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書寫歷史
何謂歷史?歷史是一門科學嗎?歷史學家是否應該致力於建立一套理論體系?在回答上述問題的過程中,《人如何書寫歷史》對於歷史的本質與目的、歷史學與社會學的關系、福柯所引起的史學革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對我們建立一種不同於文本與材料的新型歷史觀頗具啟發意義
⑵ 怎樣寫歷史小說
1)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一些藝術加工可以在歷史中加一些自己編的細節描寫但絕對不能改變歷史. 2)首先要熟悉歷史事件,了解歷史人物的特點,抓住一個或幾個典型的人物來展開,突出他們的性格特點,以及值得學習的某些方面,或者是失敗的教訓..再通過發揮想像來構思文章主要構思。3)歷史小說該怎麼寫才好,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我個人認為,既然用的是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名字,說的又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那麼還是以尊重歷史本身為好,大的方面,尤其是在本質、基調上不能有悖於歷史。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也應該充分掌握且盡量多地使用流傳下來的當時素材。只有依仗豐富的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才有可能釀造出濃郁的歷史氛圍;而歷史小說所獨具的滄桑感、凝重感等等,便是在這種歷史氛圍中產生的。4)多看歷史小說,注意文言文的用法 。
⑶ 自編的歷史文字書怎麼寫序言
作家楊大俠的文字可以作為自編的歷史文字書序言:
中國人的特點是入世的,歷史的。歷史在中國人心中有著極高的意義。北島有詩:「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這句話洋溢著濃濃的歷史情懷,而這情懷是中國人所獨有的。 其實,對歷史的信仰就是對人心的信仰,中國人相信自己作為人的價值。
⑷ 請問一本歷史類的書,應該怎麼樣寫一篇書評
關於你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解答。
第一,通讀整本書籍,了解所寫的內容,所撰寫的歷史,這是最基本的一個功課。
第二,對整本書籍做一個歸納、排版,總結出一個最基本的框架。
第三,結合框架所劃分的部分,對整本書的每個章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是寫書評的核心。
第四,歸納總結,有針對性的再進行修改。
根據以上四點來寫書評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⑸ 歷史書的書評要怎麼寫 方法快
大致如此:首先講講獨立一篇歷史文獻的寫法,我估計你要的是這個:
第一,首先要好好把原著的相關篇章好好讀讀,仔細讀讀.歷史著作是以事件為中心的,所以讀的時候務必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像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必須弄清楚.也就是說書評的第一部分,務必把這六要素簡要地寫清楚.
第二,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事件是沒有意義的,人物才是有意義的.因此,第二步是分析這個歷史事件中反映出來的某一人物的性格特點,這個人的能力、水平.
第三,歷史的意義在於鑒於昨日而有補於未來.因此,第三部分必須重點分析重要人物在這件事情中的功過得失.有什麼做得好,有什麼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如何做才能更好,才能最好.這也是一篇歷史書評容易出彩的地方.
第四,也是最後,由於歷史文獻是史家所寫,怎麼寫,反映了史家的認識和思想.因此,在全部分析之後,要重點分析這個文獻中隱藏的史家的看法和思想.因為歷來中國是講究春秋筆法的.
以上是單獨的一篇歷史文獻的書評的寫法.要想寫法,最好從單獨一篇來寫.比如說要寫史記,要評論整個一本書,除非是研究了幾十年的大家,不然是寫不出什麼好東西的.因此,要想寫好,可以退其次,單選一篇,比如選刺客列傳,寫這樣的題目:從刺客列傳來看司馬遷的游俠思想.這樣就更加容易出彩些.
當然,如果你是大家,那當然也可以寫一本書的.但即使是大家,也要注意有所重點,比如專寫史記的語言風格,比什麼都寫,要好得多.因為什麼都寫,那肯定是好幾百萬字的著作.
如果寫一本書的一個側面,那寫法與單獨文獻寫法有所不同,不能以事件為中心了.如果你研究語言特點,那必須以語言為中心.必要的話先把能體現語言風格的相關內容都列出來,如果太多,那麼至少一個類型的,必須列一種為代表,然後各個種類,必須全了,這樣才有意義.然後第二部分你詳盡地分析,比如分析語言特點,有什麼特點,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然後第三部分,可以找同時代或相近著作進行對比,對你研究的部分作出中肯的評價.如史記的語言風格,你可以和漢書比,因為內容相同;你也可以和通鑒比,因為歷來的地位相近.
最後的部分,你可以簡要分析作者形成這種語言風格的歷史原因和個人原因,我們應該怎麼借鑒和發揚.
⑹ 歷史書籍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內容:
這幾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這本連環畫版講了中國整整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介紹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紂、武丁求賢,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生動有趣的故事。
讀了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統一的朝代過了不久還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區不久也要被統一起來。例如,這就好比秦國統一了七國,過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漢相爭,不久又被劉邦統一,建立了漢朝。
我還在這本書里學習了不少知識,比如雞鳴狗盜這個典故。秦昭王想殺掉孟嘗君。孟嘗君向秦昭王的寵妃求救,寵妃卻說想要天下無雙的白狐狸皮衣。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最善於裝狗偷東西,便幫他偷來了白狐狸皮衣,獻給寵妃,孟嘗君得救了。
可是,怎麼才能在雞叫之前讓城門打開得以逃走呢?有個門客會裝雞鳴,雞鳴聲響後,守城的士兵以為日出了,便開了城門,孟嘗君於是成功逃走了。
不過,我也發現這本《中國通史》裡面有些錯別字哦!
這本書很好看,你們要去看哦!
