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新手初中歷史老師應該如何備課啊如何說課最好是給我一個模板。
先自我介紹。。。
問些小問題(如:前一秒是不是歷史啊?我們為什麼學歷史?)
等學生講完,你補充一下。
接下來和你的學生聊聊,最後留點時間給他們看一段關於歷史的視頻(推薦易中天,馬未都的)。自己控制好時間,還留下時間的話,給他們講講有趣的歷史故事
B. 歷史說課稿 漢武帝
先借一段百家講壇的開篇:漢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恢弘的王朝,但它的統治經歷了從無為而治到獨尊儒術的過程,這一過程產生的背景是:經過了休養生息後,初步走向繁榮的漢帝國,面臨內外的雙重威脅。漢王朝不得不實行「和親」政策,外嫁公主,獻奉貢賦,承受巨大的民族榮辱。嚴峻的形勢需要巨人來支撐。由於偶然的原因,歷史選擇了一個16歲的少年擔當大任。他的名字叫劉徹。
劉徹:他應該算漢朝最有成就的君主,其功超過高祖劉邦。從建立中央集權到經濟制度的改革以及對外關系的加強,無不顯示了他的英主風范;然而他的好大喜功、奢侈無度以及晚年的"巫蠱"之禍,又使其成為頗有爭議的帝王。
現在於他的功過之上,來說說他的為人。總的來說,他應該還算是個有血性的君王,這是個人最欣賞的一點,這點使得他的一些錯誤缺失有了可諒解之處。一些書上評價,劉徹是個過猶不及的人,能把好事變成壞事,我倒是比較喜歡這種霸氣的魯莽。世上無完人,一個男人,尤其是一個君王,沒點這樣的霸氣,何以擔當大任。然而我一直不喜歡劉徹,則是因為他的冷酷自私。他一直是理智而果斷的,也不乏兇殘,一切以基業為上,對所有人都不會用情過深,包括自己的妻女,更不用說愛臣。這也許是成為一個英主的必要條件,而作為一個男人,卻少了些許人格魅力。
漢武帝創造了六個「第一」;
第一: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第三:第一個大力拓展中國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第五: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
第六: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人們對漢武帝評價;雄才大略、窮兵黷武、重大貢現、極端獨裁那麼他到底是什麼樣的皇帝。
【漢武帝25項歷史性首創】
1、漢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於公元前113年創建了年號,先是六年一個年號(前140—前104),後來四年一個年號(前104—前87)。
2、漢武帝是第一位在統一的國家制定、頒布太初歷的皇帝,以正月為歲首這一點,一直用到現在。
3、漢武帝時期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史記》,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4、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我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臣公孫賀行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出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5、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對策,武帝親自策問,選拔人材做官。就是所謂的察舉徵召制度。
6、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治思想始於此。
7、元朔五年為五經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地方郡國可按一定條件選送一些人,可受業如弟子。經考試,能通一藝以上,可用作官吏。從國立太學生中選拔官吏始於此。
8、漢武帝在獨尊儒術時,又「悉延(引)百端之學」,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的同時,又兼用百家的格局。這點對後世也影響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親臨現場督察堵塞黃河瓠子決口。自秦朝統一後,皇帝親臨現場治理黃河,這是第一次。
10、漢武帝時推廣耬車(土法播種機)下種,此後這一方法在中國用了兩千多年。
11、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這在中國史上屬首次。
12、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與西域國家和親。
13、在輪台、渠犁屯田,並置使者、校尉。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今中國新疆地區屯田。
14、漢武帝時用井渠法作龍首渠,後傳入今中國新疆地區,並進而入波斯等地。
15、從西域引進葡萄、苜蓿種植,從大宛引進了良種馬———天馬,西域的樂曲、魔術傳至中國,中國的鑄鐵技術、絲織品、丼渠法、漆器傳至大宛等地。
16、漢武帝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用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在歷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18、為加強皇權,改革丞相制度,設立中朝(內朝),對後來的丞相制度演變發生了重大影響。
19、元鼎二年(前115年)禁郡國鑄錢,專令國家所屬上林三官鑄錢,非三官錢不得流通,郡國以前所鑄錢皆廢銷。對後世影響重大。
20、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說明了這一點。
21、漢武帝時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過任子制度使子孫當官;有錢人可通過「貲選」當官;先賢的後裔可以受照顧,如賈誼的兩個兒子就被關照當了郡守。然而,尤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後衛子夫是從奴婢中選拔出來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御史大夫張湯、杜周和廷尉趙禹則是從小吏中選拔出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漢武帝任用的一些將軍是越人、匈奴人。而金日磾(音:jin'mi'di)這樣一位匈奴的俘虜在宮中養馬的奴隸,竟然與霍光、上官桀一齊被選拔為託孤的重臣。這些情況說明漢武帝選拔人才是不受階級出身與民族差別限制的。然而,這不是說漢武帝用人沒有標准,標准還是有的,標准就是「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這就是說,只要願為漢朝事業奮斗,有藝能、有才乾的人,能為將相和可以出使遙遠國度的人都可任用。一句話,用人的標準是惟才是舉。正因如此,漢武帝時人才濟濟。班固就驚嘆地說:「漢之得人,於此為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值得認真研究的。
