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白起是怎麼死的,,
白起的死離不開他的囂張跋扈,離不開他的自以為是,離不開他的自作聰明。據歷史記載,自從長平之戰之後,白起以為可以一勞永逸,結果他的想法太天真了,沒想到最後被君王所猜忌,君主與臣子互不相信,互相猜測,最後導致了白起的死。
白起的悲劇,源於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出征,這已經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聽命與否的檢測,白起偏偏看不到這一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後秦國的另一位名將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訓,在殘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終。
白起是一個極度自信又極度自負的軍事天才,真正永無敗績的戰神。正因為追求職業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絕向秦昭王妥協,導致了最後自刎的悲劇下場。或許在白起看來,正確比活著更有價值,這就是白起能保持不敗紀錄的真正原因。
戰神白起一生戰功赫赫。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戰神白起一生的軍功是千千萬萬的頭顱換來的。人們往往只看到戰場上功臣名將表面的榮耀,卻忽視了這榮耀背後戰死的無數英魂。
白起的少年時代未見諸史書,據說他行伍出身,靠著勇猛作戰一步步爬到高位,被封為戰神白起。戰神白起為何是「人屠」時間回到兩千多年前那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末期,在那個以殺人掠地為主要內容的時代里,秦國的戰神白起無疑是將軍中「男一號」。
從歷史上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實際奠基者之一,但從另一面講,他一生殺伐過重,是天生的屠夫。
② 在歷史上白起死怎麼死的他真的坑殺趙軍四十萬嗎
白起(?-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綽號人屠。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
身亡
《戰國策》記載為白起離開咸陽七里時,被秦昭襄王所派使者絞死。白起的副將司馬靳也一同被賜死。
坑殺趙國四十萬軍隊
白起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策略,在戰爭中大肆屠殺戰俘,尤其以長平之戰後活埋40萬趙軍降卒最為殘忍。白起藐視生命、濫殺無辜的行為招致普遍的非議。
西漢的哲學家揚雄批判白起: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班固評價白起:若秦因四世之勝,據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並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雲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於前,而國滅亡於後。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何晏評價白起說: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
③ 白起是怎麼死的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白起被賜死於杜郵。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九月,秦昭王首先派王陵出兵攻趙邯鄲,大敗。於是去請白起,白起斷然拒絕:「邯鄲不是那麼容易拿下的,何況各國的救兵紛紛開進趙國,他們對秦國的怨恨何止一日兩日?長平一戰,趙軍雖然死了40萬,但秦軍也折損了一半,我們國內空虛,還要遠征別國。趙軍以逸待勞,各國援軍里應外合,秦軍必敗。」
