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歷史上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
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病發而亡。當然演義小說不可當真,歷史上的周瑜並非因妒而死,也沒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節。不過歷史上的周瑜確實是英年早逝,死的時候年僅36。歷史上周瑜在行軍回江陵的時候,行經巴丘,突發惡疾而亡。
歷史上的周瑜雄姿英發,他身材高大、長相俊美,且頗有學識,羽扇綸巾的儒生形象原本就是形容周瑜的。周瑜的功績在於早期幫助孫策打下根基,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幫助孫權穩固局勢。正史上對於周瑜評價很高,稱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周瑜為人寬宏大量,能夠與下結交,屬下對他都很敬服,並非《三國演義》中妒賢忌能之人。
2. 不是因為孔明,正史中的周瑜是怎麼死的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中一命嗚呼。於是"周瑜被諸葛亮氣死"的說法就在民間流傳開,周瑜被定格成心胸狹窄、嫉賢爐能的人。
其實,東吳大都督周瑜是因病而逝,時年36歲。
(一)周瑜原本是個性豪爽之人周瑜,字公瑾,公元175年出生於廬江郡(今安徽廬江)士族家庭,祖上曾官居漢太尉職,父親是洛陽令周異。15歲時,舉家遷居舒縣,與東吳創始人孫策毗鄰為居,兩家過從甚密,周瑜又與孫策同齡,自幼要好,喜交江南名士,都以豪爽聞名於世。
《三國志》記載:周瑜,身材高大,相貌俊美,"性度恢廓"。他從小刻苦讀書,尤喜兵法,志向遠大,期待將來能廓清天下。
盡管這是劉備挑撥周瑜和孫權關系的話,但不難看出:周瑜不是氣量小的人。
發小蔣干(曹操手下的謀士)也曾說周瑜"雅量"。
赤壁大戰前,蔣干奉曹操之令下江東游說,意欲通過自己的辯才勸降周瑜為曹操所用,被周瑜嚴詞以拒:
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真背而折其辭,豈足下
幼生所能移乎。
蔣干游說不成,感而回復曹操:公瑾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左右。
3. 周瑜怎麼死的
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
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
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3)周瑜歷史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人物故事:
1、周瑜打黃蓋
赤壁之戰時,為了讓曹操上當,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黃蓋奮勇當先,於是在軍事會議上,黃蓋假裝與周瑜意見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輕視之意。
於是周瑜下令將黃蓋斬首,因為黃蓋是有功的老臣,因此諸將苦苦求情,周瑜將處罰改為笞刑,將黃蓋打得卧床不起。這正是做給詐降吳營的蔡中蔡和看的,於是闞澤為黃蓋獻詐降書。
蔡中蔡和又恰好將這一假情報傳回了曹營,曹操便深信不疑,在黃蓋領軍前來時,絲毫沒有防備措施,以至於後來的赤壁慘敗,敗走華容的局面出現。
2、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制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復命。」
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
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
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
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准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
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
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
你我盡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
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並囑加勁擂鼓吶喊。
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餘里。
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船隊返營後,共得箭十幾萬枝,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理,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
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布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周瑜得知這一切以後自嘆不如。
4. 歷史上周瑜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周瑜之死
《三國演藝》上說是氣死的,那是小說虛構的!!
