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紅袍歷史有多少年
350多年。
大紅袍為千年古樹,稀世之珍。現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系植於山腰石築的壩欄內,有岩縫沁出的泉水滋潤,不施肥料,生長茂盛,樹齡已達千年。於每年5月13日~15日高架雲梯采之,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從元明以來為歷代皇室貢品。
武夷大紅袍,屬於單樅加工、品質特優的「名樅」,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作特製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岩韻」特徵,飲後齒頰留香,經久不退,沖泡9次猶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譽為「武夷茶王」。
(1)武夷山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來歷
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予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並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
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後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後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制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
從此,武夷岩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
② 武夷山的資料
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近5000種野生動物。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崖墓群)、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
武夷山的景點:
1、古漢城遺址
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遺址面積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
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道教洞天
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錦綉河山之勝境。
3、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
③ 武夷山有哪些歷史事件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相傳唐堯時代的長壽老翁彭祖隱於此山,生有二子,長曰「武」,次曰「夷」,二人開山挖河,疏干洪水,後人為紀念他們,就把此山稱為「武夷山」。也傳,此地為古代閩越族,其首領名武夷君,此山為古越人的棲息之地而得名。
武夷山集山嶽、河川風景於一身,儒、佛、道三教並存,在山與水的緊密結合、人文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上達到絕妙的境界。
武夷山擁有獨特、寶貴的自然遺產價值,符合世界自然遺產第3、4條標准:
1、武夷山是代表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2、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是尚存的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
(1)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已知的植物有3728種;(2)珍稀、物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已知的動物種類有5110種;(3)世界著名的模式標本產地,現已發現或採集的野生動植物模式標本近1000種。
3、武夷山具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屬罕見的自然美地帶,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代表。
(1)武夷山九曲溪自然風光獨樹一幟;(2)九曲溪風光是山與水完美結合的典範;(3)武夷山九曲溪是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突出代表。
武夷山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化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條標准:
1、武夷山的"古閩族"、"閩越族"文化遺存是業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距今3800多年的"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距今2000多年、佔地48萬㎡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2、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學乃至東方文化的基地。朱子理學曾被欽定為官方的正統哲學思想,構成中國宋代至清代(13世紀至20世紀)700餘年間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的思想理論,影響遠及東亞、東南亞和歐美諸國。一代理學巨儒朱熹在武夷山結廬講學,生活長達40多年,開創了一代理學之先河。
武夷山終被竹篙撐醒,開始與世界相約。1979年自然保護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5個重點自然保護區之一;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1992年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區;199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旅遊度假區;1993年9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一類航空口岸;1999年1月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999年10月被中央文明辦、國家建設部、旅遊局授予全國第二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山列入「世遺」的區域總面積達999.75平方公里,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世界遺產地,是我國第四個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的單位,成為全世界22個雙重遺產地之一;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A景區;2003年被國土資源局等部委授予中華十大名山;2005年被國家文明委、旅遊局、建設局授予十佳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6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5A景區。
④ 武夷山的歷史變遷
武夷山歷經60年經過風吹雨打,現在高度約6 160米。
⑤ 急!!快!!武夷山大紅袍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紅袍母樹有6棵,生長在武夷山風景區內九龍窠的懸崖峭壁上。樹齡至少已有360年。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
沒有確切的年代如果是明末清初(清1636-1912)也就380年左右
⑥ 武夷山茶博會的前身是什麼在福建相關的會展歷史有多久
打醬油的
⑦ 福建武夷山的基本情況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
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7°37'22~118°19'44,北緯27°27′31″~28°04′49″。東連浦城,南接建陽,西臨光澤,北與江西省鉛山縣毗鄰。全境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72.5公里。
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屬中亞熱帶地區,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興旅遊城市。
武夷山市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表明,境內近4000年前已有先民聚居。
前身為崇安縣,建置於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
1985年3月1日,崇安縣經國務院批准列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縣市。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武夷山市總面積2813平方公里,總人口23.04萬人(2010年),轄3鎮、4鄉、3個街道、4個農茶場、115個行政村。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處、世界23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1]
2013年12月,武夷山入選2013旅遊競爭力百強縣。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鐵通車,途經武夷山北站。
⑧ 武夷山是是什麼時候從崇安縣改為武夷山市的
1989年8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崇安縣撤縣設市。國家民政部在批復文件中稱:原崇安縣的行政區域劃歸為武夷山市的行政區域。
更多的歷史可以看網路:http://ke..com/view/92007.htm 也可以搜索"武夷山市志"
⑨ 武夷山有什麼歷史嗎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南郊,在市區以南約15千米,東西寬約5千米,南北長約14千米,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全區呈長條形,景區面積約7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50米。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武夷山是由紅色沙礫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屬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之美稱。幾萬萬年以來,因地殼運動,地貌不斷地發生變化,構成了山峰挺拔奇秀,碧水繞山縈回的武夷美景。峰巒岩壑,秀拔奇偉,清溪九曲,環流其間,千姿百態,享有「奇秀甲東南」之美稱。福建武夷山於1988年被列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1999年12月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
⑩ 福建武夷山的建造年代,歷史背景和建築形式
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系,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標准。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29]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餘處。[30]
古閩族文化架壑船棺,距今3750餘年,是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徵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古漢城遺址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 ,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遺址面積佔地48萬平方米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制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道教洞天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錦綉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武夷宮 武夷宮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沖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歷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據《武夷山志》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歷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游、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沖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復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復。即為的武夷宮。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歷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2006到2008年這幾年間,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復,庭院里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面恢復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請採納