昭王不聽,強行派兵。不久,第二員大將王齕果然遭遇了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不聽我的話,如今怎麼樣啊?」這句話傳到昭王的耳朵里,昭王惱羞成怒。那好,你白起上陣吧!國相范雎親自去請,但白起犟如黃牛,偏不從命。一個將軍,既然不能為王所用,就只能為王所棄。
公元前258年,白起被奪官、削爵、降為士兵、遷居他鄉。由於病情反復,白起無法遠遷。他滯留在咸陽的3個月里,正是秦軍節節敗退之時。顏面掃地的秦昭王,不想讓他繼續得意,更不想讓他看到自己決策的失敗,便勒令他離開。
白起才走,秦昭王就和范雎商量:「白起心懷怨誹,不如處死。」在咸陽城外十里,白起接到了賜死的命令。剛烈的白起拔出劍:「我有什麼彌天大罪,何至於這個下場?」良久,他又嘆息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40萬人投降,我欺騙了他們,把他們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說罷,他舉起了那把鮮血浸染過的戰劍,刺向了自己。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3)歷史上白起怎麼死擴展閱讀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對敵人發起毀滅性的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全殲敵軍。
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政治、國家態勢甚至第三方可能採取的應對手段等等皆有精確料算,無一不中,能未戰即可知勝敗(《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故而太史公司馬遷稱贊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④ 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慘劇,白起是怎麼死的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霸佔韓魏接壤地的軍事重鎮野王,以此為動身點,便能夠間接進犯趙國北方的各軍事重鎮了,因而趙成王已深深認識到秦國預備對趙國發起吞並戰。隔年秦將王??終究北向進犯上黨郡一帶,霸佔韓國十七個城邑,而且迫近趙國北方軍事重地長平城。
長平城在洛陽北西南一百千米處,是個具有天險的穩固沖要,一貫是趙國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事先派駐長平城的是趙國最著名的宿將廉頗,在王??雄師攻破上黨地區時,廉頗號令修建進攻工事,預備了實足的兵力及糧草,表現出一副持久戰的架式。
王??的秦國雄師終究到長平城下,雖幾回再三想法挑釁,但廉頗一概不睬,使急於攻堅的秦國戎行一時間也毫無用武之地。包抄戰實行一個多月,秦軍已呈現軍需缺少的危急。固然昭襄王傾盡全力輸入軍援,但秦軍的補給已愈來愈艱難。
相反地,廉頗完整以逸待勞,他在長平城東側樹立了一個十分穩固的陣地,以穩固雄師和都城邯鄲城的聯系,彷彿方案即便一兩年也絕不屈服。明顯秦國在此次作戰中已墮入了相稱倒霉的形式。
秦昭襄王立即召見范雎訂定對策。范雎主意與其攻堅,不如想法以政治手腕由外部崩潰趙國的穩固防務。他以為要攻破長平城,必先想法使廉頗離任。范雎以精細的諜報零碎曉得趙成王年老氣盛,對廉頗的守舊政策深為不滿,君臣之間常有齟齬。因而以少量款項雇特務到邯鄲制辟謠言說:「在趙國一切將軍中,以趙奢最強,已經擊敗秦國的無敵將軍白起即是明證。如今趙奢已死,其子趙括繼領,驍勇更勝其父,假如由他來領軍,秦軍絕不敢無視。如今長平的火線由老而怯戰的廉頗鎮守,不單已喪失了副將趙茄等多人,軍士戰死者三四萬人,廉頗怕死,一點也沒有雪恨復仇的方案。」
缺少經歷的趙成王立即陣前換將,派出年老的趙括替代宿將廉頗,預備在長安然平靜秦軍一決存亡。
趙成王這個主動進取的年老領袖與其父趙惠王是截然差別的兩種人。對最喜好倚老賣老、一副看不起年老領袖容貌的宿將廉頗,趙成王更是受不了。恰恰朝中舊臣對廉頗的才能相稱信賴,成王基本找不到人相同磋商,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學問廣博、能說善道的趙括無疑是他最瀏覽、最靠得住的同伴了。
