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商鞅是怎麼死的
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兒子秦惠文王即位,這就是那位曾經受到過商鞅懲罰的太子。太子當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變法,而且對他也很尊重,並且時常在公開場合稱贊他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個很陰險的人,說不定哪天要對商鞅下毒手,就私下裡勸商鞅趕快離開秦國。而商鞅一方面是為秦惠文王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貪戀在秦國的榮華富貴,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使國家繁榮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貴族早就對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們就在背後說商鞅的壞話。
而秦惠文王也是明推暗縱,這些人在背後千方百計捏造他的罪名。
太子的兩位老師受了商鞅的奇恥大辱,怎能甘心,他們給國王出了個點子,說是商鞅現在想謀反。秦惠文王一聽這辦法不錯,就以謀反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聽到這個消息,就化裝外逃,逃到邊境,天色已晚,要找一個旅店投宿,他到了一個客店,老闆向他要證件,商鞅說沒有,老闆說:「商君頒布的命令,留宿必須有證件,如果留宿沒有證件的人,一旦查下來,我們就要連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論罪。」
商鞅感嘆道:「我頒布的命令現在懲治起我了。」就離開了旅店。
他趁著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國。他到了魏國,而魏國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來,因為正是他領兵使魏國吃了那麼多的敗仗。
魏國為了和秦國修好,就把商鞅押送到秦國。
在把他押往秦都的途中,他逃跑了。他來到自己的封地商,組織了不少人馬向北出擊。惠文王得知這一消息,就立即發兵攻打商鞅。
商鞅兵馬非常少,哪裡是秦國大軍的對手,最後兵敗被殺。商鞅雖然被殺,但是他對秦國的強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秦國的人民感謝他,要是沒有他,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也不會有可能。
B. 歷史上商鞅怎麼死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2)歷史上商鞅是怎麼死擴展閱讀:
商鞅變法
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鬥、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 。
其主要內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 、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執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C. 歷史上商鞅是怎麼死的
車裂而死
D. 秦國的商鞅到底是怎麼死的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秦國的強大並不符合所有秦國人的利益,首當其沖的是舊貴族。在特權被取消之後,他們變成了商鞅的死敵。 早在變法之初,太子就指責過商鞅:「新法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說新法的壞話,這還了得?罰不了太子,也要罰教導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 法律的權威雖然得以保障,但未來的國君卻得罪了。(有人勸商鞅急流勇退。但是身在權力的頂峰,又有幾個人懂得退?大概商鞅以為自己仍可以逢凶化吉。他對政治的瞬息萬變,對君主的自私一面,估計不足。他對平民生活,毫無興趣。)於是,在秦孝公後期,商鞅有太多的機會為自己留退路,但都被他放棄了。 注釋:以上(。。。)這一段是扯淡。誅心之論。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這是很多人潛心等待的一個時刻——時勢會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與否而發生巨變。太子駟繼位,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終於有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君謀反,發吏追捕。商鞅有口難辯,唯有逃亡。 在一個月色初上的黃昏,商鞅逃到了函谷關,關守尚不知咸陽城中的變故。但商鞅萬萬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帶驗證身份的憑證,而每一家店主都告訴他:「我們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旅客,店主要受連坐之罪!」 商鞅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自己當日頒布連坐令時,又何曾想到以親身陷此令?商鞅走投無路,只好回到封地,倉促地組織了一支人馬,起兵造反,戰敗。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的悲劇充滿了歷史的濃重感和宿命感。他執掌秦國朝政19年,這才有了繁華富庶、氣勢如虹的強秦;才有了始皇帝「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統一大業;才有了歷代王朝沿用的秦漢制度、霸道王道並存的治國傳統。而他死於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維護了變法的尊嚴。 1000多年後,又一位力排眾議,走在時代風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月色朦朧、清風拂面的夜晚,在隱隱半山掩映的書齋中,面對商君一生事跡,淚濕衣衫,揮筆寫下詩句: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以他的變法,開秦掃天下的先聲。
E. 請問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兵敗被殺死在鄭國黽池,之後商鞅的屍體被運回咸陽,秦惠文王下令將商鞅處以車裂之刑,商鞅死後,其家眷也都被誅殺,他所推行的商鞅之法仍然保留,可以說商鞅對秦朝影響深遠,就算商鞅不在了,他所開創的制度條例已經根深蒂固。
F. 商鞅是怎麼死的
商鞅是在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
拓展資料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一帶)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名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徙木立信
變法之初,商鞅想測試一下民眾對變法的態度,更為了取信於民,以便新法能順利地貫徹、實施下去。於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
「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么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
G. 《大秦帝國》中商鞅是怎麼死的
《大秦帝國》中商鞅被車裂。
在《大秦帝國》的第四十八集當中,甘龍老而彌堅,百折不撓,廟堂論戰,車裂商鞅。贏駟口書甘龍:定刑商鞅,交由太師府和廷尉府共同議決。
並前往探望商鞅,鞅縱論天下,指點秦國。渭水刑場,商鞅死地,甘龍、贏虔等人主持行刑。白雪款款走向商鞅,二人同飲「三生雪酒」。商鞅被處車裂。秦川原野,大雪緩緩下落。
《大秦帝國》的賞析:
《大秦帝國》故事大開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盪,對自己負責、對理想忠誠,無論觀眾站在什麼角度去評價,都有自己的話說,一部電視劇讓人有話說,說得痛快,抒發胸襟之內的塊壘。
該劇中的秦,不再是血性的、扭曲的、瘋狂的。只有大義,沒有勾心鬥角;只有英雄,沒有奸惡之徒;只有犧牲,沒有貪生怕死。對於「秦」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是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跟它們不一樣。它對秦的呈現是全景式的,它對秦的態度是頌歌式的,它對秦的理解是顛覆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