22、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派大軍深入匈奴腹地進行決戰的皇帝。
23、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為此又在今內蒙築受降城。武帝生前雖未達此目的,但在宣、元時期,匈奴歸服漢朝為藩臣。
24、李廣利伐大宛後,西域南道諸國多臣服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漢,匈奴不敢爭西域,罷僮僕都尉。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督護,管理西域南、北道諸國,西域諸國臣服於漢。至此,西邊直達裏海,都成為了漢朝的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首次。
25、漢武帝平定南越後,首次在今海南島置儋耳郡、珠崖郡,統治了今天的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的地區。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
一獨尊儒術;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里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二設立中朝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為貫徹自己的命令,於是設立中朝,尚書台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四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
五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胡蘿卜葡萄汗血馬核桃天馬等歷史意義重大
七開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衛青、李廣利、張騫以及細君解憂等人的前赴後繼的努力西域首次與中國聯系緊密,為後來把西域並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西南:使者軍隊的接連出現使西南邊陲第一次並入中國版圖
北方:衛青霍去病的出擊使北疆長時間穩定,保護了京師的穩定。
由此漢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並列的千古一帝,後人常用「秦皇漢武」並稱。
漢茂陵簡介
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劉徹在此建壽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後葬於此。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採用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漢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築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相傳武帝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等一並埋在墓中。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營建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於此,人口達277000多人。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門票:旺季:(3月1日-11月30日):45元;淡季:(12月1日-2月底):25元
漢茂陵詳解
金人趙秉文有詩雲:「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原上塵。」其詩道出了咸陽原上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咸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咸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北夾於秦嶺山地和北山山脈之間,是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自西而東的渭河,流貫條形的關中平原,故亦稱渭河平原。古代這一帶屬秦國,長約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稱。西周、秦、漢時代,關中是全國最富饒之地,其財富佔全國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於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灃河、滬河、灞河等八條河流,從秦嶺北麓蜿蜒而來,形成「八水繞長安」的景象。屬於秦嶺山脈的華山、驪山、終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羅列市區之南,重巒疊嶂,雲蒸霞蔚,構成了美麗的山水風光。
位於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咸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14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咸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絝子弟斗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位於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縣12公里,東距咸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佔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庄嚴穩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營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雲:「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征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
