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歷史故事的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還是歷史故事啊,嗯......
應該有個獨特的開頭,比如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補充知識的神奇的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松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要有精華在裡面,但不要過度用好詞好句,使文章死板生硬。
首先要講清楚故事的背景和內容,讀後感一類的文章,不分故事內容的,所以,讀後感結
構都差不多。故事內容可以簡略帶過。
下面就是感受,可以以排比句的詩歌形式,那是抒情的類型;還可以以短文的形式,簡單介紹故事給你的啟迪,或是人物的特點。
結尾,也要有內涵,有內涵的結尾會給你的文章升華。結尾不能一帶而過,可以用排比,或者是提倡的形式呈現。
就這么簡單,再加上自己獨特的思想,就OK
㈡ 歷史讀後感500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㈢ 新中國史的讀後感怎麼寫
《中國近代史》讀後感的寫作思路:前一部分寫書籍的大概內容;第二部分寫自己的理解想法;第三部分寫書籍對自己的影響。
正文:
學習了《中國近代史》後,我覺得自己的眼界開闊了。中國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淺。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一段歷史,我們中國人民永遠不能忘記的一段歷史,並且這是一段屈辱史,中國幾千年來的恥辱便凝聚在這一百多年中。
中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長期封建統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著國內封建主義勢力的繼續存在。總結近代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經驗,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學習中國近代史,使我深深體會到今天的辛福生活來之不易,更激發出我強烈的愛國熱情。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到「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間相比較。
中國是近代史,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偉大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
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個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奮起。而中國人民的團結和行動的力量,是我們打不垮的砝碼。人民的覺醒,是近代史中最偉大的成就。
作為年輕一代,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清我們在新時期的責任和使命。因為我們的民族正在騰飛,我們更應該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努力不懈,使我們的國家保持飛速的發展。我們要擔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使祖國走向輝煌。
㈣ 歷史讀後感20個字怎麼寫
1.有一段話:「參照歷史這面鏡子,可以練就看破成敗的眼光,養成敏銳的世情嗅覺,讓我們跳出人性的盲點,不再跌入歷史的覆轍。
2.學習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了解文化,但又不只是了解過去那麼簡單,歷史對人們還有啟示和借鑒作用,因為歷史的錯誤會不斷重演,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正如司馬光所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又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㈤ 怎樣寫歷史讀後感啊
寫歷史讀後感,要薦於歷史的真相以及背景的情況下.最主要是要有自己的個人觀點,歷史沒有主流的方向,可以從多個方面去分析,寫出自己的看法就行了.
㈥ 關於歷史的讀後感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歷史滄桑,到頭來什麼也剩不下,永生的願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逝在我們目光盡頭。又是一個長假,終於又拿起了讀了一半的《萬曆十五年》,重新翻開讀到孤單的將軍——戚繼光,讀到首輔張居正,讀到萬曆皇帝。曾有人感嘆道:「歷史竟然可以這么寫!」是的,在讀本書時,我也有同感,這本書不是單純的描述歷史,而是生動的分析歷史。本書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譯到英文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這正是這本書的讀到所在,我想本書說到的末端小結也許正是某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結證。
整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作者黃仁宇先生由於為了寫一個論文從此結緣於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讓讀者對歷史長勝了濃厚的興趣。在書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無奈,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由此,萬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團慪氣,但他應該知道,實際上文官集團的力量是一個皇帝難以約束的。我終於知道,一個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於一些原因。從書中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少年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曾經勵精圖治,打算開創一個「萬曆中興」,但由於一件件事的不能決斷,他終於無法忍受。而立儲之事就成了他的一個爆發。他終於在這件事上開始怠政。而一個王朝也由於君主的怠政而漸漸走向沒落的深淵。
