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的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楊貴妃名玉環,幼年喪父,寄養在叔叔家,長大後有傾國傾城之姿。楊玉環15歲時,在公主的婚宴上和當時的壽王李瑁一見鍾情, 很快兩人就被唐玄宗賜婚,楊玉環成了壽王妃。婚後二人生活美滿,但是好景不長,五年後,唐玄宗以為自己的母親折福為由,令楊玉環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在人們漸漸忘掉楊玉環後,唐玄宗又秘密地將她接進了宮中,並封為貴妃,從此,因後位空懸,楊玉環貴為貴妃,寵冠六宮。
但是經過史學專家的研究,發現楊貴妃的真正死因是被亂軍殺死,並不是自縊而死。在一些唐詩中,描寫到馬嵬坡時,用的便是“血”這樣的修飾詞,如果真是自縊而死,應當是見不到血才對。楊貴妃在世時寵冠六宮,她的家族也因為她而得勢,然而,千古美人卻慘死於亂刀之下,不禁令人唏噓。
B. 楊貴妃之死歷史真相是什麼
楊貴妃之死歷史真相是:被縊殺。
《舊唐書》記載:「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yì掩埋]於驛西道側。」
這段文字的白話意思是:唐玄宗一行人逃難至馬嵬[wéi],禁軍大將陳玄禮在太子的支持下,發動士兵嘩變,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楊貴妃在佛堂縊死,時年三十八歲,葬在了馬嵬驛西邊的路旁。
《新唐書》和《舊唐書》的記載類似,都是沒有說明楊貴妃是自縊而死,還是被他人縊殺。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明確說明,是唐玄宗命宦官高力士將貴妃縊殺——「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
其他說法:死於亂軍
這種說法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例如杜甫的《哀江頭》,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語;又如李益的《過馬嵬》和《過馬嵬二首》,其中又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句。
再如杜牧的《華清宮三十韻》中有「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之句,而張佑中的《華清宮和社舍人》則有「血埋妃子艷」一句,溫庭筠的《馬嵬驛》則有「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
這些描述無疑都在暗示,楊貴妃乃是死於馬嵬驛兵變的亂軍之中,畢竟被縊殺是不會見血的。
C. 歷史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楊貴妃是被高力士弄死的。
馬嵬驛之變大家都知道,楊貴妃被生生逼死大家也知道,可是是誰逼死了楊貴妃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士兵嘩變,看見楊國忠不順眼,早想收拾丫,可惜沒機會,這會兒出了口惡氣,為國為民除了一害。有人說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想篡班奪權,於是鼓動禁軍把楊國忠殺了,然後自立門戶,帶領人馬重頭收拾舊河山。但是唯獨沒人想到幕後黑手是高力士。恰恰相反,在所有人的認識中,包括一些史家的認識中,高力士和楊貴妃關系好得很,鐵的很,呱呱叫得很。為了讓楊貴妃多活一秒,死得舒服點,還親自給楊貴妃弄了三尺白綾,而不是吞金而亡或者跳井而死。
其實這都是那擱那。我們一一分析。
先說禁軍嘩變。如果說禁軍是自發嘩變,義憤填膺,被禍國殃民的楊國忠氣蒙了,於是激情殺人,那麼就有個問題,他們有想過後果沒有。無緣無故打死宰相,這是造反。打死之後怎麼辦,是被李隆基下令把他們處死,還是他們自行了斷或者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李隆基也做了,干一票大的。再說了世界上那有什麼自發嘩變的事,肯定背後是有預謀的。陳勝吳廣殺死兩軍官,都費了那麼大勁,裝神弄鬼的。所以說這幫禁軍肯定是蓄謀已久的。領頭的是誰,一目瞭然,禁軍統領。
當時的禁軍統領名叫陳玄禮。陳玄禮是李隆基老臣,當年跟高力士一起,拼了身家性命,發動了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後來又搞掉太平公主,之後一直擔任禁軍統領,直到安史之亂爆發,就是這么一個跟了李隆基四十多年的人,忽然就造反了?鬼信啊。所以說陳玄禮背後肯定有人,有人說此人就是太子李亨。絕大多數人都這么認為。
