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大秦帝國》中商鞅被車裂。
在《大秦帝國》的第四十八集當中,甘龍老而彌堅,百折不撓,廟堂論戰,車裂商鞅。贏駟口書甘龍:定刑商鞅,交由太師府和廷尉府共同議決。
並前往探望商鞅,鞅縱論天下,指點秦國。渭水刑場,商鞅死地,甘龍、贏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飲「三生雪酒」。商鞅被處車裂。秦川原野,大雪緩緩下落。
《大秦帝國》的賞析:
《大秦帝國》故事大開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盪,對自己負責、對理想忠誠,無論觀眾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都有自己的話說,一部電視劇讓人有話說,說得痛快,抒發胸襟之內的塊壘。
該劇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瘋狂的。只有大義,沒有勾心鬥角;只有英雄,沒有奸惡之徒;只有犧牲,沒有貪生怕死。對於「秦」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跟它們不一樣。它對秦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它對秦的態度是頌歌式的,它對秦的理解是顛覆式的。
2. 商鞅是怎麼死的
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即位,這就是那位曾經受到過商鞅懲罰的太子。太子當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變法,而且對他也很尊重,並且時常在公開場合稱贊他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個很陰險的人,說不定哪天要對商鞅下毒手,就私下裡勸商鞅趕快離開秦國。而商鞅一方面是為秦惠文王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貪戀在秦國的榮華富貴,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使國家繁榮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貴族早就對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們就在背後說商鞅的壞話。
而秦惠文王也是明推暗縱,這些人在背後千方百計捏造他的罪名。
太子的兩位老師受了商鞅的奇恥大辱,怎能甘心,他們給國王出了個點子,說是商鞅現在想謀反。秦惠文王一聽這辦法不錯,就以謀反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聽到這個消息,就化裝外逃,逃到邊境,天色已晚,要找一個旅店投宿,他到了一個客店,老闆向他要證件,商鞅說沒有,老闆說:「商君頒布的命令,留宿必須有證件,如果留宿沒有證件的人,一旦查下來,我們就要連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論罪。」
商鞅感嘆道:「我頒布的命令現在懲治起我了。」就離開了旅店。
他趁著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國。他到了魏國,而魏國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來,因為正是他領兵使魏國吃了那麼多的敗仗。
魏國為了和秦國修好,就把商鞅押送到秦國。
在把他押往秦都的途中,他逃跑了。他來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了不少人馬向北出擊。惠文王得知這一消息,就立即發兵攻打商鞅。
商鞅兵馬非常少,哪裡是秦國大軍的對手,最後兵敗被殺。商鞅雖然被殺,但是他對秦國的強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秦國的人民感謝他,要是沒有他,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也不會有可能。
3. 歷史上的商鞅是怎麼死 商鞅的死因是什麼
商鞅怎麼死的:商鞅,生卒於公元前395年—前338年,出生於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是衛國君的後裔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商鞅在政治上改革了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接下來就由小編來詳解下商鞅怎麼死的。
眾所周知,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可以說商鞅的貢獻對秦王朝的崛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就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卻在風燭殘年之際卻慘遭車裂而死,全家抄斬,不得善終。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商鞅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得罪了不少原來秦國的貴族。甚至連秦國未來的國君「秦惠文王」也曾公開批評商鞅的新法,於是兩人就產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
商鞅的「狠」端正了風氣,強大了國力,也為自己贏得了高官厚祿、領地封賞,博得了秦孝公這位鐵桿知己,孝公甚至欲傳位於他,這是何其隆寵!但他的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權重讓他樹敵太多,一旦失勢,將萬劫不復。
商鞅的變法,動搖了貴族王權的勢力,得罪了不少王孫貴族,秦孝公擔心他日後會有難,在臨死前吩咐商鞅逃離秦國,或者隱居。但商鞅最終還是沒有逃離掉秦惠文王的手掌心,結果被用以極刑車裂而死。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勢力,結果又滅他三族。
對商鞅的死,有人幸災樂禍,也有人為之喊冤叫屈。幸災樂禍者認為商鞅是作法自斃,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訂的酷刑上面。喊冤者認為商鞅一心為秦帝國的崛起不遺餘力,卻遭如此下場,實在不公。
對於商鞅的死最歡欣鼓舞的,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國的貴族階層,是一大批「特權階級」。
曾經無限榮光的他,最終卻落得個屍首異處,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終的結局,讓人可嘆可悲!