《三國志》中是這樣的寫到的:
赤壁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已乘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借給他,使他得以控制荊州地區的局面。
周瑜上疏給孫權,疏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絕非可以輕易制服之人,所以,沒有採納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劉備的計謀未被採用,很不甘心,於是又向孫權獻上另一計策。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備工作。半途染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所以周瑜是病死的
周瑜是《三國演義》刻畫的曠世奇才,小小年紀就當上了東吳的全軍統帥,並讓三世老臣也佩服的五體投地,甘聽號令。然而,周瑜是個悲劇人物,給當時給後世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惋惜。
按通常的人道講,智慧與度量是成正比的。智慧越高,智力越發達,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心胸越寬闊,思想越寬廣,理想越遠大,度量越寬宏。同時代的奇才曹操、諸葛亮均都做到了這一點兒,惟獨周瑜沒有做到,這實在是周瑜悲劇的根源。
大將就應有大將風度。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作為一方將領,尤其是很有才華的將領,定要與對手爭個高低,見個分曉。從哪裡見高低呢?應從戰場上見,從智上勇上膽上識上見,要贏就贏得光明正大,讓人口服心服,要輸也輸得清清白白,自己口服心服,甘拜下風。赤壁之戰,與曹操鬥智斗勇斗膽斗識。周瑜是勝利者,且勝得偉大,贏得痛快,曹操是失敗者,且敗得狼狽,輸得窩囊。從此周瑜名聲大震,威震中原。而周瑜就有點兒勝得太自服,贏得太驕傲,還不如曹操敗得大度,輸得樂觀。也可以說,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能屈能伸。
周瑜的度量實在小得可憐,周瑜與諸葛亮之間本是盟軍,是合作者,孫劉聯合抗曹是既定方針,而周瑜與諸葛亮的斗爭卻貫穿赤壁戰爭的始終。諸葛亮的大度也在赤壁之戰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諸葛亮沒有與周瑜一般見識,他以大局為重,堅決執行既定方針和政策,堅持原則,沒有使聯和的局面破裂,對周瑜每一次的加害都以智來破之,始終沒有撕破臉皮。
赤壁之戰中,《三國演義》把周瑜與諸葛亮刻畫的都入木三分,兩個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照。周瑜與曹操鬥智屢屢得手,一方面顯示出其才華不凡,大智大勇;另一方面,周瑜與諸葛亮鬥智卻次次受搓,表現出其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小家子氣的性格。一方面得手,一方面受挫,均具有其必然性,與曹操是敵對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關系,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因而,東吳上下同仇敵愾,同心同德,每施計謀,必定齊心協力全力以赴,故而大獲成功。而與諸葛亮是內部矛盾,是聯合協作關系,目前沒有利害沖突,目的是一致的,組成了統一戰線,所以,周瑜不敢明目張膽的加害,總想找些無須有的罪名為理由,施些障眼法掩人耳目。試想,若周瑜與諸葛亮不顧利害得失,不顧臉面輿論,不顧及與劉備的統一戰線,想加害一個單槍匹馬深入周營的白面書生,那還不易如反掌嗎?也正基於這一點兒,諸葛亮才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周瑜加害的陰謀詭計。
其實,周瑜與諸葛亮的斗爭,諸葛亮並算不上勝利者,只是諸葛亮不佔地利,卻佔了天時與人和,如果沒有友人的幫助,更加上這等非常時期,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逃不脫虎口的。從劫糧、借箭到借東風都是被周瑜相逼無奈想出的脫身之計,這不能說明諸葛亮在智慧上比周瑜高出多少,實際上二者是旗鼓相當的,比如在抗曹的重大決策上都是不謀而合的。周瑜與諸葛亮斗爭的受挫,其因即是其心胸狹窄,心懷叵測,心術不正,不得人心之故。
赤壁之戰後,周瑜與諸葛亮爭奪荊州等地時,周瑜勞民傷財損兵折將得不償失。周瑜在前攻打廝殺浴血奮戰槍林彈雨流血犧牲,而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不傷一兵一卒,坐享其成,坐收漁利,占據荊州等地,周瑜也著實生氣。然而這周瑜之氣源還得從自身找起。聯合抗曹取得初步成就,周瑜怎麼能不容盟友有個立錐之地,而苦苦相逼呢?諸葛亮力單勢弱,更兼有北方的曹操,絕不敢與周瑜撕毀合作協議,刀對刀槍對槍針尖兒對麥芒兒地面對面地干,也只得將計就計搶來個立足之地,這倒算不上諸葛亮的手段毒辣行為卑劣不仁不義背信棄義,實在是沒辦法的辦法呀!