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於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並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築,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於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後,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雲:「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並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並埋入陵墓之中。
【金屋藏嬌】
《漢武故事》又名《漢武帝故事》,關於此書作者有漢代班固、晉代葛洪、南齊王儉諸種說法。然而皆無確切證據。又因其記載的事情與史書多有出處,被看做傳奇志怪小說。其中記載了金屋藏嬌一段中,就與史書有較大出入。《漢武故事》記劉徹和陳氏成婚是薄皇後和劉榮被廢之前。而根據《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的記載,兩人的結合是在薄皇後和太子劉榮相繼被廢,劉徹被立太子之後。
【解釋】嬌:原指漢武帝劉徹的表姐陳阿嬌。漢武帝幼小時喜愛阿嬌,並說要讓她住在金屋裡。指以華麗的房屋讓所愛的妻妾居住。也指取妾。
【出處】志怪小說《漢武故事》:「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
【典故】:陳阿嬌與漢武帝的政治色彩
在漢武帝時代,陳阿嬌(陳皇後)實際上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
其實陳皇後的悲劇遭遇還有政治的因素。當初武帝被立為太子,靠的是其姑母長公主劉嫖。條件是劉徹娶長公主獨女陳阿嬌為妻。長公主自恃擁立皇帝有功,而武帝深患之。而陳皇後也極為驕悍,於是劉徹疏遠阿嬌。而劉徹的母親王太後立即警告他說:你新即皇位,大臣未服。先為改制,太皇太後已怒。現「又忤怒長公主,必重得罪,宜深慎之!」所謂「大臣未服」,即指公卿權貴中反對劉徹的暗流。所謂「必重得罪」,就是皇帝要當不成了。武帝此時還沒有力量和竇氏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趙綰提出竇氏不應再干涉朝政時,惹惱了竇氏。竇氏逼迫武帝廢除了剛剛實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罷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獄中。而劉徹是極其聰明之人,馬上轉而恩禮長公主、陳皇後。從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間,他四處游浪射獵,不再過問大政方針。由於長公主的保護與劉徹的韜光養晦,才使他的帝位得以保全。
【毀譽參半】�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台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敢於罪己,置自己過失於天下輿論中心,漢武帝無疑是第一人!至此,後代皇帝犯了大錯,也會下「罪己詔」,公開認錯,展示明君姿態。
直言敢諫的汲黯曾批評漢武帝:皇上殺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寬恕,這樣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會被殺光。漢武帝不為所動,漠然一笑:何世無才,只是人主沒有識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夠辨明人才,何必擔心天下無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群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輒按誅之,無所寬假。汲黯諫曰: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共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諭之曰: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苟能識之,何患無人?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
就是這樣一位視人才如草芥的漢武帝,一方面又極端地愛才、惜才。
封建專制體制下,人才使用有兩大陋習:一是任人唯親,只用自己熟悉親信的人;二是論資排輩,必須按「三十九級台階」,一級一級往上爬,不能「亂」了規矩。而漢武帝一不會因言廢人:只要有才華,主父偃持不同政見,漢武帝照樣求賢若渴;二是敢於破格提拔:因為有能力,衛青家奴出身,漢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僅如此,漢武帝甚至擯棄正統,容納異類,慧眼發現東方朔,將庄嚴的朝堂變成一個充滿溫情和快樂的休息室,君臣之間宛如玩伴;同時,他不以狎褻而喪失原則,對東方朔的諍言擊節贊嘆,言聽計從。
他初讀《子虛賦》,即大為傾慕;得見作者司馬相如,如獲至寶,讓他享受與自己同等的寫作待遇。能識人、能容人、能用人,漢武帝千古無二。秦始皇、漢高祖視文人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終究雅量闕如。
而他生平中的一個錯誤,就是閹割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家——司馬遷。漢武帝因此備受誤解和爭議。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他褒有貶,班固的《漢書·武帝紀》對他的文治大加贊揚:
班固贊曰: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絕口不提漢武帝的武功,表明對漢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表揚、批評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為什麼人們對漢武帝的評價分歧如此之大呢?