趙括出身名門,是上將趙奢以後,也是十分優良的青年才俊。他善於剖析又富創造力,自小便通曉兵學。常與父親趙奢論軍事,趙奢也辯不外他,能夠說是位相稱智慧又富於才氣的年老兵學家。他的母親對兒子能「後來居上」相稱快樂,但趙奢卻決然暗示:「括不成以為將,趙國如能不重用趙括,反而是國度之福!」
趙母以為十分奇異,便問這又是為何?趙奢說:「軍事是決存亡的大舉動。不是能夠用『理』來剖析的,批示戎行的將領,最重如果思慮縝密,小心翼翼,只管匯集諜報及聽取他人定見,以小心腸做出准確的判別及決議方案。趙括自認懂得比他人多,若具有批示權,必然我行我素,不聽忠告,不注重諜報,很容易遭到嚴峻失利。」因而當趙成王命趙括為上將時,趙母便上殿阻遏,但趙成王對這些白叟已煩不堪煩,仍執意由趙括領軍,向長平動身,預備和秦軍一決勝負。
范雎在聽到趙括替代廉很是火線總司令後,立即暗派白起為遠征軍總批示官,王??改調為副批示官,預備和趙括一決勝負。長平之戰,兩邊都投入了絕後的兵力。趙軍方面,原廉頗批示的軍團完整留下,廉頗只帶數名接近前往邯鄲述職;趙括除帶領自身軍團外,更由趙成王援助少量兵力,統共發起近四十五萬人。秦國方面,除王??之徵韓軍團外,白起的鐵騎也全盤投入。昭襄王面臨趙國的常勝軍團雖已投入全盤可動用的武裝隊伍主力,但仍放心不下,還號令秦境內十五歲以上的女子總發起,由昭襄王親身帶領構成龐大的後盾隊伍。以三軍數目來說,也在四十萬人高低。
批示著雲雲龐大的作戰力氣,最重要的是食糧裝備的補給和各軍團間的和諧及默契。在這方面,沒有經歷的趙括和身經百戰的白起比擬,天然要虧損多了。
趙括一開端便預備發起大會戰,到長平城後,立即調集全盤批示官,下達主動作戰號令,他說「人類不是蟄伏植物」,把龐大的兵力藏在城牆後,是不成能消弭秦軍氣勢的。他嚴厲批評廉頗的悲觀作戰法只是在糜費國度的資本罷了。
為了博得首場會戰,趙括憑他天賦般的布陣本領,竟然將多達四十五萬的趙軍主力軍團都編入他的作戰方案中。在陣勢險峻的長平城外,擺出雲雲龐大的聲勢,除去暗示其求戰的急迫心外,也顯示出他實戰經歷的缺少。
相反地,白起卻採用地形陣勢的遮掩,將他的軍團完整隱藏在各類差別的道路上,只號令直屬兩千鐵甲馬隊隊翻開在長平城的正面,聽令預備作突擊戰。從疆場表面上看來,彷彿在上演一場大衛王對立巨人的戲劇性和平。
一聲令下,白起的沖鋒隊伍開始自動突擊趙軍正面的前鋒軍團。因為秦軍舉措奇快,趙軍遭到嚴峻沖擊,開端前進。在軍中的趙括一見開端打仗倒霉,便號令一切軍團向秦軍發起總進犯。因為趙軍人數占壓倒性劣勢,秦國的沖鋒隊伍不敵,緩慢退回本陣,連帶的使布陣在反面的王??主力隊伍也有被本人友軍沖潰的形式。
在軍中作批示的趙括,得知前鋒隊伍得勝,王??軍團也有潰敗的形式時,立即號令三軍出動猛追秦軍。原廉頗的軍團將領紛繁支持,以為陣勢險峻,會戰疆場的地形不明,敵方布陣沒法預知,恐中了敵軍潛伏,力勸趙括穩重行事。但趙括求勝心切,以為應乘勝追擊,先給秦軍先頭隊伍致命沖擊,長平之危天然能解,錯過此家常便飯的好良機,便很難再有痛擊秦軍的機會了。
因而,趙國戎行如翻江倒海般地湧向秦軍本陣,趙括更親身領頭沖鋒,三軍士氣到達最高潮,歡呼叫招呼吶聲驚天動地。與此同時,白起號令其隊伍疾速退向前哨線上的大本營,白起在此親身坐鎮,驅逐四十萬趙軍。
就在秦軍本陣前兩千米的地位,趙軍一切的注意力已完整灌輸在怎樣摧毀後方敵軍上。忽然,從附近兩邊雜林中,辨別沖出少量的鐵甲馬隊,只見白起舉旗一揮,秦軍本陣前面又沖出五千騎鐵甲馬隊,一時間前後附近不時出現如魔鬼般驍勇的秦軍,趙括所帶領的軍團全部嚇呆了。
一陣矢、劍、戈的搏鬥混戰,五湖四海突入的秦國鐵騎不時對手足無措的趙軍翻開搏鬥。在驚惶中,趙國各軍團開端死命地逃向長平城,因為陣勢狹隘,前進的趙兵完整混擠在一起,同室操戈,死傷難以計數。
潰退的殘兵慌忙前往長平城,慌張中忽略了西南角通往邯鄲的補給線陣地:在這里,秦昭襄王帶領的秦國新力量已繞道長平城反面,封鎖住趙軍的退路。數十萬趙軍完整擠入了長平城,裡面則被秦國各路雄師團團圍住。數月前廉頗所把握的以逸待勞的劣勢一會兒完整顛倒了過去。
圍城一個多月,長平城食糧完整食盡,四十多萬雄師在飢餓的培植下,困在這個趙國北方最重要的軍事要塞。
面臨岌岌可危的趙軍,城外的秦軍絲絕不抓緊,一批批的秦兵向城內齊射飛箭,趙軍已麻木到不知怎樣閃躲,被射死者很多,四十五萬雄師士氣完整解體,一點戰鬥力也沒有了,幸賴陣勢險峻,秦軍仍不敢隨便攻城。
趙括眼看大勢已去,決議以死就義。他調集膂力較好的戰士數千名,構成殊死突擊隊。趙括身先士卒翻開城門向秦陣沖鋒。秦軍集合火力,矢石齊下,趙括及突擊隊立即在長平城下血肉模糊。白起乃命以槍挑趙括人頭請願,趙軍全數投誠,長平淪陷。