諸葛亮占據荊州之後,周瑜也斷不敢像打曹操一樣來打諸葛亮的,元氣大傷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周瑜深知孫劉兩家開火,那曹操定會趁機乘虛鑽空來洗赤壁之恥來雪赤壁之恨來報赤壁之仇,只得暫時忍氣吞聲忍辱含垢用計謀來換取荊州了。
這計謀就是使東吳自我蒙上奇恥大辱的「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計」了。這個計謀一開始就註定周瑜的失敗,諸葛亮的勝利。從歷史上看,從現實來講,用「美人計」的例子確乎不少,其間勝利者還居多。遠的如西施,近的如貂禪,均是「美人計」得逞的典範,但是,周瑜的「美人計」是十分草率,很欠周密的。西施、貂禪做為美人計的主角都是心甘情願捨死忘生的,並且設計謀劃了一整套的實施方案,然後按照密謀的步驟一步步落實,最終成功。而周瑜和孫權卻沒有與女主角及國太商議,只想把劉備賺了來行事,這種既不想舍棄孩子又想逮住狼的如意算盤實欠妥當。如果事先與女主角商議好,說服其甘願為國大義捨身捐軀,那「美人計」還有不成之理!可惜的是這「美人計」女主角並不配合,更何況當時孫劉兩家正在合作期間,孫權把妹妹許配劉備結成秦晉之好,永誓結盟聯合抗曹也確實順應天時人意,無怪乎吳國太、喬國老等代表民意堅決擁護,而孫夫人更是美女愛英雄,把劉備愛得死去活來,看你周瑜這「美人計」如何實施,怎樣收場。
這「美人計」失敗後,把周瑜氣個半死,也是情理之中事。可悲的是周瑜並不死心,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用「假途滅虢」之計,「虛名取川,實取荊州。」這計策更難瞞過諸葛亮,周瑜再次受挫,丟盡了面子,再無面目更無勇氣面見世人和江東父老,而苟存於世,只得恨恨而死。
「既生瑜,何生亮,」雖是這樣說,但周瑜的真正死因恐怕並不在此。他決非單單嫉妒諸葛亮的高明,處處勝己一籌,而是悔恨自己執行了錯誤路線,太急於求成,低估了諸葛亮的力量;他後悔不該把精力放在與諸葛亮的爭鬥上,錯把朋友當敵人,混淆了敵我矛盾;他痛悔沒有真正與諸葛亮聯合起來,大力發展國力,加強軍備,以待時機聯合諸葛亮挺進中原,發起北伐戰爭,消滅曹操,然後再圖劉備,統一全國,建立大統,或許是另一番景況。大家想想看,這位自恃才高自命不凡的周瑜如何能原諒寬恕自己的呢?
周瑜之死,是死於狹小的氣量,是死於對自己錯誤路線的無法原諒,是死於再無面目見江東父老的悔悟和悔恨,還死於更無顏面面對冤家對頭諸葛亮
又有一說為
周瑜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5. 歷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的周瑜是病逝而死。
周瑜生於廬江周氏。他是洛陽周易的兒子。他的祖父周靖和叔叔周忠都是太尉的官員。周瑜和孫策自幼就是好朋友。
21歲時,他和孫策一起去江東平定江東。後來,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替了他。周瑜去參加葬禮。作為一名中國護衛,他與張昭負責許多事務。
建安第十三年,周宇率領軍隊與劉備結盟,在赤壁戰役中打敗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他率軍打敗曹仁,被封為南郡太守,建安15年前在巴楚逝世,享年36歲。
(5)周瑜歷史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於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化用此典故,進一步發揮想像,描繪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6. 歷史上周瑜是如何死的
天妒英才,周郎英年早逝。
縱觀中國歷史,三國當屬最迷人的時代。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既生瑜,何生亮」。連諸葛亮弔孝,都傳的有板有眼。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逝在伐蜀的路上,並非被諸葛亮氣死的。按真實歷史推斷,如果周瑜和諸葛亮的壽命相同,周瑜的成就超過諸葛亮的可能性極高,如果周瑜不是,很可能會打敗劉璋和張魯,那就會和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三國的歷史亦將改寫
7. 三國演義中周瑜是怎麼死的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里,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 。
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 。
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 孫權稱帝後,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7)周瑜歷史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顧曲周郎: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
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於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
唐人李端有《聽箏》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化用此典故,進一步發揮想像,描繪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
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
飲醇自醉:
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
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 後來用於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8. 真實歷史里的周瑜到底是怎麼死的
在公元前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
周瑜逝世前曾建議孫權搶先攻取益州(四川)並取得孫權的同意,可就在他回江陵准備發兵時,中途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孫權稱帝後,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8)周瑜歷史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 。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在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參考資料:人民網-周瑜之死
9. 周瑜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比諸葛亮更牛的大神,然而他卻英年早逝,結束了自己的傳奇。他若不死,就沒有劉備和諸葛亮什麼事了,很有可能就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分天下了。
208年秋,曹操帶領大軍南下,收拾孫權和劉備。面對來勢洶洶的曹軍,孫權的很多大臣們主張投降,而周瑜堅決反對投降,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隨後,諸葛亮來東吳向孫權求救,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等都是虛構的。實際上,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就是一個聯絡官,主角還是周瑜,而諸葛亮無足輕重,只是一個打醬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