⑺ 如何寫好歷史書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以編年體紀錄歷史的方式最早起源於中國。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春秋左氏傳》,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簡稱《左傳》;《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補充:按年月日順序記載的中國史書體裁。起源於春秋。編年體史書數量極多。著名的有《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其優點是便於考查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並可避免敘事重復。缺點是記事按年月分列雜陳,不能集中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難以記載不能按年月編排的事件,往往詳於政治事件而忽略經濟文化。
⑻ 歷史小說怎麼寫能寫的和歷史書一樣嗎
「歷史小說」和正規的史書不可能完全一致,因為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它應該是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描寫主題的小說,反映了某一特定時期的生活風貌,但既然是小說,就免不了有虛構的成分;而正史則不一樣,必須要完全尊重歷史事實。
歷史小說的創作要注意時代背景、人文風貌、人物主要經歷等與真實歷史盡量接近,同時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表達出自己對歷史的觀點與某種傾向。
⑼ 怎樣寫歷史的編年體或紀傳體
史書體例常識(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斷代體) ┌—通史 ┌—依時間分—┤ │ └—斷代史 史書 │ ┌—編年體 └—依體裁分—┤ 紀傳體 └—紀事本末體■ 國別體 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國語》、《戰國策》■ 紀傳體 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記》)■ 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按年月順序敘事。《竹書紀事》◆ 通史 記載從黃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歷史。《史記》、《資治通鑒》◆ 斷代史 記載朝代歷史。除《史記》外的其餘二十三史。他們的模式大體如下:編年體:某年發生了某事國別體:某國發生了某事紀傳體:某人做了某事 編年體——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紀傳體——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例如《 三國志 》《 史記 》等都是紀傳體。斷代史體例——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他所著的《漢書》,寫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餘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范圍。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於斷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范圍。編年史——就是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宋代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 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閑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 此一體例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將資治通鑒中一千三百六十餘年史事,改編為二百三十九個事項),編列史事,以「事」為主,詳其始末,既不受人物拘束,亦不受時間限制,可補正史與編年之不足。 1、編年體——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代表作:《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左丘明《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等。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2、國別體:以國(諸候國)為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共兩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 較好的一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國策》(國別體史書代表作)。3、紀傳體——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即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就是為人物立傳,代表作《史記》。例如《 三國志 》《 史記 》等都是紀傳體。《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斷代史體例——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他所著的《漢書》,寫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餘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范圍。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於斷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范圍。5、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 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閑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它創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期間的歷史大事。其記述內容基本可信,史料價值很高,但是不完備。 《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紀傳體——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的方式記敘史實。《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與斷代體史正好相反。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也可稱為通史。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是中國第一部通史。還有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是著名的通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通史可以理解為貫通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或世界的從最早文明到現在的歷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敘述的內容廣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課題(軍事、文化、藝術)涉及內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敘述中體現歷史發展脈絡或貫穿其中線索,給人一種整體的認識。 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他所著的《漢書》(也稱《前漢書》),寫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漢書》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書(紀傳體的)。
⑽ 歷史教科書怎麼寫才有魅力
《世界歷史》是日本高中的必修課,其中,山川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歷史》採用率為39.6%,排名第一。該書介紹了中國唐代文化以及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對明清的中國發展有專節敘述,對西方文化傳入中國的歷史進行了評論。從採用率最高的世界歷史教科書來看,它沒有宣揚侵略有理論調,對日本軍國主義有一定程度的反省,對南京大屠殺也有記述,但是沒有使用「侵略」二字,南京大屠殺也沒有寫明死亡人數。《日本史》也是日本高中必修課,山川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史》採用率為32.6%,在所有日本史教科書中排名第一。日本史涉及中國的內容更具體,並記述了慰安婦和日本強徵勞工的史實,雖然從字裏行間可以看出對那場戰爭的否定態度,但其反省並不深刻,同樣有意刪除了侵略戰爭的字樣。倒是採用率排名第二的東京書籍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明確寫明「侵略」中國的字樣。至於扶桑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右翼分子宣傳侵略有功、侵略有理、否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等史實的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在日本高中採用率不到1%。不知是採用率太少的緣故,還是由於其他原因,在國立教育研究所沒找到這本教科書。《世界地理》教科書專節介紹了現代中國的面貌,帝國書院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理》採用率佔41.9%,在所有世界地理教科書中占壓倒優勢,主要特點是圖文並茂。其中第三節《國家規模的地域調查》一開始就通過幾張圖片介紹了中國,分別是中國春節北京地壇舞獅子、萬裏長城、北京朝陽公園打太極拳的人們、桂林山水……從人文景觀、自然風物到文化習俗,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接下來介紹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中的四大菜系:北京菜、廣州菜、上海菜、四川菜;中國人打招呼的習慣也與吃有關,見面時總問:吃過了嗎?它的第二部分介紹了中國漢族的文化,不同方言漢字的讀音不同,漢民族的婚姻觀和信仰,獨生子女政策;第三部分是中國的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主要介紹了壯族、苗族、蒙古族和藏族等。另外還有中國的少數民族保護政策,旅遊開發和少數民族;第四部分則介紹了中國經濟增長和都市生活。教科書中這樣寫到,中國1978年實行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通過引進外國投資,工業發展迅速,從80年代,對外國企業優惠的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沿海陸續涌現,出口增長,現在中國的家電等生產量佔世界首位,其中有些出口到日本,在日本到處可以看到中國生產的產品。至於中國人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廣州人的生活。另外,《世界地理》也寫到,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也出現了買不起房、交通堵塞、大氣污染、水質污染等環境問題。該書的第五部分介紹了中國社會差距拉大和西部大開發政策,用具體數字說明西部農村與都市的差距。《世界地理》對中國現狀的介紹比較全面,學生學習之後,會增強對中國的理解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