首先,漢武帝是一個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個政治家,非常有政治頭腦;但又是一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俱備。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歷史責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他寵愛他喜歡的女人,可是,他不僅移情別戀,還為了江山,殺掉了自己最寵幸的女人。他絕頂聰明,又異常糊塗;為了傳說中的寶馬,居然不惜犧牲數萬人的生命。當更近地走近他時,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對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簡單地非此即彼。兩難之地,非常之時,他也會猶豫不定,甚至異常痛苦;同樣有普通人的歡喜和哀愁、小氣和算計、失眠和焦慮。在平常人眼裡他果決、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們在對他蓋棺論定時,往往流於偏激,說好時千古一人;說壞時罄竹難書。這樣,分歧就在所難免了。
我們無法使用單一的標准評價任何人。人性本就復雜,更何況封建帝王!或許他的好發自本心,也可能是籠絡人心的手段;或許他的壞是皇權使然,不得已而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們無法剝離他身上的帝王枷鎖,我們的評價,就只能在他的帝王與凡人兩種身份之間游移。當年天真無邪的「彘兒」,如何蛻變成一個既可愛又可怕的皇帝?怎麼可能一言蔽之、一書盡之?
正所謂:
天風浩盪,瀚海闌干,金戈鐵馬,萬死千傷,俱往矣;
長城巍然,絲路悠長,大賦煌煌,美人凄涼,俱往矣;
唇槍舌劍,縱橫捭闔,君臣相傾,千秋家國,俱往矣;
威加四海,功震八荒,千載以往,意氣飛揚,俱往矣。
唯有孤星冷月,晨鍾暮鼓,青燈黃卷,村社戲場,在年年評說,歲歲興嘆。
漢武帝劉徹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漢朝第七位皇帝,西漢時期的皇帝、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文學家。漢族。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漢高帝劉邦的曾孫,太上皇劉太公的玄孫,其母是皇後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於猗蘭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漢武帝4歲時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後元、太始。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謚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正如歷史連續劇《漢武大帝》所雲: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瓠子歌】
漢武帝在世時也寫了一定數量的楚風詩歌,其中許多具有相當的水準。比如《瓠子歌》: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慮殫為河。
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魚弗郁兮柏冬日。
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游。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
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嚙桑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維緩。」
以上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C. 作為一名歷史老師,要定期參加教研活動,請你談談如何給同行的教師說課
首先要熟悉教材,列出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等方面說課。
D. 教師招聘考試簡要分析歷史「說課」應該注意哪些
近年來,教師說課活動越來越成為對教學評估的一種新的評價方法。它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只重視備課、上課,而輕視說課的做法。那麼,什麼叫「說課」呢?所謂「說課」,即教師在授課之前,就本人對所授課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和分解以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包括教學程序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手段的採用,學法指導等諸方面觀點的簡述。其顯著特點是,說課者是教師,聽課者也是教師。實踐證明,說課活動是考查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能體現教師的基本素質,有利於推動教材教法的研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說課的內容
筆者認為歷史課「說課」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說教材 即說明所授課內容在全冊教材或某章節中所處的地位及依據。只有確立了該課內容的地位,才能確定教學目標(包括基礎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和能力培養目標),確定該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才能為教師在備課中,對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對學生各種能力達到的層次預設等奠定基礎說教法 即說明該課在教學過程中,將採用的教學方法及依據。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教學中方法的使用並不是教師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它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師生的主客觀條件決定取捨。恰當的教學方法,利於教學內容的傳授,利於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起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反之,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說課中,教師應將採用的教學方法以及採用這些方法的依據及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說出來。
說學法 即說明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所授課內容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告訴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或技巧,亦即學法指導。眾所周知,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歷史」。因此,教師在制定教給學生歷史知識的方案時,更要考慮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觀察思考歷史問題並提出觀點的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恰當的學法指導,有助於學生對歷史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及歷史結論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概念和培養「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的能力,給學生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說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將多種