這么想是對的,也能服眾,問題是不符合實情。因為緊接著太子李亨就帶了一幫人馬自立門戶走人了,陳玄禮和高力士繼續護送著李隆基去四川避難了。如果說陳玄禮是太子的人,為啥他不跟著太子走,因為殺死楊國忠楊貴妃之後,基本就等於跟李隆基攤牌了。那他還敢跟李隆基去四川啊。這不是拿自己老命開玩笑嗎。李隆基是那種不記仇的人嗎。他可是連自己的三個兒子都能殺的人啊。
所以答案只有一個,他不是太子的人,他是高力士的人。那麼問題來了,高力士為啥要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
先說楊國忠。楊國忠和高力士的矛盾由來已久。楊國忠是宰相兼外戚,高力士是宦官,自古以來宰相外戚宦官這就是三大勢力,三大水火不容的勢力。高力士作為李隆基的貼身侍衛兼秘書,睡覺都在卧室站崗的人,他和禁軍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就是他掌管著禁軍。但是並沒有形成制度,有實無名。唐肅宗之後,李輔國魚朝恩宦官就直接掌管了禁軍,直到唐朝滅亡,禁軍都是宦官在掌管。而其始作俑者,就是高力士。
面對楊國忠的飛揚跋扈,高力士多次跟李隆基說過,要搞死楊國忠,但是李隆基沒同意。早在天寶十三載,也就是安祿山造反前一年,高力士就發現楊國忠搞不定安祿山,要壞事,就讓李隆基搞掉楊國忠換人,但是李隆基沒同意。現在安祿山造反了,借口就是清君側,高力士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讓陳玄禮實行兵諫,清除了楊國忠。可以說禁軍打死楊國忠是經過李隆基首肯的。李隆基此舉跟漢景帝誅晁錯一樣,用楊國忠的人頭向安祿山納了投名狀。我身邊的壞人死掉了,你該收手了吧。
那麼為啥楊貴妃也要死。要知道楊國忠和楊貴妃可是要區別對待的。楊國忠禍國殃民,楊貴妃可沒有,無非就是貪圖享樂而已。女人么,正常,誰不是愛慕虛榮之徒。所以當禁軍要殺楊貴妃時,李隆基問高力士,為啥楊貴妃也要死。為啥不問陳玄禮要問高力士,因為他知道是誰在搞鬼。
高力士說,大家怕楊貴妃秋後算賬。楊貴妃不死不安心。其實是誰不安心,是高力士,不是禁軍。所以李隆基說,那你去把楊貴妃殺了。高力士於是親手把楊貴妃勒死,還讓陳玄禮親自驗屍,最後推到枯井裡埋掉。
或者說,難道高力士和陳玄禮不怕李隆基報復。不怕。因為一來李隆基需要二人保護,二來他知道二人是唯一忠於他的人。如果說高力士和楊國忠是奪權的話,跟楊貴妃就是爭寵。我以前曾經寫過,高力士在長達幾十年的歲月中,對李隆基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同樣李隆基對他也有那種感情。因此楊貴妃的過度得寵刺激了高力士,她非死不可。
人生難過是情關啊。
D. 歷史上楊玉環是怎麼死的
楊玉環,號太真,是唐玄宗最喜愛的妃子。起初楊玉環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妃子,後來由於被唐玄宗所喜愛,楊玉環出家而後又還俗,成為了唐玄宗的寵妾。
有關於楊玉環的故事莫過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事說的是楊玉環特別喜歡吃荔枝,唐玄宗為了討好楊玉環,於是不遠萬里從南方千里加急的運送荔枝給楊玉環吃,荔枝這種水果十分特殊,超過一定的時間就會腐爛,因此不得不用最快的速度送到長安,這就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這個故事體現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喜愛,同時也揭示了當時楊玉環生活的奢侈。
楊玉環有一個哥哥叫做楊釗,也就是後來的楊國忠,安祿山起兵反唐。他打著的名義就是清君側,要誅殺楊國忠,於是唐玄宗一路潰逃到達馬嵬驛的地方。大將軍陳玄禮提議,必須要殺掉楊國忠以及楊玉環,這樣就可以平復安史叛軍。唐玄宗在陳玄禮的要挾之下,不得不命令高力士殺掉了楊玉環並且將其埋葬。
後世史書當中往往把楊玉環作為禍國殃民的角色來看待,實際上這與楊玉環幾乎沒有什麼關系。唐玄宗晚年沉迷酒色聲色犬馬,誤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從而導致了政治腐敗民生凋敝,這才是唐王朝衰敗的原因,也讓安祿山找到了可乘之機。可以說楊玉環的一生享盡奢華,然而死狀凄慘,而她與唐玄宗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成為後世久久流傳的經典。
