ⅳ 如何寫一部歷史小說。
Ⅵ 歷史小說怎麼寫啊
歷史小說的創作需要注意的事情如下:
1)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一些藝術加工可以在歷史中加一些自己編的細節描寫但絕對不能改變歷史.
2)首先要熟悉歷史事件,了解歷史人物的特點,抓住一個或幾個典型的人物來展開,突出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值得學習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失敗的教訓..再通過發揮想像來構思文章主要構思。
3)歷史小說該怎麼寫才好,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我個人認為,既然用的是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名字,說的又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那麼還是以尊重歷史本身為好,大的方面,尤其是在本質、基調上不能有悖於歷史。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也應該充分掌握且盡量多地使用流傳下來的當時素材。只有依仗豐富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才有可能釀造出濃郁的歷史氛圍;而歷史小說所獨具的滄桑感、凝重感等等,便是在這種歷史氛圍中產生的。
4)多看歷史小說,注意文言文的用法 。
Ⅶ 怎樣寫一本好的歷史小說
首先你得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這些年發生了什麼,歷史的進程發生轉變的方向是什麼。
其次你需要了解這段歷史里的人物,他們的性格,喜好,行事方式,不但得了解大人物,還得了解各個時期,底層人的生活,他們說什麼話,穿什麼衣,上完廁所是用手還是用報紙。
然後就是你小說的定位了,既然是小說就得有個主線。是人物傳記?還是家國情仇?還是家族興衰?歷史小說只是一個大的框架,你得選一個點出發,順出一條線,然後再去反映歷史這個面。這點可以借鑒一下國內外的優秀作品。
再者,文筆文風,上面說的都是虛的,最主要的還是你的筆上功夫,畢竟是個小說,不需要十分嚴謹,但是文筆是不能馬虎的。不過,縱觀近些年的網路文學,這一點只要60分就夠。行文不羅嗦,懂得抑揚頓挫烘托渲染。文風要麼不拘一格的天馬行空思路清奇讓人耳目一新;要麼嚴謹認真字字珠璣。
梳理出一個框架,明白自己大致要寫到什麼地方,然後填充框架,像書的目錄那樣,免得寫到一半發現不知道如何繼續。
寫小說是一件繁瑣的事情,但會使人上癮。重要的還是多讀別人的作品,借鑒經驗。如果是第一次,不妨先嘗試模仿。久而久之熟能生巧。
Ⅷ 如何寫架空歷史小說
這類小說並不好寫,首先你需要尊重當時的歷史,架空也不能完全就按照自己的幻想來寫
其次你需要注意立場,你若是寫出一些反.革.命的東西,那你的小說一定會被封殺
還有,歷史小說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屏蔽詞,就像上一行的某詞,注意用詞,屏蔽詞太多麻煩會不小
另外,既然你要寫的是架空小說,最好不要出現太多歷史人物的真實姓名,萬一與史實不符,一樣會出問題
我不是專業編輯,以上只是我作為一個三流網路寫手的小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
Ⅸ 我怎樣寫長篇歷史小說
金黎
前時,報紙上報道了我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文王易夢》(《周文王傳奇》第一部)榮獲第四屆海內外華語文學創作筆會小說類一等獎的消息。有文友和領導問我為什麼寫這部作品,也有人問是如何創作的、打算寫幾部等。
其實,創作以周文王為主人公的長篇歷史小說的想法早在10年之前。那時,我在報社工作,而且在福建和廣東的刊物上發表了系列中篇小說《塔影幽幽》。當時想寫第二部長篇,為了增加其厚重的歷史感,准備在「楔子」部分寫3000年前有文字記載的中國第一個監獄,即文王拘羑里城怎樣歷盡艱難,推演《周易》,接著主要是寫3000年之後,今天中國的司法狀況。因為當時,從中央領導到老百姓皆知道,吏制的腐敗和司法的腐敗是一切腐敗的根源。
只是,還未寫,就因種種工作,而將此想法束之高閣了。但是,這個想法一直像一顆種子埋藏在心底。當然,盡管未寫,也常常注意收集相關的資料。直到2005年,我退居二線之後,自己的寫作時間也相對寬裕了,埋在心底的那顆種子才有了發芽的土壤。
2007年6月的一天,我做夢也未想到的是,河南省作家協會來電話,說經過研究,決定讓我到北戴河中國作家協會的創作之家去度假。在北戴河期間,與兄弟省同行之間的交流,也像陽光一樣促使了那顆種子發芽生長,破土而出。
我深深地懂得「心血」二字的含意。本來我只想先寫幾萬字的長篇小說的「楔子」,然而,僅僅翻閱的資料,遠遠超過了「楔子」幾十倍,譬如:《遠古史》、《尚書》、《史記》、《中國通史》、《古史文存》、《二十四史》等。與此同時,對於只要能夠找到的《周易》的各種版本,以及闡釋《周易》的各種著作的有關章節,皆熟爛於心。對於《易經》之前的《連山易》、《歸藏易》以及河圖洛書、先天八卦等也絲毫不敢放過。
我曾經有幸與姚雪垠先生面對面地接觸,聆聽他關於歷史小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教誨,我努力使此作成為一部雅俗共賞的充滿人生智慧的作品。
茅盾獎得主徐貴祥先生曾說:讀十本書,不如讀一本好書;寫十部書,不如寫一部好書。是的,曹雪芹的《紅樓夢》、錢鍾書的《圍城》等,即是先例。我雖然寫不出大師們那樣的好書,可是,大師們字字血淚的寫作精神,應該是我的楷模呀!
《文王易夢》在《莽原》發表之後,2010年1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如幻如真文王夢》的文章,對其給予了很好的評價。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藝報》2010年5月21日發表了題為《歷盡艱難的文化追求》的評論文章。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文學評論家張炯先生,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研究員、教授王學泰先生,魯迅文學院副院長、著名作家、評論家王彬先生,著名作家徐貴祥,著名評論家石一寧以及我省作家協會協領導、著名評論家、作家田中和、王劍冰、何弘、苗紀道等打電話或撰文對《文王易夢》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此,對於各位領導、老師的關心和支持我深表感謝,並且特別感謝《莽原》雜志社的陳楓主編和其他編輯老師,感謝他們的鼎力支持和無私幫助!
《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願我們矢志不渝地弘揚這種精神,為我國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昌盛,為我們這個曾經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殫精竭慮地奉獻出一片赤誠。
(註:此文節選自中國文聯 「我與文聯」徵文《一片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