教學媒體如掛圖、幻燈、錄像帶、錄音帶、電影片段、新聞圖片等引進課堂。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直觀性強,實用性大,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深,效果好。因此,教師的說課應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具體需要,准備採用哪些教學手段以及採用這些手段的好處。當然,切勿為手段而手段,一定要從教學內容和效果出發,同時,教學手段的選擇也應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
說目標測試題 目標測試題一般是教師根據該課內容的教學目標,有目的地編制的練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達到鞏固已學知識和運用已學知識的目的。因此,它也應該是說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教師編制的題目一定要依據教學內容、體現教學大綱或《考試說明》的要求。說目標測試題,就是說明教師想編制哪些題目和想要達到的「目標」等,不過,教師在說題目時,應簡明扼要,毋須面面俱到,應選擇主要的講述。
說教學過程 它是說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求說課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說明組織實施這一課的方案,如應如何導入新課、傳授新知識,如何進行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等等。說課的過程,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素質,所以,說課教師要緊緊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圍繞教學目標,切實處理好各教學環節的關系,進行精練、簡捷的概述。
二、說課中需注意的問題
第一,教學大綱與教材的關系。教學大綱是國家教委頒發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學的依據,具有法定的指導作用。它的制訂是經過教委領導、講師學者和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共同努力的結果,真是字斟句酌、反復推敲。說課教師在說課前應認真學習教學大綱中的指導思想、教學原則和要求等,把它作為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教師說課應「以本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要能駕馭教材,發揮教師的創造性。因此,說課教師應在熟練地掌握教材內容的前提下,牢牢把握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關系,要把教學大綱和教材結合起來認真鑽研,反復揣摩編者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有分寸地發揮創造性。
第二,說課和備課的區別。備課是教師在吃透教材、掌握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精心寫出的教案。它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連貫而清晰的教學步驟,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方法,有板書設計和目標測試題等。而說課,則是教師在總體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說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個環節具體操作的想法和步驟,以及這些想法和採用這些步驟的理論依據。簡單地說,說課主要是回答了自己為什麼這樣備課的問題。因此,說課教師不能只按照自己寫好的教案把上課的環節作簡單概述。
第三,詳略得當。說課教師對所說課內容應作「詳」「略」取捨,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對重點難點、教學步驟及理論依據等一定要詳講,對一般問題要「略」講,若不分「詳略」,不分主次,必然會使聽者感到茫然或厭煩。
第四,說課與上課的區別。上課是教師在特定的環境中,依據自己所編制的教案,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上課有具體的教學主體對象,有具體的師生配合過程,有一定的教學程序和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說課則不同,這是由說課教師給特殊聽眾(教師)唱「獨角戲」,是教師唱給教師聽的,它側重於理論闡述。因為它帶有相互學習、共同探討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性質,也可以說,它是集體備課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說課與上課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在某種程度上說,說課回答了自己怎樣上好這堂課的問題。
第五,多問幾個「為什麼」。說課教師在說課時應不斷設問「為什麼」,而且自己應該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如果對有些問題尚未搞清楚,應在說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多查閱資料或請教別人,切忌說課時使用「可能」、「大概」、「或許」等詞語,以免聽者不知所措。
當然,說課質量高低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以及對教材把握的程度。說課有一般環節的要求,但無固定的模式。以上僅是個人淺見,願能為歷史課「說課」活動的開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E. 初中歷史說課稿格式
學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初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跡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 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 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 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 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台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 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戰爭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啟示
2、 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 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 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為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 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 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鑒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謹供參考
F. 高中歷史說課稿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本課選自人民版高二教材專題四第一課的內容。20世紀初,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學說,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後,他緊跟時代潮流,對三民主義進行了重新解釋,使之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歷史的進程。