E. 引起唐朝動亂的楊貴妃,最後是怎麼死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貴妃被迫逃出皇宮,最後自縊在馬嵬坡,一代美人香消玉殞。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天資聰穎,容貌艷麗並且精通歌舞,在出席一次宴會時,被壽王李瑁看中,求娶為王妃,二人成婚五載恩愛異常,但貌美的楊玉環卻被唐玄宗看中,為了能夠霸佔楊玉環,唐玄宗命她出家為尼,改換身份之後接入皇宮封為貴妃。
唐玄宗不得已帶著楊貴妃出逃,在來到馬嵬坡之後天降大雨,全軍在此修整,但此時軍中卻流言四起,大家將安史之亂的罪責安到楊玉環的頭上,認為如果沒有她,便不會有這常戰亂,而且現在這樣危急關頭,唐玄宗仍然將她帶在身邊百般呵護,這樣的君王不值得大家賣命,眼看士兵的情緒越來越激烈,為了防止兵變發生,唐玄宗在大臣的多番游說下忍痛賜死楊玉環。
F. 歷史上楊玉環的真實死因是什麼,是自縊而死嗎
楊玉環是我國歷史中因胖而出名的大美人。論相貌楊玉環堪稱傾國傾城,否則李隆基也不會對她深深著迷。論才能楊玉環更是精通琴棋歌舞,正是因為出色的琴技與曼妙的舞姿,才會讓李隆基視她為知己紅顏。可惜紅顏薄命,自古以來提起楊玉環之死,人們都不免發出一聲輕嘆。
近衛軍動刀殺死楊玉環說明,李隆基已經控制不住局面。殺紅了眼的近衛軍既然能殺了楊玉環,也就能殺死李隆基。今時今日在咸陽興平市西邊,有一座楊玉環的墓存在。這就說明楊玉環死後,李隆基曾命人收斂了楊玉環的屍體進行安葬,隨之便能說明,楊玉環死時面對近衛軍的逼宮,李隆基尚能控制住局面(不然沒人聽他的收斂楊玉環的屍體)。
綜合這幾點編者得出結論,近衛軍以楊玉環逼宮李隆基,李隆基無奈舍棄楊玉環。最終楊玉環被李隆基身邊的近侍,用弓弦勒死在了近衛軍馬前。近衛軍憤怒情緒稍減,李隆基控制住了一定的局勢,命人將楊玉環安葬,隨後他便逃到了蜀中。
G. 楊玉環歷史上是怎麼死的
在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蜀中,途徑馬嵬坡整頓時,禁軍以紅顏亂國的理由迫使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在馬嵬坡佛堂前的梨樹下。唐玄宗開始堅決不從,最後在太子李亨與高力士的勸說之下,為求自保的唐玄宗只得賜下一條白綾,時年三十八歲的楊貴妃最後被縊死於馬嵬坡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香消玉殞。正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當然,由於唐朝距今已經1000多年的歷史了,時間久遠,所以野史對楊貴妃之死的記載眾說紛紜,版本眾多。
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
還有一種說法是吞金而死。劉禹錫曾寫過《馬嵬行》一詩中這樣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也有說法,先吞金後被縊死。
更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壓根沒死,而是流落於民間,當了女道士,最後自然而死。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後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捨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屍骨。後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里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
甚至還有人傳言,楊貴妃東渡去了日本,並且最終死在了日本。但這種說法大多人都嗤之一笑,不以為真。
無論楊貴妃最後是怎麼死的,我們只能說她的一生從嫁入皇家開始就是一個悲劇。從太子妃到被自己的公公霸佔,從得寵的貴妃到逃亡路上的替罪羊。楊貴妃的一生被自己的哥哥、丈夫玩弄,利用最後拋棄,如果能再選一次,我想她一定想成為一個普通女子。
H.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最終究竟是怎麼死的
楊玉環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少文人墨客不惜揮毫潑墨,只為描繪出這位享有千古盛名的佳人一絲一毫的美。詩仙李白就曾為她作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每每讀之都會令人心生嚮往,讓人忍不住在腦海中勾畫楊貴妃之美。
但經專家的研究,發現楊貴妃的真正死因並非是自縊,而是被亂軍殺死。而且在一些唐詩中,描寫馬嵬坡一事時,用的便是“血”這樣的修飾詞,例如杜甫《哀江頭》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