讀到張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態炎涼,生前的榮華和身後的悲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清算張居正的行動中,凡是和他有關的人都受到牽連,不是流放邊關就是把官回鄉,其中戚繼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繼光是一個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脫歷史的慣性發展,它便是犧牲品。戚繼光和張居正一樣是很有作為的,戚繼光發明的戰法確實令人驚嘆,這讓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發明了各兵種協同作戰,並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將軍炮,在當時也有一定的應用,但是他們哪裡知道,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這一年正值西歐歷史上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
游園感悟
日期:2007-11-25 供稿:新聞中心 瀏覽117次 欄目責任編輯:新聞中心
初冬的早晨,伴著徐徐的清風,暖暖的陽光,獨自一人來到「廉政文化主題公園」——荷花公園。
自從荷花公園建好後,這一塊僻靜的地方全然變了模樣,整天都有來這兒觀光或散步的人們。特別是周末——前來放鬆疲憊心情的上班族,鍛煉身體的老年人,帶著孩子散步的年輕夫妻,三三兩兩,絡繹不絕。
走進「廉政文化主題公園」,迎賓石上「秋至皆空落,凌波獨吐紅;托根方得所,未肯即從風」 ,點出公園宣廉倡廉的主題。「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莫道清廉淡滋味,塘中偏有自潔藕」、「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欲,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等八塊宣傳廉政的詩句牌匾高掛在大門右側的涼亭柱上。因為是星期四,公園里的遊人不多,只有一些晨練的老人和帶著孩子出來曬太陽的媽媽們。沿著公園的小徑向東走,沿路的綠地里散落的景觀石上雕刻著「廉潔」、「清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喻以為官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寬闊的河塘,碧波盪漾。十一月的荷花早已凋零,但卻讓人感受到另一種心情。水塘邊「愛蓮亭」的兩根紅色大柱上題有一幅廉政楹聯:「仕守清廉品自高,花有青蓮稱君子」。讓人看了醒腦清心,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走在落滿黃葉的小路上,腳下沙沙作響。在河塘旁的長條石凳上坐下,晨風佛過臉龐,略感有些寒意,頭頂的陽光被垂柳遮住半邊,深呼吸這清新的空氣,聆聽樹間歡快的鳥叫,感受著初冬後別樣的荷花公園。樹上不斷有緩緩飄落的黃葉落在地上,不知誰家的孩子將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激起了層層水波……河塘對岸的牆壁上雕刻著一幅十幾米長的浮雕,是朱自清的《河塘月色》。精緻的雕刻,美麗的畫面,再現了《河塘月色》的美景,讓人們充分感受河塘之靜,月光之明,荷花之美,從作者的高尚情懷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看著滿園的景色,發現如今的荷花公園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有美麗風景的小游園,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廉政文化主題公園」。將廉政文化這一主題寓教於文,寓教於景,寓教於游,寓教於休閑,使「廉政文化主題公園」成為加強黨員幹部思想道德建設和普通群眾學廉潔倡廉風的重要陣地,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享受著濃厚的廉潔文化的熏陶。
㈦ 歷史讀後感怎麼寫
《全球通史》讀後感:除了戲說,歷史自有使命
這個春節,沈陽的鞭炮聲比往年稀疏了不少,耳邊難得清靜,加上連日響晴,天空高爽湛藍,這樣的時光,真是讀書的幸福光景。也是在這個假期里,我拜讀了心儀已久的《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上下冊,[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自覺獲益不淺。
這部書被稱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十部書之一」,享有世界性的聲譽,在我國也有大批熱情的讀者,國內一家著名的讀書網站上,讀者有關此書的書評數以百計。書的版權頁顯示,這是自2005年以來,該書中文版的第二版第19次印刷。其受到的追捧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這一現象頗值得玩味。在著史、讀史方面,中國人向來很自豪,也很挑剔。我們在歷史學方面有久遠而光榮的傳統,曾獲得了不止一位洋學者的衷心佩服(包括本書的作者在內),而近年來的讀史熱也是一波賽過一波:說清史、說明史,一直說到春秋;講明朝那些事兒,講宋朝那些事兒,一直講到先秦……是的,即使是在讀史方面見過如此大世面的中國讀者,對《全球通史》依然激賞不已。如若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本人地下有知,應該會為此欣慰吧?