4. 顛覆了我們2000多年的認知,商鞅究竟是怎麼死的
商鞅不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而且還是一位軍事家。他出生於衛國(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黃縣)。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於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進行兩次變法。
秦國商鞅變法,首先取消了卿大夫等貴族待遇,以軍功的大小級別而授予爵位。貴族階級由此失去了無功而高官厚爵且世襲的特權,這類傢伙對商鞅惱羞成怒。但有國君孝公罩著,貴族階層恨卻無可奈何,除了把牙齒咬得格格響外就是坐等孝公歸天之日了。
戰國多國變法
但是,秦惠文王覺得他沒有親手斬殺商鞅,特不解恨,酷似他當初的面子沒有被完全挽回!於是,就下令將商鞅的屍體拖到鬧市口,然後歷數其罪並以五牛分屍。其肉也被看客們哄搶一空……
可憐商鞅推行變法八年,使秦國富民強,諸侯中鶴立雞群,為後來的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但還是走了不少改革家的老路-----出力不討好!“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此乃西漢桑弘羊對贊商君的贊譽,的確實至名歸。商鞅功績,永垂青史!
5. 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是在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
拓展資料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一帶)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名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徙木立信
變法之初,商鞅想測試一下民眾對變法的態度,更為了取信於民,以便新法能順利地貫徹、實施下去。於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
「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么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6. 歷史上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的妻子是誰有後代嗎
歷史上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商鞅的妻子和後代史書都沒有記載。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 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6)歷史上商鞅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商鞅之死背後故事: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
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公元前339年的一天,趙良去見商鞅。
商鞅對他說:「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
我征調士卒大造宮廷城闕,把秦國營建得像魯國、衛國一樣。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大夫百里奚比,誰更有才幹?」
趙良說:「五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永載史冊,他的德行施教於後代……您又在封地南面稱君。
天天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公子虔閉門不出已經8年了,您又殺死祝歡,用黥刑處罰公孫賈。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
您一出門,後邊跟著數以十計的戰車,車上都是頂盔貫甲、身強力壯、持矛操戟的貼身警衛,離開這些警衛,您肯定不敢自己出門。
您的處境就好比早晨的露水,面臨很快消亡的危險。您還打算要延長自己的壽命嗎?那為什麼不把封地交還給秦國,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
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才,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還要貪圖封地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國政為寵幸,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想要拘捕您的人還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會像抬起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但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同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嬴駟即位,即秦惠王。
這時,商鞅想要告老退休,有人向秦惠王說:「大臣功高蓋主就會危害國家社稷,對身邊的人過於親近就會惹來殺身之禍。現如今秦國的男女老幼只知道商鞅的新法,而不知道君上您。
況且君上您與商鞅有仇,願君上早下決斷。」正在這時,公子虔等人借機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君於是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
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
商鞅感嘆「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帥,並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
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討之,商鞅兵敗,被殺於鄭國黽池(今河南澠池)。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商鞅的家族人員也被殺害。商鞅雖死,他所推行的新法並沒有被廢除,而是一直影響著秦國乃至以後的秦朝。
7. 請問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兵敗被殺死在鄭國黽池,之後商鞅的屍體被運回咸陽,秦惠文王下令將商鞅處以車裂之刑,商鞅死後,其家眷也都被誅殺,他所推行的商鞅之法仍然保留,可以說商鞅對秦朝影響深遠,就算商鞅不在了,他所開創的制度條例已經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