長平城淪陷,趙成王也嚇傻了,他對這些被包抄在長平的四十五萬雄師彷彿並未盡最大的救濟勤奮。戰死、餓死、病死的人數大約在二十五萬人。皮包骨般的殘軍,被俘虜者約二十萬人。秦將白起面臨這些餓俘殘兵,也不知怎樣是好。他號令秦軍當場在城外挖一個個大冢,把這二十萬趙軍盡數趕入壕坑,由下面堆下沙石加以生坑,一時間哭聲震天,太平盛世,莫過於此。
聽說,生坑功課用時三天三夜,白起在長平之戰中的搏鬥舉動簡直是人類歷史上絕後絕後的悲劇。不單趙國為之大震,民氣慌張,完整喪失作戰意志,連秦國人本人也嚇壞了,紛繁對白起提出嚴厲批評。應侯因而伺機向昭襄王進言,以為白起功高震主,將危及社稷,宜約制之。不久,白起和昭襄王身邊的外籍政團日漸和睦,互相妥協,終因征魏事情與昭襄王劈面鬧翻,遭到賜死的運氣。臨終前白起對伺候一旁的部下說:「這件事情,固然我並沒有罪,但細心追念這一生,也確實該受此刑。特別長平一役,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殺之,是足以死。」遂他殺。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看什麼電影,還是改天吧
求助萬能的段友,自己看到一個段子,想不出來為什麼。就求段友分析!!約妹子出來玩,我對妹子說:「一起看電影吧。」妹子說:「改天吧。」我勸道:「既然出來了,就一起看個電影吧。」妹子:「看什麼電影,還是改天吧。」我:「最近有個新上映的電影,挺好看的,我們去看吧。」妹子一臉嫌棄的說:「我是說改天,這都聽不懂,活該你單身。」
⑤ 歷史上白起是因為什麼事件死的
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戰後,白起准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後,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斷送了白起宏偉的軍事圖謀。白起因此與范雎有隙。 可是秦國罷兵後,趙國不但不願意獻城反而展開了連齊抗秦的活動。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統兵攻趙,但遭到白起的拒絕。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卻不懂得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於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攻勢受阻,將卒多有傷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統兵,但白起認為此次必難成功,遂託病不行。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傷亡慘重且主將鄭安平率兩萬軍隊降趙。孤注一擲的秦昭王親臨白府對白起說:「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寡人出戰。」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以看出殘局無法收拾,坦誠勸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戰機。昭王不聽,反認為白起有意刁難,加之范雎乘機進讒。於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為士伍,並強令他牽出咸陽。 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金陝西咸陽東北處),秦昭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長嘆;「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過了很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矣死。」於是引劍自殺。時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尊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
參考資料:ke..com/view/2769.ht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