翻閱《全球通史》,我常常會想到司馬遷那句抒懷名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和2000多年前我們偉大的《史記》一樣,《全球通史》不滿足於簡單的史實陳述羅列,與《史記》中的那寥寥幾行「太史公曰」的文字相比,斯塔夫里阿諾斯通篇都是用評論的口氣來寫作,甚至有些段落的感情色彩濃厚、有著詩一樣的文字,讓人印象極其深刻(這一點上,倒是和如今暢銷的「說史」、「講史」、「某朝那些事兒」有相通之處)。比如,第二編中「游牧民對邊緣文明區的入侵」一節,在描述古希臘文明在遭受外來入侵之前的情形時,書中這樣寫道:
「專門經商的都是些外國人——腓尼基人或塞普勒斯島人。他們時常來,來時總是攜帶著供平民用的零碎日用品和供貴族用的更為值錢的貨物。這種單調沉寂的田園生活有時也為偶爾來訪的行吟詩人所打破,他彈唱著戰爭的榮耀和傑出先人的豐功偉績。 」
這就使得閱讀成為一件趣事,成為一個生命與另外一個生命的鮮活互動:讀者不僅能分享到作者的觀點與邏輯,也有機會觸摸到作者的詩意與情懷,同時還能深深感動於作者的真誠和純粹。這種既不冬烘迂腐、又不刻意討好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魅力,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即是所謂「風骨」。
對於書中的一些具體觀點,每個讀者的感受和評價可能都不一樣,但至少有一點我想應該會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同:湮沒於昔日時光的歷史所能啟示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明君昏主的帝王教術、權臣梟雄的謀略厚黑、才子佳人的眼淚愁腸、英雄聖賢的野心抱負,還應該包括那些無數先人用血、用淚、用生命、用歡樂和苦難踐成的歷史發展軌跡,這一軌跡完全有理由成為我們今天存在感的一部分。
歷史在戲說娛樂的價值之外,自有其深沉的使命。
㈧ 歷史學讀書筆記怎麼做
如果你今後的目標是搞研究的話,不妨建議你採取如下步驟:
第一步、記全書的核心觀點,結論性的東西。雖然很多老師不贊成看書只記下一個結論,但看一本書,結論恰好是全書的精華和主旨所在,如果你看完一本書抓不住這些,這本書你就白看了。
第二步、記作者所引用的參考資料,主要是你自己不知道的。說白了也就是史料,這叫文獻追蹤法。為以後自己的研究打好史料基礎。
第三步、記富有啟發性的、值得學習的論證過程。別人的論證思路,其中非常精闢的,值得借鑒的,一定要記下。
第四步、記下自己的思考,包括對該書的評價,自己的疑問,對作者觀點的質疑等等。看書需要有懷疑精神。其好處是為自己今後的研究積累選題。
差不多如果你能做好以上四步,一本書你絕對算是讀好了、讀透徹了的。這也是我的經驗。建議以上四步用不同的本子寫,最好是活頁式的本子。方便隨時補充、插入、完善。如果僅為打發時間,做好第一步也就不錯了。
㈨ 歷史書籍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不要平鋪直敘地進行,要注意及時地、不斷地變化描寫的角度,使描寫更加具體,給讀者主體化之感。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正文內容:
這幾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這本連環畫版講了中國整整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介紹了大禹治水、周王伐紂、武丁求賢,及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等生動有趣的故事。
讀了這些故事,我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統一的朝代過了不久還是要分裂,分裂的地區不久也要被統一起來。例如,這就好比秦國統一了七國,過了十五年又分成了楚漢相爭,不久又被劉邦統一,建立了漢朝。
我還在這本書里學習了不少知識,比如雞鳴狗盜這個典故。秦昭王想殺掉孟嘗君。孟嘗君向秦昭王的寵妃求救,寵妃卻說想要天下無雙的白狐狸皮衣。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最善於裝狗偷東西,便幫他偷來了白狐狸皮衣,獻給寵妃,孟嘗君得救了。
可是,怎麼才能在雞叫之前讓城門打開得以逃走呢?有個門客會裝雞鳴,雞鳴聲響後,守城的士兵以為日出了,便開了城門,孟嘗君於是成功逃走了。
不過,我也發現這本《中國通史》裡面有些錯別字哦!
這本書很好看,你們要去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