(二)課程標准:課程標准要求學生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分析和課標要求我預期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要求通過學習,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了解新三民主義提出的時代背景和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比較新舊三民主義的異同,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2、在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時代背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和評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能夠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進行概括和闡釋。學習過程中,注意運用自我學習的學習方式。運用多媒體手段再現歷史情境,豐富與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3、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及其對近代中國的深遠影響,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理論成果。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祖國而奮斗的人生理想。在了解了教學目標以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本課的重難點。由於三民主義在中國近代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指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因此我確定本課的重點為三民主義及新三民主義的內容。而對於三民主義的分析與評價,鑒於其理論性較強,還需辯證地分析,對學生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過高,因此確定為難點。
二、教法分析:
古希臘著名學者普羅泰格拉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熱情參與,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法。1、情境創設法:突破理論教學的枯燥;適合高二學生的心理特點。2、表格比較分析法:難點知識在系統比較之後清楚明了適合學生目前的知識水平。3、談話引導法:結合學生實際的知識水平不高,需要進行適時的談話引導法。
三、學法分析:本節課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新課。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往往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本課導入中,我採用談話法,同學生聊聊國慶60周年的慶典儀式,並出示一幅圖片,同時拋出問題:每逢中國的重大節日和隆重慶典,天安門廣場都會擺放孫中山畫像,與毛澤東畫像遙遙相對,據說這是建國之初,毛澤東定下的規矩。為什麼毛澤東要定下這樣的規矩,孫中山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貢獻?以此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後,進入第一目的學習——「三民主義的提出」。這一目內容學習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設計一個表格,請學生從社會背景、階級基礎、思想來源、個人因素幾個方面去歸納三民主義提出的背景。在了解了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第一,創立革命的理論已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第二,孫中山能順應時代潮流,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從而為學生理解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的原因奠定基礎。
關於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對它的評價,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難點。為了方便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我把它分解成為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缺什麼?在解決三民主義是什麼時,我設置了一個情境:如果你作為孫中山,會在主題報告中如何解釋具體內容?如果你作為會員正好在場,你會從三民主義的內容中分別得到怎樣的鼓舞?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並指出民族是前提,民權是核心,民生是補充和發展。在解決孫中山為什麼主張三民主義時,利用課本的「學思之窗」中的材料來解答,同時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接著,我會設計一個情境來解決三民主義缺什麼:第一刊《民報》被散播到社會,各個階層爭相閱讀,面對《民報》發刊詞中的三民主義,農民、保守勢力、資產階級以及激進勢力分別會有什麼想法,為什麼?從中歸納出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最後,在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全面客觀地評價三民主義。
在學習了三民主義的內容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它的實踐結果如何。在這一目教學中,首先展示一系列圖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讓學生從這些圖片中去歸納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並思考在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活動結局如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三民主義的局限性的理解。
接著播放《走向共和》視頻——《國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孫中山的困惑以便於過渡到下一子目的學習——三民主義的發展。新舊三民主義的比較是本課的另一個重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去合作完成。
最後,我把本課內容概括為四個「一」:即「一個領袖,一個綱領,一個思想,一種精神」。以此作為這節課的課題小結。
布置作業:
G. 結合教學實踐,談談中學歷史說課應從哪幾個方面展開
1、老師對授課內容和授課對象都有深入了解。了解該門學科的組織結構、同其它學科的聯系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有效地准備教案。設立學生學習目標時將學生看作投入、自信的學習者;把對學生的生活真正重要的主題作為備課的基礎;每學期都有大綱、教學目標、學生產出期望和一個教學日歷;備課目標同波士頓市學習標准相一致;將要講授的課是能為學生提供思想碰撞、和教材融會貫通、師生和學生之間有互動效果的課;確立學生首要掌握的技能、概念和詞彙量;對每一個單元的學習都採用參與式教學,包括技術的運用;
3、教學材料能幫助所有的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收集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圖書館資料和技術等;使材料同課程目標、學生需求以及學習方式相匹配;
4、老師創造一個有助於學習的課堂氛圍。教室布置合理、有吸引力和安全感;教室布局時常有變化、突出課程主題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充分體現多元文化和各民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